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杜春華
摘 要: 計劃、實施和評價學校體育課程成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體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做為體育基礎支撐的學校體育,如何改革評價體系,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顯得尤為迫切。本文基于有效教學理論和形成性評價理論的CIPP模式構建體育課堂成效評價,從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四個方面,根據每一環節,將體育核心素養融入到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全面提升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全面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達到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為基本要求,以期為高質量學校體育教學工作和活動形式提供有價值的新思路。
關鍵詞: CIPP 模式;學校體育;高質量;評價模式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23)02-0068-05
Abstract:
Planning,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mes is a very complex process.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mphasized that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sports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IPP model of effective teaching theory and formative evaluation theory,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background evaluation, input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and result evaluation, according to each link, the core physical literacy is integrated into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physical health level of Chinese teenagers. In order to provide valuable new ideas for high-qualit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ork and activity forms.
Key words:
CIPP mod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Hi-Q; Evaluation model
青年強,則中國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這充分說明了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青少年體育和健康的重視。在《關于全面加強與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 ?[1] ,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 ?[2] 。如何實現學校體育的高質量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體育評價要從教師“教了多少”轉向“教會多少”,“教會、勤練、常賽”已成為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總目標。在學生層面要實現兩個目標:掌握1-2項技能,同時體能全面提高。完善學校體育“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教學模式,讓學生領會體育課“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內涵。
學校體育是促進青少年體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學校體育課程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身心發展。近十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青少年體育“十二五”規劃》《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相關政策法規 ?[3] ,不斷督促和鼓勵廣大青少年積極參加體育運動,增強青少年體育健身意識。青少年時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項身體素質發展的關鍵期。但目前來看,我國青少年“小眼鏡”“小胖墩”“脊柱側彎”等問題頻發,國內外對體育活動與健康狀況的文章數量較多,經過梳理后發現體育活動與身體健康呈正相關。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亟需通過體育進行干預,在增強孩子體質的同時,磨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面對眾多問題與挑戰,作為體育基礎的學校體育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對中學體育課程進行精準評價,如何改進與完善現有學校體育評價體系并以此提升體育育人功效,這既是國家所關心的全面育人問題,也是學校所需要的以評價促發展的方向引領問題,更是新時代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4] 。因此,以CIPP模式優化學校體育教學評價的方式成為當下改進教學效果、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當務之急。
