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晶晶 柯丹


【摘要】本文以北京版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5 Lesson 15為例,闡述將戲劇教學法引入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豐富學生語言輸入形式、促進學生語言內化、鞏固學生語言知識的做法。
【關鍵詞】小學英語 戲劇教學法 案例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1-0040-03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果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就會被動地接受知識,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創造有效情景,幫助學生理解與運用所學知識。實際上,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缺乏真實語境的現象普遍存在,教學依然存在重知識、輕運用的問題,往往是教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教師留給學生思考和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時間并不多,導致學生不會靈活運用知識。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引入戲劇教學法,教師可以借助戲劇教學的多種范式,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實現語言學習目標,提高小學生英語學習效率。
一、戲劇教學法概述
(一)戲劇教學法的內涵
戲劇教學法也被稱為教育戲劇,是指教師將戲劇方法與戲劇元素應用于教學中,讓學習對象在戲劇實踐中達成學習目標。戲劇教學法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教師將其運用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把學生的語言感悟與情感體驗融入學生的戲劇表演行為,使英語課堂教學變得豐富而有趣。
(二)戲劇教學法的類別
在教育戲劇活動中,教師組織戲劇活動常用的模式叫作戲劇范式。根據教學流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常用的戲劇范式主要有三大類別,即熱身導入、主題探究、回顧總結。教育戲劇活動中的“熱身導入”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部分活動如“空間行走”“畫面定格”,可以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促進學生對重點詞匯的掌握,使學生順利進入學習主題。“主題探究”戲劇范式聚焦故事本身,通過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幫助學生理解故事的內容與思想。在“主題探究”環節,理解文本基本信息的做法有“故事棒”“墻上角色”等,理解信息點之間的相互聯系的做法有“角色扮演”“思路追蹤”等,理解文本觀點和作者思想的做法有“良心巷”“坐針氈”“教師入戲”等,學習目標語言的做法有“讀者劇場”“環形劇場”“雙胞胎”等。“回顧總結”戲劇范式主要是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內化知識,升華主題,有“內心獨白”“萬眾一心”“同心圓”等做法。
根據學習目標的不同,教育戲劇范式可以分為探索空間、探索角色、探索矛盾、展示成果等類別。“探索空間”教育戲劇范式的做法有“建構空間”“畫面定格”“描述空間”“進入空間”“聲音地圖”等;“探索角色”教育戲劇范式主要是探索人物的內心、語言、情感等,做法有“墻上角色”“角色扮演”“坐針氈”“角色交換”等;“探索矛盾”教育戲劇范式主要用于探討問題,做法有“入戲會議”“專家外衣”“教師入戲”等;“展示成果”教育戲劇范式比較多樣化,做法有“結局創新”“童話再造”“旁述默劇”“環形劇場”等。
二、戲劇教學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價值
(一)促進學習的遷移與運用
教師將戲劇教學法運用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更容易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以“空間行走”“畫面定格”等教育戲劇范式為例,學生在教室中隨意走動,互不觸碰,同時聽取教師的指令,做出相應的動作或行為,可以在情景體驗中理解英語詞匯的含義。比如: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學生更容易體會特定情境下人物的心理狀態;通過續編故事,凸顯故事矛盾沖突,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帶著對角色的關注和期待學習文本,理解文本內涵。學生在情景中習得的語言知識是地道的、鮮活的,經歷了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過程,對目標語言的掌握會更牢固,更容易將其遷移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二)豐富語言輸入形式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語言輸入的常見形式主要是聽課本錄音、聽教師朗讀、跟隨視頻拼讀等。運用戲劇教學法教學英語,教師可以通過“雙胞胎”“故事棒”“教師入戲”等戲劇范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英語學習活動,在活動中感受目標語言、運用目標語言,通過回答教師的提問發展思維能力。
