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宇 肖彥峰
在全球化浪潮中,教育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人才培養需要不斷拓寬思路、創新理念。因此,學校需要大膽創新,不拘泥于傳統教學理念和方式,立足全球視野,探索現代化的教學改革新思路。
在實際教學中,學校如何有效發揮教學資源優勢,創新人才培養路徑?如何以學生為中心,改進課堂教學方式?如何進行課程設置,使基礎課程與拓展活動能夠相得益彰,服務于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本期論壇邀請幾位校長共同探討學校教學改革的思路與方法。
議題一:以學生為中心,改進課堂教學方式
黃彥:IB國際文憑小學項目是針對3—12歲學生的一套超學科課程,以“我們是誰”“我們如何組織自己”“我們身處什么時空”“我們如何表達自己”“世界如何運作”“共享地球”六個超學科主題為主線。IB的跨學科和超學科特點可以激勵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校教師在融合課程的教學設計中,根據IB的范圍與順序,對語文、數學、藝術等學科的順序進行重整,打造涉及各學科并能調動學習者能動性的主題探究活動。
發揮學生的主體優勢。IB教育倡導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情境式教學和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在一年級學生完成第一個單元的主題探究學習后,學校教師便安排學生進行主題式匯報,依照“小組匯報—教師指導—整理學習成果—學習社區公開展示”的流程,引導學生進一步主動思考、自主探究、積極互動。
突破傳統課堂的界限。IB教育重視情境教學,將課堂與現實世界相連接,在真實情境中開展項目式、合作式的學習,以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學階段,學校每月都組織外出主題探究活動,探究內容和課本知識緊密相連,其主題涉及社區規則、氣候變化、藝術文化、自然資源、全球貿易等領域。
尊重不同學生的需求。IB教育的小班化教學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各個學科跨班級的分層教學、英語學科跨年級的分層教學、班級內差異化的教學和分層作業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了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支持。單獨學科的個性化支持又為學生的均衡發展提供了切實的幫助,如EAL英文學習支持系統、CAL中文學習支持系統等。
劉榮艷:新版課程方案提出:“充分發揮實踐的育人功能,加強知行合一、學思結合,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山西省運城市實驗中學積極探索實踐,嘗試以項目化學習,撬動課堂教學轉型。
開展共讀活動,探索課改新路徑。我們開展了語文、數學、英語、綜合四個專場共讀沙龍活動,各學科優秀教師分享項目化學習案例雛形,為大家提供了研磨模板,激發教師探索項目化學習的熱情。學校聯合運城市東康學校、南風學校開展“新課標背景下的單元教學設計”三校聯合教研活動,用項目化學習設計的思路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
研磨精品案例,引領課改新策略。學校抓住校園里的真實情境,研磨項目化學習精品案例,為課堂教學方式改變提供樣板。數學組開展了“定制運城市實驗中學公交專線”的項目化學習,經歷分工合作、實地調查、建立模型、計算反思、制定方案等過程,將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驅動任務,制定出學校的公交專線。美術組開展了“布展抗疫主題文化墻”的項目化學習,布置一面以“抗疫”為主題的文化墻,充分挖掘豐富的抗疫素材。
深入研修活動,形成課改新樣態。在精品案例的引領下,各學科組紛紛開展項目化學習教學設計的研討活動,形成了我校基于真實情境任務,指向問題解決的學習流程:創設驅動任務—搭建策略支架—形成解決方案—合作探究實踐—總結反思評價。
議題二:創新課程設置,打造特色教學內容
錢歡欣:在“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一顆星”辦學理念的引領下,學校整合家校社的資源,創設了“星天地”創意體驗中心,讓孩子好玩的天性得到舒展、好奇的本能得到引導、好學的習慣得以培養。
“星天地”創意體驗中心是由學生自主創辦、自主運營、自主評價的體驗場館。學校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與創新素養、生活與工作素養、信息媒體與科技素養出發,探索出場館體驗的“三大流程”,即體驗管理流程、教師指導流程、學生體驗流程,讓學生在勞動體驗中“以身體之,以腦思之,以心悟之”。學校打通了勞動教育與學校基礎型課程、跨學科課程以及校外資源之間的壁壘,依托啟蒙課程、進階課程、定制課程三大課程,分別對應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創新三大勞動素養,設置勞動體驗課程。課程設計遵循學科生活化和活動場景化兩條主線。
