楊展 李敏
摘 要: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擁有豐富的內涵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應直面高校育人問題,探索構建脫貧攻堅精神融合思政育人的“1234”模式,從“一個目標、兩個協同、三個主體、四個維度”方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培養時代新人注入精神力量,引領時代新人成長成才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脫貧攻堅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模式
中圖分類號:F061.3;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3-179-02
2021年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1],更是指出脫貧攻堅的偉大斗爭鍛造了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脫貧攻堅精神與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一脈相承,是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2],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傳承、弘揚和發展,是中國精神譜系的新成員,具有豐富深厚的精神內涵,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具有非常重要的育人價值。探索構建脫貧攻堅精神融合高校思政育人模式,充分發揮脫貧攻堅精神的價值引領作用,對于高校培養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時代新人,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一、脫貧攻堅精神的育人價值
1.豐富內涵。脫貧攻堅精神指的是在黨的領導和部署下進行的脫貧攻堅偉大斗爭,在此形成的一種“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偉大精神[3]。這種精神是黨、國家和人民偉大反貧困事業的高度濃縮和升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在與貧困作斗爭中鍛造出的精神品格,是激勵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中華民族謀求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傳承、弘揚和發展,是中國精神譜系的新成員,具有豐富深厚的精神內涵,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脫貧攻堅事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鞏固脫貧成果,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事業還要接續奮斗,更需要繼續傳承脫貧攻堅的非物質資產,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凝聚磅礴力量。
2.重要意義。提高對脫貧攻堅戰的認知,強化脫貧攻堅精神引領,指導人生實踐,是指導時代新人“扣好第一顆扣子”的寶貴教育資源,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接續脫貧攻堅偉大事業,為共同富裕的目標篤行不怠,是新時代大學生肩頭的責任和使命,傳承脫貧攻堅精神,有助于夯實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為實現目標增強前進動力。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培養黨和國家接班人的基本素質要求。脫貧攻堅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和中國革命道德的共同反映,傳承脫貧攻堅精神,有助于激勵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在積極投身崇德向善的社會實踐中,不斷提升道德修養。
二、高校思政育人存在的問題
1.育人環境的挑戰。當前,我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國內外形勢瞬息萬變,不同文化、各種價值觀互相交流和碰撞,多元化價值思潮競相涌現,并得賴于互聯網的傳播性而影響著當代青年學生的思想和價值取向,使得高校育人環境更加復雜,給高校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帶來更多挑戰。同時,也要看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和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形成的中國精神譜系,為高校提供了豐厚的育人資源,不僅需要進行科學梳理和深入挖掘,亦需要各要素統籌整合,形成合力,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2.育人主體的拓展。高校最基本的功能是培養學生,學生是受教育的主體。但從目前的工作來看,高校育人存在著未將“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貫徹落實。同時,許多高校存在著對思政育人工作重視不夠,僅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視為專任思政教師和輔導員兩支隊伍的責任,未能做到人人參與課程思政,形成全員育人。再有,由于崗位劃分,高校存在多種類別的教師隊伍,一些教職工育人意識欠缺,對自身的育人責任模糊,甚至認為自身教學重點在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輕視了對學生思想的育人建設。
三、脫貧攻堅精神融合思政育人模式探索
脫貧攻堅精神包含豐富的內涵,具有深遠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屬性,是思政育人的優良資源,高校應積極主動融合脫貧攻堅精神,結合時代新人特質,把握育人規律,從“一個目標、兩個協同、三個對象、四個維度”,探索構建脫貧攻堅精神融合思政育人的“1234”模式,為培養時代新人注入精神力量,引領時代新人成長成才。
1.一個目標,即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目標。脫貧攻堅戰之所以取得最終勝利,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帶領一代又一代人民艱苦奮斗、砥礪前行、拼搏而來的。同時,也要注意到,要使脫貧攻堅戰勝利果實得以長久保持,警惕各種返貧情況的發生,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更要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積極宣傳脫貧攻堅戰中的先進感人事跡和英雄人物崇高精神,激勵更廣大人民為實現共同富裕接續努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社會主義事業的接力棒也必將會交給青年。由此,弘揚脫貧攻堅精神與高校育人工作相輔相成,目標一致,即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緊緊圍繞這一育人目標,將脫貧攻堅精神與高校思政育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相融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融合、愛國主義教育相融合、法治教育相融合、職業理想與職業道德教育相融合。通過弘揚脫貧攻堅精神,提高思政育人的實效性,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對學生的德育培養貫穿教育的方方面面,真正培養出不負人民的有用之才。
