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蓉
摘 要:為深入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國家明確指出要在學校教育各個階段融入法治教育,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初中生正處于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階段,通過培育學生的法治精神,能夠增強學生的守法、用法意識,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充分明確培養學生法治精神的必要性,結合初中生的身心特點及發展規律,深入分析法治教育內容,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有效培育學生的法治觀念和法治精神。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法治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7-013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7.045
現階段,部分初中生缺乏良好的法治思維與法治意識,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做出一些違反法律規范的行為,威脅到社會穩定發展。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需切實加強法治教育,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法治教育內容十分豐富,是培養學生法治精神的關鍵載體。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深入開展普法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掌握法律知識,形成法制觀念。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精神的必要性及實施原則
(一)必要性
1.提升學生守法意識的內在要求。初中生的身心發展速度較快,但尚未形成堅定的價值信念,且缺乏豐富的社會經歷,容易出現情緒化、極端化問題,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行為,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初中生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出現打架斗毆等情況,嚴重影響到學生的未來發展及校園安全。針對這種情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法律規范知識,循序漸進地培育法治精神,讓學生尊崇與堅守法律,主動約束自身言行,避免出現違法犯罪等不良現象。
2.貫徹新課標的客觀要求。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課程教學主要任務,而法治精神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關鍵要素。因此,為深入貫徹新課標的要求,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堅持育人為先的根本方針,積極培育學生的法治精神。要協調統一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情感態度目標,帶領學生認真領會法治意義,樹立遵紀守法的良好觀念,學會利用法律保護自身權益。
3.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時代要求。為深入踐行核心價值觀,需充分融合法治建設,依托法律途徑向社會生活中傳遞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法律的保駕護航作用。在這一過程中,要幫助社會民眾逐步建立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主動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而青少年是民族的未來,只有積極培育初中生的法治精神,才能夠促進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加快法治國家建設步伐。如果初中生缺乏良好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精神,則無法真正踐行核心價值觀,削弱核心價值觀的規范引導工作。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深入開展法治教育,逐步培育學生的法治精神,促使全民法律素養得到提升。
(二)實施原則
1.理論聯系實際。初中生的抽象理解能力尚未成熟,無法高效理解復雜的專業知識。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法治教育內容具有較強專業性,很多學生無法深度理解知識內涵,難以高效培育學生的法治精神。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開展教學活動,依據教材理論知識引入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教育資源,利用一系列具體形象的案例解析法律知識,幫助學生高效理解和掌握。
2.系統整體教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涵蓋較多的知識模塊,如法治教育內容、心理健康知識、品德教育內容等。如果完全遵循教材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只能夠獲取碎片化的法治知識,不利于學生建構法治知識體系,形成法治精神。因此,教師要堅持系統性、整體性原則設計教學計劃,對不同單元、課時教學內容的界限進行打破,靈活貫穿與連接教材知識點,幫助學生順利構建知識圖譜。在具體實踐中,教師要圍繞法治精神培育目標,梳理、歸類相關知識點,采用網格化策略整體串聯法治知識。
3.直觀性與啟發性。為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積極運用直觀的實物、視頻、圖片等轉化抽象的法治知識點,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學生單單依靠被動接受,無法真正理解法治精神的內涵。因此,教師要善于采用啟發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經驗思考法律知識,與其他同學討論探究,深度領會法治理念,順利形成法治精神。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精神的具體策略
(一)開發法治教育資源
現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中含有十分豐富的法治教育內容,是培養學生法治精神的重要載體。但部分法治知識的抽象化、理論化特征明顯,不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特征。同時,教材法治教育內容發散分布,如果完全依據教材編排順序開展法治教育活動,無法幫助學生完整建構法治知識圖譜,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依據班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學習思維,整合教材知識內容,開發利用其他的教育資源,更好地達成法治教育目標。
1.整合教材內容。受篇幅限制的影響,教材利用不同的單元課時呈現法治知識。如果單獨帶領學生學習各個單元課時的知識,學生將難以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要結合法治教育需要,打破單元、課時之間的界限,利用流程表格等形式整合分散的知識內容,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整體建構法治知識,逐步形成法治精神。
2.還原法治案例?,F行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雖然具有較多的法治案例,但受篇幅限制,并未完整呈現法治案例的真實細節,導致學生無法真正代入進去。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提前搜集教材法治案例的相關資料,向學生完整地還原,依托可信、真實、具體的典型案例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法治知識。在還原呈現法治案例時,教師不要采取平鋪直敘的方式,而是嘗試設計一些沖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利用生活資源。面對抽象復雜的法律知識,很多學生容易失去探究學習的熱情。因此,教師在開發整合教材法治資源時,可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入一系列典型生動的事例,在降低學生理解難度的基礎上增強法治教育的趣味性,更加高效地培養學生法治精神。例如,在學習《依法行使權利》一課時,教師可引入學生較為熟悉的“網絡謠言”這一事例,向學生詳細介紹傳播網絡謠言造成的不良影響,引導學生在不逾越法律界限的前提下行使合法權利。在法治教育中引入生活資源,能夠讓學生真正理解法治知識的本質,實現知行合一的目的。
