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日深 周萌
[摘 要] “魚類學”是高校水產養(yǎng)殖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基礎必修課,是其他專業(yè)課程學習的基礎。根據目前“魚類學”課程在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及考核環(huán)節(jié)方面存在的共性問題,結合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魚類學”課程建設現狀,從理論、實驗、實踐及考核環(huán)節(jié)四個方面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融合原創(chuàng)教具現場教學的特色,改善理論教學方式,加強學生理論知識學習,強化實踐技能訓練,完善考核方式,旨在進一步提升課程教學的質量及學生培養(yǎng)效果。
[關鍵詞] 魚類學;教學改革;水產養(yǎng)殖;原創(chuàng)教具
[基金項目] 2021年度廣東省教育廳質量工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視像與實物設計模式魚類學課程產科教融合建設改革與實踐”(KA220160156);2021年度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校級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基于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獸醫(yī)專業(yè)碩士科技-服務型人才培養(yǎng)改革研究”(KA210318507)
[作者簡介] 梁日深(1984—),男,廣東江門人,理學博士,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魚類種質資源及分子系統進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12-0081-04[收稿日期] 2022-04-14
“魚類學”是高校水產養(yǎng)殖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基礎必修課,是研究魚類形態(tài)結構、系統分類、進化發(fā)育和生態(tài)分布的學科,是水產養(yǎng)殖專業(yè)的先導課程,也是后續(xù)學習“疾病學”“育種學”“營養(yǎng)飼料學”“養(yǎng)殖學”等相關專業(yè)課的基礎,地位舉足輕重[1]?!棒~類學”課程主要要求學生熟悉魚類形態(tài)結構、魚類物種分類、魚類生物學與生態(tài)行為等內容,掌握魚類外部形態(tài)和內部構造(骨骼、肌肉、消化系統等)特征、魚類系統分類、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與生活習性(生境、攝食、繁殖等)、魚類資源與利用等方面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對魚類學科研、資源管理與產業(yè)開發(fā)的興趣,為學生進一步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奠定基礎。
一、“魚類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共性問題
(一)理論基礎知識點多,教學容易枯燥乏味
“魚類學”作為一門專業(yè)基礎課,課程以理論知識教學為主,特別是形態(tài)學部分,有關魚體各個系統、器官結構的內容,涉及的專業(yè)名詞及抽象概念眾多,有大量的知識點需要學生記憶。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僅采用傳統的講授方式或“填鴨式”教學,不可避免地會讓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變得枯燥乏味,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習缺乏激情,效率低下。同時,部分高校“魚類學”教學課件沒有及時更新,課件通常以煩冗的文字展示為主,缺乏必要圖片,或者大部分為年代久遠、像素低甚至是黑白的結構圖,不利于學生對魚體基本結構知識點的理解,學生學習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二)實驗課程比重較低,部分實驗材料不足
“魚類學”課程基礎知識較多,涉及面廣,單一的理論課堂學習難以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所學的知識體系,特別是形態(tài)學部分有關各個系統、器官的結構及具體位置,需借助實驗課程教學,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才能有效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目前,許多高?!棒~類學”課程也逐漸注重實驗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但過于龐大的理論課程知識體系,加之實驗課時所占比例相對不足,許多基礎實驗無法有效開展。此外,涉及魚類外部體型分析及系統分類的實驗,需要足夠多的標本材料,特別是形態(tài)特殊的海水魚類,需要一定數量的代表性標本。標本種類與數量不足,將嚴重影響實驗課程開設及教學效果,無法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
