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焰 沈窮竹
內容摘要:吟誦是一種傳統的詩歌誦讀方式。在五四運動后,因為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它很少出現到了大眾視野。近年來吟誦法又再一次引起了學界關注,出現了以葉嘉瑩等學者為代表的研究派別。但將吟誦法運用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仍然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但是在古詩詞教學中利用吟誦這一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中國古詩詞的魅力。本論文旨在通過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進行總結分析,提出相應的策略推動吟誦法在詩詞教學中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吟誦法 古詩詞教學 傳統文化
回顧我國文學發展的歷史,從產生詩的那一天起就與樂產生了緊密的聯系。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每首詩詞都可入樂吟唱。古代私塾在教授文學知識方面多采用吟誦法,讓學生在吟誦中感受詩詞文化的魅力。但是從五四運動后,國家大力提倡白話文,以及西方教育方法的引入,導致吟誦這一方式在教學中的地位愈發下降。在二十一世紀的教學中,學生對吟誦法更是缺乏了解,教師也沒有注意到將這一方法引入語文課堂。因此,吟誦這一形式在初中語文的古詩詞教學課堂中的出現率很低。但是,這一方式對古詩詞的教學具有極大的意義,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嘗試將這一方法運用到古詩詞的教學課堂上,提高古詩詞的教學效率,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一.吟誦教學的意義
吟誦是歷代詩人學習鑒賞古詩詞作品的重要手段。《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嘆之,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古詩詞大多可以通過吟與誦來傳達出其中的韻味。古詩詞的學習原本容易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但輔之以吟誦法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別樣魅力。因此,吟誦教學運用到初中的古詩詞教學中具有極大的意義。
(一)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學習產生了新看法。初中階段的語文知識與小學階段的相比,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特別是在古詩詞的學習方面,對學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要注意對內容的把握與情感的理解。可古詩詞的語言不如白話文直白,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會感覺古詩詞的課堂是枯燥的,在課堂上缺乏一定的學習動力。
古詩詞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重點,但也是教學的難點。在小學階段,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有一定的畏懼心理,因為提到古詩詞就需要背誦、默寫,當不能充分理解內容時,這一部分的學習就會顯得格外困難。如果教師仍然選擇一板一眼的講解,學生上課缺乏興趣,那么課堂教學是很難進行下去的。正如《詩經·衛風·木瓜》這一篇目的學習,如果教師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一步一步講解,可能學生最后只知道這一詩歌的內容,對于其他深層的意義卻不能理解。在觀看了陳琴老師的教學視頻后,筆者感受到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特別是陳琴老師引出了吟誦法這一名詞后,學生們似乎見到了新大陸,在陳琴老師的引導下一步一步地學習。在后邊的課堂上,學生的興趣明顯比前邊更加濃厚。學生們都在跟著陳琴老師的節奏,一句一句的吟誦,通過吟誦去體會情感。在小學階段可以取得這樣的效果,那在中學階段也可嘗試。
中學生對這一方法的了解本就缺乏,當出現了一個新的學習方法,會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老師教給了他們吟誦方法后,在課后自己也會學著吟誦。與傳統的朗讀、誦讀相比,吟誦這一形式顯得更加新穎,自然也更能激發學生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
在教育的過程中,將學生培養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是教育者極想達到的目標,但是“美”這一條卻是不容易達到的。“美”也就是指學生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其中審美感知力指的是:“經由感覺器官進行心理活動而對美的事物進行感知的能力。”[2]培養學生對“美”的認識一大途徑就是通過語文教學,在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感受中華語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古詩詞中作者所傳達出來的意境。感受古詩詞中的意境,一個途徑就是讀。但是讀也是一門學問。因為古詩詞創作的時代距離現在較遠,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晦澀難懂的感覺,如果是像平常的朗讀,很可能會越讀越無聊。但是通過吟誦這一方法,可以讓學生感受詩詞中的韻律美、節奏美,發現古詩詞的別樣魅力,在吟誦中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美。徐健順也認為:“只有吟誦,才能表達出詩歌的聲韻意義。只有吟誦,才能體會到詩歌的真正含義、全部含義、深層含義、正確含義。”[3]
“吟誦”——應該分為兩部分來看“吟”與“誦”。有同學就將吟誦看作是像唱歌一樣讀,吟誦與唱歌有一定的相似點,但又大有不同。吟誦沒有固定的曲調,但是有吟誦的規則。“平聲讀長,仄聲讀短”這是最基本的規則,因此就需要學生標注出每個字的聲調。例如:在“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中,“投”字拉長,“瓜”字也拉長,讀出重音,就兩句連在一起讀,似乎就有了唱歌的感覺。在吟誦過程中,注意讀音的拉長,押韻的字也要做拖音處理。這樣的吟誦方法,讓學生在吟誦之后對這一古詩詞有了別樣的理解,體悟到了詩情,感受到了詩味,感受到詩詞美。吟誦這一方法的使用,讓學生找到一條發現古詩詞美的新道路。
