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
[摘 要]近年來,公辦養老機構的養老服務水平備受關注。文章以四川省成都市Y養老院為例,以當前公辦養老機構的養老服務現狀與需求為主題展開調研,研究公辦養老機構當前的養老服務現狀,分析其運行與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希望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能夠重視養老問題,促進公辦養老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養老機構;養老服務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3)10-0082-03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口老齡化問題愈加嚴重,養老問題日益突出。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當前的養老方式仍以家庭養老為主,以居家養老、機構養老作為補充。然而,對于經濟條件有限的家庭來說,公辦養老機構依然是最佳選擇,公辦養老機構的養老服務水平也一直備受社會關注。文章以四川省成都市Y養老院為例,通過問卷調研、半結構訪談、參與式觀察等研究方法,了解公辦養老機構的運營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分析養老機構的需求,為政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支持,使養老機構的需求得到切實體現,提高公辦養老機構的服務水平。
(一)服務內容
通過調研了解到,Y養老院老人的年齡、文化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和養老需求都各不相同,為了滿足不同老人的多樣化需求,Y養老機構以老人的需求為中心,倡導人性化的服務理念,結合老人的實際情況,從基本生活自理到精神層面的滿足,為每位老人提供人性化的養老服務。
1.日常生活照護
協助飲食起居是院內老年人的普遍需求,工作人員對每位老人的生活習慣和飲食需求都比較了解,能夠結合老人平時的生活習慣,給予及時的日常生活照護。例如,幫助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開展居室、衛生間、活動區域的清潔衛生服務,結合老人的營養需求和飲食愛好合理搭配膳食。針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工作人員為老人提供了膳食喂養、排泄照料、個護清潔、睡眠環境布置、床上翻身與肢體活動等服務,切實滿足老人的基本生活照護需求。
2.心理健康疏導
工作人員通過與老人談心談話,了解他們的需求,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與負擔。針對有負面情緒、生活遇到難題的老人,及時開導、勸慰,滿足老人的日常生活與精神所需。促進老人與身邊人的溝通,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和健康、融洽的生活氛圍。
在此基礎上,為有心理健康疏導需求的老人開展心理咨詢服務。在心理咨詢師的指導下,老人通過合理的方式發泄情緒,或通過心理咨詢師的指導語進行冥想練習,整理情緒。針對老人受困擾的心理問題,咨詢師還會邀請老人親屬等其他群體,聯合對其開展心理治療,緩解老人的心理焦慮,促進老人與身邊“環境”和諧共處。此外,心理咨詢師還會傳授分享情緒管理的方法和解決沖突的技巧,幫助老人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3.文娛保健服務
帶動老人參與文藝活動,例如舞蹈、合唱、個人才藝表演等,用互動的方式教老人按摩放松等技能。老人之間相互按摩,使身體得到舒緩,促進了人際交流。此外,養老院每周會舉辦一次“益智課堂”,開展拼圖益智游戲等活動,使老人可以經常動手動腦,開展有利于身心活動的互動游戲或健康知識宣講等,為老人打造其樂融融的居住環境。
4.醫療保健服務
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其身體機能逐漸下降,疾病增多,老年人對健康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對于醫療服務的需求也愈發明顯。據了解,養老院設有醫務室,能夠為患病和發生突發狀況的老人及時提供醫療服務。同時,養老院每年組織老人在院內開展健康體檢,醫生可以根據老人的身體情況提出醫療建議,使老人能夠有效預防疾病,及時采取醫療干預措施。同時,院內相關醫療工作者還針對老人的身體情況,建立了醫療健康檔案,醫生可根據健康檔案監督與干預老人的飲食、生活習慣等。此外,養老院還不定期為老人開展健康講座、健康咨詢等服務,為老人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養老院通過以上養老服務,滿足了院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所需,又根據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相應的服務,提高了院內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
