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凱 金劍平



關鍵詞:語言 概念 設計思維 概念定義 設計創新
引言
關于語言,在《圣經·舊約·創世紀》中有一段關于巴別塔的故事,上帝為了阻止人類建立通天塔的計劃,讓人類開始說不同的語言,從而使人類不能溝通,進而阻止人類通過建造巴別塔來聯通天地;而在中國,《老子》的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便表明了道和語言的深刻關系;再到近代的語言轉向,維特根斯坦明確地提出“全部哲學都是語言批判”[1],由此可以看出,語言在人類文明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
語言與設計的研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克里彭多夫和萊因哈特·布特教授共同提出“產品語意學”的概念,深入探討人工物的意義;美國設計理論家理查德·布坎南在多篇論文中將語言學中的修辭引用到設計領域,徹底把修辭從狹義的語言擴展到一切人工事物;對于設計實踐的代表,黑川雅之在2006年出版《設計修辭法》,也將語言中的修辭和設計連在一起[2]。由此可見,語言對設計思維有很大的影響,值得我們關注。
一、看到語言背后的概念
(一)語言和概念
在現代的語言學研究中,語言是一種符號,語言學家們認為存在一種“語言概念三角形”。(圖1)比如“汽車”是一個符號,實際上指的是一個概念,會因不同的汽車對應不同的實際所指。當說話者說到去“去開車”,如果聽者身旁有一輛車,聽者就知道指的是這輛具體的車。如果聽者身旁沒有車,或都是陌生的車輛,聽著就會感到不知所措。因為通過具體的語言,我們利用概念進行思維。具體的語言是一個符號,概念是對同類物品的一個總結,但這個總結又是有外部所指的[3]。
(二)概念考察
語言和概念緊密相連,但也有所區別。其中概念是人類對日常接觸世界的總結和概括,是人所特有的一種能力。正如陳嘉映在《說理》中所寫,我們平常是用概念進行思考、說理。他的語言哲學觀中強調對概念本身進行思考,從而進行“概念考察”,概念考察的目標不是提供新知識,而是澄清概念的意義[4]。強調由事物追溯到思想,而且追溯到明確的思想。他提到概念有廣義和狹義的用法,廣義上,馬、門、汽車都是概念,它們是一些“小詞”,指向的是“局部的理解”;狹義上,語言、經驗、事實、正義、美等這類詞稱為概念,它們是一些“大詞”,代表的是“一般的道理”。語言哲學家在分析一個“大詞”時往往會先分析與之相關的“小詞”所組成的“詞族”,從而盡可能得到“大詞”的概念。而一個設計作品往往代表一個“小詞”,所以在設計一個作品(小詞)之前,我們也可以試著考察與作品(小詞)相關的“詞族”,通過分析并總結歸納出一些關于“大詞”的道理。從而做到“辨名析理”,加深對設計本身的概念理解,進而指導設計實踐。
二、關于創新設計中的“概念陷阱”
或許我們不需要像哲學家那樣去“概念考察”,但也需要去認真思考語言背后的概念,從而更好地對設計問題進行推理。還是以“汽車”為例,有的人認為汽車是有幾個輪子的盒子,有的認為汽車是載客的工具,有的認為汽車是身份的象征,可見人們的腦海中會對汽車有不同的概念和看法。在這里本文不對汽車做具體的概念定義,因為我們確實會由于個體經驗的不同而對某件事物有不同的概念認知。但我們也要意識到,不管什么類型的汽車,只要形成了汽車的概念就能認識所有的汽車。所以,我們每個人對某件事物的概念認知具有個性和共性。
對于創新型設計活動而言,我們不能僅僅關注個體腦海中浮現的概念,不能被自身的固有概念所限制,也不能只關注宏觀的群體概念,不能人云亦云。設計師應該跳出語言之后的“概念陷阱”,保持清醒的頭腦,盡可能看到語言背后的共性概念和個性概念,從而看到一個問題的全貌。
(一)設計創新需要跳出群體語言中的“概念陷阱”
在本文中“ 概念陷阱”是指陷入某種概念而看不到其他概念,從而看不到整體和本質。以功能手機和智能手機的發展為例,1 9 8 3 年摩托羅拉通過1 0 年的研發,推出全球第一款手機-DynaTAC8000X(圖2),其通過創新重新定義了通信終端,打破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壟斷地位。該產品采用通過物理按鍵、顯示器、麥克風等方式與用戶交互,定義了功能手機的基本形態。直到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iPhone(圖3),才打破了之前功能機的傳統形態,撼動了傳統功能機廠商的地位,此后,摩托羅拉、諾基亞等手機終端業務便一蹶不振。
