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銘姬
在新課標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可以紅色詩詞作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思政課除了扎根思政課堂,更可以實現“大課堂”觀,走出校門、走向社區。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綜合實踐學習,能培養政治認同、道德修養、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呈現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
一、學習黨史頌黨恩
1.誦讀紅色詩詞,樹立正確三觀
大思政課堂的學習,學生的學習地點不僅僅在課堂上,形式也靈活多變、不拘一格。教師可以通過課前課后組織誦讀紅色詩詞,以詩詞帶動學生了解黨史、學習黨史,開展更深刻而有意義的活動。
不僅僅是“讀”,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形式豐富的“經典誦讀”,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經典誦讀”可以在誦讀一段時間以后開展。例如,教師給出這樣的背景音:“我的祖國/走過五千年的征程歲月/源遠流長//我的祖國/歷史長卷上/那鐵蹄聲聲/仍然回蕩”,學生就能把前期搜集到的相關詩詞進行篩選,重新組合,成為誦讀文本,繼而制作幻燈片、配樂、插播視頻等。隨著誦讀的詩詞與背景音樂,學生擺出各種造型,或輕盈婉約如“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或激昂的“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經過多次的彩排,最后形成能上大場面的經典誦讀《祖國禮贊》。通過聲色影畫,讓學生牢記紅色詩詞,更樹立了正確的三觀。學生除了在學校在班級表演,還走到區、市、省的平臺,在各級比賽中拿下不少獎項。
2.編寫紅色詩集,賡續紅色血脈
一般來說,學生有的擅長詩詞閱讀,有的喜愛繪畫,有的樂于設計,對于合作完成一本詩集的編寫,他們會饒有興致。詩集用以詩配畫的形式,可以是手抄的,也可以用電腦設計。例如,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共同討論、確定內容,然后在課外搜集資料、整理、編寫,最后編寫出了《毛澤東詩詞》《愛國詩詞》《革命詩詞》等詩集。學生把自己編寫的紅色詩集在思政課上展示,在課間交換閱讀,還有的學生把詩集作為禮物相贈。這樣自主開展學習,既有趣,又有意義,有助于促成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
3.演繹紅色經典,聽黨話跟黨走
我們以紅色詩詞作為紐帶,通過課本劇展演,營造紅色育人氛圍。一個年級一個紅色課本劇展演。這樣的活動每年開展一次,學生們六年就有六個課本劇。通過演繹紅色經典,學生從小心中埋下的紅色種子必定生根發芽,聽黨話,跟黨走。
二、以筆為援助抗疫
在疫情期間,學生們可能看到、聽到很多逆行者的故事,受到這些高貴品質的影響,學生們也會躍躍欲試,樂意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在學校,教師可以利用校園的環境或身邊的事例,及時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
開學初,學生們看到了校園的新面貌,我利用開學典禮,給學生們朗誦了自己寫的詩歌《傾聽春風的聲音》,將紅色校園文化融入到詩歌里。在教師節,我又寫了《像從前一樣——致第37個教師節》并發表在刊物上,與學生們在課外一起朗讀。看著抗疫的醫護人員奮戰在第一線,我以筆為援,創作了抗疫詩歌《穿過暖陽的手》,與其他詩人的作品共同被編輯為“廣東詩人抗疫專輯”。疫情之下,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學生們喜歡詩歌,我們是否能舉行校園紅色詩歌大賽呢?于是,學校舉行了詩歌大賽,學生寫出了不少好詩。
報社有詩配畫活動,學生們也紛紛嘗試著走出校園、走向社會,以筆為援。在寫詩的過程中,學生聯系現實抗疫情況,觀照自己的內心,這不僅僅是思考的過程,也是自省與內化的過程。
三、基地研學感情懷
1.當紅色志愿者,增強責任意識
在學校周邊有很多紅色基地,教師要懂得利用它們,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健全人格與責任意識。
我校旁邊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公園有個文化館,里面不定時有紅色文化展覽。我們的學生不時當小小講解員志愿者,給前來參觀的人做講解。講解前,需要查找資料,反復練習講解;講解時落落大方,面對參觀的人不膽怯。通過講解活動,學生在無形中鍛煉了膽量,也增強了責任意識。
2.紅色基地研學,銘記革命歷史
結合紅色基地的活動,能更高效地形成正確價值觀與關鍵能力。每年秋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公園都有菊花展,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
例如利用周五下午的時間,學生們參觀了《偉大征程 光輝粵跡——中國共產黨廣東歷史一百年》專題展覽,觀賞了“百年風華 黃花獻禮”第七屆黃花文化節。然后,我在黃花崗烈士墓前給學生上了思政課——“從辛亥革命到建黨偉業”。學生們被革命人的精神感染,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黃花”傲霜斗寒的節操更深深植入學生們的心中。活動讓學生銘記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加強政治認同。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