1 中學體育課堂教學評價現狀
所謂教育評價,是指在系統地、科學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處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礎上,對教育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目的在于促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 ?[5] 。長期以來,對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是以泰勒模式(又稱行為目標模式)為主。此評價模式是由泰勒等人在“八年研究”中提出來的。它以行為目標為中心,用學生的特殊成就來表示教育方案和計劃中的目標,并把這一目標當作教育過程的方向和教育評價的主要依據 ?[6] 。
一堂體育課,無論評出的結果如何,都需要一個標準。關于評課標準,從課堂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創新性、實效性、安全性六個方面,為更規范的評課提供依據,促進體育課堂質量的提高。基于不同群體的特殊性,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第一、校長心目中的好課堂。多數校長以安全性作為評價一節體育課的重要指標。第二、家長心目中的好課堂。家長對孩子參加體育課的認識,趨向于孩子既要能夠在體育課上學到東西,學會鍛煉身體的本領,還要能夠平安無事。第三,體育教師心目中的好課堂。趨向于在這些課上不僅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還讓學生有一定的發展,安全問題尤其是要關注。第四,專家學者心目中的好課堂。專家或學者,與前者相比,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因為他們往往是一種局外人的視角,結合自己已有的理論基礎判定課的優劣,或者有部分學者和專家也會走進課堂,直接參與體育課活動,即通過看課的方式彌補實踐的不足。但建立標準的時候,依然容易出現過于理論化的現象,甚至有可能只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評判課的質量優劣 ?[7] 。評課基本標準切入視角的確立,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評課,評課標準視角的確定無外乎以下情況,一是從教師的角度,二是從學生的角度,三是從課的角度,四是綜合的視角。假如沒有一個統一的或恰當的視角,很有可能出現同一節課,由于所站的立場不同,評課結果會大相逕庭。現如今,部分學校體育課堂仍存在體育學習評價內容不全面,將評價的重心放在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考評上,評價內容不全面,缺乏整體觀念;以成績為準,將重心放在體育學業成績的考核與定級的這類終結性評價上,重視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等問題。
2 CIPP教育評價模式的內涵
2.1 CIPP模式的產生背景及基本內涵
CIPP教育評價模式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家斯塔弗爾比姆于1966年提出的。包括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投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認為評價就是為決策服務的。第一,將教育目標納入到評價活動之內,使目標本身的合理性首先得到評價,從而使評價更全面,更科學,體系更完善。同時,該模式重視形成性評價,時刻考慮為決策提供所需的信息,使評價活動更具方向性和實用價值。再者,該模式把評價看成是教育活動的一部分,使評價成為改進工作、提高教育質量的工具 ?[8] 。
該評定使目標更符合社會需要,符合實際,克服了泰勒目標評價模式的不足;評價貫穿教育活動的始終,使評價成為改進工作、提高教育質量的工具。評價的內容廣泛,從對教育需要的調查開始,包括需要、問題、目標、條件、計劃、實施、結果以及結果的影響等教育過程的所有階段對教育過程的不同階段、不同方面進行評價,評價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對上述全部內容的評價也就把評價的診斷性、形成性、終結性這三種作用充分地展露出來了,提高了人們對評價活動的認可程度。
2.2 CIPP模式體育課堂評價的特點
CIPP模式適用于中學體育教學課堂評價,并對課堂教學過程具有對應性。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也包括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方案、上課、課后評價這四個部分,而CIPP模式就是要對應這四個部分階段進行評價。
3 CIPP模式在中學體育課堂教學評價中的應用
