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麗 唐新梅


【摘要】本文闡述構建“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的意義,論述大數據背景下構建“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的路徑:構建“互聯網+”協同育人實踐課程體系,以信息化管理提高“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使用效果和促進師生互動,有效整合協同育人教育資源。
【關鍵詞】大數據 互聯網 協同育人平臺 實踐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6-0105-04
協同育人平臺是旨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一種育人載體,它可以是實體性的,也可以是非實體性的,其內涵在于以協同機制體制創新為先導,完善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推動高校與其他高校、企業、行業、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國際高等教育機構等開展深度合作。“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則是指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建立教育聯盟、教育集團、育人基地等,突出人才協同培養特征,促進各主體在教師聘任、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核心要素方面進行實質性合作,實現各類教學資源的整合,構建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在高校各層次人才培養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凝聚形成不同層次(包括本科、專科、研究生)、不同類型的協同育人載體,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當前,大數據的發展為“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的優化設計帶來了全新機遇,但是目前國內針對“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的研究仍處于概念提出階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構建體系。本文擬對大數據背景下“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的構建進行研究,以期為之后協同育人平臺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理論支撐。
一、構建“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的意義
在大數據背景下,信息以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呈現,從而形成一個龐大的信息隊列,可以實時有效地查找所需信息。依托信息技術,可以從海量數據中高效提取價值信息,挖掘信息數據的內在規律,支撐“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的構建。“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的構建可以為高校的人才培養提供新的思路,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是利用大數據處理技術的自動識別功能,準確分析資源所屬具體信息,采用分布式數據庫對數據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利用云計算、BP神經網絡和數據挖掘等技術構建“互聯網+”協同育人體系,為學生提供高效、準確、易用的學習系統,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是建立“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可以有效強化學生自主管理效果,根據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規律,及時調整課程教學目標,結合當前教育發展理念,創新學生的互聯網學習思維模式,有效促進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是通過對大數據背景下的學生學習特征進行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結合課程改革要求,為教學改革提供依據。通過“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的廣泛應用,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互聯網知識體系,擴展學生的學習范圍,有效地將碎片化的知識進行系統化整合,規范學生的學習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是通過“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可以樹立科學的育人理念,充分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提升協同育人的效果,有效促進全能型人才的培養。在信息化資源豐富的背景下,“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以學生為協同育人的主體,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個人綜合能力。
總之,構建“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的最大意義在于利用網絡資源數據更新快、數量大的特點,有效創新高校教學管理模式,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與發展。
二、大數據背景下構建“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的路徑
(一)構建“互聯網+”協同育人實踐課程體系
實現協同育人的根本途徑是加強各方交流,圍繞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人才培養要求開展多方面的協同育人實踐。從課程體系角度出發,為實現協同育人,應當構建完善的互聯網平臺,將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進行有效融合,促使學校教學與企業工作實踐形成協同,保障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現實操作相結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由此,在大數據背景下,需設計“互聯網+”協同育人實踐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根據圖1可知,大數據背景下“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的構建,需要依托WEB框架進行開發。首先,根據高校的課程教學體系對網絡課程進行創新研發,結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和能力進行課程進度的調整。其次,通過構建分布式數據庫,將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同時開發線上教學系統,與線下專業課堂搭配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最后,通過Java語言和Objective C語言對軟件進行開發編程,生成可用于教學的軟件,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應用商店下載軟件,利用手機App進行學習。