在1983-2007這期間,手機的優化設計主要以摩托羅拉奠定的基礎架構進行,功能手機的形態就是屏幕加按鍵,只是隨著半導體等技術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輕薄。在此期間,眾多手機廠商的產品都是這一種架構,雖然很多企業的盈利很好,但也在不知不覺中掉入了摩托羅拉確立的“概念陷阱”。由于大部分企業沒有更核心的概念創新,而只是表面的優化設計,這個“概念陷阱”便成為一個群體創新的模式和定律,所以等到iPhone出現,便徹底打破了原來的手機市場。因為iPhone更像是一部體驗良好的掌上電腦,而不只是打電話的工具,它突破了傳統功能機的設計定義[5]。
在當時,傳統手機廠商的技術儲備很強,為什么蘋果公司能橫空出世?因為當時我們談到“手機”,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功能機那種形象,而這種群體認知也讓設計者們落入了“概念陷阱”,沒有看到手機更多的可能性。大多數設計者在設計手機時,可能只沉浸在按鍵倒角的規劃、手機手感等人機工學把控上。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概念和認知問題。當下,以特斯拉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為代表,同樣的情形也在電動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上演。為何一個行業的顛覆式創新會來自“外行”的參與?或許他們本身就不在“概念陷阱”之中,從而能夠打破束縛,敢想敢做。
由此可見,在產品或服務的前期定義階段,擺脫群體語言中的“概念陷阱”至關重要。而對于需要持續增長的創新活動而言,跳出之前使其成功的“概念陷阱”很艱難,但這樣或許可以使其找到第二條增長曲線[6]。
(二)設計創新需要避免個體語言中的“概念陷阱”
iPhone設計案例是突破了群體概念陷阱而實現創新的典范,但是對于一個創新型設計活動而言,在尋找第二條增長曲線的過程中,突破概念陷阱并不意味著僅僅要與眾不同。在新產品的定義階段,我們也要注意個體語言中的主觀概念對創新過程的影響,尤其對于一個產品的核心設計人員,其個體語言中的概念陷阱可能會導致一個產品創新的嚴重失敗,這里我們以任天堂的VIRTUAL BOY(圖4)創新設計過程為例進行分析。
VIRTUAL BOY是任天堂公司開發的一款游戲機,于1995年發布,被稱為第一個具備虛擬現實技術的游戲機。這款產品在當時被稱為任天堂最具突破性的產品,在游戲機市場上具備典型的原創性。但是它僅僅在上市六個月后就停止銷售了,并被時代周刊評為“史上最差的50個發明之一”[7]。
為何一個原創性的設計最終會失敗?回顧一下VIRTUAL BOY(VB)的設計過程,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答案。這款游戲機由任天堂第一開發部部長橫井軍平帶隊設計,采用當時最先進的虛擬成像技術,產品最初為頭戴式眼罩設計,后來由于盡快投入市場和產品合規等各種原因,便把頭戴式眼罩設計改為三角支架平置桌面的妥協設計。導致玩家在桌面旁長時間探出頭進行游戲。雖然游戲內容設計了每隔一段時間的休息間隙,但也很容易給用戶造成頸肩疲勞(圖5)。其產品的頭部顯示界面只采用黑紅色來顯示色彩,因為橫井軍平在試驗時發現,黑紅顯示更能體現出畫面的立體內容,同時可以更好地減少產品功耗和制造成本。他還說,紅色是交通信號燈的色彩,更容易被玩家辨識。然而其暗紅色的游戲畫面和特殊的佩戴方式遭到了游戲玩家的廣泛批評,在具體的產品體驗中,黑紅相間的游戲畫面會讓人感到驚悚(圖6),原本陽光可愛的馬里奧水管工變得恐怖起來。
這款產品的失敗原因還有很多方面,比如資金的投入,市場的戰略和公司的布局,技術的不足等各種因素。但其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產品的概念定義過于超前,急于應用不成熟的技術進行創新設計,導致創新過程掉入了核心設計者的“概念陷阱”。雖然橫井軍平曾帶領任天堂設計出很多經典的產品,如WonderSwan掌上游戲機,Game& Watch和其經典十字按鍵等。但在任天堂VB游戲機的開發中,他確實掉入了個體的“概念陷阱”中,自信地認為這款采用虛擬現實技術的游戲機一定會成功,并說服任天堂領導層進行了大量的資金投入,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