(三)促進語言內化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語言內化環節,教師通常采取學生跟讀、小組分角色練習等形式,讓學生練習口語,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在小學英語戲劇課堂中,語言內化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分角色朗讀如“讀者劇場”,有需要動腦思考的學習活動如“良心巷”“坐針氈”“思維追蹤”等。新穎有趣的教育戲劇活動可以調動學生運用語言的積極性。以北京版英語三年級下冊Lesson 9為例,故事中的Yangyang放學回家后感到肚子很餓,于是詢問媽媽是否可以吃巧克力。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良心巷”教育戲劇活動,“同意吃巧克力”的學生為一組,“不同意吃巧克力”的學生為一組,學生運用英語闡述各自的理由。學生在闡述觀點的同時也在聆聽他人的看法和見解,不僅提高了語言能力,還能夠理解媽媽拒絕Yangyang吃巧克力的心情,明白“常吃甜食對牙齒不好”“飯前少吃零食”的道理。
(四)在多維展示中鞏固知識
表演與展示是學生練習目標語言的機會,也是教師檢驗學生掌握目標語言情況的手段之一。戲劇教學法為學生的表演和展示提供了語言訓練的空間。教學中,學生可以按照故事原本的發展方向進行表演,也可以對故事進行改編或創編后再進行表演。以北京版英語二年級下冊Unit 4 Lesson 15為例。故事結尾,Yangyang找不到自己的褲子,有的學生認為這個故事結尾不完整,于是對故事進行了續編。
PE teacher:What colour are your trousers?
Yangyang:They are black.
PE teacher:Lets find them.
此時,體育老師和Yangyang同學的扮演者在操場上尋找褲子。
PE teacher:Oh,its behind the tree.
Yangyang:Thank you,teacher.
在這段續編故事中,“What colour is/are your...?”是一年級下冊Lesson 9的重要句型,“Its behind the...”是本單元Lesson13課文對話中出現的句型。通過續編故事,學生在情景練習中復習了之前所學的內容,鞏固了知識,發展了創新能力,增強了英語學習的信心。
三、戲劇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聯系單元主題,確定教學目標
北京版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5 Lesson 15是一節對話課。這個單元的內容圍繞兒童節話題展開,其中,第一課時Lesson 15講述的是在兒童節前一天,孩子們在討論明天的計劃,主題是Childrens Day Plan;第二課時Lesson 16講述的是兒童節晚會,主題是Our Happy Party;第三課時Lesson 17講述的是兒童節之后,朋友們互相交流收到的禮物,主題是Our Holiday Gift;第四課時Lesson 18是一節復習課;第五課時是本單元的拓展課,教師可以引入繪本資源Rebecca at the Funfair,開展學習活動,提醒學生在游樂園游玩時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游樂項目。
Lesson 15的對話情景是Baobao、Yangyang和Mike在談論兒童節的計劃,Baobao邀請Mike在兒童節當天一起去放風箏;Maomao和媽媽在商量兒童節當天的購物計劃。根據人物對話內容和單元學習目標,教師可以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1.借助圖片或故事情境,能夠聽懂、認讀并說出“fly my new kite”“go to the bookstore”“go to the cinema”“go for lunch now”等表示活動的詞組;2.能夠在情境中運用“Do you want to...?”句型征求對方的意見,根據情況運用“Yes,I do./Sorry,I cant.”,做出恰當的回答;3.體會兒童節是學生自己的節日,感受節日的快樂氛圍;4.在答復別人的邀請時,能夠考慮到時間沖突等因素,給出合理的解決辦法。
(二)借助思維導圖,豐富語言情境