基于“互聯網+”思維模式,在系統軟件中建設實踐能力課程、基本能力課程、專業能力課程以及綜合能力課程四大模塊,采用多元化的協同育人教學資源整合模式,提高協同育人實踐課程體系的能動性,具體如下。
一是利用系統軟件建設實踐能力課程。借助手機平臺開發技術、WEB框架開發以及終端小游戲開發等,構建協同育人平臺,增加學生的實踐學習機會,有效提升學生的信息化素養,幫助學生掌握實踐技能。例如,當學生在企業中參與實習實踐時,高校可借助協同育人平臺共享的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實操指導,以此促進學生掌握專業技能、提升職業素質。
二是利用系統軟件建設基本能力課程。在信息化時代,社會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教育改革過程中,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依托微信、QQ群等社交平臺,實現師生之間的互通,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夯實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基礎,推動人才建設進程。同時,通過采用互聯網操作系統、數據群結構、程序設計等技術,結合理論課程評價及實踐課程評價,評估平臺的協同育人實踐教學能力是否符合市場發展趨勢。
三是利用系統軟件建設專業能力課程。高校可以借助互聯網加強校企協同,在實踐過程中,利用大數據平臺開展校企資源共享及教學互動,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充分結合企業崗位工作實踐,加深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比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合作企業的實際項目作為案例,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提出詳細的解決方案,強化理論知識與現實操作的聯系。
四是利用系統軟件建設綜合能力課程。基于“互聯網+”思維整合移動網站設計及軟件設計工程等資源,在高校與企業之間搭建協同育人平臺。在高校教師與企業骨干人員的協作下,完善課程教學方法與實踐教學方法,提升育人質量,促使學生能夠適應社會工作需求,成為綜合業務能力較強的復合型人才。
(二)以信息化管理提高“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使用效果,促進師生互動
師生協同是一種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教師是影響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因素,加強師生協同有助于直觀地影響學生朝積極方向發展,推動育人目標的實現。在大數據背景下,通過構建“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下的學生資源信息化管理系統,能夠提高師生互動效率,發揮教師對學生的引領作用,并能夠有效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對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具有積極意義。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資源信息化管理系統全面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結合學生的學習成績、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特點、日常表現等,制訂個性化的育人方案,如引導學生加強薄弱專業知識學習、合理安排實習單位、開展針對性教育等,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挖掘和發揮學生的潛能,在師生協同模式下,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優秀人才。
在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可以利用存儲虛擬化技術將所有經過整理后的檔案數據直接存儲至檔案知識庫中,直接通過歷史數據對檔案大數據進行有針對性的存儲及管理;利用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技術對結構化的檔案數據與檔案服務系統中的語義詞庫、檔案分類表和知識庫等進行連接匹配,有效提升協同育人平臺的使用價值;在資源收集過程中利用信息聚類的方法得出推薦相關檔案所需的檢索詞,進而利用目錄檢索工具、全文檢索工具或元數據檢索工具在檔案信息資源庫中檢索這些檢索詞,將信息資源加以整合后推送給教師或學生。
(三)有效整合協同育人教育資源
隨著社會的發展,全社會對人才培育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社會與學校協同育人,能夠有效推進育人目標的實現。現階段,大數據技術的普及和創新,為社會與學校協同育人提供了良好途徑,通過互聯網建立協同育人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可實現社會資源與學校資源的流通,使學生的學習資源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在實際應用教學過程中,合理整合教學資源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如圖2所示。
根據圖2可知,對社會與學校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能夠明確育人戰略目標,以此為導向,優化教學流程。同時,通過拓寬教育資源獲取路徑,可以豐富現有教學素材,以實際案例為基礎,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形成資源協同化的新格局,保證學生畢業后能夠快速適應崗位工作要求。另外,高校在獲取大量社會資源后,要合理調整自身資源排列結構,篩選具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剔除落后、無意義的內容,促使教學內容更貼近社會現實,為培育應用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對資源管理方式進行創新,教師不再“壟斷”教學資源,學生可借助互聯網平臺按照自身學習需求自行查找資源,提升自身專業能力,適應社會崗位工作需求,進而達成協同育人目標。在整合教育資源的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技能型人才、復合型人才為導向,促使教學目標與育人目標相統一。
