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風云 李雅茹
摘? 要:獨立學院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取得了較大進步和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為社會培養了大量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這其中,獨立學院輔導員發揮了較大的思政教育作用,但同時也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諸多問題,完善輔導員隊伍建設、加強培訓、進行角色定位、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方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是解決現有思政教育問題、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獨立學院;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03-0065-04
大學是學生從迷茫到成熟、從依賴到獨立、從學生身份過渡到職業人士的重要階段,更是影響其思想變化和職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抓住這一時期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思想引領和教育,是各高校學生培養工作的重要內容。《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43號)指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1]輔導員是學生從高中畢業進入大學后,最先認識和熟悉的老師,陪伴學生從大一到畢業,能在生活、學業、情感等方方面面給予支持,是大學生日常事務的管理協調者、評獎評優的組織者和評判者,其言行對學生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導向作用,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指導和培養的主要力量。然而,獨立學院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導致教育水平和實效性比較低,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
一、獨立學院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輔導員年齡及水平結構失衡,人員流動性大,思政教育缺乏連續性
獨立學院輔導員以剛畢業的研究生或退休返聘的老教師為主,年齡在35歲至50歲的中年輔導員較少,青年畢業生缺乏思政教育經驗、老年返聘教師思想觀念陳舊,導致年齡斷層、水平結構失衡,同時,獨立學院作為民辦院校,沒有編制,也無法獲得國家財政撥款和其他資金支持,輔導員沒有安全感和很強的集體意識,往往流動性比較大,這就使得學生剛熟悉輔導員的教育方式和行為要求,又被迫適應新的變動,思政教育缺乏連續性,在實際工作中很難對學生進行有效思想引領。
(二)輔導員配置不合理、事務性工作過多,思政教育重視度不夠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規定,高等學校應按總體上師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設置專職輔導員崗位。而在獨立學院的實際管理中,經費不夠,加上專職輔導員的數量無法得到滿足,師生比嚴重超標,有的甚至一個輔導員帶了300個乃至400個學生,此外,輔導員除了負責學生的日常事務管理和教育引領外,還需要額外承擔學校給予的其他行政工作,包括做學生黨支部書記,負責黨員發展;承擔學校的就業創業工作,舉辦招聘活動、錄入就業材料、進行創業引領;擔任院系團總支書記和學生會指導老師,協調各類團學工作、舉辦校園文化活動。各上級部門會給輔導員布置較多任務,需要輔導員進行上傳下達、信息匯總、工作匯報,導致其工作內容多且繁雜,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關注每個學生的思想動態并及時進行引導教育。
(三)輔導員培訓流于形式,輔導員工作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
輔導員作為學生的教育者、陪伴者,往往需要處理學生在人際交往、學業發展、生涯規劃中碰到的各種問題和疑惑,這就對輔導員的談心談話水平、突發事件處理能力要求比較高,但由于很多有經驗的輔導員都愿意轉為其他教師或行政崗,許多獨立學院的輔導員都由在讀碩士或博士研究生擔任,或者由剛畢業的學生擔任,缺乏學生管理工作經驗和思政教育專業知識,無法迅速進入角色,教育意識和教育水平都有待提升。這就需要對輔導員進行全方位和全過程的培訓培養。但目前各高校在進行輔導員崗前培訓及崗位培訓時,往往采用講座、主題報告等形式,培訓講師很多不是輔導員工作出身,沒有一線輔導員工作經驗,導致培訓形式單一、培訓內容脫節,無法切實運用到學生培養和管理工作中,往往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教育觀念陳舊,無法滿足互聯網環境下學生的需求
互聯網改變了獨立學院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內容,與傳統的“在教室學”和“依靠教師教”的學習模式不同,他們不再受到學校提供的時空、教學主題、教學內容的限制,由被動到主動,不出校門就可以接觸到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各個方面的知識和觀點,加上我國網絡立法還不完備,許多“毒”網站、“毒”游戲和社群依然在網上十分活躍,網絡上所流行的各種負面消極情緒很容易就進入學生的腦海,使得很多學生在思想觀念和行為特點上發生巨大改變,往往比較自私、自我、狹隘和偏執,許多獨立學院的輔導員還用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對學生進行說教,不能讓學生真正入心入耳,有的學生甚至還會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適得其反。
