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妮娜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全國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一場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教育革命”在全國各地各中小學校展開。
作為政策直接執行者的一線教師,他們的教育理念以及對“雙減”政策的認知,決定了其教育行為,影響著“雙減”政策在各中小學校具體被執行的情況,進而影響學生課業負擔的實際水平。因此,消除家長的后顧之憂,在于教師;讓學生在學校學足學好,在于教師;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在于教師;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在于教師。
全面推進“雙減”政策,讓“雙減”政策落地生根的著力點,主要在于教師。那么,如何讓教師有效落實“雙減”政策,順利打贏這場最大力度、最大范圍、最大影響的“雙減”戰役?
重視加強教師教育,培養教師教育情懷
師范教育不能過于注重知識的習得和技能的提升,而忽視培養一名未來教師最核心的品質——教育情懷。回想自己本科讀師范的時候,也是空習得一身應付教師招聘考試的知識和技能,而不知教育情懷為何物。
重視加強教師教育,若能以培養教師教育情懷為首要任務,讓教師長年累月沐浴在古今中外這些萬世師表的精神熏陶之中,“雖不能至”,也能“心向往之”。培養出一批批擁有教育情懷的好老師,何愁攻不破“唯分數、唯升學”的頑瘴痼疾?何愁“雙減”政策不能有效落地生根?
提升繼續教育質量,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
教師繼續教育作為在職教師進行知識補充、更新和提高自己的重要路徑,在實際操作層面卻逐漸演變成“雞肋”般的存在。其根源在于繼續教育培訓一方面主題蕪雜,無關教師痛癢,提不起教師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內容空洞,高大上的標題之下只有膚淺的概念闡釋,流于表面,教師學不到真東西。廣大一線教師苦于每個學年必須完成繼續教育學習的“硬任務”,卻無法獲得轉變教育理念和增進教學水平上的實質益處,陷于白白浪費學習時間,又無甚收獲的尷尬境地。
為讓繼續教育不再是教師的喉中骨鯁,相關部門應以有效提升教師繼續教育培訓質量為第一要務,提供一批可選擇、專題化、有深度、高水平的培訓課程。可選擇,意味著一線教師能切實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以修補自己的教育短板;專題化,意味著教師不再走馬觀花,而是深入學習、實踐并應用于教學;有深度,意味著培訓課程接地氣,不再是在概念和理論上泛泛而談;高水平意味著相關部門要在教師繼續教育課程上大力投入,遴選名校長、名師的高質量教育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以供一線教師真正能夠通過繼續教育而學有所獲。
提升繼續教育培訓質量,以可選擇、專題化、有深度、高水平的繼續教育課程為一線教師的成長助力,是“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作業設計和布置水平,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做優做強校內教育的有效路徑。
優化學校管理水平,激發教師創造活力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有效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和培訓負擔,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但與此同時,也增加了一線教師的工作負擔和心理負擔。
我們應看到,一線教師只是“雙減”戰役中沖鋒陷陣的士兵,統領整個學校戰斗局面的指揮官是學校管理者。有效推進一線教師落實“雙減”任務的最大保障,是學校管理者提供的優良育人環境。如果學校管理觀念不到位,依然秉持唯分數、唯成績至上的教育質量觀和個人政績觀,施行“遮眼法”,私下仍以學生成績、班級排名等衡量教師水平和教師績效,那么,教師勢必會繼續給學生追加大量學習任務和課堂作業,追求更多練習、更好成績,以應付學校管理者的考核。學校管理水平低下,是造成教師焦慮,并把這種焦慮傳遞給學生,造成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重要原因。
優化學校管理水平,提高學校管理者的專業水平和管理能力,在學校管理理念上不再以分數論英雄;在學校管理能力上,精細化管理不再吹毛求疵,減少過度宣傳等“形式主義”和“面子工程”,切實減輕一線教師的事務性負擔,為教師提供深入鉆研課堂教學和作業設計的優良環境,一線教師才能真正有時間、有精力、有活力深入鉆研教育教學,推進“雙減”有效落實。
本欄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