此外,可通過建立協同育人教育聯盟有效擴大“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的適用范圍,創新教育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協同育人教育聯盟是由學校主導、行業推動、企業參與的公益性、開放型的校企合作教育聯合體。聯盟以平等自愿為原則,以專業對接崗位為紐帶,以服務教學育人和企業人才戰略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指導目標,通過聚集整合各方的優質教育資源,構建以人才貯備、培養、交流為切入點的“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在實踐方面,高校可基于互聯網平臺主動聯合其他教育集團、社會企業、創業機構、政府部門、社會培訓機構等,構建系統化的協同育人模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相應的資源和服務支持。例如,高校可協同企業建立育人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訓機會,促使學生將專業理論與崗位實操進行融合,從而提升綜合能力;與創業機構進行協同,相關機構可為學生創業提供專業性指導,激發其創新能力,培育優秀的創業型人才;與政府部門協同,政府部門針對畢業生出臺相應的就業政策及創業幫扶政策等,能有效減輕學生的創業阻力,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快人才培育進程;與社會培訓機構的協同,即突破學校教育的理論性教學限制,如聯合社會實踐基地,提升學生應用型技能水平,切實提升育人質量。通過互聯網構建協同育人教育聯盟,有利于調整傳統的高等教育結構,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構建“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的建議
在大數據背景下構建“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在一定層面上可以有效增強育人的功能。為了促使協同育人的價值得到最大化發揮,從高校角度出發,應當強調以下幾個要點。
一是提升學生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將課堂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在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對“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的應用,以學生為中心整合各項教學資源,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提升其專業知識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
二是構建相對完善的協同育人體系,注重學生思想教育,增強學生作為社會主人翁的意識,將教學內容與協同育人、科學研究緊密聯系,結合當下社會科學發展,提高教學內容與社會相關行業發展的契合程度。學校可積極強化宣傳、落實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加深對協同育人的認識,主動參與各項學習和實踐活動,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同時,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具有良好的辨別是非能力,明確自身使命和責任,提高學習積極性,為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強化教育所具有的生動形象特點,利用情境教學方式引發學生的強烈共鳴感,由教師帶領學生成長,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教師應當改進傳統教學模式,注重運用信息技術,結合協同育人的要求,引導學生合理利用各項資源主動開展學習,提升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品質。同時,高校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平臺和機遇,如開放資源、完善對外協同平臺,正確指導學生利用互聯網平臺提升自身專業能力。
四是強化校企合作,堅持以校企協同為主、學校與社會教育主體協同為輔的育人模式。按照高校當前專業建設情況,積極聯系相關企業,建立校外實踐實習基地,依托企業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帶領學生開展實踐操作,將理論知識與崗位工作進行深度融合,并邀請企業骨干人員入校進行經驗分享、實操指導,配合高校教師的前沿理論傳播,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本文研究大數據背景下的“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希望能夠通過構建“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解決協同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截至目前,國內外針對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互聯網+”協同育人平臺研究仍存在一些亟待深入研究的問題,在日后的研究中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分析,以此提高育人平臺的實際應用效果,為協同育人工作的優化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洪東.基于SSM框架和大數據技術的校企協同育人平臺設計與實現[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2).
[2]伍丹.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學院協同育人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13).
[3]王芬,劉富麗.“互聯網+”背景下地方性高校“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新構建:以臺州學院商務英語專業為例[J].臺州學院學報,2018(5).
[4]葉鴻烈.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背景下建設高水平協同育人平臺機制實踐研究[J].智庫時代,2019(20).
[5]袁其玲.基于旅游需求側背景下的中國高職康養旅游協同育人平臺模式初探[J].現代營銷(上旬刊),2019(12).
[6]魏振華.高校“互聯網+文化公寓”育人平臺建設思考[J].智庫時代,2019(51).
[7]馬小紅.“互聯網+”下的高職院校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協同育人的方式方法淺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1).
注:本文系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GXHZJG2017B20)、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輔導員研究)“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引領創新研究與實踐”(20JDSZ304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苗麗(1982— ),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電子商務、計算機網絡、職業教育;唐新梅(1982— ),通訊作者,廣西資源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數據、移動網絡。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