3.1 做什么——項目實施背景評價模塊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 ?[9] 。《課程標準(2022年版)》基于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方面核心素養的發展要求,提出運動能力目標、健康行為目標和體育品德目標。從體育核心素養具體內容中挑選出融入課堂的最簡潔、可操作性強、可評價的參考指標。例如:健康行為目標,結合課堂內容的健康知識,適應每課各類氣候的運動環境,預防每課運動損傷,了解運動恢復方法,結合每課情境的調控情緒等。根據學校的性質、教材的性質、學生的特點來綜合體現素養目標的側重點。在課堂內容教學選擇上,應破除將《國家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內容作為課堂教學的唯一內容、考什么教什么的以體育中考項目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和以運動項目的單一技術作為課堂教學標準,傳統的體育教學思維習慣缺乏實戰型。
3.2 怎么做——項目輸入評價模塊
中學體育課堂項目輸入評價模塊評估內容主要圍繞體育教師、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三個方面的改革。其目的在于提升學校體育課堂質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項目輸入評價模塊第一步要關注體育教師的水平,關注體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重視學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學校體育中的目標體系和標準體系是決定體育教師基本能力結構體系的基礎。目標體系、標準體系和教師的能力結構體系共同鑄成中國學校體育發展的基石。宏大的目標需要由具體的標準來規范,具體的標準需要落實到體育教師的工作實踐中才能保障目標的實現。執行層面的體系構建理論并不復雜,重點在于在操作層面需要不斷解決各種矛盾。
3.2.1 體育教師的分類
按照教育程度劃分,學校體育教師可分為五個層次:幼兒園階段、小學階段、中學階段、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第一,幼兒園階段。幼兒期在兒童生長發育階段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幼兒園體育教育方面,國家缺乏對幼兒園階段體育教師的培養,使得幼兒園的體育教育荒廢,幼兒體質下降,兒童醫院人滿為患,學校體育在幼兒體育教育方面存在巨大漏洞。這種狀況急需改變,幼兒體育教師培養顯得尤為迫切。根據幼兒體育教學的實際需要,設置幼兒體育教育學生能力的培養標準,以能力標準為導向,規范幼兒體育教師教育。第二,小學階段。小學階段體育教師需要達到以下幾個方面:擁有多個運動項目扎實的體育基本技術能力;擁有小學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能夠全面指導小學階段學生身體素質練習,能夠進行兒童安全教育;能夠對體弱或超強學生進行輔導;能夠發現體育特長學生,并進行專業的基本功指導。學生體質下降與小學體育教師的基本能力有著密切的聯系。這種狀況急需改變,因此,應加強對小學體育教師的基本教育技術、專項基本技能的繼續教育。第三,中學階段。中學階段教師應擁有多個項目較高的運動技術能力,提高學生規則意識;能夠提升學生專項基本技術和技能,擁有輔導體弱和培育體育特長生的能力,掌握初中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以及運動訓練的基本知識;對學生能夠進行科學訓練的指導,有扎實的體能訓練能力;常見運動創傷的防治,組織生存體育能力。初中階段學校體育的功利性開始顯現,中招升學壓力較大,學校體育課程圍繞中招考試轉。學生體質下降與升學壓力,與小學階段缺乏體育鍛煉、體育興趣沒有在小學階段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有著密切聯系。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基礎教育整體改革,包括中招考試制度改革、升學制度改革等等。第四,高中階段。高中階段的體育教師應擁有幾個運動項目規范的技術、戰術的教學能力,熟練掌握運動訓練基本知識;擁有較高的體育理論知識,對學生進行體育理論方面的理論傳授和普及;能夠發展學生體育專長的能力,能夠組織娛樂體育教學,有課外體育教學能力與基本技能;能夠為學生開出運動處方,具有一定的比賽臨場指揮能力。高考壓力、體育升學壓力面前,很少有哪所高中能夠獨善其身,系統開展學校體育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在學生體質下降與升學壓力的雙重作用下,高中學校體育的存在,完全依靠幼兒園、小學、初中階段體育教育所培養出來體育興趣、運動習慣進行維持。同時,學校體育課程圍繞高考轉,這兩種因素相疊加,高中體育教師根本無力回天。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基礎教育整體改革,包括高考制度改革、升學制度改革等等。第五,大學階段。大學階段的體育教師應擁有體育專項技術,有很高的專業素養。有較強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理論指導能力;擁有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能力,開出個性化的運動處方;有較高某項體育專項技術、技能,有豐富的體育理論知識;能夠指導專業訓練、生活體育、生存訓練,組織休閑體育等。應促進大學階段教師的體育理論教育、體育戰術教育、專項技術、體能訓練的相互交流和部分的繼續教育。廣泛開展學術交流、師資交流,相互學習、共同促進。
3.2.2 體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選擇
學校體育教學內容應設五級標準:國家課程——課標中“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和跨學科主題學習”五方面的課程內容。省級課程——自編省級教材或選擇國編教材。選項課程——根據省教材與學校師資,推行選項課程。校本教材——根據學生選項的結果,確定校本教材內容。課堂教學內容——學校教師結合學情,通過大單元教學設計,把校本教材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
