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靜強 殷悅 王勇 謝文泉
[摘 要] 課程思政建設對培養以國家政策需求為導向的地球科學專業技術人才至關重要。分析我國重大能源需求與油氣行業人才培養現狀,以國家重大能源需求為出發點,以“石油地質學”課程為對象,從樹立師生課程思政理念、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思政案例分析等三方面入手,介紹了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的主要舉措。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專業知識技能教育內容有機融合,可積極推動地球科學課程思政建設,有效培養學生為國分憂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吃苦耐勞的堅毅品質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重要品質。
[關鍵詞] 石油地質學;能源需求;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 2020年度中南大學課程思政建設項目“石油地質學課程思政建設”(2020KCSZ059);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廳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項目重大項目“工程類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研究”(2020JGZX003)
[作者簡介] 譚靜強(1983—),男,湖南資興人,博士,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油氣地質領域的研究;殷 悅(1985—),女,湖南長沙人,碩士,中南大學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12-0129-04[收稿日期] 2022-02-09
引言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但一些學校、教師和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認識仍然不足,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只把思想政治教育當作思想政治理論課、輔導員或思想政治教師的任務[1],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課程脫節。教師在教授專業技能的同時,開展課程思政,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學習相融合,互為補充,更有利于全方位育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課程思政是以專業課程為核心,將思想政治融入課程教學的系統工程。充分把握課程思政的深刻含義,完善教學設計與整體規劃,創新教學手段和教學載體,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對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全面發展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實踐意義[3],也是課程思政的改進方向。
石油和天然氣是現代工業的基礎,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與天然氣消費國,但國內油氣供應不足,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7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超40%。為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能源需求,中南大學將“石油地質學”課程設置為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必修專業基礎課程。“石油地質學”課程旨在促進學生理解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運移、聚集和成藏的專業基礎知識,掌握石油地質學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了解石油地質學的發展方向。近年來,本課程始終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和教學效果,取得了較好的課程建設成效。然而,立足新時代,“石油地質學”課程仍然需要進一步結合國家重大能源需求,培養具有愛國情操、創新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的資源勘查人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要求。在此背景下,以“石油地質學”課程為載體,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改革探索尤為重要。
一、國家重大能源需求與油氣行業人才培養
(一)我國油氣能源現狀
自19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以來,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極大促進了人類的發展。因此,石油被普遍稱為現代工業的“血液”,對各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國自1993年首次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家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石油進口量(包括我國飛機、輪船在國外加油量)成倍增長。據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到2020年我國原油進口量從23 931萬噸激增到54 201萬噸。在2017年,中國進口原油量以年均840萬桶/日,首次超越美國年均790萬桶/日,成為世界第一大原油進口國。另外,2010年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進口量從166億立方增長到了1 403億立方,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天然氣進口國。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石油和天然氣“雙料”第一進口大國,天然氣與石油的對外依存度一直在持續上升且仍有進一步攀升的趨勢。這嚴重影響了我國能源供給安全甚至是國家安全,尤其在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下,石油和天然氣作為向綠色低碳能源轉型過渡期的主力軍,對我國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二)“石油地質學”課程培養目標
我國石油預測的潛在資源量達到1 257億噸,但可采資源量只有301億噸。與此同時,我國油田也越來越貧瘠,產量逐年降低,石油開采和生產成本也越來越高,而石油與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我國能源安全[4]。因此,變革勘探開采技術,減少對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已刻不容緩。這就需要將相關高校學生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相結合,培養具有愛國情操、創新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的資源勘查人才,為國家有效勘探和開發油氣資源。在傳統專業知識為導向教育的基礎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僅是實現勘探開發技術突破的關鍵,還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徑。“石油地質學”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可供挖掘,是思想政治建設的良好載體,可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石油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為國家鍛造新時代的石油鐵軍。將“石油地質學”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使學生在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了解國家能源戰略與油氣資源開發等熱點問題,讓學生認識油氣資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通過加強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促進石油行業快速發展,培養具有愛國主義的油氣勘探領域高端人才,優化創新勘探開發技術,盡快實現內部能源有效供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以此應對大國博弈帶來的各種挑戰。
二、“石油地質學”課程思政建設途徑
(一)加強課程思政理念
“石油地質學”課程思政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樹立師生的思想政治理念。盡管專業教師具有扎實和豐富的專業知識,但是我國長期以來都以專業知識教育為導向,使專業課程教師往往忽視了“石油地質學”教學過程中的人文教育,無法找到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契合點,亟須加強教師思想政治理念,提升思想政治育人能力。教師思想政治能力的提升首先在于對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石油地質學”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5-7]。深入挖掘這些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教學內容,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積極引導學生樹立熱愛專業的思想,培育服務國家能源需求的歷史使命感。
(二)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的融入點
