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世輝 鄭瓊 陳靜


[摘要] 課堂作為中學階段學生學習成長的主陣地,必然要肩負起課程思政的重要使命。中學階段實施課程思政,需要厘清三個核心問題,即課程思政和中學化學課程思政、核心素養和課程思政、課程教學和思政教育之間的關系,實施的前提在于對教材進行二次挖掘,提煉思政教育元素,以穿越式情境導入型、前沿科技過渡型、角色扮演型等多種課堂滲透方式將思政元素融入化學課堂教學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育人效果。
[關鍵詞] 核心素養;課程思政;課程教學;滲透
課程思政是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正確把握,也是對社會主義新時代如何實施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課堂作為中學階段學生學習成長的主陣地,必然要肩負起課程思政的重要使命,只有不斷擴展和創新課堂授課形式,才能將課程思政落到實處,進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一、厘清核心問題,指明育人方向
1.本質內涵:從課程思政到中學化學課程思政。課程思政從字面意思上理解,是在課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著力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具體而言,課程思政就是依托課程這一載體,以隱性教育的方法,將思想教育的原則、要求、內容與課程設計、教材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其最終目的是把價值觀培育和塑造健全人格融入學科課程,將教書育人的要求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從而堅定地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方針。在推行課程思政這一系統工程的過程中,要實現全學科覆蓋,將中學化學課程思政變成中學階段課程思政體系的重要分支,即在課程思政的大框架下,在中學化學教學過程中,結合化學學科特點,挖掘化學學科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這些教育元素有機地融入課程教學之中,幫助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總目標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相比課程思政這一龐大體系,中學化學課程思政這一概念的聚焦性更強,專指在中學化學學科中實施課程思政。
2.育人導向:從核心素養到課程思政。《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提出了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其要素包括“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五個維度。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設置,目的是改變傳統課堂重知識輕能力的缺陷,要把關注點廣泛分布于知識、能力、技巧、思維、品德等7個方面。教育部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要求,高校課堂不僅要重視知識傳授,還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的的教學改革。黨中央多次提出,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要把思想教育工作扎實做好,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方法,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貢獻。可見,課程思政是以高校為推行起點逐步過渡到中學階段。從覆蓋內容上看,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包含五個維度,以此為依據,結合課程思政的內涵,中學化學課程思政應包含三種觀念九個方面的內容(如表1),這和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所涉及的五個維度存在交叉和包含的關系。以核心素養第五維度“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為例,該維度與課程思政中的“科學精神”“政治意識”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主要的區別在于核心素養是學科知識和思政教育兩條線并重,而課程思政是在學科知識中滲透思政教育,更加注重育人;從育人功能上看,化學核心素養和課程思政二者有著相同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課程思政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中的關鍵維度“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的最亮燈塔,直接指向培養人的最核心部分,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綜上,課程思政的推行和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二者有著共同的育人指向,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二者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行課程思政不能盲目,要利用好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這個指揮棒,圍繞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這一主線來展開。
3.實施策略:從課程教學到思政教育。在推行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最容易步入歧途的就是出現“兩張皮”現象,即課程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完全脫離,為了凸顯課程思政而漫無目的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就違背了課程思政的初衷。在中學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滲透思政教育,應當注重兩條主線并駕齊驅。一條主線是授業——化學學科課程教學,具體包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過程與方法的培養,重點在于讓學生吸收新的化學知識,形成新的化學技能。另一條主線就是傳道——思想政治教育,即在化學知識學習的同時實現價值引領,主要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重點在于提煉化學知識中隱性的思政教育元素,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在講授知識的同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實現對接,將學科資源同化為育人資源,將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統一,深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像鹽一樣,鹽對人的身體健康很重要,但人不能光吃鹽,吃鹽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溶解到各種食物里面,自然而然地加以吸收。”在中學階段,這些“食物”主要源于課程,就中學化學課程思政而言,化學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礦,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指引下對化學課程進行深度開發,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再將其融入課程教學中,有序、有效地推動中學化學課程思政教育。
二、二次開發教材,挖掘思政元素
現行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包括必修(兩冊)和選擇性必修(三冊),努力呈現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理念,其中蘊含了許多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師在課程設計時,首先應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如表2),重點挖掘教材中顯性或隱性的思政元素,為后續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做好準備,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三、豐富滲透方式,提升育人效果