由此可見,設計師的概念認知對于設計創新至關重要,設計師既要思考當下群體語言背后的“概念陷阱”,也要思考自身或團隊是否處于個體的“概念陷阱”之中。設計師可以通過概念考察,盡可能做到全面地思考群體和個體語言背后的概念,根據具體問題作出相應的判斷,從而擺脫概念陷阱對設計創新的桎梏。
三、識別創新中的“概念機會”
當我們通過“概念考察”從“概念陷阱”中跳出,當我們看到更多的概念,盡可能看到事物本質的時候,需要去選擇合適的“概念機會”,從而創造性的定義設計,這里我們從文化背景、語言邏輯、時空關系等幾個維度切入。
(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和概念會帶來豐富的“概念機會”
首先,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們對一個概念的認知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東西方對“龍”的認知不同。提到“龍”,中國人認為它是民族的圖騰,文化的象征。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龍代表著邪惡,是撒旦的化身,是基督徒的最大敵人。如在俄羅斯電影《他是龍》中,電影開局便將龍視為強擄人類少女的惡龍。“龍”在東西方創意作品中的表達方式有很大區別[8]。所以,在具體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需要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概念和認知的區別,從而發現相關“概念機會”;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一個概念的認知也有很多相似性,比如對“雪”的認知,中國有瑞雪兆豐年的說法。而在西方,雪花代表童年的美好,生活的希望等意象[9],都具有美好的意義。 2022年北京冬奧會便采用了“雪花”主題,求同存異,跳出了歷屆冬奧會開幕式的概念,將不同文化中對“雪花”的美好意向抽取,從而奠定了整個冬奧會整體的藝術基調,打造了一個創造性的冬奧會開幕式。
(二)不同的語言邏輯會產生不同的“概念機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甚至動作等符號去詮釋我們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概念,而這個過程本身也塑造和影響著我們自身的思維和概念,從而影響著設計創新過程。
如書寫漢字“家”的過程,會讓人的腦海中出現房子、豬等概念,而書寫“home或family”這個單詞時,會與其不同[10]。其中的不同會影響概念的形成,從而影響設計表達的過程和結果。我們可以從東西方古代的住宅設計中看到其中的差異,如中國傳統四合院更強調家庭的倫理秩序,強調家族的發展和凝聚;
在朗讀唐詩宋詞與當代詩歌,文言文與白話文,現代漢語與現代英語時,我們會感受到不同的概念和想象空間,這些不同也會影響到設計。如2022冬奧會開幕式的倒計時創意,將詩文、節氣、倒計時等進行整合創新,從而讓開場變得空靈而美好。
又如無印良品中關于“無”的概念,其強調“無,亦所有”,將禪宗的語言和概念用到具體的設計表達中,表現出獨特的侘寂之美,讓人們在當下繁雜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和自然。
(三)“概念機會”潛藏在我們的時空觀和歷史觀中
我們的概念被空間的變化影響著,當我們談到未知空間時,會充滿好奇,比如當我們談到太空時,往往會浮現科技、未來、星空等概念,這些概念影響到了我們很多創意行業的發展。如《星際爭霸》《星際穿越》《星際迷航》等電影及相關的游戲和產品設計,這些作品體現出人類對未知空間的偉大想象;當提到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人們想到的概念已經不只是背后的航天技術,而是一種關于未來,關于未知空間的潮流和時尚感。對于年輕人來說,穿著NASA印花的服裝,就似乎真的漫步在太空之中。時尚品牌Coach、HM、Vans等,都嘗試印過NASA的標志,印有NASA的愛馬仕包甚至在拍賣行拍出數十萬的價格。
