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燕
摘 要:《時代報告》作為河南省文聯主管主辦的一級期刊,經過十余年發展,在全國報告文學界享有盛譽。究其原因,《時代報告》在“做有思想的高端雜志”這一辦刊理念指引下,在編輯方針的確立、特色欄目的策劃、作者隊伍的建設等方面均融入了紅色文化,而紅色文化也成為《時代報告》邁向品牌化發展道路的不竭動力。
關鍵詞:《時代報告》;紅色文化;辦刊
《時代報告》創刊于2010年,是河南省文聯主管主辦的一級期刊,歷經十余年的變革與融合發展,當前以報告文學為主要形態,常設“特別關注”“華夏變奏”“時代之歌”“色彩人生”等重點欄目,紅色文化是其辦刊的一條主線。
一、《時代報告》紅色際遇的形成
紅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和引領未來,是中國共產黨最鮮亮的底色。學界大多認為,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引導下,在中國革命、改革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時期所形成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的總稱。近年來,中華大地涌現出紅色文化熱潮。
(一)地處中原
《時代報告》所在地河南,基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及悠久的歷史底蘊,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如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親民愛民、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團結一心、勇當先鋒的大別山精神等紅色精神;再如著名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竹溝革命紀念館、桐柏革命紀念館、豫西抗日根據地舊址等紅色遺跡;又如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時期,中原大地涌現出的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這些代表性人物及其事跡、紅色革命遺址及其輝映出的精神光芒,成為中原大地所獨有的紅色文化資源,同時也為《時代報告》挖掘、報道紅色文化提供了一手資源,成為其涵養紅色文化的獨特優勢。
(二)文體優勢
《時代報告》在創刊之初,就將自己定位為報告文學刊物。報告文學兼具新聞與文學雙重元素,而《時代報告》也以“新聞品質,文學價值”為辦刊特色。報告文學作為“時代的輕騎兵”,參與了中國革命、改革及建設的各個時期,留下了許多名篇。革命戰爭時期,報告文學創作主題主要是宣傳革命與抗日。解放后,報告文學以謳歌新生活、新社會、新事物為主,出現了黃宗英、陳祖芬等一大批報告文學作家。由此來看,報告文學本身就具有的紅色文化屬性,為《時代報告》涵養紅色文化提供了基礎。
二、《時代報告》編輯方針的確立
《時代報告》在“做有思想的高端雜志”理念引導下,提出“腳踏中原沃土,傳遞時代聲音”的12字方針,同時也表明了辦刊宗旨及傳播立場,即立足河南,輻射全國,講好時代故事,唱響時代贊歌。
蔡雯在《新聞編輯學》一書里提出,編輯方針包含四個方面內容,即媒介的受眾對象、傳播內容、傳播水準和媒介的風格特色。
(一)受眾對象
受眾是編輯工作最終的服務對象,也即編輯希望其能成為自己媒介消費群體的那部分人。隨著受眾意識的增強,受眾不再單一地接受編輯的信息傳遞,而是越來越多地成為現代傳播活動的參與者。就《時代報告》來說,受眾即它的讀者對象,這也是編輯方針里面最重要的一點,因為它會對其他層面產生制約作用。整體來說,《時代報告》將讀者對象界定為黨政機關、教育機構、各企事業單位等內部的相關職業人士。他們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黨員比例較高,整體文化素養較高。
(二)傳播內容
傳播內容是指報道面有多大,即報道對象的分布、報道領域的涉及、報道區域的大小等。傳播內容也是由刊物的性質、辦刊宗旨、讀者對象來決定的。就《時代報告》來講,雖說是省刊,但在十余年間“立足河南,輻射全國”理念指引下,早已將觸角伸向全國各地。其下設“華夏變奏”欄目表現新時代有關工業、環保、水利、歷史等重大題材,“色彩人生”欄目的報道對象即新時代背景下各行各業涌現出來的先進事跡及典型人物,等等。總體來講,《時代報告》“把握時代脈搏,謳歌時代聲音”,也傳承與弘揚著紅色精神。