在教材內容和思政元素建立聯系的基礎上,教師要優化教學方式,將靜態的思政元素以無縫對接和有機互融的方式滲透進課堂教學中,建立思政教育和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契合關系,進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思政元素的育人效果。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方式很多,以如下教學方式為例選取教學片段進行呈現。
(一)穿越式情境導入型
情境導入的方式很多,有熱點視頻、趣味實驗、科學數據等。為了更好地呈現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中寶貴的化學知識和化學智慧,激發學生滿滿的民族自豪感,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穿越式的情境導入授課方式。這種方式借鑒了央視精品節目“典籍里的中國”,采用當代學子和古代先賢對話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以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鐵的單質”教學為例,教師扮演越王,學生穿越至春秋時期與越王對話,情境導入片段如下:
【多媒體展示】越國故里、西施故鄉所在地諸暨,越王勾踐在此休養生息圖謀復國,每天手持越王勾踐劍習武自強。
【學生】越王,學生是來自2500多年以后的晚輩,來到此地,特向越王請教青銅劍一事。
【勾踐】2500多年以后?你們那里也一樣使用青銅劍嗎?我帶你看看吧。
【多媒體展示】古人濕法煉銅的工藝,一邊展示,一邊繼續對話。
【學生】從金屬儲量來說,我們已經探明自然界中的鐵含量比銅含量要高很多,但是鐵的性質比銅活潑,多以化合態形式存在,銅卻很穩定,能以單質形式存在,因此您當時多使用銅做兵器。隨著冶煉技術的進步,我們現在以鐵質為主。
【勾踐】你是說你們用鐵替代了銅?我們也知道有很多鐵礦石,但是無法提煉使用啊。
【學生】晚輩帶您參觀一下現代冶鐵技術吧。
【多媒體】展示冶煉廠的生產工藝及化學原理。
通過這種古今穿越的方式,以金屬(銅、鐵)的冶煉為橋梁,建立學生與古代先賢之間的溝通,帶領學生了解我國古老而又先進的冶煉工藝,在教授金屬冶煉這些化學原理的同時,又巧妙地融入了傳統文化、家國情懷等思政元素,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感受科技的進步與創新,也能使課堂設計顯得更生動、更有趣味性。
(二)前沿科技過渡型
我國化學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在化學與材料相關領域,成績尤為顯著。借助這些前沿科技素材,在課堂教學中展示相關化學新產品新技術,開闊學生科技視野的同時,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素養、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以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節“同素異形體”的教學為例。
【教師】 碳的同素異形體有石墨、金剛石等。近年來,我國科研人員在碳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多媒體展示】中國科學院高鴻鈞研究團隊首次實現了對石墨烯納米結構的原子級可控折疊,相關成果發布在世界頂級期刊《科學》上。
【多媒體展示】在碳納米管研究領域,我國科研實力也位居世界前列。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年輕科研人員首創新型高端合金材料“烯合金”,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創新成果。
【教師】這些成果的取得都離不開科研工作者的巨大付出。你們知道目前在這些領域非常厲害的青年科學家都有誰嗎?
【學生】曹原,1996年出生,在石墨烯超導研究領域成就斐然,在《自然》期刊已經發文6篇。
【教師】希望所有同學能夠向曹原學習,肩負國家發展科技振興的重任,未來在石墨烯、碳納米管等領域也能有所建樹。
化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前沿科技素材,與社會生產生活密切相關,這些素材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果敢與聰慧,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大國自信和責任擔當,早日樹立科技報國之志。
(三)角色扮演型
角色扮演型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提供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扮演其中的人物角色,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逐步學會解決各種價值沖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并且養成良好社會行為的教學過程。在此模式下,學生被置于具體的認知情境中,實現了從“局外人”到“劇中人”的角色換位。在角色扮演型教學中,學生能夠有意識地承擔起角色責任,激發學習動機,從而在新的角色體驗中融入思政元素教育。例如,在學習必修二第四章第三節“油脂”的過程中,筆者依據角色扮演型教學模式設計了一堂微課“你就是化學工程師”,教學片段如下:
【教師提示】各實驗小組分到的有植物油、丙三醇、氫氧化鈉溶液、濃硫酸等試劑,還有必備的實驗儀器。同學們現在的角色不再是學生,而是化學工程師,正在生產一款肥皂,同時還需要檢驗產品的去污效果,請各位工程師利用所學知識開始制備。
【學生活動】先討論肥皂制備原理及方法,然后動手制作。不一會兒,各種奇形怪狀、軟硬不一的肥皂制作完成。
【教師展示】隨機選取幾塊肥皂進行展示、評價,并提問:為何大家制作的肥皂千姿百態?它們的去污功能又如何呢?請大家繼續驗證。
【學生活動】各位“工程師”拿出抹布、舊衣服等,開始用自制肥皂清洗,大部分污漬很容易被去除,工程師們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教師總結】肥皂形狀不同,主要是大家對實驗條件控制不當造成的,可見有機反應中實驗條件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展示化學工程師在化工合成領域中的工作視頻,帶學生進入生產車間探個究竟。
教師把研究任務(制作肥皂)布置給學生,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很容易制出肥皂,該環節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但由于實驗條件(溫度、試劑配比等)控制得不恰當,肥皂的外形和去污效果就有所差別,在后續清洗污漬的時候學生會深有體會,從而讓學生感受化學反應條件對產品的重要性。整個教學過程中,實現了由學生到化學工程師的角色轉變,在制造化工產品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化學學科和化學工程師的魅力,同時培養了他們嚴謹求實和批判創新的科學精神。
課程思政是黨和國家對新時代教育的方向性要求,化學課堂是落實中學化學課程思政教學的主陣地。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廣大教師首先應該厘清課程思政提出的背景與本質內涵,進而以教材的二次開發為備課重點,努力挖掘教材中蘊含的豐富思政元素,并借助課堂,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之中。與此同時,應當拓寬教學方式,包括穿越式情境導入型、前沿科技過渡型、角色扮演型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破除課程思政的“孤島效應”,有效改善課程思政與知識傳授“兩張皮”現象,實現知識傳授與課程思政的協同效應,讓學生在吸收化學知識的同時接受思政教育,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湖北省2022年基礎教育優秀改革實驗項目“基于核心素養的中學化學課程思政教學策略研究”(項目編號:HBJG2022105)和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課程思政背景下中學化學教學實施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2JB357)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J].學科與課程建設,2018,12(03).
[2]李蘇貴,曹旭琴,王偉群.中學化學課程思政內容特征及滲透方式的研究[J].化學教與學,2021,10(08).
[3]顧曄.角色扮演教學模式在實現高中化學三維目標中的獨特作用[J].化學教育,201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