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雁
在職業教育飛速發展的變革時期,浙江省平湖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在“三色”(紅色——立德樹人的教育本質、綠色——賦能社會的職教特性、藍色——崇尚技能的內涵核心)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牢牢把握中職教育的基礎性地位,圍繞高水平學校、高水平專業的“雙高”建設方案,充分貫徹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系統推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持續發揮紅船精神發源地的優勢,努力探索“共富”視角下的中職教育路徑。通過建機制、設路徑、創平臺、拓內涵,不斷推進中高職無縫對接,進一步提升育人質量,服務地方產業經濟發展,打造職業教育的質量高地、服務地方的技術金地、接軌國際的育人園地。
“四大工程”協同遞進,多元治理能力顯著優化
“紅船領航”推動校長負責制落地。學校以“大思政”理念打造卓越黨建品牌,將全校4000余名師生分為120個小組,通過任務清單,促使黨建網格化推進、學習互助式開展、行為熏陶式鑄就,有效凸顯以黨員為核心的“黨建力”、以互助為目標的“學習力”、以揚善為目的的“行為力”,形成“三力聚合”的師生黨群網格化管理模式。
“四力協同”形成濃郁專業治校氛圍。學校通過推動行政管理的專業化、專業管理的學術化、民主管理的規范化、外部支持的長效化,建立起行政權力持續規范、學術權力有效發聲、民主權力介入治理、外部權力緊密支持的協同機制,打造并形成健康向上的行為文化和教學文化。
“課堂大腦”促使教師自覺精準施教。學校通過引入教學平臺、資源平臺,構建素養平臺,實現教學行為精準評估、學習行為精準監測、考試數據精準分析、技能競賽精準展示,改變教師固有思維,極大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對標國際”拓展師生國際化視野。學校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國際技能交流合作。啟動中緬絲路學院的組建工作,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對國際標準進行本土化改造。
“五育并舉”持續推進,“四美學子”彰顯育人成效
學校從“品德優良、人文扎實、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中職生核心素養中,提煉了“品德美、人文美、技能美、身心美”的“四美”學生標準,并精心設計了紅色信仰、藍色技能、青色文化、綠色健康、金色生涯的“五彩”課程,全方位培育和塑造學生的品德與技能。
“五彩”課程以信仰切入,以生涯落腳,詮釋了對健全人格、深厚修養、精湛技藝的不懈追求,彰顯了中職教育“德技兼修”的理念。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學校在每個色彩板塊下有針對性地開發了具體的課程主題,重點培育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最終實現“四美”優秀中職生的育人目標。
學校以思政教育為引領,以“和潤”民族工作室為載體,以建設“柘里石榴園”民族融合陣地為重要途徑,積極打造新疆班“和潤同行”志愿服務品牌,開展“反哺教育”,充分詮釋“課程同向、師生同行、信仰同道、路徑同歸”的內涵;深化“1位學校領導+9位骨干教師+40名學生”的職中版馬列研究范式,盤活教育形式、充實教育活動,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三元育人”協力共事,構建院校企共同體
在類型教育的背景下,中職教育的基礎性地位得以確立并不斷強化,職業教育的升學路徑得以清晰并逐步鞏固,中職教育原有的以對接企業為主的終結性教育模式需要轉變為對接高校與企業的階段性教育模式。學校通過建設融合中職學校、企業、高職院校的教育共同體,圍繞共同的育人目標,創新教學載體和教學形式,為中職學生現代職業素養的培育提供了重要參考范式。
深度融合,創新中高職一體化辦學模式。學校聯合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和多家企業,成功入圍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區域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試點。通過院校企深度合作,積極構建高校提前介入中職教育、企業深度融合學校教學的模式,共同制定教學標準、共同研討課程內容、共同實施教學評價,暢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渠道。
深化協同,建立產教融合聯盟。學校積極聯結院校企,成功組建了長三角石化行業產教聯盟、平湖市智能制造產教融合聯盟等共同體。地方企業同步介入學生中職、高校階段的崗位實踐,通過每學期的崗位見習、寒暑假的崗位實習、畢業前的定崗實習,讓學生在就學期間對企業有全方位、深入的了解和認知,產生與專業相聯結的職業情感,促使學生畢業后返回企業工作。
跨域疊融,規劃特色產業學院。通過產業學院建設,可以有效強化學校與企業、產業的聯結度,凸顯“職業”屬性。學校聯合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獨山港經濟開發區及其產業園,開啟了“獨山港新材料產業學院”的建設,將其打造為職業學校聯系企業的橋頭堡、企業對接人才培養的傳輸帶、園區提升人才層次的孵化器。
“課堂革命”有力推進,群鏈融通打造職業素養
學校依托“崗位群+產業鏈”的群鏈融通理念,啟動首輪“課堂革命”,開發全產業鏈課程。在產業鏈前端與“認知鏈”深度交融,強化崗位群感知,開發職業意識體驗課程,有機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基本素養;在產業鏈中端推動崗位群體驗,開發職業素養研學課程,有效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和綜合實踐能力;在產業鏈后端深化崗位群創造,開發職業能力創客課程,有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職業能力。
學校組建“智能類”“藝術類”“商貿類”三大專業群,以“群內基礎共享、鏈上課程聯通”為思路建成智能制造研發中心、文化創意設計中心、電子商務創業中心、綜合化工檢測中心,充分發揮其對接產業、融通教學、融合社會的功能。
學校主動服務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積極打造嘉興市危化品安全技能培訓基地,落實教育共富;以化工、服裝專業為主體,發動企業員工,開展以重點提升社會人員學歷為主要內容的“學歷+技能”雙提升工作,全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助力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開設高質量職業體驗課程、場館課程、企業培訓課程、勞動素養課程,強化職業教育賦能社會的屬性。
“梯度相融”培育教師,混合驅動創設研訓載體
學校以“梯度相融”理念為指導,通過名師驅動、任務驅動、團隊驅動的研訓手段,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教師開展體系化、層級化的培訓,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專業認知能力和企業實操能力,促使教師確立職業信念,感受職業價值,增強自我效能感。
五步四階段,螺旋式培養青年教師綜合素養。學校制定“五步四階段”的青年教師培養計劃,組建了“85后”青年教師“敬精”成長聯盟。通過培養,力爭使每位青年教師一年入門、二年達標、三年發展、五年成熟、八年成才。
機制育名師,平臺式激勵骨干教師引領發揮。學校為進一步激發廣大教師的專業提升內驅力,制定《平湖市職業中專關于開展名優教師梯隊式培養的實施方案》,搭建了校級名師(技術能手)—平湖市名師(首席技師)—嘉興市學科帶頭人、名師(首席技師)—嘉興市領軍人才—正高級、特級教師的階梯式培養機制,合理規劃、有效培育名優特教師。
融合促動力,策略性提升一線教師工作激情。學校根據職業學校一線教師的共性特點,培養教師跨界、融通、團隊合作等意識,通過優化學科團隊氛圍、組建異質教研構成組織、設置多元能力獎項等方式,令一線教師感受到被重視、被尊重、被需要的價值感,從而提升自身的工作積極性。
責任編輯:朱怡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