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尚 支錦亦



關鍵詞:疫情防控常態化 地鐵列車 旅客界面 情感化設計 用戶需求
引言
軌道交通促進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帶動了各行各業技術進步,因此其發展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1]。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國內地累計有49個城市投運城軌交通線路8448.67公里,其中地鐵6641.73公里[2]。城市軌道交通具有(換乘)站點多、線路長、客流量大以及空間密集等特點[3]。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速度快,對城市發展造成巨大影響的同時也導致了一系列社會運轉模式調整和人們行為模式改變[4]。地鐵作為人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高密度人群、密閉空間等特點,其特點易造成新冠肺炎疫情的大面積、多區域、群體性交叉感染。為防止疫情傳播,我國地鐵行業的技術設計、軟硬件設計、服務系統、車內環境設計以及乘客心理關懷等方面面臨因需求變化而產生的持續性壓力以及改革創新的挑戰[3],因此探究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地鐵車內旅客界面設計有著重要意義。
情感化設計強調以人為本、關注用戶內心情感需求,將預期的用戶情感因素融入到產品設計中,使用戶在產品技術功能實現的過程中,獲得情感化的交互價值,提升了產品帶給消費者的精神關懷[5]。羅仕鑒等[6]研究了用戶和設計師在感知產品造型上的共同點及差異,建立了兩者之間的感知意象匹配模型;Seva等[7]研究發現產品的造型屬性(特征屬性和集成屬性)影響用戶的情感體驗,指出顏色可以營造緊張、平靜、激動的情緒,圓潤代表柔和、尖銳代表強硬,從而帶來不一樣的情感體驗;Chang等[8]研究形式特征與對產品形式的視覺舒適度感知之間的關系,根據整體外觀、顏色、紋理、界面、功能和線條等元素評估視覺舒適度;消費者的情感不僅與產品的造型相關,與其實用功能也密不可分。從功能角度分析,產品的可用性、易用性、可靠性都會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的不同認知,從而產生愉悅、驚喜、信賴和美好回憶等情感反應[9];Such等[10]從功能角度研究情緒在技術引導下的用戶與用戶交互環境中的作用。基于老年人健康技術研究,探討如何為老年人建造智能住房、如何讓老年人喜歡智能住房,開發老年人智能家居技術。提出消除其孤獨感等消極情感的建筑方法,強調為交互式產品中的情感設計領域開發定制的方法論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的進步及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產品的精神層面因素,更加關注消費者消費習慣和無意識行為,通過激活消費者的主體意識,將精神需求融入到產品設計中,從而給消費者帶來更優質的情感體驗。總之,情感化設計更加關注人們的情感需求和體驗,旨在設計令用戶愉悅的產品。
廣義的工業設計包含了所有使用現代化手段對產品(側重物質類)、系統(物質和非物質)、服務和體驗(側重非物質類)進行設計的過程[11-12]。本文基于情感化設計理論,從產品、系統、服務體驗三個方面出發,側重研究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地鐵車內旅客界面“人-機-環境”系統設計影響要素,構建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地鐵車內旅客界面設計框架,提出優化設計方法,探討更加符合人們在安全、舒適、宜人、審美、文化認同等需求的地鐵車內旅客界面優化設計思路和方案。
一、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地鐵車內旅客界面設計研究
1. 地鐵車內旅客界面概述:旅客界面是我國近年在研制動車組過程中提出的一個新術語,專指旅客與列車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物理環境界面,分為車外旅客界面和車內旅客界面[13]。其中,地鐵列車的車內旅客界面涵蓋了車內環境中的地板、側墻、頂板、車窗、座椅、抓握系統、導示牌(顯示終端)、燈具等與旅客有直接相互作用的所有服務設施,在乘車過程中直接影響著旅客對列車安全、舒適宜人、美觀、文化認同等方面的體驗與感受[14]。
2. 地鐵車內旅客界面設計影響因素:根據人們需求的變化、疫情環境下硬件軟件設備的需求變化,將地鐵列車車內旅客界面設計影響因素劃分為環境因素、功能因素以及需求因素,見表1。而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通過“人物同防”,把握“常”“防”“控”三大關鍵,以防控措施的確定性應對疫情形勢的不確定性[15],為了保障防控措施的確定性,地鐵車內旅客界面應主要側重設計點在功能因素和需求因素兩個方面。