(三)有助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古詩詞采用吟誦的唱法流傳已久,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反而逐漸沒落。當去詢問學生是否知道吟誦這一方法時,很多學生都是一臉茫然,甚至一些語文教師對這一方法的了解也不多。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就提出“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4]語文的教學就是要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古詩詞中蘊含了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在王安石的《元日》中讓人感受到了新年的歡樂氣氛、李白的《月下獨酌》中感受中秋的氛圍。但是這些優秀的文化我們必須在理解中去感受。利用吟誦法進行古詩詞的教學,讓學生在吟誦中感受意境。這一方法不僅推動了吟誦的流行與傳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
吟誦是經歷了千年傳承下來的詩詞學習方法,是中華歷史文化中的一大瑰寶。在詩詞教學中引入這一方法,讓這一方法重新回到學生的視野,開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大門。通過吟誦這一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并且學生通過手、口、腦三者并用進行吟誦,可以加深學生對這一詩詞的印象,經過這一系列的學習讓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古詩詞,也就達到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通過吟誦法陶冶學生的情操,也可以慢慢提高文化修養。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
(一)教師方面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因此教師自身必須對這一部分的知識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古詩詞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有調查發現,在現階段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講解創作背景、解釋重點詞語、分析意象、把握情感,教學過程較為模式化。[5]在古詩詞的誦讀方面教師大多是讓學生自讀、齊讀。缺乏將吟誦法引入古詩詞教學課堂的意識。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愈發降低。
教師沒有將吟誦教學與初中古詩詞教學相結合,一大原因就是教師自身也缺乏相關的吟誦知識,所以要將這一方法運用到古詩詞教學中還需要對教師進行培養與訓練。
(二)學生方面
古詩詞的學習一直是學生語文學習中的難點,因為晦澀的語言讓學生逐漸畏懼學習。這就需要教師逐漸轉變教學方法,尋找適宜的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當學生看到吟誦視頻時,充滿求知欲,感覺這中“讀”詩詞的形式很新穎。但是因為吟誦這一方法離現在的古詩詞課堂教學更遠,學生對這一方法也只是一知半解。有研究指出,有部分同學對吟誦是比較感興趣的,因為教師、學校的不在意,也就慢慢磨滅了這一興趣。導致學生對吟誦的了解也就更少了。
在網絡發達的時代,學生們通過網絡平臺發現了吟誦的妙處,也有學生在嘗試吟誦,但是因為缺乏專業的指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多是囫圇吞棗,沒有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妙處。
三.吟誦教學策略
吟誦教學這一方法在古典詩詞的教學過程中能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因為在其發展中受到了白話文、西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沖擊,導致了在教學中不受重視。因此在新時代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重新認識到這一方法的優勢,逐步將其運用到古詩詞的教學中。“優秀的傳統經典內容在于它無盡的魅力,都說古代的琴棋書畫是一通百通,將吟誦作為開啟傳統文化之門的一把鑰匙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用合適的方法感受經典之美,是一種最現實可行的接近古典文化的方法。”[6]
(一)教師方面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要力量,在將吟誦法推廣到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發揮帶頭作用。
1.主動學習吟誦,強化對吟誦的認識
吟誦這一方法是延續千年的文化,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主動去認識這一文化。一些教師因為這一文化沒有在主流文化中脫穎而出,不加重視。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按部就班的進行,缺乏新意,導致了學生失去了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了厭惡。這也就要求了教師要去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將吟誦這一方法運用到古詩詞中是極具特色的。但是如果老師想要將這一方法與古詩詞的教學完美結合,還需要去主動學習吟誦的相關知識,讓吟誦在語文教學中重新煥發生機,強化教師自身對吟誦的認識,掌握好吟誦的規律,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吟誦的妙處。在語文教學中,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寶藏,借鑒古人的教學智慧,用傳統的中國方式進行學習,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7]
2.運用現代媒體技術,多形式感受吟誦魅力
在新時代的教學環境下,教學設備更加齊全。網絡時代的發達,也給教學資源的獲取提供了更多渠道。對于古詩詞的吟誦,依靠短時間的突擊是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在國家復興傳統文化的倡議下,吟誦也獲得了一大波的關注度。“中華吟誦協會”的創立為諸多愛好吟誦的學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所以現在網絡上有很多關于吟誦的優秀視頻。