(二)政府提供的相關支持
政府針對養老院有對應的資金補貼,每年根據養老院的不同需求給予5萬~8萬元的資金撥付。政府撥付的這部分資金既可用于養老院各類設施設備的改善與升級,也可用于養老院在不同時期根據實際需要而產生的支出,一切支出必須用于養老院的發展和老人的需求上。
此外,為支持養老院的發展和滿足老人的實際需求,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惠老政策,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承擔“五保”老人開銷
所謂“五保”老人是政府針對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或雖有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但無贍養扶養能力的老年人實施的保吃、保穿、保醫、保住、保葬的老年人。隨著時代的發展,“五保”老人的待遇得到不斷的改善和提高,“五保”老人工作不斷朝著規范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現階段,我國對“五保”老人的贍養方式之一是由集體舉辦養老院,對“五保”老人實行統一照顧和安排。
據Y機構的相關負責人透露,當地政府承擔了“五保”老人基本的生活費用,將老人統一安排入住養老院,對于不愿意入住養老院的老人,按照統一標準,每個月給予“五保”老人基本生活費,滿足老人的基本生活所需。此外,還給予每位“五保”老人200元床位補貼,使“五保”老人能夠和其他老人一樣在養老院享受舒適的老年生活。此外,政府給予“五保”老人日常生活的零花錢,使老人能夠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日常購物。基本醫療費用的承擔為“五保”老人解決了就醫難題,由于“五保”老人都屬于未購買社會保險的人群,面臨疾病需就醫時往往舉步維艱。政府為“五保”老人解決了基本醫療費用后,老人可以定期到醫院進行基本的身體檢查和疾病就醫。這為老人的身體健康提供了切實的保障。
2.優惠政策支持
政府對于養老院日常水、電、氣費用的收費標準均按照社區居民的價格收取,且養老院占用的場所無需支付房租,這就為養老院減輕了經營壓力,為養老院的發展、壯大和服務升級節約了成本。此外,地方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養老補貼政策,例如成都市戶籍的老人可申請床位補貼,政府可為每位老人提供標準為150元的補助,減輕了部分家庭的養老壓力。
3.組織免費培訓
護理工作者的服務理念、服務態度、服務技能都與老人的日常生活質量息息相關。據了解,當地民政部門每年都會舉辦免費培訓,培訓對象包括所有在職的養老院護理工作者、各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護理人員或家庭護理人員,培訓對象范圍較廣,培訓內容包括日常基本護理的操作步驟、日常急救知識、特殊護理技能等。
(一)申報程序亟待簡化
Y養老院是由政府撥款的事業單位,政府在養老機構的運營方面扮演著支持者、監督者的角色。當地政府雖秉持著“優先滿足老人”的理念支持養老院各方面的發展,但存在需求申請審核慢、項目審核程序煩瑣、審核時間長以及機構物資耗材申請審核過于細化等問題,使老人的需求和養老機構急需的支持未能及時得到滿足。這是養老機構管理者、一線護工普遍反映的問題。
(二)護工基本素質和職業技能有待提高
Y養老院從事護理工作的員工普遍是35歲以上的女性,平均文化水平均在初中及以下。據了解,這些護工普遍存在基本素養較低和缺專業技能缺乏等問題。例如,在護理過程中缺乏應有的禮貌禮節和問好,與老人產生溝通問題時,往往通過抱怨解決,缺乏相應的情緒管理技巧和溝通方式。雖然政府每年都會組織免費的護理技能培訓,但培訓時間較短,培訓范圍較寬泛,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的護工未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與經過護理、養老專業學習和培訓的員工相比,目前養老院內大部分護理工作者缺乏專業護理技能,例如針對偏癱老人正確的穿衣、洗護等操作,為老人提供科學營養的膳食安排,為老人開展心理分析與咨詢,組織策劃各類老年活動,開展老年社會工作等,這些都使護工在日常護理工作中遭遇困境。因此,養老機構管理者表達了迫切需要政府給予財政、政策支持,加強護工基本素質與技能培訓等需求,使老人獲得更高質量的服務,有利于護工職業生涯的發展。
(三)分享資源鏈接,要與中高端養老機構交流、互動
近年來,隨著養老產業的發展,許多民營中高端養老機構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尤其是在服務質量和員工隊伍建設方面,得到了社會公眾的普遍認可[1]。Y養老院管理者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與民辦中高端養老機構交流、互動的需求。