當人們談到歷史時,往往會浮現傳統符號、朝代更迭、英雄事跡、物是人非等概念,這些概念也會影響我們對一件事物的看法,從而影響我們對設計的判斷。以廣汽傳祺GS8的設計為例,其設計師張帆在一段采訪中說,其設計定義最初來自“吉普”這一概念,因為在國內老一輩人把SUV叫作吉普,吉普的這種方正感、熱血感形成了很多人腦海中對SUV的固有印象,他們設計團隊將這種概念應用到了的GS8的設計之中,并形成了“外剛內柔”的設計理念,于是其產品上市后在國內廣受歡迎(圖8)。
總之,當我們通過“概念考察”跳出“概念陷阱”,尋找“概念機會”時,可以從文化背景、語言邏輯、時空關系等角度出發,明確設計的機會點,并根據具體語境作出判斷,從而實現創新性的設計定義,進而實現設計創新。
四、打破“設計思維”的概念陷阱
設計思維是實現創新的思維過程,是一種以人為本、跨學科協作且廣泛適用的創新途徑,對創新活動能產生決定性影響。關于設計思維的研究有很多。Simon的《人工科學》開始提出設計思維。
Schon Da的著作《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認為設計思維是一種反思性實踐。Buchanan R.的文章《設計思維中的棘手問題》,指出了設計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區別[11]。但提到設計思維,很多設計師腦海中浮現的還是Tim Brown的《設計改變一切》這本書中的觀點。在他的設計思維觀中,明確將設計思維定義為一種基于設計師式思維的過程和解決創新問題的方法。將一些創意方法工具化,利用設計思維在實踐中的一般性規律,如共情、定義、創想、原型、測試等過程,把各個步驟進行細化,提出了一套理性的設計思維工具。
正如Tim Brown在《哈佛商業評論》中的文章說,“像設計師一樣思考,不只能改變開發產品、服務流程的做法,甚至能改變構思策略的方式”。這里提到的設計思維其實更多地在鼓勵非設計人員去像設計師一樣思考,將設計師的一些思維工具幫助到非專業人群,讓他們更好地完成事務。所以,這里的設計思維并不代表設計師的“全部思維”,其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將普遍性的設計思維抽象化、工具化的現象。
所以作為一個合格的設計師,當開啟自身的設計思維進行設計時,也要針對具體項目進行分析,不能掉入“設計思維”的概念陷阱,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倘若全世界設計師的思維都被訓練成一致的思考路徑,那設計的過程和結果便會變得千篇一律,從而導致設計創新的不足。所以我們要正確認識設計思維,既要學習他人總結的規律,也要啟發自身的思維,避免掉入“設計思維”本身的概念陷阱。
五、關于設計思維和設計創新的進一步思考
(一)我國的產業升級需要設計思維的賦能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設計產業的發展舉世矚目。但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大量產品,其核心概念往往來自歐美創新型國家,而我國大量企業僅在從事其核心概念后的制造和優化,導致我國一些產業大而不強。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創新設計將在我國的產業升級中發揮重要作用。
1.創新設計對于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發揮著重要作用
如何讓創新設計賦能制造業?或許我們應該從轉變觀念開始,深入思考產品創新這一核心概念,跳出“概念陷阱”的桎梏,嘗試從多種角度出發,進而創造新的語言。在這一方面,大疆無人機、小牛電動車、小米生態鏈等企業走出了一條通過設計思維,打破固有概念,重新定義自身產品,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之路。
在具體的設計層面,大疆的產品線具備獨到的創新性,如大疆的第一款消費級產品——大疆Phantom 1,是世界上首款可用于空中拍攝的小型Ready-to-Fly垂直起降、一體化多旋翼飛行器。大疆將之前積累的飛控技術與定位、攝像等技術高度整合,打破了無人機在當時人們心中的群體概念,定義了消費級無人機攝影這一新的概念。從一開始做飛控系統,再到后來轉型做創新型消費類硬件產品,創新設計在大疆的產品戰略和具體設計中有深刻影響。設計思維為大疆創新這一品牌的轉型和發展發揮了巨大力量。
