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雅青
摘 要:現代社會不斷發展,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不同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凸顯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性。但是,針對目前初中英語教材內容和教學過程中存在傳統文化滲透不足的現實問題,需要初中英語教師從問題出發,建構有效的教學策略。本文以初中英語課程為例,針對當前初中英語課程內容和教學缺少傳統文化的問題,分析其根源以及滲透傳統文化的目的,從不同維度分析提高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初中英語 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1.028
傳統文化是經過中華民族世代傳承與發展,融入了歷代人民智慧結晶所形成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體現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特點。如今,我們身處于文化多元化、信息大融合的時代,雖然現在的中學生相比過去能更快速便捷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但對于思想不成熟的中學生來說,容易受到部分西方價值觀的蠱惑,缺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十分必要,借助傳統文化有助于提升學生民族文化自信。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困境及原因
當前初中英語教學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嚴重不足,其根源在于,一方面,教師自身過多關注西方文化內容,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常常以西方文化案例作為引導,因此,很多教師認為英語學科是西方文化范疇的內容,而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則是語文學科的范疇,所以為了讓學生學習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教師很少會在課堂上融入傳統文化內容。另一方面,信息化時代讓學生對西方文化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學生熱衷于過“洋節”,品“洋味”,如圣誕節、情人節、平安夜等。但是卻鮮少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民俗風情,讓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課堂備受冷落,更不用說利用英語知識講述中國故事。此外,很多中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印象還停留在刻板層面,認為傳統文化與自身所追求的個性不相符。如,很多中學生喜歡聽流行音樂,對于傳統文化中的京劇、黃梅戲缺少興趣,甚至不了解京劇、黃梅戲是什么,所以,這種既缺少對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了解,又無法運用英語表達方式來講述自己民族的文化的現象,十分令人擔憂。因此,我國各教育階段英語教學需要發揮教育職責,開展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教學活動,促進語言學科教學與文化緊密結合。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掌握初中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缺失的問題。其次,要從問題出發,思考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最后,在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確立知識與能力目標,讓學生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講述中國文化故事,提高跨文化學習能力。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目的
(一)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文化內涵和素養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展根基,對于學生來說,熟悉的母語環境和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補充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提高學生靈活表達與應用的語言能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學習意識,促使英語教學活動更好地開展。初中英語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構建傳統文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文化學習情境中通過英語對話練習、師生互動等方式感知文化內涵,體會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特質。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將英語知識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在滲透傳統文化時,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搜集相關英語閱讀材料,讓學生在掌握英語詞匯、語法、句式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內容,以此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愛國意識,堅定文化自信,正確認識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
(二)培養跨文化學習意識,提升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
傳統文化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際的基礎與前提,當實現兩者融合時,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并形成民族自豪感,傳統文化也能作為跨文化教學的平臺,在教學時借助東西方文化的分析與比對,更好地促進跨文化工作的開展,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為學生搭建文化交流橋梁,促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充分展現傳統文化魅力。同時,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也能進一步擴大文化的影響力,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運用英語完成交流與表達,切實提升個人文化內涵與人文素質,更好地完成對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的學習,實現審美觀與人文素質的正確培養,形成良好的價值觀,積極汲取我國古代的道德修養,強調文化藝術的融合,并在此基礎上融入西方思想,改變以往只是單純對單詞和語法的學習,將精神和民族禮儀等方面的內容,上升至靈魂感悟、藝術熏陶以及對事物的向往。
三、初中英語教學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教師精通傳統文化,做好準備
教師是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只有教師熟知并精通中華傳統文化,才能在課堂上采取有效措施滲透傳統文化,幫助初中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并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要提高傳統文化水平并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首先,初中英語教師應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結合英語教學內容分析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傳統文化的異同點,為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找準切入點,并使用學生更容易接受的語言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其次,教師需認識到英語翻譯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巧妙設置英語翻譯題促進初中學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提高學生的英語翻譯水平,并幫助學生將翻譯后的語言規范化。最后,結合自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初中英語教學的特點,制定正確且科學的教學方式,通過英語課將中華傳統文化滲透給學生,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選擇教學方式時應注意將教材作為教學的基礎,立足于教材,合理滲透中華傳統文化。除此之外,教師還應了解初中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深入調查初中學的學習偏好,掌握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在進行教學準備工作時,設計符合初中學生接受水平的語言實踐活動,并在實踐內容中滲透傳統文化,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實踐性強的英語課堂教學方式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主動性,教師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效果更加顯著。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水平對中華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效果具有決定性作用,教師應不斷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以此為基礎改變初中英語教學方式,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在英語教學中高效滲透中華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