(1)功能因素:功能因素是指地鐵車內旅客界面所涉及的硬件、軟件及相關技術。如為乘客提供的照明、通風、信息提示、乘坐倚靠等功能。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硬件可提供所需的特殊設備、軟件可及時更新疫情相關信息,相關技術可針對疫情防控進行指標優化。
(2)需求因素。人們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生理需求是指滿足人機工學的各個硬件設備以及空間布局,心理需求是指滿足特殊時期、文化傳承等個性化設計。生理需求主要針對疫情下新增設備及空間布局的人機工程學,心理需求主要關注人們在特殊疫情時期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可通過涂裝、廣告等進行補充。
二、基于情感化設計的乘客需求研究
1. 情感化設計概述:諾曼的情感三層次理論在產品的情感化設計和研究中應用較多[16]。依據諾曼對本能層、行為層、反思層的闡述可得出,本能層情感訴求主要來源于產品為用戶帶來的良好的感官體驗,行為層情感訴求主要來源于好的產品功能、性能,反思層情感訴求主要來源于產品的特殊意義。因此,本能層次情感訴求的滿足主要依靠能刺激人的感官、促發人的本能反應的要素,如色彩、形態、材質、肌理等;行為層次情感訴求的滿足主要依靠于產品功能的使用體驗,如用戶操作產品時的流暢性、高效性等;反思層次情感訴求的滿足主要依靠于產品的個性化屬性所帶給人們的特定情感感受及思考,如個人記憶等[17]。
2. 情感化設計優勢:如表2所示,產品的創新設計不僅要包含產品的實用功能,而且要包含滿足消費者的情感訴求。探索和開發基于消費者情感需求的結構化產品創新設計方法及研究通用的結構化設計理論,能夠大幅度提高情感化設計的效率和成功率[18]。產品的外觀造型、材質色彩、附屬功能以及產品使用的各種環境因素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乘客對產品的評價及反應。
三方面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地鐵車內旅客界面設計的應用,有助于獲取乘客真實的評價及反應;有助于挖掘產品深層次內涵;有助于更好做到防疫及普及;有助于產品后續品牌經營,營造更好的社會效益。
三、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用戶情感需求研究
1. 問卷設計及發放回收:關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地鐵車內旅客界面的功能需求和設計要素需求設計調研問卷共13道題,包括座椅布局、乘坐舒適度、車內色彩、車內材質、車內消毒、信息播報、操作簡單、技術運用、個性化設計、異常監控、乘客間安全防護、座椅排布方式、產品設計風格等,每個設計點包括非常重要、重要、無所謂、不重要、非常不重要5個選項。
通過線上和線下調研,共回收來自四川、湖北、上海、河南、陜西等地的73份有效問卷。其中男士3 4份,女士39份,年齡段以20-30歲為主。
2. 問卷分析:通過分析關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地鐵車內旅客界面設計需求調研問卷,整合匯總以下設計要點,詳見圖1,分析如下:
(1)車內功能設計側重點為消毒防控。根據圖2可以得出,疫情期間,人們對于車內消毒的關注度最高,對于信息播報、操作簡單、異常監控和乘客間安全防護的關注度相對較高,對于車內色彩及個性化設計的關注度相對較低。
(2)車內座椅排布設計側重點為減少接觸。根據圖3可以得出,人們對于疫情期間地鐵車內旅客界面設計中座椅的排布方式更傾向于靠車體排列,其次為面對+背對+依靠的排列方式,綜合乘客更側重于人與人之間距離較遠及可選擇性較多的排列方式。最不喜歡的排列方式則為背對+面對以及單向隔板。
(3)地鐵車內旅客界面風格設計側重點為簡約休閑。根據圖4可以得出,地鐵車內旅客界面的設計風格中,人們更喜歡現代簡約風格,其次為休閑觀光,最不喜歡的為酷炫潮流風格。
3. 數據有效性檢驗:在問卷分析的基礎上,以檢驗性別、年齡段以及出行頻率為影響因素對地鐵車內旅客界面設計進行卡方檢驗,所有p值結果如表3所示。出行頻率對座椅布局、乘坐舒適度、車內色彩、車內材質以及產品設計風格有顯著影響(p<0.05),性別對車內材質有顯著影響(p<0.05)。其中,出行頻率對地鐵車內旅客界面設計的影響最多,因此在卡方檢驗的分析基礎之上,將出行頻率對設計因素的關注側重點進行占比統計分析,結果見表3。