(三)傳播水準
傳播水準即刊物在思想水平、文化水平及專業水平上達到的高度。傳播水準要通過傳播內容的深度、廣度,即文字編輯、版式設計、印刷制作等方面的水準來表現。報告文學通常語言較為深邃,篇幅體量較大,加上其讀者對象多為知識分子,有獨立見解,因此《時代報告》的傳播水準就有較高的要求。而對傳播水準的把握也決定著刊物的基本格調,也正因如此,即便在走向市場,需要兼顧經濟效益之時,《時代報告》仍能保持宣傳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好聲音,弘揚正能量。
(四)媒介的風格特色
媒介的風格特色即產品的整體結構、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和其外在形象等的綜合特點。從成品來看,《時代報告》為大16開,全彩印刷,強調嚴肅、莊重、簡約、大氣。刊物整體結構的嚴整性、傳播內容的正向性、傳播方式的權威性、外在形象的莊重氣質,都在彰顯著《時代報告》的風格特色。另外,《時代報告》在報道的選題、內容、表述方式、版面處理等方面都相對正統。
三、《時代報告》特色欄目的打造
特色欄目是決定刊物水平、優勢、競爭力和生命力的關鍵一環。特色欄目要依據自身優勢,形成價值判斷,從而才能避免在眾多刊物中進行低水平的同質化建設。《時代報告》的特色欄目為“特別報道”,每期關注一個社會重大熱點事件或人物,組織采訪小組進行報道,以報告文學手法,全景式、立體化捕捉典型事件,挖掘人物精神,從而樹立起社會風向標。而《時代報告》的特別報道,覆蓋紅色精神、紅色人物、紅色事跡、紅色活動等主題,也相當程度上深耕了紅色文化。
(一)重大意義
《時代報告》特色欄目的打造,有著重大社會意義:首先是涵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的重要講話精神起到了宣傳助力作用,如特別報道《習近平的河南時刻》。其次是對河南乃至全國紅色文化進行了挖掘,從而使得紅色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活力,如對河南精神進行的報道《你所不知道的焦裕祿》《紅旗渠的兒女》《大別山追思》,促進了中原大地獨具特色的紅色精神的傳承價值。最后,《時代報告》的紅色報道近年來產生了重大社會影響。刊物榮獲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突出貢獻獎,入選紅色黨建閱覽室進行展覽,上榜“2019中國人文大眾期刊數字閱讀影響力TOP 100”;雜志社被評為河南省文聯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二)提質舉措
近年來,《時代報告》不斷推進改革創新,加快實施創新舉措,提升特色欄目質量。為使得紅色報道主題更加鮮明,還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欄目進行提質改造。
一是運用重大時間節點策劃紅色活動。如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大時間節點上,策劃出“中國夢·百年潮——尋訪百名優秀共產黨員”“建黨百年,百名作家走基層”“走進豫西抗日根據地”等系列紅色活動,配合發出《1921:青年覺醒》《中國精神》《青年使命》《共和國豐碑》等帶有標志性的紅色報道,將紅色文化融入辦刊實踐中。
二是加大特色欄目的宣傳力度。為使特別報道的宣傳力度達到最大,《時代報告》每期封面圍繞特別報道主題來做,或將重點人物作為封面,或將特別報道主標題放在封面上最突出位置,字體字號均與其他文字有所不同。此外,特別報道內文的版式設計也會與其他欄目有所不同,配圖更加精美,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有利于紅色文化的傳揚。
三是強化與電子數據庫的合作。隨著大數據的發展,《時代報告》還與龍源期刊網、鋒閱網等數據庫合作。全刊聯動上網推動了《時代報告》特別報道的傳播力度,也讓紅色文化的傳播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欄目特點
《時代報告》的特色欄目由于正確把握政治方向,在重要政策宣傳及重大事件解讀方面有不少重點舉措,從而能動地引導了輿論,壯大了主流輿論。經過多年的發展,《時代報告》的特別報道已然形成了獨有的風格特色:導向性、系列性、思想性。導向性是指《時代報告》重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成果進行宣傳報道,系列性是指《時代報告》所策劃的紅色報道具有系統思維,思想性是指《時代報告》的紅色報道圍繞黨和國家的指示來開展具體工作。