二、提升獨立學院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對策
(一)高度重視,打造高效輔導員團隊
1. 降低師生比,減少輔導員行政工作量
獨立學院應嚴格按照《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的相關要求,加大輔導員的經費投入,配備足夠多的輔導員,每個輔導員所帶學生人數不超過200人,將思政教育工作作為輔導員的工作重點和難點,明確職責,輔導員不再擔任其他行政職務,把強加到輔導員身上的事務性工作歸還各職能部門,讓輔導員能夠專注于學生管理和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 優化配置,提升輔導員隊伍整體素養
獨立學院在招聘輔導員時,應重視對其思政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的考核。除了應屆畢業生,可以招聘在輔導員工作崗位上有實戰經驗、對學生管理工作有熱情的中年輔導員,這樣可以優化輔導員年齡結構,提升輔導員整體實踐工作水平,加強輔導員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作用。
3. 細化考評體系,增強輔導員隊伍穩定性
為了能留住人才,獨立學院需進行充分調研,深入了解輔導員的需求和其在發展中碰到的阻力,通過問卷和面談等方式,抓準輔導員發展時機,細化輔導員考評體系,調動輔導員積極性,肯定輔導員的價值和地位,提高其各方面福利水平和待遇,做好輔導員晉升規劃,讓輔導員在思想層面、物質補償上都能獲得和任課教師一樣的重視,打造高效輔導員團隊。
(二)加強學習,提高輔導員綜合能力
1. 主動學習黨的理論知識,重視理想信念教育
獨立學院在進行輔導員招聘時,要重視對應聘人員道德修養和教育引領能力方面的考核,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往往也要承擔學生黨支部書記的黨員發展培養工作,這就需要輔導員加強自身理論知識學習,關注時政。此外,輔導員往往還兼任“形勢與政策”任課教師,這就要求輔導員重視自己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儲備,鑄就深厚的理論基礎和黨性修養,并能結合學生專業發展創新教學方法,在教育教學和黨員發展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教育。
2. 重視輔導員崗前培訓,提升日常管理和突發事件處理能力
根據《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中高等學校輔導員三等級職業培訓要求, 輔導員均需要參加初級、中級、高級的三級培訓。崗前培訓作為新入職輔導員上崗前的職業培訓, 屬于初級培訓, 是三級培訓體系的基礎,也是實現輔導員角色轉換、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提升輔導員能力素質的重要環節[2]。這就要求高校重視輔導員的崗前培訓,將其當成一個系統工程,結合輔導員的日常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對輔導員進行知識梳理、理論培養和案例指導,提升輔導員的組織管理和危機應對能力。
3. 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提升談心談話水平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實行)》中指出:“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納入新進教師崗前培訓課程體系。輔導員、班主任、研究生導師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每年應為他們至少組織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培訓。”[3]由于獨立學院相較于有財政撥款的公辦院校,用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經費支持力度不夠大,心理咨詢師數量較少、學生心理個案太多,加上有的學生及家長認為心理問題屬于精神問題,讓學校知道后會影響自己的聲譽,甚至擔心學業中斷,往往拒絕到心理咨詢室進行心理咨詢,更不愿意主動前往專業機構和醫院進行就診,這給輔導員的工作帶來很大難度和挑戰,需要輔導員主動學習大學生心理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并能夠在專業心理咨詢師的指導培育下進行個案咨詢,提升和學生的談心談話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4. 抓好就業能力培訓,提升生涯咨詢和就業指導能力
就業率和就業層次的高低是獨立學院辦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高就業率是各獨立學院招生工作中的重要宣傳內容,輔導員往往承擔著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引導的角色,這就需要輔導員提升生涯指導和就業引導的能力和素養,參加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培訓,提升生涯咨詢和就業指導能力,點面結合,通過主題班會、求職團隊和個案咨詢,對學生進行就業觀、擇業觀教育。
5. 加強媒體運營能力鍛煉,建立“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學生能夠不出校門就在網絡上進行自我學習和發展,但這也可能讓他們走上另外一個極端,完全切斷與外界的聯系,活在自在舒適的網絡世界。這就要求輔導員也能跟上學生思維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化,提升新媒體素養,加強思政教育內容和新媒體新技術的融合。輔導員識別和理解新媒體,除了必須熟悉與掌握一些常用的新媒體技術,還必須能夠對新媒體技術是否適用于具體的工作情境進行判斷[4]。工作中,輔導員嘗試建立“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過學習強國、青年大學習、中國大學慕課、微黨課、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加強學生理論學習實效,還可以制作青年學生喜歡的表情包、發布引領學生思想進步的微信朋友圈狀態、設計積極向上的微博內容,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到輔導員的“年輕”和“現代”,增加親切、貼近、同齡的感覺,以此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