4.引入優質資源。為豐富法治教育內容,更好地培養學生法治精神,教師在整合教材資源、利用生活資源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拓寬資源獲取渠道,精心篩選和引入其他類型的優質教育資源。以央視推出的《法治中國》《將改革進行到底》等節目為例,生動講述了我國推進法治建設的歷程經驗。教師結合課時目標與法治教育要求,可向學生呈現節目片段,讓學生認真觀看節目片段內容,感知體會節目蘊含的法治知識與法治精神。
(二)創設法治教育情境
初中生的思維能力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但抽象思維尚未完全成熟。如果引導學生機械記憶枯燥的法治知識,不但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無法幫助學生理解法治精神的本質,影響到法治教育效果。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積極應用情境教學策略,利用形象生動的情境增強法治教育趣味性,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會法治精神,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具體實踐中,教師要深入分析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法治困惑、生活情景、社會熱點等創設適宜的情境,帶領學生在情境中學習知識,探究討論某一法治話題,明確情境教學的主線,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法治精神。
1.創設故事情境。在法治教育實踐中,教師可引入一些生動的法治故事,既可以是榜樣人物故事,也可直接選取身邊人物的故事。故事的生動性、趣味性較強,能夠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產生思考探索的熱情。但要注意的是,教師選取的故事需與法治教育主題緊密相關,避免脫離教材內容,否則將會陷入形式化誤區。
2.創設視頻情境。多媒體視頻具備形象直觀優勢,能夠給予學生強烈的感官沖擊,在優化學生學習體驗的基礎上,高效獲取法治知識。因此,教師要結合法治教育主題內容,提前搜集相關的視頻資料,在課堂中向學生直觀呈現,引導學生觀看、思考視頻內容。之后,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討論探索法治問題。
3.創設沖突情境。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部分法治問題形成了初步的認識。但受認知能力、思維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認識不一定準確。因此,教師可利用學生的前認知創設沖突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利用新的知識糾正錯誤認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
(三)靈活設計法治問題
單單依靠理論灌輸無法幫助學生形成法治精神,因此,教師要積極應用問題教學法,利用一系列法治問題引導學生深度思考,聯系已有經驗解析知識本質,同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法治精神。
1.提前預設問題。為保證課堂提問質量,教師要綜合分析法治教育目標內容以及學生認知思維,提前預設具備探討價值的思辨性、爭論性、沖突性問題,利用精心預設的問題串聯一個個獨立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連續、完整地學習法治知識。例如,在學習《堅持依憲治國》一課時,教師綜合考慮學生理解能力及課時內容,可提前預設這些問題:堅持依憲治國的意義是什么?如何深度落實依憲治國?初中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憲法?這些問題緊密關聯著課堂教學主題與學生生活,可調動學生的思考熱情,有序推進法治教學活動。
2.細化問題設計。如果設計的問題過于宏大,學生將難以把握重點,討論內容很容易偏離主題。因此,教師預設問題后,要注意細化問題,增強各個問題的具體性,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生活,在小的范圍內進行討論。
3.動態生成問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遵循預設問題組織提問討論活動,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靈活設計一些生成性問題,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雖然教師課前做了周密計劃,但教學過程受主客觀因素的綜合影響,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產生預料之外的想法。教師要善于捕捉這些生成性資源,動態調整教學思路,利用生成性問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
(四)科學組織法治活動
課堂教學并不是簡單地傳遞、論證或延伸教材觀點,而是讓學生深度體驗與思考知識,幫助學生內化吸收,形成法治觀念與精神。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堅持知行合一的理念,巧妙設計類型多樣的實踐體驗活動,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體驗、理解和掌握法治知識,促進學生法治精神的形成。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積極組織實踐探究與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運用課程知識,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因此,為改善法治教育效果,教師不能夠單單采用理論講解的教學方式,而是依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組織開展類型多樣的法治實踐活動,在增強學生探究熱情的基礎上,高效培育學生的法治精神。
1.課堂辯論活動。教師深入分析法治教育內容,設計具備辯論價值的話題,引導學生圍繞辯論主題及所持觀點,自主搜集相關材料,與其他同學討論交流各自意見,通過思維碰撞深化認識。學生通過參與辯論交流,能夠拓寬思考問題的視角,更加全面地認識問題。
2.角色扮演活動。教師結合法治教育主題內容,設計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情境,引導學生扮演情境中的人物角色,認真揣摩角色的立場態度與心理活動,精彩演繹法治情境故事。通過開展這一活動,既可以優化法治教育氛圍,又能夠讓學生深入理解法治精神,有利于提升法治教育效果。
3.專題實踐活動。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學生往往獲得碎片化的知識,如果沒有幫助學生及時整理和歸納,則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阻礙到學生法治素養的發展。因此,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某一專題法律知識后,包括法治理論專題、憲法專題等,可及時組織專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專題任務進行探索實踐,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完整建構法治知識,又能夠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與法治精神。
三、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法治精神是落實新課標的客觀要求,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安全健康成長。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整合教材法治教育內容,引入生活化法治案例,靈活采用問題教學、活動教學等現代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法治知識,準確把握法治精神的內核,逐步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
參考文獻:
[1] 胡瑞璽.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思考[J].甘肅教育,2020(22).
[2] 莊梅龍.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道德與法律意識培養的路徑[J].課堂內外(初中教研),2021(9).
[3] 石曲.淺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如何培養學生法治意識[J].散文選刊(中旬刊),2022(3).
[4] 劉玉霞.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律意識[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2(1).
[5] 李美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憲法意識[J].天津教育,2022(10).
[6] 朱璠璠.新時期下法治意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培養[J].學苑教育,2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