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龍 李威威
[摘 要]九曲黃河陣燈俗是元宵節前后圍繞九曲陣進行社火展演的民俗活動,作為一項民俗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時代價值。隨著全球化、現代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九曲黃河陣燈俗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文化生態發生了急劇變化,從北京市密云區太師屯鎮東田各莊村的個案來看,當前面臨文化空間狹小、受眾群體流失、傳承人危機等傳承發展困境。在文化強國背景下,亟需有針對性地探索出一條適合其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的實踐路徑,以此激活其生命力,增強其影響力,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促進文化強國建設。
[關鍵詞]文化強國;九曲黃河陣燈俗;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
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各族人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創造出的生活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民眾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與文化強國建設方面具有重要且獨特的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1在新時代的語境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應該加強對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時俱進,為我所用,更好地彰顯其時代價值,更好地推進文化強國的建設。北京市密云區九曲黃河陣燈俗于2007年入選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次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這足以證明其文化內蘊的深沉厚重。隨著全球化、現代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九曲黃河陣燈俗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文化生態發生了急劇變化,因此,在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背景下探索出一條適合其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的實踐路徑,顯得尤為必要而且迫切。
一、九曲黃河陣燈俗的概況
九曲黃河陣燈俗是元宵節前后圍繞九曲陣進行社火展演的民俗活動,也稱“九曲黃河燈”“九曲黃河陣”“轉九曲”,俗稱“燈場子”,顧名思義就是取黃河九曲十八彎之意,以燈代兵,布陣游戲;主要分布于黃河流域的青海、甘肅、山西、陜西、河南、山東、北京等省市,長江流域也有少量分布,可見九曲黃河陣燈俗的分布流域之廣。雖然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點,但基本上都是以卦陣來布燈,中間留出一定的巷道給賞燈的民眾轉燈用。密云九曲黃河陣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密云區太師屯鎮東田各莊村周圍,是春節期間獨有的群眾娛樂活動。燈會期間,來自各個地方的群眾自發涌向東田各莊村參與轉燈活動。
九曲黃河陣燈俗的起源主要有祭祀老子說、黃河說,但最重要的是破陣說。“‘八陣是戰國軍事家孫臏創造的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有名的作戰陣法之一,據說是受了《易經》八卦圖的啟發,所以又稱八卦陣。具體陣勢是:大將居中,四面各布一隊正兵,正兵之間再派出四隊機動作戰的奇兵,構成八陣。八陣散布成八,復而為一,分合變化,又可排列組合成六十四陣。當年諸葛亮還用石頭在四川奉節布設過八陣的方位作為演習陣法之用,名為‘八陣圖。”1九曲黃河陣主要是模擬古代戰陣,以燈代兵形成一種布陣游戲。密云九曲黃河陣燈俗起源于明代,由山西移民傳入,至今已有600余年歷史。從東田各莊村的先祖將九曲黃河陣燈俗帶到密云,九曲黃河陣燈俗就與當地的文化融合。
九曲黃河陣燈俗最重要的技藝莫過于燈的制作。之前都是就地取材,將紅、綠蘿卜挖成碗狀,再裝滿蓖麻油,用棉花做燈捻,為了美觀,還會用紅色、綠色的紙剪成荷花狀。現在為了節約、方便,人們直接將塑料瓶上半部分剪去,下半部分盛滿沙子,沙子上放蠟燭,一個燈就做成了,同樣為了美觀,會將塑料瓶刷上紅色或綠色的油漆。九曲黃河陣的布陣非常有講究,按照九宮八陣的方位配合以“富貴不斷頭”的吉祥圖案。
元宵佳節,人們會早早吃完象征團圓、好運、財運的餃子,一起涌上街頭。在東田各莊村德源善會的帶領下,各檔花會依次在古香古色的村道上邊走邊演,一直演到九曲黃河陣所在地。此時,九曲黃河陣燈俗達到高潮,鞭炮齊鳴,煙花齊放,再加上燈光的襯托,九曲黃河陣燈俗活動所在地頓時成為歡樂的海洋。緊接著,在素有“會眼”之稱的中幡帶領指揮下,舞獅、軋鼓、高蹺、十不閑、霸王鞭、地秧歌、吵子等各檔花會相繼進入陣中進行文藝表演。在這些結束之后,群眾排隊進入陣中,轉完九曲,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當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二、九曲黃河陣燈俗的時代價值
九曲黃河陣燈俗是民間文化的一朵奇葩,用特有的文化形式表現出元宵節獨屬于中國人的狂歡,表達出人民群眾最樸素的美好愿望,無論是賞燈形式還是表演內容,都帶有獨特的地域風情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九曲黃河陣燈俗作為元宵節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具有豐富的時代價值。
(一)文化價值