一名語文教師如果沒有對吟誦教學進行專門研究,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可能就不能很好地將詩詞吟誦出來。此時現代多媒體的運用就發揮出了它的功效。借助線上的優秀的吟誦視頻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講授李白的《將進酒》時就可以給學生播放徐建順先生的吟誦視頻,徐建順先生的這一吟誦視頻很好的將李白的借酒消愁、及時行樂的情感充分表現了出來,能讓學生通過視頻感受詩人的情感,然后在老師的引領下進行模仿,感受吟誦的魅力。
通過別人的吟誦,可以讓學生在腦海中想象畫面,體悟詩人的情感。這是通過學生自己的朗讀、教師的講解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轉換角色,不能單一地將詩歌中的意象進行仔細透徹地講述,而要通過意象讓學生感受其中的意境美,在意境感受中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氛圍,讓學生可以更好的投入其中。因此在教學過程要有意識地利用現代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吟誦的魅力。
3.分定學習小組,提高學生參與度
在中學階段,處于青春期的他們更喜歡與朋友進行交流。在班級內進行分小組學習,每個小組選定組長,組織組內的伙伴一起學習。在小組中的合作學習,可以更加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8]因此教師在選定教學形式時,就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布置小組任務,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參與其中,不斷提高自身能力。
中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能力與自控能力也不是那么強,因此這一小組學習的方式也需要教師及時關注每個小組的學習情況。在學習的過程中及時給學生提供指導。吟誦法本來也就需要大家一起學習。因為吟誦與唱歌有相似之處,當學生們聚集到一起進行聯系、活動時,他們會更加活潑,學習效果可能比老師的催促更加有效。
(二)學生方面
1.提高對吟誦的關注度
因為現在的很多小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關注度不夠,當問及他們一些關于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時,他們可能都是比較迷糊的。所以這也就需要我們有意識的去提高他們對吟誦的關注度。
初中學生因為身心發展的特點,導致他們的學習能力稍有不足,這就需要家長、老師給予他們的正確的引導。對于吟誦這一方法的學習,如果讓學生自己去學習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就需要教育者給予這一部分的指導,有意識的引導他們去認識這一活動,逐步加深對這一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有意識地去關注吟誦法的相關信息。
2.激發對吟誦的興趣
古典詩詞的課堂氛圍向來都是比較沉悶的,這也是很多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沒有興趣的原因。如《詩經·衛風·木瓜》的學習,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就缺乏新意,學生在課堂上也不會被激發活力。但是如果我們生硬地將吟誦教學法加入進去,可能更會取得相反的效果。但是在陳琴老師的課堂上,陳琴老師沒有直接進入吟誦,而是步步導入,先讓學生朗讀,然后鼓勵、夸獎。再引入吟誦這一話題,讓學生感受什么是吟誦,激發學生對吟誦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對這一內容產生足夠的興趣,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能力。在興趣的引導下,他們才會主動去吸收新知識,并且更容易記住。如果是教師硬塞給學生,那么可能學生只是當時記住,事后也就忘記,在頭腦中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
3.感受吟誦的魅力
吟誦將文字活化成聲音,將平仄活化成節奏,將聲調活化成旋律,這是通過古詩詞的聲韻來感悟其中意境的過程。[9]吟誦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在歷史的長河里流傳至今,肯定是因為其中有不俗的魅力。但是這一魅力要讓學生能感受到。
古詩詞的創作大多是作者依事而作、依時而創,詩詞內容中與節日習俗、農歷節氣等方面相連,教師去尋找相關的吟誦視頻,讓學生通過這些視頻去聆聽,去感受這些聲音中所傳達出來的意境美,感受到吟誦的魅力。因為吟誦可以更好表達出詩詞的意境。當學生感受到魅力后,在學習中的熱情就會更加高漲。
吟誦教學運用到詩歌教學中的道路還很漫長,這需要我們當代青年教師的努力。在詩歌教學中采用吟誦的教學方法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
教師在詩歌教學中要大膽創新教學方法,讓原本枯燥無味的詩歌煥發出新的活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新的收獲。通過詩歌的教學去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美好品德。
參考文獻
[1][唐]孔穎達.毛詩正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2]朱彥.文學鑒賞中的審美感知力及其培養[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報,2010,3.
[3]徐健順.聲韻·意義·吟誦[J].語文建設,2011(0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5]劉楠.初中古詩詞教學現狀及策略研究[D].伊犁師范大學,2020.
[6]叢龍梅.吟誦教學:用聲音傳承經典[J].人民教育,2021,(06),79.
[7]李勇.唯愿做嘉樹 繁花開四時——我的詩詞吟誦教學之路[J].中學語文教學,2019,(08).82-84.
[8]趙麗麗.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5,1(17):97.
[9]李娜.中學古詩詞吟誦生活化教學初探[J].語文建設,2021,(13),74-76.
(作者單位:四川輕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