學校整合家校社的多方資源,構筑四大勞動場所:一是以家校合作共育為模式的家務勞動啟蒙地,二是以行為習慣養成為目標的班級自主管理園,三是以場館體驗感悟為方式的校園服務勞動館,四是以良好品格塑造為導向的社區公益志愿崗。通過構建家校社多元共生勞動體驗生態圈,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元教育共同體,拓展勞動課程的實施場域,讓學生在課程中親歷社會中的多種勞動,培養學生勞動素養。
施燕璟:蘇州高新區實驗小學校教育集團秉承“為生命奠基”的辦學理念,系統構建“以人的發展為本,讓每個人體驗成功”的教育體系,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路徑,培養具有“崇文、融合、創新”精神特質的七彩少年。
建造特色場館,延伸人才培養的空間。學校注重各類主題場館的建設,例如珠江路校區的“四史”教室可以綜合運用電影、照片、故事等素材,采取講述、體驗、云游等方式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濱河路校區的“雷鋒館”以豐富的學雷鋒活動為補充,帶領學生體會雷鋒精神,真正達到學以致用和知行合一。
聚焦項目建設,延展人才培養的途徑。學校不斷開發“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子項目,依托項目研究驅動學校的創新人才培養,以太湖文化研究院為依托的“太湖文化”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人文與科學相融合的“科技教育”助力學生形成優秀的科學品質。
開設專業社團,拓寬人才培養的視野。依據學校特色、教師特長、學生興趣,學校開設了百余個社團,包括基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綠野拾趣、閱讀、快板、書法等社團;陶冶性情,提高藝術審美的合唱、古箏、鋼琴、舞蹈、竹笛、模特等藝術類社團。“菜單式”的項目設置可以讓學生根據個人喜好自主“點單”。
依托主題活動,搭建人才培養的平臺。學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包括以傳統節日文化為主題的活動,以時事熱點為主題的活動,以太湖文化、運河文化為主題的文化節等,在新平臺、新模式、新思路下合力培育學生,實現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有力探索。
卿光亞:自建校以來,光亞學校秉承特色化發展的理念,創新學校教學方式,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學校的辦學特色。一是重視體育,學校建設了兩個標準足球場,每天設置兩節體育課,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二是重視衛生,由于學校的大部分學生都是住校生,因此學校十分注重衛生條件。為了提高學校的服務水平,學校各部門落實高水平的衛生要求,完善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保證食堂、宿舍等場所的衛生條件。此外,我們定期開展衛生知識宣傳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三是辦面向世界的教育,在基礎課程之外,學校邀請外籍教師,開設與國際接軌的課程,開闊學生視野。
課堂創新是現代教育進步的助推器,我們繼往開來,兼顧中西。一方面,我們繼承國內傳統教育的優點:鼓勵學生課前預習,教師發布預習任務,學生通過課后搜集資料,形成有關學習內容的知識譜系,提高教學效率,通過自主思考讓知識在腦海中“留痕”。另一方面,我們借鑒國外教育的長處,把教師們的集體備課變成集體頭腦風暴,在保證教學內容有標準的同時不斷自我突破,與時俱進。在保證知識正確傳授的前提下,力求將課堂教學內容和方式與學生的理解能力、興趣相結合,構造能夠激發學生探索和創造精神的教學情境,讓教學的難點、學習的痛點變成培養師生創造力的原點。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學校整合校內外資源,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在籃球和足球課程的基礎上,增加擊劍、柔道、網球、輪滑和健美操等課程,與相關機構合作,組織各類研學活動,帶領學生到真實情境中探索世界的奧秘。
錢春梅:學校本著“為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負責”的宗旨,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拓展類課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
尊重學生個性、按興趣愛好設置課程是辦好拓展課程的關鍵因素。蘇州山峰雙語學校幼兒園的核心課程分為跨學科主題探索活動、運動活動、生活活動、自主游戲活動,從學校指導和學生自我成長兩個維度出發,分別開展特色課程和成長課程;小學部對必修課程進行了拓展延伸,設置魔法數學 、STEM等校本課程,選修課程則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供學生自主選擇;初中部尊重學生個性天賦,開發四大特色課程體系,即選修課程、學術課程、融合課程和德善課程;高中部致力于提供高品質的國內和國際教育,通過國內高考、A-level、AP國際課程等課程,助力學生進入世界一流大學。
