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玥
摘要:愛國主義是永恒的教育主題,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場所,而語文學科可以生動、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究通過高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有效策略。目前,高中語文教學存在愛國主義教育方法不夠系統、具體等問題,文章從這些問題入手,結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以語文課文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思想為切入點,總結出增加語文科目教學時間、改變教育者“分本位”教學思想、優化愛國主義教育方式等應對策略,以達到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語文;愛國主義教育;現狀;對策;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31;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2-0081-04
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年是影響國家未來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愛國主義是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題,貫穿教育全過程,直接關系到青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民族的長遠發展。而學校教育作為青年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最主要、最系統、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是培養青年愛國主義思想的適配渠道。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科無疑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有效途徑。要想對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策略進行研究,教師首先要對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全方位分析,并對培養青年愛國主義思想的意義進行梳理、總結,在二者結合的基礎上探究問題的解決對策,以此為教學實踐提供指導。
歷史經驗告訴人們,國家的強盛與新生力量的蓬勃發展密切相關。如果說對學生進行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可以為國家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助力國家的發展,那么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能夠保證學生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格,同樣有利于國家的長遠發展,意義非凡。
1.促使學生形成正確“三觀”
“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以說個人的思想、行為處處體現著他的“三觀”,任何一個人要想實現長遠發展,都必須有正確“三觀”的支持。因此,在“三觀”樹立的關鍵時期,教師有必要對學生加以積極引導,使之形成正確的“三觀”。而高中階段是“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師可以語文課程作為傳達正確的思想觀念,塑造學生“三觀”的重要、高效手段,促使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這樣,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學生可通過語文學科的學習發現世界,開拓視野,獲得有關世界的正確、理性認識,同時對人生形成正確理解,獲取有益于成長的積極經驗,還可通過感受作品中蘊含的正面價值導向,改變看待問題和事物的眼光。以上種種,皆可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
2.有利于國家的長遠發展
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引領學生的思想道德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是國家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發展教育事業,不僅可以提高全體人民的素質,更關系到國家的發展。青年是國家、民族的希望,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可為提升國民的文化素養奠定基礎,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則保障了其思想觀念的正確性。當學生將熱愛祖國的思想根植于心,將國家的前途同自身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就會形成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的崇高理想,民族凝聚力也會不斷提升,而這有利于國家實現長遠發展。
3.促進國家的發展進步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艘船,那么其知識、能力、身體素質等可以看作船的發動機,這些方面能力的強弱影響著船航行的速度,其思想道德修養的高低則可以看作船舵,直接決定著船行駛的方向。只要方向正確,船就一定能順利到達終點,但若迷失了方向,即使動力再強勁,也是徒勞無功的。因此,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能夠使學生堅定理想信念,這有利于促進國家的發展進步。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以高考為指揮棒進行教學,時刻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并以此為基礎調整教學方向,而忽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就導致語文教學呈現功利性,唯“分”是從培養學生。這種教學模式容易培養出分數雖高但思想價值存在問題的學生。有的學生因缺乏正確思想價值的支持,面對不良思想誘惑時容易迷失方向。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從“唯分數論”向“德智并重”轉變。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語文課時安排不合理、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高兩個方面。
1.語文課時安排不合理
在高中階段,高考的競爭壓力無論對學生來說,還是對學校來說都非常大。各學校為提高學生的競爭力紛紛通過壓縮其他非高考考試科目的授課時間以及學生課余時間的方式安排高考考試科目的教學。不可否認,這種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高考競爭力,但也導致部分學生出現“高分低能”、價值觀不正確等問題。對此,新版高中課程標準強調教育應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提出豐富課程形式的建議。課程形式的豐富和發展需要一個過程,同時,學校還要視具體情況及時調整不同課程所占的比重,以滿足各科目、各類型的課程教學要求。這其中,語文課程承擔著傳授知識的任務,肩負著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任。因此,既要保證按時完成課程講授任務,還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對語文教師來說有一定難度,需要有較多的課時。而有的教師在面對明顯提高的分數和不易察覺的思想進步之間,往往選擇前者。究其根本,是語文課時安排不合理。