明洪武四年(1371年),山西移民將九曲黃河陣燈俗帶入密云區太師屯鎮東田各莊村,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同時也留下美妙動聽的傳說故事。燈陣、花會、戲曲三位一體,相映生輝,形成九曲黃河陣燈俗的特色。九曲黃河陣燈俗不僅有轉燈一種形式,各檔花會的進入以及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白天的展演,使得九曲黃河陣燈俗更具觀賞性,比如舞獅、軋鼓、高蹺、十不閑、霸王鞭、地秧歌、吵子等。這類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出當地社會生活的變遷,帶有各個時代民眾生活的歷史記憶,在一年中特別的日子里集中展演,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二)藝術價值
九曲黃河陣燈俗作為當地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不僅能夠給人美感享受,還能夠給人以藝術啟迪。九曲黃河陣燈俗最重要的部分當屬九曲黃河陣的扎制,扎制的原材料就地取材,以農作物的秸稈和植物油為主,取材方便,其中的風格暗含濃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比如燈光顏色的選擇,九曲黃河陣就選取中國最傳統、最喜慶的紅顏色。除此之外,九曲黃河陣燈俗的社火曲藝表演也是極具美感的。社火曲藝表演融合不同類型的秧歌表演以及河北梆子等地方劇種,各個演出項目都講述著暗含有當地價值觀念的歷史故事、生活風貌;主要采用大鼓、嗩吶、二弦等傳統樂器演奏,既能給觀眾帶來國樂的享受,又能在極大程度上烘托出熱烈的節日氛圍。
(三)娛樂價值
九曲黃河陣燈俗承載了勞動人民最根本、最樸素的生活愿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勞動人民為了免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同時也為了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往往會把最樸素的愿望投射到日常生活儀式中。如在九曲黃河陣燈俗中,人們就有“順著燈陣走,能活九十九”的說法,以此表達健康長壽的愿望。人們還相信走完象征一整年的365盞燈、踏遍象征中華九州大地的九曲黃河陣,預示今后的道路將會暢通無阻,定能大富大貴、大吉大利。九曲黃河陣燈俗在很大程度上暗含中國式狂歡的意蘊。明末《如夢錄》記載:“上元佳節,又名元宵節,周府菜園內,扎架鰲山,高結彩棚,遍張奇巧花燈,不啻萬盞,輝煌炫目,有如白晝。下依松柏,栽就竹竿,扎成九曲黃河。王駕游河,細樂滾燈導引,提爐香盒,王乘小輦游出宮門,諸王、國戚隨后,游畢登山,鋪氈結彩,迎接諸王國戚登山,陪王宴飲,轉番遞酒,鼓樂喧天。”由此可以窺見九曲黃河陣燈俗舉行時的盛況。人們由于一年的辛苦勞作,不免身心疲憊,九曲黃河陣燈俗適時提供了一個符合社會規范的合理宣泄途徑,讓人們通過文化娛樂的形式盡情釋放內心的壓抑,以此促進身心健康。
(四)經濟價值
進入新時代,九曲黃河陣燈俗不僅僅是當地群眾的一種節日慶祝活動,更是通過現代傳播手段,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的一個文旅項目。九曲黃河陣燈俗以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極強的娛樂性,成為具有較高開發價值的文化資源,尤其是2008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在政府的支持下,通過政策支持等手段來促進九曲黃河陣燈俗的整體性傳承,使其文化內涵、文化形式更加豐富,更具有觀賞性、趣味性。將九曲黃河陣燈俗進行產業化開發,實現其經濟價值,不僅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更能實現九曲黃河陣燈俗的活態化傳承發展,讓這一古老的節日民俗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三、九曲黃河陣燈俗傳承發展面臨的困境
近些年來,黨和政府大力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文化和旅游部印發《“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等,為九曲黃河陣燈俗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政策支持,創造了發展機會。抓住機遇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挑戰,九曲黃河陣燈俗在傳承發展過程中依然面臨著許多困境。
(一)文化空間狹小
“文化空間”理論在《空間的生產》一書中首先被提出。“凡是按照民間約定俗成的古老習慣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場所舉行的大型綜合性民族、民間文化活動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形式,遍布在我國各地各民族的傳統節慶活動、廟會、集市等,都是最典型的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間。”1由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九曲黃河陣燈俗的文化空間被嚴重擠壓。
首先,九曲黃河陣燈俗的活動空間被占用。現代化、城鎮化的不斷發展,人口快速聚集,地皮成為寸土寸金的資產,尤其是在首都北京市更是如此,故而九曲黃河陣燈俗的活動場地幾乎消失殆盡。其次,北京密云區農作物種植的轉型無法為九曲黃河陣燈俗提供相應的原材料。密云區緊鄰北京市中心城區,是北京市面積最大的區縣,面對北京市龐大的消費群體,種植經濟型農作物比傳統農作物帶來的收益要高,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制作九曲黃河陣的原材料無法獲取,比如高粱稈、蓖麻油等。最后,農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九曲黃河陣燈俗的準備工作一般要持續一個月左右,不論是九曲黃河陣花燈的扎制,還是花會的排演,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進行充分的準備。之前,人們在冬天農閑時節,有充分的時間來準備與排練,但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緊張,大多數人不愿意在這上面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二)受眾市場萎靡