四、《時代報告》作者隊伍的建設
刊物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者隊伍的水準,建設一支高質量作者隊伍是刊物的重中之重。編輯與作者加強互動,不斷為作者出謀劃策,使稿件達到最佳狀態。雜志社在資金方面加大投入,提升作者創作自信心、自豪感,讓作者于創作期間無后顧之憂。這些都是加強作者隊伍建設的方式方法。為加快發展,提質增效,《時代報告》還發揮主觀能動性,從以下三個層面強化作者隊伍建設。
(一)集體創作
《時代報告》與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聯合推出《德耀中原》(河南省獲得全國道德模范稱號人物的報告文學集),在全國范圍內邀請知名報告文學作家對河南籍的全國道德模范進行集中采寫,集體創作。某種程度上來說,策劃紅色主題,讓作者進行集體創作,有利于潛移默化中浸潤作者思想,使其意識到紅色文化的重要性,從而在進行紅色文化主題寫作時產生自覺性。
(二)集中研討
《時代報告》為近些年來創作成果豐碩的作家作品召開研討會,邀請業界專家進行點評。在擇取研討作品對象時,提升紅色題材的比例。如為光山籍報告文學作家魏澤才《那年那月那時代》舉行作品研討會,在集中研討這部紅色作品的過程當中,作者得到了很多業界專家的有益建議,從而充實武裝了自己的創作思想。與此同時,這對于其他想要進行紅色主題創作的作者來說,也有著很大的鼓動和激勵意義。
(三)設立獎項
近些年來,雜志社設立了很多獎項鼓勵創作者,如“石膏山杯”報告文學獎、河南省短篇報告文學獎、奔流文學獎等。在設立這些獎項的同時,將“高揚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突出紅色文化底蘊”等作為重要原則,從而推動紅色文化在創作者當中得到重視,進而引發紅色主題創作熱潮。
五、結語
回顧《時代報告》十余年來的辦刊歷程,紅色文化已成為它重要的底色。紅色精神的挖掘、紅色活動的舉辦、紅色資源的融合等,都在助推《時代報告》走上品牌化發展道路。《時代報告》也在不斷深耕中認識到紅色文化所具有的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社會風向的重要作用。
當然,《時代報告》在辦刊期間也存在不足,紅色故事的傳播較為零散,點狀紅色人物的傳播不足以構架起完整的新時代人物畫廊,在中國共產黨黨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以及有關黨史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的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的整體性、系統性方面還有所欠缺。與此同時,作為平面媒體,《時代報告》在更新傳播技能、創新傳播方式等方面也有所滯后,從而也影響了紅色文化在群眾中的滲透與傳達。
參考文獻:
[1]邱小云.紅色文化自信的宣示[J].紅色文化學刊,2017(1):1.
[2]李科洲.從“喉舌論”到“治國論”:習近平新聞思想關于新聞輿論功能的新定位[J].新東方,2019(5):19-23.
[3]朱清河,謝昕忻.中國共產黨黨管媒體一百年:理念、歷程與經驗[J].新聞愛好者,2021(9):30-36.
[4]羅亮.賡續紅色血脈的實踐困境與路徑創新[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0-210.
[5]王菲菲,賈梅,劉彭,等.大數據視域下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公關世界,2022(20):131-133.
[6]郭星星.河南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路徑探討[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30):83-86,107.
[7]蔡雯,許向東,方潔.新聞編輯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8]唐擁軍.培育民族文化與紅色文化的品牌學報:《百色學院學報》的辦刊定位與實踐[J].百色學院學報,2014(3):147-149.
[9]陳康敏.以特色欄目為抓手? 全面推進質量建設:以《贛南師范大學學報》“蘇區研究”欄目為例[J].贛南師范大學學報,2017(5):95-99.
作者單位:
時代報告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