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然琪 姚麗霞
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在于培養能夠勝任生產與管理的技能型人才。自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產教融合以來,各個職業院校紛紛探索創新產教融合的不同模式。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是職業教育離不開的兩個重要抓手,職業院校培養人才,企業應用人才,學校與企業是人才培養的共同體,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需要學校與企業產業鏈緊密對接,企業需要將先進的技術與崗位的相關需求融入學校課堂教學中,學校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與扎實的理論基礎,從而實現學校與企業的匹配,學生與社會的無縫對接。
“3+1+0.5+0.5”是基于職業院校五年制學制以及圍繞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而形成的新型培養路徑。其中“3”指在校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學習。“1”是學校與產業相結合,學校與產業企業進行合作,打造校區產業學院。第一個“0.5”是學生進入企業學院,完成企業崗前入職適應性培訓和企業管理規范培訓。第二個“0.5”是上崗實習,學生快速成長為適應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3+1+0.5+0.5”模式的特征與優勢
創新融合模式。“3+1+0.5+0.5”模式是在校企合作基礎上完成的一種教育教學途徑,在此模式下,地方產業集群對接學校專業群,企業崗位需求對接學校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地方、企業、學校三方的優勢與動能,形成三位一體的新的合作共同體,通過這一模式,學校將和企業協同互助發展,地方產業和學校專業共生共長,形成協同育人的多元創新模式。
特色課程教學。該模式堅決貫徹了產教融合的教育教學模式,在課程設置上充分考慮學生學情與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在教育教學中充分尊重教育與產業規律,將教育教學和產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標準要求相互對照,將產業與教學進行有機融合,通過引進最新的企業人才標準來組織課堂教學,為學校和企業培養人才,最終服務于地方以及產業發展。
同時,該模式不僅向學生傳授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而且更加注重技術的創新與崗位的變革。通過學校和企業協同,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圍繞產業發展所需的關鍵技術和核心工藝攻堅創新,進行成果研究并最終轉化為新型的產業技術。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除了教授知識與技能外,還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開展技術創造。
從教育教學形式上來看,該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書本知識與生產經驗的統一,在產業學院中,教學以項目課程、理實一體化課程為主,在企業學院中則以企業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來呈現。區別于以往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模式,該模式下的教學更加注重聯系企業產業真實的生產經營活動,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將學生向企業產業所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方向進行培養。
該模式下的教學不僅是對學校書本知識的學習,更開創性地融入了產業和企業的元素,突破了傳統教育教學的形式,真正做到了產教融合,開啟了教育教學的新篇章。
協同教學團隊。該模式下的教學團隊由學校教師與企業導師雙方組成,兩者有機結合,在不同時間段發揮出不同的作用,具體表現在產業學院與企業學院學習期間。
在產業學院,教學團隊以學校教師為主,企業導師為輔,在此期間不僅給全體學生教授專業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而且會根據行業最新的標準對學生技能技術進行規范要求,教學充分展現產業特征與特性,同時定期邀請行業專家來校講學,力求教學專業化、規范化。
在企業學院,教學團隊以企業導師為主,學校教師為輔,在此期間學生主要跟隨企業導師進行崗位培訓,學習企業管理規范、標準的崗位實操技能,學校教師進行輔助管理工作,引導學生的職業道德與思想品德。同時基于企業高級人才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也會邀請各個企業專家甚至企業高管對學生進行指導以及培訓。
學校教師與企業導師相結合的教學團隊可以讓學生接觸到不同層面的導師,感受到不同角度的教學,更全面地吸收掌握各個維度的知識與技能。
“3+1+0.5+0.5”模式下會計專業實踐與總結
“3+1+0.5+0.5”模式下會計專業的教學模式改革背景。以會計專業為例,在五年制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下,學生在校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一般可以分為基礎課程學習階段和專業實踐課程學習階段,二者均停留在書面傳授知識的層面上,學生不清楚自己的職業定位與發展規劃,只是籠統地進行框架式的學習。
2019—2021年我們連續三年對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跟蹤數據調研后發現,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市場就業環境中競爭力不強,有假期實習經歷的學生就業率明顯高于假期缺乏實習經歷的學生。學生進入企業工作后,無法迅速融入企業環境與工作模式,需要大量時間去適應新的工作崗位與環境。而很多企業管理者也表示目前學生在校學習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已經落后于企業實際采用的生產經營技術。
“3+1+0.5+0.5”模式下會計專業的教學形式改革。在該模式下,會計專業和企業財務部門關聯更緊密,前三年專業課程以專業理論課程為主,第四年學校和企業合作,聯合舉辦產業學院,邀請會計行業的導師、企業財務部門人員講學,讓學生逐步脫離書本知識的學習,掌握最新的行業規程與會計技能。
在教學方法上,作為深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的育人平臺,產業學院要想達到預期建設成效,推動“崗課賽證”融通無疑是重要抓手之一。“崗”即崗位需求,“課”即教育教學,“賽”即各級各類技能大賽,“證”即會計行業人才所需要的各級各類證書。“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以崗位需求為邏輯起點,“課”是載體,“賽”“證”則圍繞崗位職業能力需求而開展。借助各級職業技能大賽等高水平競賽平臺,讓高端技能引領教學改革,加強“課賽”融通,充分發揮“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的作用。加強“課證”融通,融合企業認證內容,及時納入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使學生成長為全方位適應現代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能人才。
“3+1+0.5+0.5”模式下會計專業的教學團隊改革。在教學團隊上,會計專業教學團隊由學校會計專業教師和企業財務部門的企業導師組成。前三年理論學習期間,學校會計專業教師教授學生基礎的會計知識與理論。
第四年在產業學院學習時,會計專業教學團隊主要以學校教師為主,企業導師為輔。也會定期邀請一些會計行業專家及企業財務高管講學。力求從企業財務部門真實需求出發,以會計最新行業標準嚴格要求學生。
接下來半年學生在企業學院學習時,教學團隊主要以企業導師為主,學校教師為輔。企業導師將對學生進行細致的崗前培訓,直接幫助學生適應崗位工作。最后半年即頂崗實習,教學團隊完全由企業導師組成。學生直接進入企業進行崗位實習,真實接觸企業財務各個方面的工作,成為一名符合行業標準、企業需求的高級財務人才。
“3+1+0.5+0.5”模式下會計專業的教學模式改革成果。通過該模式的學習,學生完成“理論—實踐—模擬—實習”的學習鏈。企業參與學生的教育教學,培養出符合企業需要的財務會計人員,學生畢業即可直接入職就業。
該模式是校企合作共建、融合辦學的高級階段,資源共享、過程共擔、產教融合,實現了職業院校和人才培養的提檔升級。在該模式下,專業與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推動“專業鏈”“產業鏈”“需求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反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共同打造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命運共同體。
【本文系第五期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企業學院視域下學生職業技能提高與職業素養培養深度融合的實踐研究(ZYB221)階段性研究成果;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產教融合背景下“三元二區”企業學院協同育人模式的實踐研究(2020SJA0658)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邢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