本單元圍繞兒童節話題展開,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文本,設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活動。首先,教師在熱身導入環節借助思維導圖(如圖1)介紹兒童節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在兒童節當天想要做的事情,為學生學習短語做鋪墊。之后,教師再利用圖片引出本課中的短語“fly my new kite”“go to the bookstore”“go to the cinema”“go for lunch now”。在思維導圖的啟發下,學生能夠想出更多與兒童節相關的活動。此時,教師適時引入本課目標短語,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語言、積累知識。
本課中的詞組十分適合學生表演,教師可以設計“空間行走”“畫面定格”等教育戲劇活動,讓學生在表演情景中理解詞匯,運用語言。例如,教師創設“Lets go the bookstore”情景,讓學生展示在這種情景中可以做的事情,同時采訪學生“What are you doing?”,學生除了做出看書的動作,還會做出喝咖啡、購買鉛筆等動作。在充滿趣味性的表演活動中,學生既理解了“go to bookstore”的含義,又發展了創新思維。
(三)利用戲劇表演,個性化解讀文本
本課內容由兩組不同背景的對話組成。第一組對話發生在公園里,Baobao、Yangyang和Mike在談論兒童節當天的計劃,Baobao邀請Mike兒童節這天一起去公園放風箏。第二組對話發生在Maomao的臥室,媽媽和Maomao在商量明天的購物計劃,媽媽同意給Maomao買一個新的鉛筆盒。不同的對話地點為學生的表演提供了空間。教師可以開展“故事棒”戲劇教育活動,讓學生在表演中理解文本。比如在第一組對話中,教師可以邀請學生扮演風中的樹和房子;在第二組對話中,教師可以請學生扮演一張床、一扇窗戶。新奇有趣的角色扮演和課本內容展演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探索,提高課堂參與度。
(四)整合拓展文本,發展語言能力
1.續編課文,通過“教師入戲”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雖然本課中的兩組對話都發生在兒童節的前一天,但是兩組對話沒有交集,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教學時,教師可以用續編課文的形式,使之趨向完整,同時為后面的拓展活動做鋪墊。例如,教師可以創設晚飯后Baobao與Maomao在公園相遇的情境,Baobao邀請Maomao明天一起去公園放風箏(提示:Maomao已經答應媽媽明天一起去購物,但是又想跟Baobao一起去放風箏),請學生思考:Maomao應該怎么辦?這時,教師戴上代表Baobao的頭飾,向Maomao提出明天一起去放風箏的邀請,請全體學生扮演Maomao,給出答復。在“教師入戲”活動中,一部分代表Maomao的學生禮貌地拒絕了Baobao的邀請,理由是明天要和媽媽去購物;一部分代表Maomao的學生選擇答應Baobao的邀請,解決時間沖突的辦法是上午和媽媽去購物,下午和Baobao一起去公園放風箏。這部分學生學會了合理安排時間,在發散思維的同時,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
2.分組練習,延續情境巧拓展。通過續編課文,學生已經知道如何邀請他人做某事、如何回復他人的邀請,此時,教師讓學生繼續沉浸在兒童節的快樂氛圍中,引導學生制訂兒童節計劃,具體做法如下:先在表格中填寫自己在兒童節當天想做的事情,然后兩人一組進行對話練習,一人邀請同伴一起做某事,被邀請的同學根據自己的計劃和意愿給出答復。教師可以引入新的活動詞匯如“go to the zoo”“go to the amusement park”“go to the museum”等,利用學習活動單(如圖2),為學生提供對話練習支架,引導學生在情景中使用目標語言開展對話。
運用戲劇教學法開展小學英語教學,教師由教學的主導者變成了引導者,學生成了課堂學習的主體,成了學習的體驗者。在豐富的教育戲劇活動中,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鞏固新知,鍛煉英語口語,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發展思維。盡管教育戲劇活動優勢頗多,可是它并不適用于所有的英語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運用戲劇教學法時要注意甄選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與情境,合理安排教學環節,最大限度地發揮戲劇教學法的優勢。
參考文獻
[1]李靜純.中小學英語戲劇教學指南[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20.
[2]王添強.快樂學習:教育戲劇中國本土化實踐案例(小學篇)[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9.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運用英語戲劇教學法培養小學生思維品質的實踐研究”(CDDB21400)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任晶晶(1992— ),河南鄲城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是小學英語教育戲劇、英語繪本閱讀;柯丹(1976— ),江西九江人,講師,研究方向是英語教育、英語教育戲劇。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