服務質量與護理工作者的基本素質和專業技能息息相關,民辦中高端養老機構在遴選護理工作者方面較普通養老機構嚴格,在專業學習、培訓管理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例如,民辦養老機構通過與高校長期合作,開設學徒制訂單班,培養潛在員工;通過學生頂崗實習、畢業綜合實習等環節提前留用護理、養老專業背景的學生;部分民營中高端養老機構不定期聘請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對新入職和普通護工進行標準化培訓,使員工能夠認同機構文化、認同為老服務職業、扎實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達到能夠長久留用的效果。
學校與企業共同打造產業學院是當前加強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企業參與學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與完善,為學校提供長期實習的崗位。企業員工可以通過“企業導師進課堂”的方式將行業、企業最新信息帶到課堂上,使學生了解當前專業的最新情況,為適應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Y養老院相關管理者表示,希望政府牽頭、搭橋,帶動公辦養老機構與一些民營中高端養老機構交流、互動,學習其有益的運營管理經驗。
(四)與大型醫院雙向互動,達到醫養結合
醫養結合是當前養老服務的發展趨勢,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能夠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醫院通過信息化渠道或醫生定期坐診的方式獲得養老機構老人的身體狀況方面的信息,為機構老人建立一套健康檔案。
醫生根據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及時為老人治療疾病,還可以針對老人的日常生活、飲食習慣、康復運動等方面提出改善意見,使養老機構適時調整護理方式。同時,醫院可通過與養老機構互動,獲得老人近期的生活照護、精神心理等層面的信息,為其疾病診斷提供依據,全方位分析老人的身體狀況,及時為老人制訂治療方案。
(五)加強“志愿者+護工”聯動
“兩工聯動”是社工和志工(志愿者)聯動的機制,促進了社區工作的良好開展。養老機構也可充分利用志愿者力量,加強護工與志愿者聯動,促進養老機構工作更有序地開展[2]。
志愿者是社會服務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是來自社會的多方力量,如高校學生、社區居民、社會青年、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等。志愿者的加入能夠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吸取社會服務有益經驗,緩解護理工作者的工作壓力,滿足老人的多樣化需求。
然而,“志愿者+護工”的“兩工聯動”模式并非簡單的兩種力量的相加,而應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聯動機制,志愿者應如何配合護理工作者、護理工作者應如何調動志愿者、雙方之間是否應建立一種科學管理機制以及如何保證志愿者的服務質量和連續性等,都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因此,要建立一套“志愿者+護工”的科學聯動機制,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促進社會融入,培養尊老愛老的社會意識,促進養老服務質量不斷改善、創新,促進養老機構長足的發展。
通過對成都市Y養老機構的調研,針對目前養老機構的服務現狀和反映的養老需求,政府應切實履行支持者的角色,優先考慮老年特殊群體的需求,解決申請程序多、審核時間長等難題,及時滿足養老機構的運行與發展需要。此外,應給予政策或財政支持,提高養老機構養老服務質量,在護理工作者培訓方面,應加強并重視護工的素質、技能培訓。
為了促進養老機構的長足發展,公辦養老機構應與民營中高端養老機構應適時交流互動,吸取其有益經驗,學習如何優化配置人力資源。同時,養老機構與醫院應建立雙向互動,達到醫養結合。此外,不容忽視的志愿者力量也應納入養老服務力量之中,探索“志愿者+護工”聯動機制,促進公辦養老機構的長足有序發展。
[1]張嶺全,林順利.高端養老公寓服務需求及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論壇,2012(09):139-144+151.
[2]李璇.創新社會治理背景下“兩工聯動”淺談[J].學周刊,2016(0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