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淑娟
隨著新媒體日益發展,《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四大語言能力基礎上增加了“看(viewing)”這一技能要求,突出了多模態語篇中的圖形、表格、動畫、符號以及視頻等理解性元素,要求學生具備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理解非連續性文本。新教材也著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多元讀寫能力,落實深度學習,加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然而,使用高中英語新教材開展多模態教學對許多教師而言仍具有挑戰性。
20世紀90年代,新倫敦小組首次提出多元讀寫能力和多模態教學的概念,他們將多模態理論應用到語言教學中,鼓勵教師充分運用語言文字、視覺圖像、符號音效及其他教學模態激發學生的多種感官。國內教師在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及課堂實踐,多模態在教學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然而,部分教師教學方式因循守舊,多以呈現文本資料的形式,對于“看”的能力培養較少,對新教材培養學生多元讀寫能力的教學活動簡單帶過或直接忽略。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于解釋生詞、詞語搭配或句子語法等,忽略對閱讀內容整體框架和行文結構的分析,導致學生思維分散,難以把握文章中心及段落關系。因此,教師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合理運用思維導圖、文字云圖、視頻、音樂等多模態信息化資源開展課堂教學,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多元讀寫能力,提高其閱讀水平,落實深度學習。
一、閱讀板塊的設置分析
人教版新教材編寫者綜合選擇了博文、網頁、小冊子、海報等不同形式的文本作為素材,同時增加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表情、插圖、照片、表格、地圖、圖表等多模態資源,從讀前、讀中、讀后等多維度培養學生讀寫能力。
讓學生“看”排版格式,體會文本特征。新教材的閱讀板塊非常注重文體特征,在排版方面遵循常見的行文規范,讓學生在閱讀文本之前先觀察頁面的排版形式,為后續的閱讀活動做鋪墊。如必修一Unit 2旅游小冊子、必修三Unit 5劇本(script)、選擇性必修三Unit 4廣告(advertisement)、選擇性必修四Unit 4博文(blog)等,都能讓學生學習真實的文本排版形式。
讓學生“看”地圖、圖表、圖標、流程圖等多種非文本形式,幫助學生構建從文本到非文本的過渡,從而更加生動形象地理解文本內容。如選擇性必修二Unit 1,以地圖的形式呈現不同街區霍亂染病情況,把枯燥的文本轉換成簡單易懂的地圖,簡化學生對文本邏輯的理解。在選擇性必修三Unit 4中,教材編寫者引入地球表面溫度變化的曲線圖,讓學生通過分析橫縱坐標的意義及曲線的變化趨勢,理解文末所倡導的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讓學生“創”多模態文本,將“看”的能力培養轉換為“寫”的輸出。新教材設置了將讀到的文本內容轉換為非文本形式的多模態創編活動,體現輸出能力的培養。如選擇性必修四Unit 5,學生在觀摩他人的簡歷后,需要結合自身情況撰寫申請信并完成個人簡歷。
二、借助多模態資源培養多元讀寫能力
閱讀教學是培養多元讀寫能力、踐行深度學習、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思考,充分利用語篇素材,結合多模態資源,針對性、多維度、深層次地對學生進行多元讀寫能力的綜合訓練,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語言技能及思維水平,實現學科的育人功能。筆者嘗試以選擇性必修四Unit 5 Reading and thinking “Working out what you want to do”為例,探討借助多模態資源,落實多元讀寫能力培養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1.深入挖掘語篇,把握教學核心內容
主題語境:人與自我——職業規劃中的自我探索。
語篇內容:提出職業規劃的重要性,介紹職業規劃的解決方案。
文本特征:本文是一篇介紹職業能力傾向測驗的說明文,結合圖表,呈現職業傾向測驗的重要性。
2.緊貼理論指導,合理設定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時的學習,學生能夠觀察文本標題、圖表等多模態語篇,獲取職業規劃的方法及建議;提煉文本結構和語言特征,并遷移至筆頭和口頭輸出;應用職業傾向測試進行自評,內化語篇信息;聯系實際,遷移創新,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實現學科育人功能。
3.設計漸進式任務,實現深度學習,培養多元讀寫能力
本課例基于多模態工具的應用開展閱讀教學,設計漸進式教學活動,并融入視頻、思維導圖、文字云圖、流程圖等,多維度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及多元讀寫能力,實現深度教學。
(1)讀前,多模態呈現
教師播放關于職業規劃步驟的視頻,并以問題鏈的形式激活學生背景知識,為探究主題意義做認知準備。
隨后,教師呈現詞匯云圖,結合文本標題,引導學生通過關鍵詞感知文本、預測文本內容和體裁。該環節利用多模態資源進一步激活原有認知圖式,形成閱讀期待。
(2)讀中,多模態輔助
帶著讀前活動中的預測信息,快速瀏覽文本,判斷文本體裁并獲取主旨大意,隨后通過思維導圖歸納文本結構為Problem-solution-conclusion。精讀第2至第4段,結合問題鏈找出關于職業傾向測驗的細節性信息。完成前述活動后,學生再次閱讀全文并制作職業測試流程圖,闡述職業傾向測試分析原理,并在小組內口頭分享。
在以上課堂活動中,學生深度閱讀文本,通過思維可視化工具獲取語篇信息,把碎片化知識轉化為結構化知識。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研讀圖表,歸納圖表信息與語篇內容的關聯。學生通過“看”圖表,生成對文本內容更為直觀的認識,落實課標對學生“看”的能力要求。
(3)讀后,多模態創編
學生基于上一環節的知識和技能準備,完成教材設置的職業能力測試,并繪制結果圖,分析自己的職業能力傾向,和同桌進行口頭分享并互評。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職業能力這一主題意義的理解,教師聯系生活創設與主題意義相關的活動,幫助學生實現能力的遷移。課堂最后,教師回顧本單元名人引言“The future depends on what you do today”,深化主題意義,加強德育滲透。
在課后作業方面,教師要求學生開展多模態創編活動——完成線上職業能力測試,根據量表結果,繪制分析報告圖,并進行線上分享與評價。該活動可以引導學生辯證看待職業能力傾向測試的結果,思考職業規劃。這一環節實現了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深度融合,落實能力培養多元綜合。
三、教學啟示
1.讀前,發散思維
讀前環節重點在于引入教學話題、激活原有知識、發散大腦思維、營造教學氛圍。讀前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文本版面,利用信息化工具制作文字云圖,把文本信息轉換為凸顯文本中心的非文本形式,引導學生觀察文字云圖進行詞類劃分、看圖預測、頭腦風暴、知識激活等,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構建文字云圖中的詞間關系,了解文章主題,形成對閱讀文本整體架構的初步理解,調動學生的內容圖式和語言圖式,為讀中環節進行鋪墊。
2.讀中,梳理篇章
讀中環節關鍵在于幫助學生更好了解段落主旨要義、文章細節信息、詞匯語境含義等。教師通過展示各段落文字云圖,引導學生熟悉文本,梳理文脈;通過觀察線索詞推測生詞意義,分析和歸納段落主旨,綜合大意得出文章脈絡等;提取語篇中關鍵信息,形成語篇思維導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把線性的語碼轉換為可視化圖像。
3.讀后,回顧創編
在讀后環節展示文字云圖和思維導圖,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關注線索詞,通過重溫課文大意與文章脈絡進行課文復述、摘要填空、讀后續寫和反思評價等教學活動,力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借助信息化工具多模態創編任務,讓學生從“看”多模態資源過渡到“創”多模態成果,把課上學習到的內容延伸到課后的創作中,進一步深化其多元讀寫能力及創造力。
責任編輯 魏文琦
實習編輯 李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