2.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隨著社會對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也要與時俱進合理安排課程內容、課程時間,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使其形成愛國主義思想。但部分語文教師為同時兼顧課程教學、節省教學時間,會在教學過程中將思想教育部分一筆帶過,具體表現為在進行愛國主義內容的教學時,以傳統講授的方式為主,投影講授、視頻播放的方式次之,參觀考察的方式最少,可以說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僅因體驗感過少無法使學生將愛國主義思想內化于心,還因其與課程教學內容脫節,教學效果不佳。基于此類問題,教師要進一步提高教學能力,在傳統教學方法與新興教育理念碰撞中及時進行教育思想轉型,改變過分依賴課本或“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改變不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只重視學生分數的“應試教育”理念。當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后,其就可實現通過語文教學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主要有兩項任務,一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是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高中生直面高考,因此學習成績是否提高被視為重中之重,但從長遠考慮,學生的思想道德是否高尚才是影響學生一生的根本。高中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要針對高中語文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認真梳理各教學環節,加大愛國主義教育力度,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形式,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健康成長。這樣,學校和語文教師都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以實現對學生進行高質量愛國主義教育的工作目標。
1.增加語文科目教學時間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精尖職業不斷涌現,這些職業的發展方向和速度會對社會產生重要影響,需要一批具有愛國主義品格的高素質人才。而語文學科以其獨有的可以通過文章、結合事實對學生進行生動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優勢,毫無疑問地承擔起培養具有愛國主義品格的人才的教學任務。這種優勢也要求語文教師根據愛國主義教育目標調整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時間,以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優勢。這其中,無論是學科本身的教育內容,還是思想道德教育內容,都必須保證質量,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原本作為高中主要科目的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增加,伴隨的是教學時間的增加。因此,為保證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學校和教師應對語文課程適當進行結構上的調整和安排。如學校可通過開展與愛國主義相關的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深入學習與愛國主義思想有關的知識。同時,教師可通過減少傳統教學中習題課的課時占比,改變題海戰術,進行少而精、不同類型的習題訓練,強調解題的方法和思路而非固定的答案模板,將節省的課時用于愛國主義教育,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
2.改變教育者“分本位”的教學思想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教育,并大力發展教育,學生的整體素質也因此大幅提高。這其中,通過高考選拔出的高素質人才為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做出了突然貢獻。可以說,高考既改變了學生的命運,又促進了社會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學習,高考的競爭也隨之加劇。出于提升競爭力的考慮,部分教育工作者產生了“分本位”的思想,將學生的學習目標局限于明顯的分數提升,而忽視不易察覺的道德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如果學生在成長道路上缺乏正確的思想道德引領,容易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在面對不良誘惑時很難堅守自身,這無疑是社會發展的隱患。為解決這一問題,學校及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學校方面,其要改變對教師的考核方式,不再以學生的分數作為評價教師教學成果優劣的唯一標準,而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綜合考量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方面,其要加強思想建設,認識到培育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性,轉變“分本位”的教學思想。
3.優化愛國主義教育方式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其基本理念是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新課標將語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放在首位,突出德育的重要地位,這為高中語文學科系統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論支持,同時也對語文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德智并重地開展高質量教學提出了挑戰。對此,高中語文教師要積極優化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愛國主義教育方式的優化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實行新型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搜集資料。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將資料進行整理,然后統一講解。另一種是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調整,改變教師占據課堂主體地位的狀況。學生應是課堂的主人,對此,教師要有明確、清晰認知。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搜集、整理相關資料,使其對教學內容形成初步認識。然后,教師可統一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向其傳遞積極、正確的思想觀念。為保證思想教育的高效率、高質量,教師可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改變對傳達愛國主義思想、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文章的教學方式。