(三)轉變觀念,準確進行角色定位
大學輔導員相對于專業課程教師、學生工作部門人員等具有更加多元的職能,扮演著更為多樣的角色,其在帶領學生努力學習、健康生活的同時,還引領學生提高思想覺悟、政治素養[5]。這就要求輔導員轉變觀念,不是以學生的“大家長”、班主任的身份來要求學生,而是做學生成長成才的思想引領者、個人發展過程中的答疑解惑者、不斷向上進取的助推器,陪伴其渡過思想趨于成熟的關鍵期。
1. 教育者角色——做學生的思想引領者
輔導員雖然不是思政課教師,卻能深入學生的日常活動、學習成長、宿舍生活、交際交往等方面,將口頭教育融入學生發展實踐中,對學生進行答疑解惑和價值引領。
2. 管理者角色——做學生安全及發展的穩定器
輔導員負責班風、宿風、學風建設,選拔班團干部、組織團學活動、進行宿舍衛生及安全監督、處理學生突發事件、進行評獎評優和上傳下達等日常管理工作,需要不斷創新和優化、打造強有力的班團干部隊伍,和任課教師與各職能部門保持緊密聯系,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制度、制定完備的突發事件處理機制,給學生的學業發展和能力提升提供安全穩定的校園環境。
3. 服務者角色——做學生成長成才的可靠伙伴
學生在大學期間會碰到人際交往、學業發展、宿舍生活、申請入黨等各個方面的壓力和困惑,需要輔導員充當學生的服務者,做學生成長路上的可靠伙伴,和學生進行談心談話,陪伴學生一起克服大學時期的各項困難和阻力,為進入社會、貢獻社會打好基礎。
(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教育實效性
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社會實踐活動是提升獨立學院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有力手段,學生在實習實踐中能夠打開視野,接觸到校內外不同的圈子和文化,通過他人評價進行自我反思和改進。獨立學院輔導員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主動出擊,和學生團隊一起尋找會議類、賽事類、博物館類志愿服務機會,打造高質量高頻度的志愿服務平臺,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多志愿服務工作,切實鍛煉口才、提高組織管理能力和主動意識、提升為他人服務的水平和能力。還可以利用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校企資源,架起校企溝通橋梁,走出去、引進來,鼓勵學生參加實踐調研,帶領學生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參觀走訪,全方位、多渠道地提供符合學生需求和發展的實習實踐機會,并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舉辦校級、院級大型線上招聘會,小型企業宣講會,讓學生能接觸企業HR,了解企業文化和崗位要求,進行自我反思和提升,引導學生組建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積極尋找校外實習實踐機會,關注學生實習經驗積累,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
(五)多方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6]。高校需要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既重視思政課程的育人主體性作用,又能看到其他課程在學生思想引領的特殊作用,牢固樹立思政課程的育人主體地位,加強對思政教師的培訓考核,轉變教學觀念,增加課程的魅力和感染力,增強創新性、實踐性、時代性,杜絕說教式知識灌輸,結合時政熱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討論、演講、報告、調研、情景劇等各種各樣創新的教育教學形式,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解決思想疑惑。發揮專業課、文化素質選修課等所有課程的思政教育優勢,挖掘每門課程的思政元素,任課教師將知識傳遞和思想教育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指導培養。高校還需發揮學工處、教務處、后勤、圖書館等行政部門的思政教育優勢,將所有和學生成長發展相關的教職員工納入思政教育隊伍,在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學分核查、費用繳納、圖書借閱、畢業手續辦理等與學校教職工進行接觸時,能感受到相關部門教職工對學生的關心和服務,多方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發揮思政教育的最大功用。
參考文獻:
[1] 連潔平. 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路徑與方法研究——以廈門城市職業學院為例[J]. 教育現代化,2019,6(56):110-111+116.
[2] 神彥飛,楊偉賓. 高校輔導員知識與能力結構探究[J]. 思想理論教育刊,2013(10):124-125.
[3] 劉麗萍. “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機制構建[J]. 文教資料,2020(10):94-96.
[4] 李文波,韓新寶. 論獨立學院輔導員隊伍專家化建設的基本趨向[J]. 當代職業教育,2010(08):19-22.
[5] 王亞歌. 獨立學院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J]. 揚州大學學報,2008(02):11-13.
[6] 張忠,李韋華. 基于獨立學院學生特點的教學管理理念[J]. 教育與職業,2015(05):45-46.
(薦稿人:徐興華,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