九曲黃河陣燈俗是元宵節賞燈的重要習俗之一,經過600多年的發展,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文化記憶與文化意義。現階段,盡管九曲黃河陣燈俗已經取得了一定的保護效果,但由于九曲黃河陣燈俗的市場核心競爭力不強,導致受眾市場嚴重萎縮。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九曲黃河陣燈俗是群眾自發組織的,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相當有限。其次,由于傳承人的創新意識不強,創新創造能力有限,導致花會的演出內容未能及時更新,不能有效滿足現代受眾的需要。再者,地理位置距離市區較遠,交通不便,也會使得一些觀眾流失。密云區還受到其他燈會活動如景山公園元宵燈會、圓明園皇家燈會、永定門公園燈光秀、北京歡樂谷奇幻燈光節、京西五里坨傳統民俗燈會、北京世界公園新春燈會、稻香花海燈光藝術節、南宮燈會、永寧古鎮新春花燈廟會等的沖擊,也分流了不少受眾。
(三)傳承人的斷檔
傳承人及其群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最關鍵的元素,也是最根本的動力。在現代化沖擊下,九曲黃河陣燈俗的傳承人群遭遇危機。
1. 傳承人遭遇老齡化危機。九曲黃河陣燈俗的傳承方式主要是群體傳承,在九曲黃河陣燈俗制作與表演過程中由當地成員共同參與。新進入九曲黃河陣燈俗制作與表演團體的年輕人在共同參與的基礎上,會不斷地在老藝人的指導下習得九曲黃河陣燈俗的全套制作與表演流程。但隨著一些年齡偏大的老藝人逐漸離世,年輕人迫于生活壓力又不愿加入九曲黃河陣燈俗的制作與表演團體,導致九曲黃河陣燈俗制作與表演團體的年齡結構老化,大部分超過了50歲。九曲黃河陣燈俗面臨著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問題。
2. 傳承人缺乏創新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主體,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不僅僅是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容與文化精神傳承下來,更要根據社會的不斷發展,適應新的文化生態環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相應的變革與創新,使之更加符合現代社會受眾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不斷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內容,提高文化產品供給的品味質量。然而實際上,九曲黃河陣燈俗的制作與表演團體缺乏相應的創新精神。傳統的九曲黃河陣燈俗能夠流傳600年,其中蘊含了中國最傳統的文化精髓。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進入新媒體時代,受眾的審美趣味不斷提高甚至欣賞習慣發生了改變,而九曲黃河陣燈俗的內容與形式還是保持原有的風貌,不可避免地流失了相當一部分受眾。比如,依舊沿用原有的以蠟燭為主,小彩燈為輔的燈光,沒有將蘊含現代科技感的燈光運用到九曲黃河陣中去,表演上還是沿用中幡、舞獅、霸王鞭、地秧歌、吵子、軋鼓、高蹺、十不閑等傳統的形式與內容,沒有整合受眾喜愛的其他文化表演形式與內容。
3. 傳承人喪失傳承動力。傳承人的經濟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傳承人對于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度和行為,只有在傳承人的基本生活問題得到解決時,傳承人才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九曲黃河陣燈俗產業化程度較低,依然保持原有的民俗活動風貌,無法為其傳承人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基本上養家糊口都成問題,九曲黃河陣燈俗的制作與表演團隊成員只能通過別的方式來為自己賺取生活費用,從事九曲黃河陣燈俗的保護傳承工作,在某種意義上只是一種愛好、一種情懷。
四、九曲黃河陣燈俗的發展路徑
在建設文化強國背景下,九曲黃河陣燈俗想要走出困境,需要多管齊下,多措并舉,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
(一)融入國家戰略,增強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九曲黃河陣作為我國優秀的民俗活動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更好地將其融入文化強國建設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強人民群眾對于九曲黃河陣燈俗的文化自信,強化文化認同。只有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之上,人們才能自覺將九曲黃河陣燈俗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發揮民俗的文化與經濟等作用。
九曲黃河陣燈俗應該在鄉村振興中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的人民群眾生產與生活實踐。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鄉村文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九曲黃河陣燈俗指明了發展方向。九曲黃河陣燈俗作為鄉村文化的代表,應該在人們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其中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運用新時代的眼光與方法進行解釋,在鄉村文化振興中激發人們對于九曲黃河陣燈俗的自豪感。樹立九曲黃河陣燈俗的文化自信,能夠很好地促進九曲黃河陣燈俗的傳承與發展,從而在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消費需求的基礎上講好中國故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堅持政府主導,加大扶持力度