在課程形式構建上,整個學校課程體系由“基礎必修課程、拓展選修課程、特色鏈式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組成,形成“學術課程校本化、選修課程超市化、特色課程鏈式化、活動課程常態化”的課程形式。學術課程校本化是一項長期的課題,學校在國家課程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學習年段特點,進行了校本研究。在選修課程方面,采用學校專業教師提供和頭部學生組建課程雙模式,開設挑戰、競技、創造等七類課程。學校充分利用十五年一貫制的優勢,在藝術、體育、閱讀、外語等方面形成了鏈式化特色課程,各科目在不同學段具有連貫性,以問題為軸心,深入推進。在活動課程方面,學校常態化開展校園節系列活動、學術活動、勞動課程、行知課程及大師進校園等課程。
唐毅婷:在《全新思維》這本書中,提出了未來人才應具有的六大元素——“三感三力”,即設計感、娛樂感、意義感、故事力、交響力和共情力。學校將“三感三力”與分層教學理念相結合,幫助學生實現自身價值,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三感三力”與分級閱讀相結合。每周全校學生共讀同一主題的文章,文章選自當下熱門的新聞實事。課堂上教師對文章進行背景知識的補充及內容的講解,帶領學生針對文章里的熱點和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在這一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以故事講解、角色扮演等形式講解文章背景和相關知識,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三感三力”與學科主題活動相結合。我們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科活動,實現寓教于樂。例如在知識競賽中,題目分成不同難度,以英文為基礎,內容涵蓋文學、歷史、地理、政治等多個領域,供參賽學生選擇。這種比賽形式貫徹了分層教學的理念,能保證全體學生的參與感,讓每位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在自身基礎上有所精進。通過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探索和學習,實現跨學科的融合和交流。
“三感三力”與項目式教學相結合。例如在數學項目式學習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興趣點進行分組,學生根據個人性格特點和能力選擇自身定位,如負責全面統籌規劃的組長、負責數據調查的外向型選手、負責后期整理材料的仔細型人才等等。在完成項目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鍛煉了系統思考問題的能力。
議題三:開發拓展類活動,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陳小磊:我校以“大單元”為突破口,堅持指導性、思維性、過程性、融合性四大原則,確定了“大單元作業整體設計”研究思路,立足素養本位,通過大概念統整,建構了“1+M+N”三維立體作業設計模式。其中,“1”是從學科單元概念出發,以課時劃分為主的作業;“M”是從學情出發的分層、個性作業;“N”是從生活角度出發的綜合型、實踐型、項目型作業。
我們遵照“打破和重建教材中的具體單元—解構和提煉課標中的單元概念—集智研思,提取大單元大概念—形成大概念地圖,重構學科單元內涵”的思維邏輯,通過大單元大概念提取路徑的專題學習、文獻研讀,集智研思、提煉模型,生成大單元作業設計的學校樣本。
學科案例:以語文學科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本單元聚焦“小人物”的故事,旨在引導學生觀察身邊人物,體會平凡人物的人性美,提升審美品位。語文組圍繞單元大概念進行了整體設計:在“完成一篇人物推文”的單元核心任務下劃分課時,逐次落實,最后結合生活情境,設計拓展類任務,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發現的習慣,學會表達,以此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跨學科案例:以勞動教育為例,我校在“四課一化”的勞育課程體系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比如基于STEAM教學理念的木藝課程,跨學科特點明顯。
項目案例:以我校特色課程“中外人文素養教育”為例,該課程采用PBL教學模式,開展了豐富的拓展活動,如國際理解文化劇創編、中法云端課堂等,立足高階思維培養,培育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全球勝任力。
責任編輯:李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