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秀蓉
摘 要:在傳統語文課堂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對基礎知識的介紹,卻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的重點,使得傳統文化的課堂效率較低。盡管存在著個別老師在教學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點的情況,但因為受傳統教學方式和學生能力的制約,使得課堂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從而無法最大限度發(fā)揮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教育功效。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根據最新課程內容,在教學課堂中根據學生特點和內容來選用恰當的教育措施,并以此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傳統文化教育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 傳統文化 滲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1.005
學校的語文課堂不僅要向中小學生傳授語文基礎知識,還應著重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文化的教育。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課堂更應該加強對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文化的教育,借此來提高中小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個人素質,從而健全中小學生的民族文化性格。學校的語文教師們必須充分明確在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藝術文化的優(yōu)勢,并以此為基礎來制訂出具有一定針對性的課堂教學計劃。我國是世界中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歷經了歲月的洗禮,其中蘊含著歷代華夏兒女的智慧結晶。通過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程中,不僅能夠豐富教學資源,促進教學目標順利達成,而且還可以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引導學生形成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
所以,本文重點論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思想文化滲透的問題,并根據孩子的學習特征和語文教學內容提供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思想文化的可行方法,借此來增進學生對傳統思想文化的認識,并提高學生的民族責任感。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現狀
我國擁有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傳統文化內容的比例越來越低,而生長在互聯網時代的小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就更加缺乏。由此,教師應該給學生傳授更多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小學階段是最好的教育時機,此時的學生模仿能力最強,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能快速提升愛國熱忱和民族自豪感,從而實現培養(yǎng)學生完整人格的目標。小學教師要想進行更有效的傳統文化教育,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等基礎知識的學習興趣,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根據學校課程目標,從小學語文課教材中選取具有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并通過運用各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來引導學生共同體會教材中蘊含的生命真諦和品德涵養(yǎng),并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興趣,從而切實感受傳統文化教育的思想內涵。在學校語文教育過程中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不僅能夠弘揚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還能夠培育中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生命價值觀,從而提高中小學生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鑒賞力。
1.偏離教育理念,目光短淺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中華傳統文化教學有利于學校發(fā)展。傳統教育觀最大的不足之處是以傳授知識作為教學的唯一目的,以培養(yǎng)能熟練記熟書本知識的學生為根本要求。在教育的過程當中學生即使掌握了不少書面知識,但是他們并不能真正學以致用。從長遠角度來說,這將影響學校的未來發(fā)展與良性發(fā)展,在學校管理過程中應重視中華傳統文化教學,并將其納入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
2.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興趣不高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當代學生更有機會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很容易出現“崇洋媚外”的現象,學生對于“洋文化”有著好奇心,想要去了解,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則有著一定的抵觸心理,這是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現。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讓同學們多接觸我國的傳統文化,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但是在這個信息發(fā)達的世界,學生們可以輕而易舉接觸到更多高科技的產品,通過信息技術了解國外文化,并且有一些學校把英語教學當成了教學重點,導致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失去了興趣。
3.教學方式呆板,傳承意識不強
大部分老教師在利用新教材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問題,就以一年級的語文教材來說,新版的教材對我國傳統文化知識進行了介紹,教師如果細心一些就不難發(fā)現,除了古詩詞和一些警世名言之外,教材的插圖也蘊含著傳統文化,比如說插圖中的臉譜就是一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付昊。“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用來形容教師的備課與上課過程同樣十分恰當。新教材所滲透的傳統文化內容較多,教師要在課堂上開展教學,需要花費大量查閱資料的時間,甚至比準備課文內容的時間還要多,再加上一些老教師對電腦和網絡不熟悉,且傳統文化內容不在考試范圍內,部分教師會選擇性忽略傳統文化教學內容。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1.挖掘網絡資源,體會傳統文化之美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和網絡時代的進步,計算機技術已慢慢深入到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中,它在教育界也具有相當的優(yōu)勢。教師們在學校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也可以發(fā)揮信息化的功能,因此教師必須主動而積極地將傳統文化滲透在教育中,和信息技術進行高效整合,并利用信息化來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實際教育效果,以此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品德涵養(yǎng),為他們未來的學業(yè)和生活打下基礎。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系統來組織學生們進行漢字學習,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符號和紐帶,漢字文化的內容豐富多彩,內涵深刻,這也是學校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內容,同時,教師也要使學生們充分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教師還要搜集與總結漢字教學的文字動畫內容和漢字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從而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其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之中。
2.開展辯論活動,加深傳統文化認知
我國傳統節(jié)日文化教育中存在著大量的文化教育內容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這樣小學教師們就能夠以此為切入點,來實現傳統中國節(jié)日文化教育內容和現代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融合,并運用不同文化教育的不同價值來舉辦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教學活動,從而最大限度實現節(jié)日文化教育意義,培養(yǎng)小學生們的個人文化素質和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這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們對文化教育基礎知識的熟悉程度,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對中華傳統節(jié)日文化教育內容深刻而全面的認識。例如在接近春節(jié)的時間,教師們可以帶小學生們開展春聯撰寫活動,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小學生們放映有關書寫春聯和張貼春聯的動畫錄像,為全班小學生介紹春聯的來源和意義,然后組織小學生們開展春聯撰寫活動,不僅可以增加小學生們對傳統節(jié)日民俗文化的認識程度,還可以提高小學生們的動手和個人實踐能力。
