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夢娟 范睿

摘要:近年來,新時代大學生受到生活節奏、金融危機及突發性公共事件的影響,出現了學業壓力過大、消極情緒增加、人際關系不和諧的現象。本研究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入手,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我校大學生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我校大學生存在幸福感缺失的現象。針對此問題的緣由進行分析,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三級聯動機制,提出合理的解決途徑,以有效提高我校大學生的幸福感知力和創造幸福的能力,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為祖國培育出能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新時代青年。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幸福感;積極心理學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1]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都有愛與被愛的需要和渴望。國內外研究表明,愛和歸屬感是影響個體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新時代大學生面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學業和就業壓力倍增,進而出現幸福感缺失的現象。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學生的幸福感教育,使大學生明確幸福感獲得的途徑,提升大學生獲取幸福感的能力,對于實現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積極心理學與幸福感的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最早在1998年美國心理學會上提出“積極心理學” 一詞,心理學開始轉向關注人本身對美好的追求和渴望。[2]積極心理學最基本的假設就是:人們的美好和卓越與疾病、混亂和悲痛一樣都是真實存在的。[3]積極心理學強調關注個體自身的美好品質和積極力量。幸福感作為一種積極的主觀體驗,也成為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有助于激發他們積極的內驅力,引導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促使他們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相聯系,厚積薄發,砥礪前行。
二、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一)依賴性和獨立性相互矛盾
新時代大學生很多是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成長起來的。上大學以后,自身發展的需要迫使大學生想要擺脫對他人的依賴,渴望獨立。但由于過去長時間對他人依賴的經歷,使得依賴性和獨立性相互矛盾。新時代大學生身上表現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主客觀不一致、內心世界沖突較多等問題。
(二)價值取向存在偏差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新時代大學生作為多元文化的傳播主體,能夠快速、準確地反映時代的最強音。[4]面對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豐富的物質生活,新時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難免會受到影響,功利心比較強,遇到事情總是將個人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社會責任感弱化,從而引發一些人際沖突,不利于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
(三)過分以自我為中心
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新時代大學生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過分以自我為中心,待人接物總是依照自身的興趣和喜好,較少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缺乏同情心和與人共情的能力,容易滋生抱怨、不滿等消極情緒。
三、新時代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與幸福感現狀調查研究—以河南工學院為例
(一)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主要將我校—河南工學院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以線上不記名填寫的方式,通過“問卷星” 調查問卷,在QQ、微信、釘釘、學習通等平臺發放問卷,調查過程中不泄露調查對象的姓名等個人信息,共回收有效問卷437份,其中男生261份(59.73%),女生176份(40.27%)。最終借助問卷星和Excel表格對所收集到的問卷進行數據處理和分類分析。
(二)實施過程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我校大學生目前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進行調查研究。所采用的調查問卷由調查者基本情況和調查題目兩部分組成,共包含17個題目,調查的目的是了解當前我校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及幸福感現狀,明確影響我校大學生幸福感的原因,為有效提升我校大學生的幸福感提供有力幫助。
(三)研究結果
1.新時代大學生對于幸福感的認知及自身狀況分析
對于量表中“您所體驗的幸福感主要來自?” 這一問題的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其中,親情(88.33%)和友情(89.02%)在學生所選結果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為學業(66.59%)和能否做自己生活的主人(57.67%)。說明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感知到自身幸福感的來源。
調查結果表明,90.16%的學生認為,“一個溫馨的家庭” 可以使其獲得幸福;79.18%的學生認為,擁有健康的體魄是件幸福的事情;78.03%的學生認為,樹立明確的目標和理想、擁有知心的朋友可以獲得幸福。由此表明,親情、友情、健康和目標確立可以使絕大多數的學生獲得幸福感。
對于量表中為自己當前的幸福進行打分這一問題,35.47%的學生為3分,32.9%的學生為4分,23.11%的學生為5分。由此可以看出,雖然還有部分學生感覺自身存在幸福感缺失的現象,但是絕大部分學生對于當下的生活滿意度還比較高,能夠感受到家庭、朋友等帶給自身的幸福感。
2.新時代大學生對于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及緩解方式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74.37%的學生認為,目前復雜的形勢及疫情防控的需要,網課學習使學生感到焦慮,就業壓力大;71.62%的學生認為很空虛,生活缺乏目標感;48.74%的學生認為自身外貌、身材不好,從而不自信。以上數據表明,學生能夠明確自身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對于量表中“您一般采取何種方式排解心中壓力?” 這一問題的回答中,79.63%的學生選擇“寫東西,聽音樂,吃東西”;61.10%的學生選擇向其他人訴說;49.61%的學生選擇獨自承受,憋在心里;僅有11.4%的學生選擇發泄到別人身上或者抽煙、喝酒麻痹自己等消極方式。由此說明,大部分學生可以選擇積極的方式方法來緩解不良情緒。
3.新時代大學生的生活現狀及人生規劃分析