九曲黃河陣燈俗作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深印刻著民眾的文化記憶,政府、社會、個人都應該努力為九曲黃河陣燈俗的傳承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政府更應該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以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來實施九曲黃河陣燈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一是給予資金支持。九曲黃河陣燈俗為民間自發組織的元宵節賞燈活動,缺乏有力的經濟支撐,因此,政府應提供各種文化資金、專項資金用以支持九曲黃河陣燈俗的傳承發展。二是劃定專門的場地供九曲黃河陣燈俗使用,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九曲黃河陣燈俗占地面積大,一般需要使用正方形、面積大小為五畝左右的平整地方。除此之外,九曲黃河陣燈俗地點的選擇還應該在交通便利的地方,這樣才能夠吸引北京市內的觀眾前來觀賞,擴大受眾的覆蓋面。目前,密云縣太師屯鎮東田各莊村的地理位置相對來說較為偏遠,區位優勢不太明顯,基礎設施也不完善。三是建立健全對于傳承人的遴選、保護、培訓和獎勵制度。政府應對“非遺”傳承人進行專項補貼,“非遺”傳承人不僅要耽誤時間組織人員進行培訓,還要花費大量精力進行展演過程中各事項的安排;同時要對“非遺”傳承人進行專業培訓,“非遺”傳承人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創新能力普遍較差,因此要提升“非遺”傳承人的專業素養、組織能力、創新意識;應該創造機會,搭建平臺,以供來自全國各地的九曲黃河陣燈俗傳承人交流經驗,互相學習提高。
(三)拓寬宣傳渠道,擴大社會影響
九曲黃河陣燈俗2007年進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應在此基礎上面向全國掀起九曲黃河陣燈俗熱,但似乎并沒有利用好這個時機,網絡上幾乎沒有密云九曲黃河陣燈俗的介紹,宣傳主體也只存在于密云當地的一些公眾號中,并未對全國受眾進行全方位的密云九曲黃河陣燈俗的介紹。九曲黃河陣燈俗要想打破現有的尷尬狀態,實現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必須通過公眾號、短視頻、微博等渠道進行宣傳。在此基礎上,由于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逐漸碎片化,因此,需要有專門的專業人才對九曲黃河陣燈俗進行創意包裝和宣傳創作。除了面對手機用戶在線上進行宣傳,還應在線下進行九曲黃河陣燈俗進校園、進社區等面對非手機用戶的宣傳,打造出一個全齡化的宣傳模式,盡可能覆蓋更多受眾人群。著力打造九曲黃河陣燈俗IP,著重加強對入陣走燈等活動形式,中幡、舞獅、霸王鞭、地秧歌、吵子、軋鼓、高蹺、十不閑等活動元素的宣傳,提高九曲黃河陣燈俗在全國范圍內的美譽度、知名度。
(四)注重內容創新,促進合理利用
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創新性的內容傳承,才能夠更好地促進九曲黃河陣燈俗的創新性發展。九曲黃河陣曾間斷幾十年沒有進行演出,所以內容上相對于之前來說有一定的缺失,這就需要當地群眾走訪老藝人,讓老藝人進行傳教,同時也應該根據時代要求與群眾需求對其進行創新性內容的添加、減少與改變,使九曲黃河陣燈俗能夠更加適應時代發展、文化強國建設的需要。除此之外,在產業化上,九曲黃河陣燈俗不應只局限于針對當地百姓的在元宵節當日的狂歡娛樂活動,還可以依托故宮、長城強大的旅游資源,與來自全國各地的旅游消費者進行文旅融合的產業化改進,例如可以針對中小學生開發研學體驗課程,針對高等院校建設寫生基地,針對游客建設民俗旅游景點,將其納入北京市旅游線路之中;還可根據當地實際,面向游客,開發出具有京味的九曲黃河陣燈俗等文化IP的周邊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當地的旅游收入,從而更好地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品牌化旅游建設。
結語
九曲黃河陣燈俗應該薪火相傳,守正創新,挖掘文化內涵,弘揚時代價值,彰顯其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獨特魅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抓住歷史機遇,乘著政策東風,針對發展困境,加強“非遺”傳統與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的交融,增強核心競爭力,提升社會影響力,促進文化強國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作者簡介:徐金龍,博士,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武漢傳媒學院特聘教授;李威威,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
本文系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社科學術社團主題學術活動項目“民俗文化資源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項目編號:20STA024)、華中師范大學202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 (人文社科類)高水平后期資助項目培育專項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人民日報》2021年 8月13日第1版。
1賈莉莎:《“轉九曲”儀式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中央美術學院,2016,第6頁。
1烏丙安:《民俗文化空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中之重》,《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