(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薄弱,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
目前,許多高校將“魚類學”作為基礎理論課程,重點講授課本上的概念原理和實驗方法,未將魚類學知識體系與實踐應用有機結合,忽略實踐的重要性。作為一門基礎課程,“魚類學”教學內容偏重理論,但也不妨礙其與實踐應用緊密聯系,比如:在生產實踐中對魚類進行準確鑒定和分類;針對魚類生物學特征及習性分析(如最適水溫、溶氧量、棲息水層、食性、攝食時間與方式等具體信息),施以正確的養(yǎng)殖管理方法;通過準確了解魚體內部器官結構與位置,對患病的魚進行規(guī)范解剖,分析魚體病灶和病因;等等。因此,僅依靠教師課堂講授,學生難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
(四)考核形式單一,理論考核占比大
目前,“魚類學”課程的成績考核基本以理論考試為主,輔以平時表現成績與實驗課程考核成績,考核形式相對單一。其中,期末考試在考核環(huán)節(jié)中占比最大,實驗或實踐環(huán)節(jié)占比相對較小。同時,許多高校將“魚類學”實驗課納入課程總學時,將實驗課考核成績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弱化了實驗課程的作用。另外,許多考核環(huán)節(jié)重結果輕過程,比如,實驗課考核注重實驗結果和撰寫實驗報告,忽略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表現,如是否積極參與實驗、操作是否規(guī)范、與其他組員是否密切合作等,并未形成一套規(guī)范的考核標準,難以考查學生的實驗綜合能力。另外,在平時課堂考核中,一般僅針對學生的出勤情況進行考核記錄,并未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學習狀態(tài)進行嚴格要求,大部分學生雖然做到了按時上課,但可能在課堂上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并未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甚至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
二、“魚類學”課程教學改革及優(yōu)化
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水產養(yǎng)殖專業(yè)“魚類學”課程秉承打好理論基礎、科學應用實際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致力于讓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同時科學、準確、高效地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具體的生產實踐。多年來,本學院“魚類學”課程建設不斷學習和吸取部分高校“魚類學”教學改革的經驗[2-5],并根據實際教學環(huán)境及教學資源情況,針對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及考核方式進行改革。“魚類學”課程建設過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對不同的章節(jié)和內容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材料,多元化開展教學工作。教學材料和工具豐富,除完善的教學多媒體設施和PPT,還有線上的教師團隊原創(chuàng)拍攝的高清圖像及視頻材料,據此精心打造的動態(tài)教學PPT,以及線下制作的實物教學用具。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原創(chuàng)教學元素,給予學生不一樣的課程感官體驗,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其中,圖像及視頻取材于相關室外養(yǎng)殖基地、水產養(yǎng)殖企業(yè)、水產交易市場及海邊碼頭等,拍攝與“魚類學”課程相關的專業(yè)內容。線下教學實物材料主要為課程團隊教師野外采集制作的全魚浸制標本、全魚骨骼框架標本、系統器官浸制標本等實物材料,課程教學形式多樣,實物展示使學生獲得強烈的感觀體驗。
(一)理論課教學改革