幼兒園體育教學基本內容要求以游戲為主要教學手段,培養幼兒的體育興趣、基本能力,注重發揮幼兒的好動本性與想象力,通過體育手段開發幼兒的創造能力,要根據幼兒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征以及幼兒園的實際條件進行研發。教學內容主要以走、跑、跳、投、攀、爬、鉆、平衡、協調、控物能力等基本生活能力為主。幼兒園體育教學內容的特點:首先,幼兒園教學的游戲化、興趣化、情景化;其次,幼兒園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再次,幼兒園教學內容的高滲透性(教學將滲透自然、社會、語言、藝術等方面);最后,幼兒園教學內容滲透生活中常見的體育人文精神教育。除了基本身體能力教育、娛樂游戲教育等方面。在幼兒園體育教育內容中的安全常識教育滲透、生存教育常識滲透、身體姿態教育滲透等也十分必要。幼兒園階段的體育教育一直未納入學校體育行政管理的范疇,幼兒園體育教育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和開發。
小學階段體育教學基本內容要以發展基本運動能力為核心,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基本運動能力,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和運動習慣,逐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小學低年級游戲同樣很重要,隨著年齡的增長,體育項目內容逐步成為教學的主體,體能練習、耐力練習逐步進入教學范疇。身體練習手段逐步規范化、效率化,淡化體育專項練習和專項身體素質練習,注重身體的整體發展以及綜合能力的提高。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的特點:游戲化成分比較高,開始逐步接觸體育項目學習;其次,各類運動項目學習內容的綜合性,不提倡過度的專業技術技能。小學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進一步提高,生命教育、生活體育、生存訓練等方面的基本內容在小學階段應該有一定的教育分量。除此之外,應當關注運動能力、發育敏感期的針對性教學安排。初中階段體育教學基本內容要要繼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以普及競技體育項目基本技術為主要內容。學生在這個階段進入生理的高速發育期,所以在提高學生體育鍛煉興趣的同時,也應適當增加運動量與運動強度,較大運動負荷內容應當進入日常體育教學內容。強化規則教育,將規則教育作為體育教學的一個重點。
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心理成長的逆反期,體育規則教育對其逆反期的影響是長遠而深刻的。這個階段學生的世界觀進入開始形成期,體育意識、體育理念、健康意識等內容開始滲透,體育教學基本內容要逐步以各種方式進入學校體育教育課程。此外,針對這一年齡階段的教學內容值得重新規劃研究。高中階段體育教學基本內容要提高學生在體育項目上的技術與戰術水平,逐步養成一個或多個項目的競技運動能力,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此外,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化規則教育。高中階段存在升學壓力,學生生理趨于成熟,體能繼續增強,心理品質逐步形成,世界觀進入快速成熟階段,有較強的理性思維、邏輯性思維能力。所以,這一階段是進行各種體育教育理念、健康第一等方面的灌漿期,也是運動興趣培養的關鍵期,其中的內容和教育方法值得深思和研究。
大學階段體育教學目標是學生有自己偏愛的體育鍛煉項目,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生活習慣,體育教育以專項為核心,培養或養成一、兩項或多項終生受益的運動技能或運動習慣。大學階段,學生身體、心理發育基本結束,完全可以承受大運動量、大強度的體育鍛煉。世界觀基本形成,對體育的理念也基本定式化,個人興趣以及競技體育本身所固有的魅力引導學生進行鍛煉,競技比賽與休閑體育并重。單項的專業化學習是大學體育的主流力量,其中有諸多問題值得研究。
在教學方式上,體育學科具有特殊性,教師應當注意以學生為主體,注重課堂學習方式。注意區分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開展多情境的學習方法。梳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分層次厘清每一種學習方式對體育核心素養的獨特價值與互補關系;以實際問題為導向,選擇相應的學習方式,明確問題意識;使學生學會運動原理,突破重點難點;還要根據學生得特點、教材的性質和教師的特長來選擇學習方式。
3.3 “按方案”——過程評價模塊
過程評價模塊主要是為了養成學生終身鍛煉的體育習慣,逐漸摒棄以考試為目的的體育運動行為。學校體育過程性評價就要看學生所習得的成果是否與教學設計偏離。過程性評價細化到教學計劃中的課堂計劃。要求體育教師每課一評,主要形式包括:教師課中的及時評價、學生課后的每課記錄、課后對學生的量化評價和教師課后的自我反思等等。每課一評應以課堂學習評價指標精準對接基于體育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目標。課堂學習評價方式應該選擇依據核心素養的目標類別,例如:技術目標可分為即使評價與課后評價,品德情感可分為過程性評價和定性評價。課堂評價應有所側重:應根據每節課的學習內容性質,例如:球類運動更多培養學生合作精神,體操更傾向于培養學生勇敢的意志品質;還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有所側重,例如:小學階段應優先發展學生的基本技能等。綜合考慮不同的評價主體的現實情況,每學期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和以小組為主體對體育課堂學習評價的結果進行按比例計算最終成績。以生為本、多元化、綜合性評價在學校體育過程性評價中發揮較好作用。