將語文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將傳統文化更好地滲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從而培養(yǎng)出具有良好品質的學生,幫助學生打下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例如,在學習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課文《小英雄雨來》時,教師可以就這篇課文內容的核心設計多個教學目標。第一,通過閱讀課文,并以視頻、圖片等方式幫助學生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第二,通過情景對話朗讀課文內容,并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深入了解小英雄雨來的事跡,學習雨來的優(yōu)品質。第三,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相應的情景,讓學生進行體驗。第四,教師針對相應的教學目標開展主題活動,讓學生深情朗讀課文,并通過網絡、報紙等方式搜集有關抗日英雄的相關事跡,并從這些優(yōu)秀英雄人物的事跡中學習他們的品質,認真思考為什么這些人物能夠奮不顧身地為國犧牲,從而培養(yǎng)小學的愛國意識,加強小學生對近代歷史的了解。
3.組織實踐活動,提高傳統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是歷代中華兒女在生活實踐中對社會生活的感悟,形成了世代相傳的民族特色。教師可以將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教師可以開展經典故事誦讀與朗讀競賽等豐富的文化活動,借此有效滲透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進一步幫助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全面了解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價值,從而提高學生參與課外傳統文化活動的積極性,逐步實現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魯班學藝、孔融讓梨等傳統文化故事,由于這些故事都蘊含著非常鮮明的德育引導思想,在教師的有效介紹下驅動學生展開分析和思考,并且結合具體的文化內容幫助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知識,能夠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逐步在活動當中使優(yōu)秀傳統文化得到有效滲透,使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取得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指導效果。
為了使我國傳統文化和語文課本內容深度融合,教師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建課堂情景,或者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如通過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方式開展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活動,通過這種有效的手段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我國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氛圍,讓學生不斷了解和分析課堂中傳授的內容,并將語文知識和傳統文化融合為一體,大大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幫助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學習素材,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例如,教師在講解與祖國大好河山有關的課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時,可以讓學生回憶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與家人游覽過的山川,并讓學生收集與山洞有關的景點,通過圖片、視頻展示的方式讓學生直觀了解到祖國不同地區(qū)的地形特點,讓學生通過這種易于理解、生動直觀的方式提高捍衛(wèi)祖國領土的意識,并進一步增強語文課堂氛圍的趣味性,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分享,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沉浸于教師所講授的作者游歷雙龍洞的情景中,體會到山川之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4.在文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教師在課堂上就要對我國的漢字文化進行滲透,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漢字經過了不斷演變,最終形成了現在廣泛使用的簡體字。教師需要將漢字的演變過程,簡單對學生們進行講解,讓同學們知道漢字是一種非常復雜而有趣的文化,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能力最強。例如,在教學“故宮博物館”這一課時,教師就要讓學生在生字學習的過程中,給同學們簡單講述一下我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在這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去理解這一課的中心思想,感受一下文章的基本含義,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他們會牢牢記在心里。這樣做既讓他們了解到了我國的一些傳統文化,又提高了學生們的上課效率。
5.以民俗吸引學生,實現傳統文化滲透
我國傳統文化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民族性與傳承性。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借助中華傳統習俗來完成傳統文化滲透。可以是各類傳統節(jié)日習俗,也可以是一些地域性的民俗習慣。例如,教師在進行詩歌“元日”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結合民俗習慣將傳統文化中春節(jié)的習俗介紹給學生,小學生往往好奇心較重,以這種途徑進行傳統文化滲透往往可以取得顯著效果。當然,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可以將很多不同的民俗習慣引入語文課堂,從而完成傳統文化滲透。
6.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學
課堂活動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活動是師生進行交流的一個重要活動,在課堂活動當中,教師不再只是教師,學生也不再只是學生,這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教師自身的文化認同,也是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有益補充,教師不斷學習,從而增強文化意識,有利于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思想價值觀,用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動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教師可以在學生的身上學習不同的文化,學生也可以聽教師講述他們的民族文化,師生之間進行相互交流,讓課堂不再處于緊張的教學環(huán)境下,形成一個大家都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探討的活動課堂,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到學生們的需求。所以,在進行教學時,老師要用最大的熱情,結合素材融入多樣教學方法,讓學生不斷地積累中國優(yōu)秀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從而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yǎng),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例如,在“家鄉(xiāng)的風俗”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同學們說出一些自己家鄉(xiāng)的風俗,讓學生們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感受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教師可以組織一個傳統文化的讀寫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們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們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例如,教學《亡羊補牢》寓言故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短劇表演,將學生分組,并分配好每個人的角色。在表演結束后,教師要及時將寓言故事所反映的道理講出:做了錯事,我們應該勇于承認錯誤,并且傾盡全力去挽救、去改正。如此以來,學生對學習到的道理能夠印象深刻。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學校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課程也承載了教育功能,這就要求學校語文教師必須根據新課程改革的具體實際和學校特點來不斷革新傳統教學方式,給中小學生們營造傳統文化教學的課堂氣氛,并通過舉辦各類教學和實驗活動,增進中小學生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中小學生的民族責任感,使中小學生們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深刻研讀教材中有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通過多種積極有效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為其日后的成長與發(fā)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賀生琴《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試題與研究》2022年第6期。
[2] 張紅玉《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策略》,《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1年第12期。
[3] 高玉鳳《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析》,《求知導刊》2021年第2期。
[4] 姚婷媛《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小學生》2021年第1期。
[5] 何麗《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小學生》2021年第1期。
[6] 陳艷梅《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天津教育》2020年第35期。
[7] 孫楠《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的滲透》,《智力》2020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