理論教學最主要的媒介是多媒體PPT,“魚類學”課程建設中,除部分標準結構圖、模式圖外,多媒體PPT中魚類或魚體結構實物圖逐漸使用本課程團隊原創(chuàng)拍攝的專業(yè)視頻及高清圖像,包括形態(tài)學中的骨骼系統、肌肉系統、消化系統等結構,以及分類學中大部分代表性魚類物種材料。同時,線下開發(fā)制作原創(chuàng)性教具,包括魚類全魚骨骼系統、消化系統、尿殖系統等系統結構的教學標本材料。目前,本課程團隊已制作完整的魚類骨骼標本30多具,包括常規(guī)魚類及部分形態(tài)特殊的魚類,如、魴 ?、飛魚、披肩?等;制作消化系統、尿殖系統等系統結構標本,囊括不同綱、目、科等分類階元的代表性魚類浸制標本;保存全魚標本200多種,囊括軟骨魚綱、硬骨魚綱的代表性種類,除市面常見的經濟養(yǎng)殖品種,絕大多數為教學團隊通過野外資源調查采集的自然魚類資源。線下原創(chuàng)實物教具的使用,給予學生更直觀和強烈的感官刺激,使一些概念性、抽象性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現場直接觀察了解魚體外部及內部構造和特征,使原本枯燥的課程變得生動有趣。同時,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除教師課堂教授外,適當融入學生小組交流討論、課程專題匯報、知識點測試比拼等互動環(huán)節(jié),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改善傳統的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山⒕€上課程微信群或QQ群,便于課后在群內交流和探討魚類學相關內容。
(二)實驗課教學改革
綜合性實驗課程的設計及布局,可深入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實踐能力。“魚類學”實驗教學改革中,實驗課由原來的4個獨立的課程實驗,改為一周的綜合性大實驗;課時由12學時增加到30學時;實驗課程內容由原來的3個形態(tài)結構和1個系統分類實驗,增加為5個形態(tài)結構、2個系統分類及1個自主設計性實驗,加強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實驗內容設計基本囊括形態(tài)學中各個系統結構分析,以及系統性魚類系統分類及檢索表的制作與使用,強化學生對魚類學基本形態(tài)學及系統分類學的知識內容的靈活運用。同時,在相關結構系統實驗中設置部分科普性質的實驗,如魚類剝制標本、全魚骨骼標本的制作,學生自己制作標本,在制作過程中逐步加深對魚體組織結構的印象,實驗結束后還能收獲自己親手制作的實驗標本成品,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程學習及動手實踐操作的積極性。最后可安排學生組隊自主設計實驗。在學生前期已完成的理論知識及實驗課程學習的前提下,根據實驗室提供的環(huán)境及條件,自主設計魚類學相關的實驗,從撰寫實驗設計方案,到現場實驗操作及最后實驗結果及撰寫實驗報告,都由學生團隊獨立完成,教師針對實驗設計書進行修訂及完善,進行實驗過程現場考核及指導,針對學生實驗過程操作規(guī)范性、實驗結果完成度、實驗報告書撰寫情況進行評分。
(三)實習課程教學改革
除校內理論課程及實驗課程的學習,“魚類學”課程還增設為期一周的實習課。實習課主要規(guī)劃了兩個環(huán)節(jié):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深入相關的水產企業(yè)養(yǎng)殖基地,學習了解魚類的人工養(yǎng)殖及繁殖受精、魚苗孵化等基本生物學過程,參與相關養(yǎng)殖實習工作;另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安排學生實地考察大型水產品市場及水產碼頭,學習觀察魚類物種形態(tài)及資源多樣性,針對其所接觸的魚類進行辨別、分類及鑒定。通過課程實習,學生深入水產養(yǎng)殖企業(yè)及交易市場、水產碼頭等一線環(huán)境實地學習,可更直觀地了解魚類的動態(tài)外觀形態(tài)及基本生物學活動過程。因為校內課堂學習中,有關魚類物種材料展示的基本上是靜態(tài)的魚類標本材料或圖像,經過福爾馬林浸制的魚體標本無法呈現其原有體色,魚類物種現場拍攝的照片可能會因光線、角度等原因與實物有所區(qū)別,部分魚類外部形態(tài)、體色斑紋等特征會隨環(huán)境的變化發(fā)生復雜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這些都難以在課堂觀測。即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了魚類的形態(tài)和特征,識記圖片認識魚類,遇到生活中的活魚可能也難以快速鑒定。同時,針對魚類基本生物學如攝食、繁殖受精、受精卵孵化、魚苗培育等動態(tài)過程,課堂靜態(tài)的文字圖片展示或有限的動態(tài)視頻,也不足以全面覆蓋相關動態(tài)過程。通過安排實習實踐課程,學生可以深入一線養(yǎng)殖基地、水產市場等,實地學習和考察,了解魚類的真實外觀,學習和了解魚類基本養(yǎng)殖、繁殖等動態(tài)生物學特征。實習過程中,學生還可向企業(yè)技術人員、養(yǎng)殖工作人員、交易市場商販交流學習,了解各種魚類養(yǎng)殖模式、繁殖技術、銷售行情、市場價格等一線資料,收獲許多課本及校內課堂沒有的知識信息。
(四)課程考核方式改革