課程思政的目的在于教書育人,使專業課程知識與思政元素相結合。我國石油地質學經歷了近百年的艱苦探索與努力,形成了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石油地質學理論。在此期間涌現了一大批貢獻卓越的石油地質學家,他們的事跡是思想政治素材的重要源泉[7]。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有目的、有計劃、有實效地將教學內容與這些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在專業知識學習中融入更高層次的精神指引,將立德樹人滲透教學內容,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石油地質學”課程思政建設主要從科學探索精神、愛國情懷、國家資源安全觀、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等多個方面構建思想政治融入點。
(三)課程思政案例分析
以第3章《油氣生成與烴源巖》中烴源巖評價課程內容為具體案例,以樹立學生服務國家重大能源需求的使命感,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育人主題,開展具體的課程思政建設。烴源巖是油氣生成的基礎,烴源巖評價對勘探區的油氣資源量的評估及有利靶區的預測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烴源巖地球化學指標也可為非常規能源頁巖油氣勘探開發提供重要依據。因此,如何正確掌握并運用烴源巖有機地球化學指標對烴源巖進行精準評價,從而實現為祖國加“油”,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往往更關注烴源巖有機地球化學指標原理的理論“灌輸”,缺乏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及實踐訓練。對此,課堂設計在重視傳統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廣泛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著重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采取多種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專業理論學習和思想政治教育雙促雙升的目的。
1.課前預習,了解和傳承科學家精神。借助信息媒介向學生推送烴源巖地球化學相關的微課小視頻,如介紹我國著名有機地球化學與沉積學家傅家謨、天然氣地質與地球化學家戴金星院士等的事跡,經典烴源巖野外剖面視頻介紹,以及烴源巖地球化學相關實驗視頻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學石油、愛石油的責任感。同時,在課前將相關資料發給學生,讓學生查閱相關文獻,提前學習,達到預熱課堂的目的,提前設置好討論話題,如評價烴源巖的具體指標、我國烴源巖的類型及特征等。
2.課堂講授,樹立國家資源能源安全觀。教學內容由教師和學生互動合作共同完成,針對課堂布置的討論話題,積極引導學生討論,引出課程內容。以松遼盆地上白堊統青山口組烴源巖為具體實例,講解評價烴源巖的各常用指標的原理及其適用范圍,同時引出大慶油田的發現歷程,介紹我國石油地質學先驅潘鐘祥、黃汲清和翁文波等另辟蹊徑提出的陸相生油理論,傳遞老一輩石油地質學家以服務國家能源需求為己任的奉獻精神,以及勇于探索、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3.實驗實踐,掌握主要分析方法與技術。石油地質理論來源于勘探實踐并最終服務于勘探,高效精準的烴源巖評價對油氣勘探至關重要。我校的石油地質學實驗室擁有大量烴源巖樣品及完善的油氣地球化學相關實驗設備,可供學生開展烴源巖評價的相關實驗,如烴源巖總有機碳含量、巖石熱解參數、氯仿瀝青“A”以及鏡質體反射率的測定,并根據所獲取的參數進行烴源巖評價,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4.課程考核,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前,“石油地質學”課程成績考核方法側重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期末考試權重過高。“石油地質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課堂掌握的知識準確評價烴源巖,樹立學生為國家、為人民找資源的目標。因此,考核方式應該更加多樣化,注重過程化考核,考核學生在討論、實驗及實踐過程中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5.評價反饋,堅持持續改進與循序漸進。課程思政建設并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長期堅持以及持續改進的過程。課程思政建設應遵循評價—反饋—改進這一基本原則,學生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反饋的主體,引導學生依據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對教師及課程進行客觀評價,指出課程思政設計的不足之處。教師對學生反饋意見及問題及時進行總結與分析,尋找解決方案,加強自身建設,進一步完善和改進課程設計,最終實現課程思政設定目標和實踐成效的統一。
結語
通過課程教學方法與內容的改革及兩輪教學實踐,我校石油地質課程團隊有力推進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專業知識技能教育內容的有機融合。在專業理論知識上,充分結合我國油氣發展史和能源現狀,培養學生為國分憂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引導學生樹立為保障國防安全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服務志向。在專業技能上,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堅毅品質和獨立分析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實踐探索精神和敢于擔當和作為的責任感。在思想政治上,通過榜樣學習,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多樣化的思想政治與專業知識的課堂導入方式,顯著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課程學習效率。通過授課團隊的建設,整合了優秀的教學資源,提升了課程思想政治建設的理論水平。經過兩年的探索與實踐,“石油地質學”課程已入選本校一流本科課程“鑄金計劃”培育項目,這為探索地球科學人才培養提供了一條可鑒之路。同時,國際化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作為課程改革的另一重要目標,也有一定進展。如何使國際化與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結合,共同發揮作用,仍需要不斷思考與積極探索。
參考文獻
[1]付堅強,朱婭.課程思政:背景、內涵與路徑[J].中國農業教育,2020,21(4):28-34.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3]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4]趙立華,蔡世芬.我國石油進口依存度持續攀升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0(2):30-33.
[5]李斌,廖明光,渠芳,等.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高教學刊,2021,7(29):176-179+184.
[6]柳廣弟,宋澤章,陳冬霞,等.“石油地質學”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21(9):51-54.
[7]張榮華,李功華,馮鋒.中國石油地質學發展概述[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3(1):76-78.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rving the National Energy Demand: Taking the Course of Petroleum Geology as an Example
TAN Jing-qianga, YIN Yueb, WANG Yonga, XIE Wen-quana
(a.School of Geoscience and Information Physics, b.Graduate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of Earth Science guided by the needs of national policies. Based on the national major energy demand and the course of “Petroleum Geology”, in this paper the main measur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introduced from three aspects: establis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olog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gra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analyzing case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ducation is anticipated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geoscience curriculum,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the sense and patriotism of serving the country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erseverance quality of hard work, and the excellent workmanship spirit.
Key words: Petroleum Geology; energy nee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