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倩
摘 要:高中階段是學生學習思維、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由于受到教師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思維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難以滲透到高中歷史教學中。因此,部分高中生在歷史課堂上只是單純學習歷史知識,而沒有汲取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所以,高中歷史教師要結合當下中國傳統文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現狀,有針對性采取教學措施,將中國傳統文化靈活應用到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本文主要結合現有的工作經驗,從以教材為基礎、以日常生活為依據、以實踐活動為依托、以文化讀本為紐帶、以多媒體技術為支撐、以小組合作為途徑、以歷史故事為導向、以優(yōu)秀節(jié)目為輔助這八個方面出發(fā),探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路徑,希望給其他學者研究提供新的參考視角。
關鍵詞:高中歷史 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1.039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我國的文化特征,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軟實力。因此需要在各個領域、各個階段積極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讓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繼續(xù)發(fā)揮活力,得以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高中歷史與其他學科不同,高中歷史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和探索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古代的經濟、政治、藝術,其中蘊含了諸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學生學習和探索的空間更加廣闊。
一、以教材為基礎,滲透傳統文化
教師要研讀教材內容,梳理高中教材的知識框架,找到高中歷史教材與中華傳統文化之間的契合點,然后從二者的相通之處出發(fā),滲入中國傳統文化。比如,在學習《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這節(jié)課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變化情況以及民族交融的情形,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以及各個民族的文化傳承。同時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在民族交融過程中,哪些民族保留了獨特的民族特色,哪些民族的民族特征逐漸漢化。民族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種類較多。并且不同的民族由于受到獨特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這節(jié)課中主要講解的是北方民族的內遷以及北方民族的制度變化。那么在教師講課過程中可以將南方的民族文化也融入課程之中,通過為學生講解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相關知識,能夠加深學生對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理解,并真正認識到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同時,在后續(xù)的學習和發(fā)展過程中,讓學生也能夠從歷史的角度出發(fā),尊重每一個民族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縱觀整個高中階段的歷史教材,古代史部分與中華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并且內容豐富。其中不僅包含藝術文化,還包含制度文化、民族文化、科學文化、科舉文化等。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立足于高中歷史教材,為學生滲透傳統文化知識。
二、以日常生活為依據,滲透傳統文化
高中歷史教材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教師可以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切入點,將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相聯系。首先,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與學生的日常溝通,了解學生的生活,然后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依據,將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因素引入到課堂之中。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和《西方的文官制度》時,其中涉及科舉選拔制度,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對比中西方的官員選拔和管理制度,然后再重點講述科舉制度部分,讓學生了解古人是如何上學的,古人是如何考試的。以及中國的教學制度是如何發(fā)展的。通過讓學生學習我國的教育文化,能夠讓學生了解古人學習的不易,同時能夠更加珍惜現有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條件。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對歷史的喜愛程度較高,課外閱讀也主要以歷史為主,甚至部分學生還參與過歷史研討興趣小組,因此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敏感度相對較高。所以在講課過程中教師也要給學生充分發(fā)揮的空間,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去講解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比如,在學習《古代的村落、集鎮(zhèn)和城市》時,就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所生活的環(huán)境,然后從村落的布局演變、規(guī)模變化、基礎設施變動等角度出發(fā),分享村落的變遷過程,以及村落是如何演變?yōu)槌鞘械摹4送猓處熯€要鼓勵學生,多與家中的老人溝通交流,了解村落中獨特的文化。
三、以實踐活動為依托,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實踐的結晶,所以教師也要讓學生從實踐出發(fā),在勞動過程中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首先,在開展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高中歷史的教學內容給學生安排實踐的主題。教師在選擇歷史實踐主題時,既要通俗易懂,也要便于實踐,避免讓學生對歷史傳統文化教學活動產生抵觸心理。同時,在確定主題之后,教師要明確實踐的內容。其次,在實踐活動完成之后,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身的實踐內容。比如,在學習《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文化博物館,通過文物直觀了解古代絢爛的文化生活。在實踐結束之后,教師要讓學生結合實踐活動,描述自己的文化之旅,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部分學生就對唐朝的唐三彩感興趣,就撰寫了一篇《假如我回到唐朝》的文章,描述自己與唐三彩的故事。還有部分學生對字畫感興趣,甚至還去臨摹了《蘭亭集序》。通過此類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文化是不斷傳承的,即使是在當代,文化也是與現代社會緊密連接的。最后,教師在開展實踐的過程中,要堅持全面適度原則,實踐活動既要包含豐富的歷史知識,還要避免實踐難度過強;既要讓學生能夠從實踐中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要從生活著眼,發(fā)現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四、以文化讀本為紐帶,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歷史教材內容是有限的,但是傳統文化內容是無止境的。所以如果單純依靠歷史課本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學生很難全面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文化讀本,幫助學生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出發(fā),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這節(jié)課時,這節(jié)課主要是講解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明清時期,我國德治與法治的發(fā)展情況。所以在此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法治文化和德治文化。教材中所涉及的德治和法治的演變相對有限,那么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推薦《左傳》《中國通史》《中國法制史》等課外讀物,讓學生能夠重新認識德治與法治的相關知識。其次,部分學生的閱讀需求不同,所青睞的課外讀本也有所差異。部分學生對于理論性的歷史材料興趣相對較低,所以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推薦《明朝那些事兒》《清朝其實很有趣》等課外讀物,讓學生能夠在輕松的閱讀氛圍中學習明清時期的德治與法治相關內容。最后,教師也要做好課外讀物的篩選工作。同時,《中國通史》《左傳》《中國法制史》所涉及的內容較多,但是高中生的學習時間有限,所以教師在給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時,可以先自行閱讀,然后摘取與教材相關或者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部分,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給學生減輕閱讀壓力。