2.通過設計思維可以進一步整合優化制造業和互聯網等相關產業
當下,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5G、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制造業和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已經開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發揮設計思維的整合創新能力,打破固有的“概念陷阱”,從而實現制造業和互聯網行業的轉型和共贏。
以阿里云工業數字孿生平臺為例,阿里云設計團隊通過設計整合的方式,將數據工廠、算法工廠、AI創作間及應用工廠于一體。通過三維可視化建模、虛擬仿真等先進技術實現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的交互映射,融合共生,建設了覆蓋工廠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工廠數字孿生平臺。團隊將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物聯網相結合,實現制造業在現實的互聯互通。可以看到設計思維在阿里云工業數字孿生平臺上的整合創新作用,其通過設計思維打破了傳統制造業和互聯網行業的固有概念,將二者整合創新,此設計從而獲得了2020中國設計智造大獎產業組金獎。
(二)設計創新需要更加重視創新人才的交流合作
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一個創新型設計概念的誕生和落地可能會涉及不同學科的交叉研究,為了實現這個概念,需要不同專業的人員打破專業壁壘,破除各自的“概念陷阱”,攜手共進,才能實現概念的真正落地,實現創新型設計的突破。
在這一方面,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The MIT Media Lab)做了大量的嘗試,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它是一個致力于科學、技術、藝術、媒體和設計相融合的跨學科機構,使命是“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其將“媒體”進行再定義,稱之為“表達的技術”,每年能夠產生大量的發明[12]。在媒體實驗室,由于教授之間、學生之間的背景很不相同,而研究的內容又相互交叉,使得教授與教授、學生與教授、各個小組之間的協作非常緊密和頻繁,不同專業的人才由于項目創新的需要聚合在一起探求和研究,這種跨學科的交流方式極大地促進了創新的產生。
結語
提到設計中的語言,我們往往會想到產品的語義,造型的表達,設計的家族化等相關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從一個新的維度認識設計的語言,從語言對概念的影響出發。轉變我們的設計思維方式,打破程序化的設計思維工具,跳出腦海中的“概念陷阱”,去識別新的機會,從而打造創新型的設計;當一個概念機會發現后,應該通過多方面整合資源的方式實現其概念,在創新的過程中需要不同方向的專業人員合作,打破各自的“概念陷阱”,實現合作共贏;創新型設計的實現不應是照搬他人的設計思維,不能將設計思維工具教條化。我們可以從語言對概念的影響入手,從轉變我們的思維入手,思考如何產生我們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而不僅僅是停留在語言和思維的表達層面;設計師不僅僅是設計一個與眾不同的造型,而是回到原點,深入思考這個設計的概念和定義,才有可能產生更合適的設計;設計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讓設計產業更好地賦能制造業和服務業,如何更好地用設計整合前沿技術?設計行業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