3.4 “看成效”——成果評價模塊評
學生是學校體育課程的直接學習者、感受著和受益者,是達到體育核心素養目標的主體。學習成
果是判斷學校體育教學目標是否實現的重要依據。有學者對體育核心素養進行了實證研究。李光霞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教學法經過16周的體育健康課程教學實驗后,從整體來看,所有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都有正向影響。從數據來看,兩組學生的身體素質雖都有所提升,但不具備顯著差異,原因認為身體素質是需要進行長期發展的。實驗組在實驗后健康行為與體育品德方面呈現顯著差異。楊俊杰采用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三個維度貫徹到空手道選修課程之中,并進行了選修課的課程設計。本研究在南京市某中學開展教學實驗,實驗組為空手道選修課的同學,對照組為隨機抽取非空手道項目的體育選修的同學,樣本量各為30人。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結果顯示:基于新課標提出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框架體系設計的初中空手道課程,在運動能力維度下學生的柔韌素質和核心力量這兩項身體素質明顯提升,并且可以顯著提升運動認知中的運動知覺水平 ?[10] 。健康行為維度下的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情緒調控這兩個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還不夠明顯。在后續教育實踐中需要更長時間的投入和關注。 體育品德維度沒有展現出顯著的效果。體育學科在其中的作用還需要更多時間跨度更大的實踐研究來驗證 ?[11] 。
4 結 語
CIPP評價模型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運用“做中學”的方法 ?[12] ,融合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于一體,評價過程突出了背景、輸入、過程與成果的閉環作用 ?[13] 。因此,在中學體育課程評價方面建議使用“每課一評”的評價方法。根據CIPP模式,首先要調查了解每位學生的基本情況,根據體育核心素養要求還精準制定課堂學習評價指標。根據素養類別、學習內容的性質來進行合理評價,對于不同評價主體進行綜合計算分數 ?[14] 。根據CIPP模式的每一個環節,將體育核心素養體系融合到中學體育課程教學中,使學生的心理健康與體質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實現學校體育的高質量發展,推動體育強國建設。
參考文獻:
[1] ?馬昂. 基于CIPP模式的中小學藝術專項課程評估框架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1.
[2] ?李健.體育強國背景下山西發展幼兒足球的困境及路徑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12):200-204.
[3] 劉紅建,高奎亭,徐百超.中國全民健身政策體系演進歷程、優勢特征及效能轉化研究[J].體育學研究,2022,36(1):91-102.
[4] 于素梅.完善學校體育評價 提升以體育人功效[J].中國學校體育,2020,39(11):2-3.
[5] 陳瑾,曾凡林.我國隨班就讀教育評價問題[J].基礎教育,2011,8(4):108-112,118.
[6] 范永新. 我國高校發展性學生評價制度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0.
[7] 于素梅.談“評課的基本標準”[J].體育教學,2015,35(4):28-30.
[8] 寧業勤. 學校內涵式發展評價準則的構建[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09.
[9] 汪曉贊.《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內容結構與特色[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34(3):241-252,274.
[10] ?楊俊杰. 基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空手道課程設計與實踐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
[11] ?王東海,陳友民,谷瑤等.課程思政語境下高校體育文化賦能新時代人才培養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3,41(1):81-88.
[12] 劉成誠,龐亮,李雅文等.“小班研討式”教學模式在高校籃球課中的應用——以閩南師范大學為例[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2,40(6):79-83.
[13] 黃凌云.基于CIPP模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成效評價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22(2):57-63.
[14] 戴國清,高秋平.大思政背景下地方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2,40(5):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