五、以多媒體技術為支撐,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營造文化情景。比如,在學習《遼宋夏金元的文化》時,教師會結合章節(jié)內容給學生講解我國的運動文化。教師可以講解我國傳統的運動蹴鞠。但是大部分學生對于蹴鞠并不了解,雖然教師也講解了蹴鞠的規(guī)則以及蹴鞠的演變歷程,但是由于蹴鞠這項運動距離學生的日常生活較為遙遠,所以在講解過程中,學生仍然有諸多不理解的地方。此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截取影視片段等方式,將蹴鞠的過程、蹴鞠的規(guī)則以視頻的方式直觀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傳統運動蹴鞠的魅力。其次,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延伸傳統文化的學習知識。課堂上的時間相對有限。因此教師只能結合章節(jié)內容給學生滲透部分傳統文化因素。但是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單純依靠課堂時間是不夠的。對于部分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利用這多媒體技術進行學習或者教師將相應的文化整理成課件或視頻下發(fā)給學生,幫助學生進行學習。最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傳統文化知識的對比學習。比如,在學習《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qū)域文化的形成》這節(jié)課時,教師就可以將古代文化的遷徙因素以及區(qū)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和過程,將現代人類的流動和現代文化的形成進行對比。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進行綜合對比分析,能讓學生明確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形成原因有哪些不同,并且能夠站在古代社會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的基礎上去認識傳統文化。
六、以小組合作為途徑,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每個學生所了解的傳統文化知識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有所差異。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教學工作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自己去挖掘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實現知識共享,讓學生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去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首先,教師要給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5人左右即可,每個小組成員要擔任不同的角色。比如,部分學生負責挖掘傳統文化的主題、部分學生負責收集材料,還有部分學生負責材料整理和課堂演講。其次,教師要引導小組合作,避免在小組成員討論過程中偏離主題,導致小組合作缺乏相關的成效。最后,教師要設置某一個主題,然后讓學生在課下進行自行探索、挖掘該主題中都包含哪些傳統文化因素。比如,在學習《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時,教師就可以以“貨幣”為主題,讓學生對貨幣文化進行探索。在探索過程中,學生能夠結合之前歷史教材中的學習內容,對貝殼、金銀、刀幣、紙幣、銅錢等各類錢幣進行介紹。并分析各類錢幣的優(yōu)勢和劣勢。
七、以歷史故事為導向,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在高中歷史學習過程中會涉及諸多的歷史故事,而我國傳統文化在流傳過程中也衍生出很多風云人物。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借助歷史故事,讓學生從歷史故事中挖掘中國的傳統文化。通過歷史故事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以下優(yōu)勢。第一,歷史故事情節(jié)豐富,學生在學習和閱讀歷史故事的過程中,抵觸心理相對較小。第二,歷史故事不僅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并且每個歷史故事都有突出的風云人物,而且每個風云人物可以和當代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經濟背景等諸多因素關聯在一起,所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也能夠掌握多重歷史知識。第三,部分歷史故事學生有所了解和接觸。所以學生閱讀起來難度也相對較小。比如,岳飛的故事、文天祥的故事、李清照的故事,學生耳熟能詳。因此,教師也可以從這部分經典的歷史故事中,汲取相應的傳統文化知識,幫助學生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在學習《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滲透我國的外交文化,可以讓學生閱讀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故事。
八、以優(yōu)秀節(jié)目為輔助,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一直是國家和社會所關注的重點問題。所以在國內出現了諸多的傳統文化節(jié)目,并且很多傳統文化節(jié)目都是中英結合的展示方式。因此,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傳統文化節(jié)目將傳統文化知識滲入到高中歷史課堂之中。首先,教師可以了解當下我國關于傳統文化的優(yōu)秀節(jié)目有哪些,并且每個傳統文化節(jié)目的側重點有何差異。然后再結合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學習內容,對文化知識進行有效融入。比如《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新了故宮》可以讓學生從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讓學生從文物身上探究中國傳統文化。《舌尖上的中國》《中餐廳》則展現我國的飲食文化。《中國詩詞大會》是以宣傳我國古詩詞文化為基礎的一檔文化節(jié)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不同的文化節(jié)目類型,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為學生滲透傳統文化。其次,現階段學生也可以從手機、多媒體等網絡平臺上獲取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觀看傳統文化的相關節(jié)目。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也可以多與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推薦相應的傳統文化節(jié)目。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節(jié)目為主題,讓學生主動分享自己所學習到的傳統文化知識。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滲入中國傳統文化,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文化傳承意識。同時也讓學生能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并自覺承擔起弘揚和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的重任。但是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以古代、近代、當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學習為重點,所以在滲入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堅持適度原則,避免將高中歷史課堂轉變?yōu)橹袊鴤鹘y文化的宣傳課堂。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緊密的貼合歷史教材,多與其他教師進行溝通。然后從教學方式、教學安排、學生需求這三個方面出發(f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將中華傳統文化靈活滲入到高中歷史課堂之中。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積極聽取學生的意見和想法,明確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需求和喜愛程度,然后不斷創(chuàng)新傳統文化,提高傳統文化融入成效。
參考文獻:
[1] 廖廷文《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傳統文化德育滲透的路徑分析》,《文化產業(yè)》2021年第2期。
[2] 范振平《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傳統文化德育滲透的路徑》,《中學生作文指導》2021年第18期。
[3] 任佰玲《在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方法》,《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