2.兩個協同,即夯實課堂內與外、線上與線下的兩個協同。牢牢抓實課堂內與外、線上與線下兩個協同融合教育。課堂內與外協同:課堂教育教學是高校育人宣傳脫貧攻堅精神的主戰場,一是必須充分發揮思政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將脫貧攻堅精神融入思政課堂,實現知識灌輸和精神啟發相融合;二是融合課程思政建設,將脫貧攻堅精神融入各專業課堂教學,提升專業課的價值性。同時,順應大學生學習規律,還應將課堂外的自由時空進行利用和把握,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脫貧攻堅精神主題教育活動,尤其是將脫貧攻堅精神教育和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相融合,引導鼓勵學生深入貧困地區和群眾開展志愿服務和專業知識普及,身體力行進行脫貧攻堅精神的具體實踐,有助于深化脫貧攻堅精神認知和感悟,深化課堂教學效果,形成課堂內外兼修的雙重育人合力。線上與線下協同: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生活學習的必需品,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上學習更成為當代和未來的主流學習方式之一。因此脫貧攻堅精神要想取得立德樹人實效,必須牢牢掌握互聯網宣傳思想陣地,將影響力向網絡空間延伸[4]。調研大數據,順應學生網絡學習和上網規律,研究挖掘脫貧攻堅精神故事,制作圖文并茂、音畫一體,符合學生胃口的網絡文化作品和學習內容,借助移動教育平臺或學生流行網絡載體,即時推送,精準傳輸,實現時時學、處處學,贏得線上思政育人話語權。同時,在線下將脫貧攻堅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著力營造學習、踐行脫貧攻堅精神的濃厚氛圍。形成線上線下雙重空間,實體虛擬兩種感受,使學生沁潤在脫貧攻堅精神教育環境之中,以環境影響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
3.三個主體,即發揮學生、教師、高校三個主體作用。大學生是高校立德樹人的對象主體,是脫貧攻堅精神得以宣傳、弘揚、踐行和發展的最重要群體,也是脫貧攻堅精神融合思政育人模式目標任務得以實現的最終出發點和落腳點。應充分相信和依靠學生主體力量,發揮學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管理、自我影響的能力和效果,抓好學生黨員、優秀學生干部、社團等群體,以點帶面,使脫貧攻堅精神在全體學生中流行起來,以主動學習為榮,以談論宣傳為榮,以身體力行為榮。脫貧攻堅精神能夠與高校思政育人模式相融合,離不開教師這一重要支撐主體,教師的言行舉止、思想理念和精神境界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受教育情況。因此要以教育者先受教育理念為指導,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加強教師的意識形態教育和思政教育,研究整理高校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教師員工的先進事跡,在全校宣講,發揮好脫貧攻堅教師的模范示范作用,使廣大教師自覺在自身教學和管理工作中挖掘與利用脫貧攻堅思政教育元素,落實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實現脫貧攻堅精神融合思政育人模式的有效構建,高校要健全完善保障機制。構建相對完善的領導機制、運行機制、管理機制、激勵機制與監督評價機制等,加強育人模式中的課程建設,嚴選課程內容,鼓勵多種授課形式[5];重視獎勵機制,將脫貧攻堅精神與思政育人宣講、培訓、力行,納入職稱評定與師資培訓等方面的考評,構建高?!叭恕钡慕逃諊?,為脫貧攻堅精神融合思政育人模式在高校的有效構建與實現提供保障。
4.四個維度,即深化高度、深度、廣度和溫度四個維度。理應從高度、深度、廣度和溫度四個維度進行脫貧攻堅精神的宣傳教育。站高度: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脫貧攻堅戰,是黨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初心使命的鮮明寫照,展現了黨的堅強領導核心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弘揚脫貧攻堅精神,提高思政育人的政治站位,引導學生提升政治意識、培養政治眼光、拔高政治素養和增強政治能力[6]。探深度:弘揚脫貧攻堅精神,深切體會其包含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在進行脫貧攻堅動人故事講授時,注重政策解讀和理論闡釋,引領學生用科學理論指導成長成才具體實踐。拓廣度:反貧困斗爭不只是中國一個國家的責任,更是全世界人類的夢想;不只是新時代的任務,更是千百年來的抗爭。必須站在世界和歷史兩個角度,深切感悟脫貧攻堅精神的偉大和光榮,在不知不覺中深受鼓舞,勵志奮斗。升溫度:緊密貼近學生,挖掘脫貧攻堅戰中發生在學生的身邊事、身邊人,用熟悉的人物、鄉音、環境或切身的生活變化去打動學生,讓學生主動接受脫貧攻堅精神的灌注和引領,積極作為,做到知行合一、身體力行。
[基金項目:云南省2022年度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人文社科類)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大學生頭腦有效途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J0090)。]
參考文獻:
[1][2][3] 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EB/OL].學習強國.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7
313757613009423781&item_id=7313757613009423781.
[4] 馮剛,張發政.中國共產黨百年紅色精神譜系引領時代新人培育[J].中國高等教育,2021(03):6.
[5] 朱震寧,費美娟.高?!罢n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實現路徑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0(04):58.
[6] 楊展,陳慶,劉瑞瑜.戰“疫”中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大眾文藝,2020(16):210.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云南昆明 650093)
[作者簡介:楊展(1988—),女,漢族,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訊作者:李敏(1965—),女,漢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