結合表4數據可知,疫情之下,對于出行頻率最高的人群來說,座椅布局、乘坐舒適度、車內色彩和車內材質都不是重要的地鐵車內旅客界面設計因素;對于出行頻率在每日2小時以內的人群來說,座椅布局是最重要的地鐵車內旅客界面設計因素(“非常重要”占比最高),乘坐舒適度、車內色彩、車內材質為“重要”占比最高;對于出行頻率為一周2-4次的人群來說,乘坐舒適度為最重要的設計因素(“非常重要”占比最高),座椅布局、車內色彩、車內材質為“重要”占比最高;對于出行頻率最低的人群來說,座椅布局為最重要的設計因素(“非常重要”占比最高),車內色彩、乘坐舒適度、車內材質為“重要”占比最高。
結合表5數據可得,出行頻率最高的人群更喜歡科技感的設計風格,出行頻率為每天2小時以內的人群更喜歡酷炫潮流和休閑觀光的設計風格,出行頻率為一周2-4次的人群更喜歡簡約現代的設計風格,而出行頻率為每月1-4次的人群來說,簡約現代是他們最喜歡的設計風格。
4. 分析結果
(1)從減少車內各項接觸的角度出發,可根據乘坐站點數量不同乘客的不同需求,將坐、立、靠三種乘坐形式相結合,對車內座椅排布進行再設計。
(2)從乘客對車內功能需求的角度出發,可根據人員動線變化設計前中期預防,后期跟蹤等功能設施。
(3)從乘客對地鐵車內旅客界面設計風格喜愛側重及色彩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車內旅客界面設計風格可采用簡約休閑及清新冷靜的色彩。從功能需求、空間布局、設計風格以及防疫要素等方面進行用戶需求整合,詳見圖1。
四、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地鐵車內旅客界面情感化設計方法
1. 設計流程
圖5為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地鐵車內旅客界面情感化設計研究的設計流程,其主要步驟包括:第一步,從人文及自然環境的變化角度分析疫情對人們生活、社會發展的影響,總結影響因素;第二步,研究情感化設計理論在本能層、行為層及反思層的特點,明確地鐵乘坐中人們的體驗需求。基于疫情體驗及感官體驗,從人性化、功能設計角度出發,分析生理體驗、心理體驗和功能體驗,從提升情感訴求和產品內涵角度分析設計的含義感受和預防體驗。經過研究分析,整合人們各項需求體驗;第三步,結合各項需求體驗,分析列車設計影響要素;第四步,通過分析各列車設計要素,提取設計元素,確定設計方向;第五步,結合各項設計要素及行業(標準)規范、相關技術支持開展地鐵車內旅客界面設計;第六步,形成基于情感化設計的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地鐵車內旅客界面設計方案。
2. 設計建議及案例
(1)本能層設計建議:根據旅客對地鐵車內設計的本能感知,在列車造型、涂裝及材質方面進行需求分析,設計符合用戶對疫情下旅客界面的認知,結合疫情下人們出行及感官體驗調研結果,設計優化建議及案例分析:①設計風格:地鐵車內旅客界面設計風格以簡約休閑為主要方向。如圖6c所示;②色彩選擇:地鐵車內旅客界面整體采用深灰、藍綠、白色三個顏色,營造干凈、希望的氛圍;③肌理:坐墊采用井字交叉布紋,提高乘坐的舒適度;④結構:可拆卸設計可以方便清潔和不同溫度情況下使用。
(2)行為層設計建議:分析在疫情下人們的功能需求、列車站位及乘坐方式,設計滿足用戶對疫情下列車功能的需求,生理心理及功能方面設計優化體現在:①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地鐵車內座椅排布設計以減少接觸為主要方向。如圖6a所示,對座椅排布方式重新設計,坐、立、靠三種形式結合可減少面對面接觸機會。同時,多種形式排布方式可供乘坐多站點和少站點乘客選擇;②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地鐵車內旅客界面功能設計以消毒防控為主要方向。如圖6b所示,進門處設置免洗洗手液設施、腳下消毒噴霧設備等,乘客進車廂主動手部與被動腳底消毒相結合,減少病毒傳播并保證實時車內消毒。
(3)反思層設計建議:基于本能層和行為層,深入挖掘乘客的更深刻的情感意義,設計體現用戶對疫情影響下人們出行中需要的情感訴求。從反思層出發,地鐵車內旅客界面需更多關注乘客個性化需求,充分考慮無障礙設施設計。如圖6d所示,基于共性與個性需求的功能設計能更有效地滿足不同人群對地鐵車內旅客界面的滿意度與使用率,緩解疫情對地鐵乘坐造成的壓力與隱患。
結語
隨著疫情的不斷蔓延,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人們生活方式的調整,人們對日常出行的方便程度及安全性更加重視。本文結合旅客問卷調研,對功能需求、空間布局及設計風格進行分析總結,從本能層、行為層、反思層三個方面導出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地鐵車內旅客界面的設計策略。基于疫情下旅客的情感需求研究,使產品設計更具有針對性,更貼合旅客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對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使用地鐵出行的旅客界面設計優化提供了理論意義與設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