傳統“魚類學”課程考核方式重點為期末理論考試[6],主要考查學生對課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考核形式較為單一,學生容易產生學習只為通過考試的想法,不利于激發(fā)學生持續(xù)學習的動力,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靈活運用,背離了“魚類學”課程的教學宗旨?!棒~類學”課程教學改革中,教學方式多樣化,課程考核環(huán)節(jié)也將相應地開發(fā)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綜合考查學生上課狀態(tài)、表現和學習效果?!棒~類學”課程考核中,除了占比較大的期末考試,平時出勤、課堂表現也被納入考核內容,平時出勤記錄學生的曠課、請假、遲到、早退等內容,課堂表現包括學生學習狀態(tài)、是否認真做筆記、課堂回答問題情況,以及是否玩手機、睡覺、私下聊天等,制定一系列明確的考核措施,多方面嚴格要求學生,確保課程教學活動正常進行。另外,針對學生總體學習情況進行多項課堂測試,納入考核環(huán)節(jié)。測試內容除了基本理論知識,重點考查學生對與實踐應用相關的專業(yè)知識的掌握情況,如魚類物種辨別測試、魚體內部和外部系統結構辨認測試、不同魚類生物學習性測試等。同時,適時開展小組討論或課程匯報,學生自由分組,收集整理資料,上臺進行匯報,教師針對學生匯報內容進行交流點評。實驗課程考核除考查學生出勤情況、實驗結果是否理想、實驗報告撰寫是否認真等,還重點考核每名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的表現,如有無積極參與實驗、實驗操作是否規(guī)范、動手能力強弱、團隊之間是否合作良好等。同時,采用組員匿名互評機制,相互監(jiān)督,客觀展現每名學生的實驗表現,全面考查學生實驗過程的綜合表現及實驗操作結果。實習實踐考核也注重學生整個實習環(huán)節(jié)過程的表現,客觀考查每名學生的實習能力、工作態(tài)度、經驗收獲等內容??稍O置新的考核方式,理論課的期末考試成績占60%,平時表現成績占20%(包括平時出勤、課堂表現、作業(yè)完成情況等),課堂測試成績占10%,小組討論交流匯報成績占10%;單獨考核學生的綜合性大實驗課及實習課程成績,實驗課程的實驗報告成績占40%,平時成績占20%,實驗過程表現與操作情況占40%;實習課程的實習報告成績占40%,平時成績占20%,實習總體表現占40%。多元化考核學生“魚類學”課程學習效果及專業(yè)實踐能力,進一步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和學生培養(yǎng)效果。
參考文獻
[1]秦改曉,唐國盤,徐文彥,等.《魚類學》課程建設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畜牧獸醫(yī)文摘,2015,31(3):209-210.
[2]鄭宗林,房佳楊,周朝偉,等.魚類學教學改革與探索[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7,45(8):247-248+250.
[3]熊鋼.魚類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時代教育,2018(1):179.
[4]宋勇,陳生熬,聶竹蘭,等.魚類學實踐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7(19):258-259+262.
[5]周傳江,董靜,李箏,等.魚類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河南水產,2019(2):38-39+46.
[6]于建華.提高《魚類學》教學質量的實踐與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2,18(23):182-184.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in the Course of Ichthyology
LIANG Ri-shen, ZHOU Me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25, China)
Abstract: Ichthy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mpulsory course for aquaculture majors in colleges, and it is also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Based on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of the Ichthyology course,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for theoretic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method were proposed in this study. Integr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iginal teaching tools, we will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learning,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examination method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s training effect.
Key words: ichthyology; teaching reform; aquaculture; original teaching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