調查問卷中有5道題目涉及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學校課外活動參與情況、家庭關系、交友情況、對自身未來的規劃等方面。50.57%的學生覺得學習基本上是一件快樂、幸福的事情,但有時也感到煩悶、枯燥或對部分學科提不上興趣;67.96%的學生認為自身專業課發展前景還不錯;54.69%的學生偶爾會參加學校組織的校園活動,僅有13.27%的學生頻繁參加校園活動;18.54%的學生完全沒有規劃,對未來迷茫、擔憂;43.94%的學生與父母基本上沒有距離感,和家人溝通較好;66.13%的學生認為自身交友關系良好,有知心朋友并且隨時可以得到溫暖和支持,感到幸福;63.62%的學生對自身的人生規劃還處于初級階段,沒有特別明確的人生規劃。
四、新時代大學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特殊社會背景下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
目前,受到疫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不樂觀,造成了就業崗位緊缺的現象。面對目前社會存在的很多不安定因素,大部分大學生選擇通過考取研究生來進一步提升自己,以緩解緊張的就業形勢,但同時也造成了研究生考試競爭激烈的后果。學習壓力的倍增進而引發學生就業難的緊張、焦慮情緒,尤其體現在即將步入社會的高年級學生身上,父母、老師的期待,自身的責任,使得他們無助、焦慮和彷徨,因此影響了大學生的幸福感水平。
(二)缺乏生活目標和自我規劃
目前,很多大學生都生長在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習慣性為子女操辦一切。步入校園以后,沒有了父母的陪伴和照顧,很多新生容易出現大學生活適應不良的現象,對自身缺乏清楚的認知,對未來的大學生活沒有清晰的規劃,進而產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的心理,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感興趣,無所事事,荒廢光陰,對幸福缺乏感知力,整日被焦慮、無助、空虛、迷茫等消極情緒包裹,追求幸福的意識淡薄。
(三)幸福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心理干預只是手段,學生能夠從自身出發,提高對幸福的感受才是目的。幸福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激發學生的幸福感。我國很多高校缺乏對大學生如何獲得幸福的教育,開設積極心理學等選修課課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更多體驗幸福、發現幸福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幸福感。
五、提升新時代大學生幸福感的方法及策略
(一)加強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認識自我
2020年疫情的突發使全球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在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新時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就業心理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5]很多學生認為,線上課程學習影響其學習效率,專業課基礎較差,學習壓力大,對日后畢業就職缺乏信心。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學生感到彷徨、無助,經常處于自我否認的心理狀態。針對此類問題,學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幫助其制定適合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提高就業競爭力,幫助學生找到滿意的工作!
(二)開展多樣化的校園活動,促進學生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重要的必修課程,大學生為了保持身心健康,需要在校園內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4]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使人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使人身心愉悅,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重要的影響。調查研究顯示,僅有13.27%的學生頻繁參加校園活動。因此,高校可以多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給同學創造交友機會,營造良好的交友氛圍,使學生在活動中發揮自身的優勢,增強人際關系吸引力,提高新時代大學生的交友能力,獲得和諧的人際關系,獲得幸福感。
(三)開設幸福教育課程,引導學生提高對幸福的感知力
學校要重視幸福教育課程的開設,從源頭入手,引導學生提高對幸福的感知力,學生只有具備獲取幸福的能力,才能實現幸福的人生。幸福課程要教會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幸福,感知幸福,創造幸福,最終收獲幸福。要培養學生養成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能夠及時解開心結,停止過度內耗。當幸福向我們招手的時候,要學會抓住幸福。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拜訪訓練,讓學生常懷一顆感恩的心,用美好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避免因自身被消極情緒占據,與幸福失之交臂。
六、總結
幸福是每個人畢生的追求。當今社會受到疫情的影響,幸福感的尋求更是目前社會的熱門話題,新時代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幸福感水平不僅對其自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守好高校安全穩定防線和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同樣具有深遠的意義。
調查研究表明,新時代大學生能夠正確感知幸福,并對自身幸福的來源具有正確的認識。大部分學生具有較高的幸福感,面對消極情緒也有合理的排解方式,但是仍然存在幸福感缺失的現象。原因有以下三點:特殊時代背景下,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和就業壓力大;大學生對自身存在認知偏差,生活缺乏目標,對于未來沒有合理的規劃;目前,我國高校關于幸福感教育存在缺失現象。新時代大學生幸福感的缺失不僅是學生自身的問題,更是時代的產物。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學生自身、家庭、社會、學校等多個方面聯合起來,形成強大的力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幸福觀和價值觀,從而收獲幸福的人生,健康成長為對祖國、對社會有用之人!
參考文獻:
[1] 李寶菊.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對托管教育的啟示[J].基礎教育研究,2020(9):75-78.
[2] 阿不都熱西提·阿不都熱依木,劉劍.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及對策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21(17):9-13.
[3] 張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與評價體系的思考:基于積極心理學視域[J].科教文匯,2021(2):166-169,188.
[4] 劉純明,李東生.大學生幸福感調研報告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J].理論觀察,2021(1):138-142.
[5] 王清霞.突發性公共事件中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策略研究:以新冠疫情為例[J].成才之路,2022(20):21-24.
作者簡介: 馮夢娟,女,漢族,河南焦作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學;
范睿,女,漢族,河南新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學和國防教育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