(1)展開課文背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通常從課文的背景入手導入新課。這不僅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還為文章的講解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調,營造出適宜的學習氛圍。但在傳統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卻忽視這一教學環節的重要作用,有時甚至將這一環節略過。例如,在講解杜甫的《登高》時,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對杜甫已十分熟悉,沒必要運用寶貴的課堂時間去介紹,因而粗略地介紹一下杜甫創作該詩的背景后,就直接進入教學階段。這種做法可以為課程具體內容的講授節省大量時間,從而詳細講解字、詞等考試高頻內容,提高學生的高考競爭力。但實際上,這一環節恰恰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有了這一步的鋪墊,愛國主義教育效果會更好。首先,教師應明確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再對課文背景按照“歷史時期—作者生平—該文章處于作者哪一人生階段—作者對自己際遇表達的感情—作者對國家表達的感情”這一順序加以展開,將本文所表達的愛國情感傳遞給學生。這樣,在講解《登高》時,教師就可先講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該時期戰亂頻繁,再講解杜甫的坎坷仕途,空有一腔報國熱血卻壯志難酬,晚景凄涼、窮困潦倒,之后講解《登高》的創作時間,當時的杜甫生活極其困窘,疾病纏身,居無定所。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了解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創作風格,讓學生與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感形成共鳴。經過這樣一個講解過程,學生就可對《登高》傳遞的憂國憂民愛國基調形成清晰認知,這有利于教師后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2)拓展課文內容。一直以來,高中語文課文的教學主要由課文背景、課文內容、課文思想三部分組成。課文內容是語文教學的主要部分,巧妙的字詞運用、高超的語言表達技巧、深刻的情感抒發都以課文內容為載體、以語文教師的講解為橋梁傳授給學生。在傳統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常將教學眼光單純地放在課文內容本身上,沒有對其進行拓展,導致學生所學的知識與現實脫節,沒有發揮出課文內容的現實意義。為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合理規劃課時,尋找適宜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其實,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對課文內容進行適當拓展,以發揮課文的現實教育意義,使學生形成積極、正確的思想觀念。這一教學方法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作者的愛國主義者身份,二是文章中與愛國主義有關的內容。例如,在教學《沁園春·長沙》一課時,語文教師可以就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身份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并列舉同樣身份的周恩來的《赤光的宣言》、陳毅的《贛南游擊詞》等開展教學。這既有利于完成本課引發學生對青春思考的教學任務,同時也能促使學生感受革命先輩們的愛國情懷,可謂一舉兩得。
(3)延伸課文思想。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勢,在于它擁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可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產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而課文中最能影響學生思想感情的部分,就是課文的中心思想。一篇優秀的文章要有明確的中心思想,而優秀語文教師最基本的教學能力就是把握并升華文章的中心思想,賦予其更深厚的意義,如愛國主義思想。在傳統語文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將文章中心思想固定在文章內容本身。為滿足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需要,教師應將教學目光投射到更高層面去延伸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包括三種方法:一是寫景文章,可以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二是寫生活的文章,可以贊美當代生活的美好;三是直寫家國的文章,如歌頌偉人、追憶歷史,可以進一步升華文章主題思想,盛贊國家的強盛。例如,在教學《赤壁賦》時,教師可將贊嘆祖國河山之美、感嘆當代生活之幸福、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家國情懷等內容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認識到當今國家的富強,加深學生的愛國之情。這三種方法適用于高中語文的大部分文章,能夠有力地將愛國主義思想滲透給學生,從而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康曉燕.挖掘文本內涵,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J].內蒙古教育,2022(02).
[2]朱傳娜.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研究[D].喀什大學, 2021.
[3]邱國華.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J].中學教學參考,2020(06).
[4]李紅笑.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對策研究———以語文課《鄧稼先》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
[5]劉霞.語文教科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內涵分析[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8(03).
[6]程愛祖.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研究[J].成才之路, 2016(23).
[7]江維瑛.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探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6.
[8]鄭玉榮.淺談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J].黑河教育,2015(01).
Ex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Xiang Yu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 Patriotism is an eternal educational theme. Schools are the main places for student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education, while Chinese can carry out patriotic education on students in a vivid and subtle way.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patriotism through Chinese teach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in senior middle schools, such as the lack of systematic and specific methods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se problems, combines the significance of carrying out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takes the patriotism thought contained in the Chinese text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summarize the coping strategies, such as increasing the teaching time of Chinese subjects, changing the educators "separation based" teaching thought, and optimizing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metho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atriotism.
Key wo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patriotism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