(二)深挖和整合教材,在課堂中實施融入
1.課前熱身
課前熱身是提高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效果的有效方式,合理設置課前熱身活動能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積極性,有效解決初中英語教學時間有限的弊端,同時為滲透傳統文化創造更多機會,教師在設置課前熱身活動時可遵循以下原則,充分發揮課前熱身活動的作用。第一,課前熱身活動的內容需與教材關系緊密,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的潛在教學價值,并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找出本節課教學內容之間的共同點,以此為基礎確定課前熱身活動的內容,保證課前熱身活動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教學價值,實現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目標。第二,結合初中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初中英語教學課前熱身的內容,提高課前熱身活動的趣味性,號召更多學生參與課前熱身活動,獲取更為顯著的教學成果。例如,教師可將中外特色小吃或者諺語作為初中英語教學課前熱身活動的主題,這樣的課前熱身活動主題更符合學生的喜好,學生的參與意愿更為強烈。同時,此類內容與傳統文化關系緊密,學生通過參與課前熱身活動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能夠為教學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的思想環境。第三,組織課前小組分享活動,初中學生交流意愿強烈,教師可利用初中學生的這一特點創新課前熱身活動的開展形式,讓學生相互交流查到的資料內容,擴展學生對某一類傳統文化的認知范圍,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除此之外,合理開展課前熱身活動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參與英語教學的積極性,主動了解中華傳統文化。課前熱身活動在初中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前熱身活動的教育價值,將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進行結合,在課前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優化在課堂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效果。
2.課堂滲透
課堂教學是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對文化滲透效果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教師應重視轉變課堂教學方式,改善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成效,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可采取以下措施開展課堂教學工作,達到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的目標。第一,合理使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提高初中英語課堂的生動性,使用現代化技術可將傳統文化以視頻、音頻、圖片等形式展現給學生,降低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難度,高質量完成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第二,教師在教學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真切感受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傳統文化間的差異。傳統節日、飲食習慣等可作為不同文化的載體,教師可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與所見所聞分析不同文化的差別,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習慣。第三,教學不可脫離教材,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應以教材內容為本,在教材內容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充,將傳統文化引入英語課堂教學,在保證英語教學質量的同時完成滲透傳統文化的目標。除此之外,英語教師也可單獨設置文化教學課,給學生深入了解某種傳統文化創造機會。例如,教師在開展節日相關教學內容時,可將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作為教學重點,全面且深入介紹節日的來歷與習俗,便于學生通過傳統節日了解傳統文化,并形成較為深刻的理解。教師在課堂中使用多種方式高效滲透傳統文化能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只有加強學生對文化的了解程度,才能幫助其樹立民族自豪感,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使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相融合,降低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難度。
(三)拓展資源延伸課堂教學
第一,要合理組織教學工作,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重視中西文化的對比分析,兩者之間的差異性也可使學生對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產生全新的認知與深刻理解,為后續學生完成跨文化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在學習圣誕節時,可以將其與中國春節進行比對,優先向學生介紹除夕的故事以及春節的慶祝方式,之后將其與圣誕節的來歷以及慶祝方式進行分析。再比如,在學習情人節時,可以將其與我國的七夕節進行對比,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傳統文化,掌握準確的表達方法,以此實現方便快捷的交流。第二,要重視對傳統文化內容的拓展與延伸,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促進學生學習效率與教師教學成果的提升,幫助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深刻認知,比如在學習dragon時,可以向學生講述關于我國的龍文化,我國傳統文化中,龍本身具有吉祥如意的含義,而在西方文化中,龍通常代表邪惡,因此,二者有本質區別。通過此類比較方式,能夠推動學生加深內容記憶,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再比如學習spring festival時要挖掘文化內涵,幫助學生了解除夕、春節等節日的實際由來與背景,以此拓寬學生視野。第三,要加強傳統文化欣賞,對相關內容進行全面講解,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在欣賞中感悟到傳統文化魅力,比如將大數據、信息技術、多媒體等融入在教學過程當中,通過視頻、圖像等方式,使文化內容更加生動形象,不僅可以起到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還能加深學生的知識記憶。第四,要組織課外交流活動,強化傳統文化的傳播能力,比如教師可組建傳統文化興趣小隊,定期開展傳統文化的學習工作,利用簡單的話劇表演、英語角等方式,使傳統文化得到高效融入,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并更好地運用傳統文化進行交流。第五,要進一步健全教材編寫工作,打造高質量教師隊伍,對當前教材進行完善,適當調整傳統文化內容的占比,比如將傳統文化中的孟母三遷、孔融讓梨添加到教材當中,或在英語筆試與口語測試當中適當添加傳統文化內容。相關任課教師也要注重對自身的能力培養,加強文化學習,熟練掌握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確保在教學工作中能夠高效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與融合。
除此之外,還要做好相關課外教學工作,將學習延伸至學生的課后自主學習階段,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現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比如:閱讀課外書籍,教師可指導學生閱讀外國名著,寫讀后感或是在課前進行心得交流,以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完成課堂互動,教師可與學生完成角色互換,由學生扮演教師,使學生表達自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要求學生自主完成知識的學習與查閱,提高學生自主探討的能力。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面臨的困境與根源進行分析討論,闡述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目的與意義,并提出深挖與整合教材、在課前熱身、課堂中融合教材、拓展資源延伸課堂教學等一系列初中英語教學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策略,以此保證學生的文化知識得到進一步豐富,實現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進一步增強,使初中英語教學效果保持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周磊《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滲透》,《知識窗(教師版)》2022年第2期。
[2] 林曉強《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的意義與策略》,《新課程》2021年第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