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調解是我國法制建設中一項獨特的制度,具有點多面廣、貼近群眾、靈活高效的優勢,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中發揮著“第一道防線”的作用。自2001年以來,李榮凱一直從事人民調解工作。他始終堅持發揮人民調解優勢,立足源頭治理、依法治理,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參與預防化解各種矛盾糾紛。
為了將矛盾止于未發,李榮凱連續20多年在濟南電臺經濟廣播《以案說法》欄目擔任嘉賓主持,以案例分析和熱線答疑的形式面向大眾普及法律知識,累計直播6000多小時,解答法律咨詢9萬多件。為了“調解一件,教育一片”,連續16年擔任濟南電視臺生活頻道《有話好好說》欄目調解專家,帶領團隊通過電視調解的方式調解矛盾糾紛3000多件。為了讓普法宣傳更貼近群眾,李榮凱率先打造新媒體調解,制作發布普法視頻達1104個,調解普法視頻播放累計超3億多次,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免費的調解專家,身邊的法律顧問”。
2017年以來,李榮凱先后被評為“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全國人民調解專家”“新時代司法為民好榜樣”“全國司法行政系統勞動模范”,2021年被民革中央授予“民革榜樣人物”榮譽稱號。
公益普法,做新征程人民調解的“有心人”
李榮凱的調解之路與兩段經歷有關。第一段是少時成長的經歷。出身農村的李榮凱,依靠自身努力考入大學,對農村生活中常出現的矛盾糾紛有很深的體會。第二段是初入社會時的經歷。在法律服務崗位的李榮凱,常被一個疑問困擾:為什么有些案子看似結了,實質上事卻未了,有的甚至結下世代冤仇?看來,解決矛盾糾紛,還應該探索更多有效的路徑。
2001年的一個案子,給他帶來啟示和轉機。當時,李榮凱所在街道的很多職工因下崗而生活困難,經常到辦事處大吵大鬧。通過多方協商調解,事情得到圓滿解決。事后,李榮凱才得知這樣的處理方式就是人民調解。經過查閱資料,仔細研究之后,他豁然開朗,從此走上了人民調解之路。
想調解先普法,普法可以治末病,實現抽薪去火。2002年,李榮凱應邀擔任濟南電臺經濟廣播《以案說法》節目嘉賓主持,從此每晚七點李榮凱的聲音就會準時回蕩在城市的電波中。2006年,李榮凱帶領團隊加入濟南電視臺生活頻道《有話好好說》欄目調解專家隊伍,他的調解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有事找榮凱”這句話在泉城家喻戶曉。2016年,濟南市市中區李榮凱人民調解委員會和市中區交通事故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成立。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后,為了實現調解零距離,李榮凱又率先開通了新媒體調解平臺。
從電臺、電視臺到新媒體,李榮凱搭建的人民調解“全媒體”新平臺由街頭、地頭、炕頭“三頭”傳統方式向電視屏、電腦屏、手機屏“三屏”現代方式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被譽為新征程堅持發展“楓橋經驗”的“泉城答案”。
風雨兼程,
做新征程人民調解的“趕路人”
“干調解就要像種莊稼一樣扎扎實實、辛勤勞作!”李榮凱始終心懷這一樸素的信念。每天從睜眼第一件事,到晚上做完直播回家,他的一天全都交給了人民調解,有時候連做夢也都是群眾調解的事兒。
因為深受老百姓信賴,每天上午的咨詢時間,李榮凱的辦公室總是被圍得水泄不通。群眾來咨詢的往往是些很小的事兒,小到一棵樹、一塊地或幾百元工資,但不管事大事小,李榮凱都一一詢問,認真記錄,給出合法合理的建議,再加上通俗易懂的語言,往往有“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效果。
結束上午的咨詢后,吃過午飯就要匆匆趕往濟南電視臺。有時上午接待當事人較多,時間緊張,為了準時趕到電視臺,李榮凱就只能在路上簡單塞兩口包子充饑。14:00,他準時出現在濟南電視臺《有話好好說》電視調解錄制現場,開始長達數小時的電視調解。在調解節目現場,很多糾紛“一地雞毛”,當事人的情緒也是一點就著。李榮凱洞察糾紛根結,深入挖掘人性,把糾紛抽絲剝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明之以法,解開當事人之間的“死疙瘩”,真正將矛盾化解,將誤會消除,將沖突平息。每當調解成功,李榮凱總是忍不住發個朋友圈分享喜悅的心情,“又一次調解成功,沒白在燈下烤這幾個小時。”19:00,他又趕到濟南電臺經濟廣播的直播間,實時在線為聽眾解惑答疑。直到節目結束,已是萬家燈火。這就是李榮凱奔波忙碌的一天。
有一件事至今讓李榮凱印象深刻。2012年12月14日晚,李榮凱在《以案說法》做直播時,一位聽眾打來求助電話,訴說了四年前的一件殺人案。在李榮凱的規勸下,犯罪嫌疑人同意自首并希望由李榮凱陪他回濟南投案自首。李榮凱與電臺工作人員立刻和青島萊西刑警大隊取得聯系,當地警方連夜趕到濟南。15日中午12點,犯罪嫌疑人在李榮凱的陪同下前去投案自首。路上,嫌疑人一直對李榮凱哭訴自己的罪行,并吐露了多年來逃亡的心路歷程。原來,嫌疑人之前經常收聽李榮凱的節目,想要自首時,第一個想起來的可信任對象就是李榮凱。
做好一件事不難,難的是二十多年始終如一的堅持。李榮凱從未忘記初心,始終俯下身子干實事,埋頭做好“趕路人”。
調解為民,做新征程人民調解的“追夢人”
老百姓說,我們信李榮凱,因為他跟我們心貼心。政府干部說,我們信李榮凱,因為他是“救火隊長”。而在一聲聲“榮凱”中,李榮凱已經成為泉城濟南的一張閃亮名片。
2006年,一對老夫婦找到李榮凱,希望為其十多年前被同事打傷的兒子維權。雖然事發時間久遠、很多證據難以搜集,但李榮凱還是勇敢接案。在多方搜集人證物證后,案件終于開庭審理,但結果卻差強人意。涉事工廠只愿給5000元補償。事后李榮凱一直關注著此案,積極為案件奔走,并鼓勵老夫婦于2017年再次提起訴訟合理維權。最終,通過調解獲得工廠一次性賠償20萬元,為這起曠日持久的維權案畫上了句號。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李榮凱獲得了越來越多老百姓的信任。他的一間辦公室里掛滿了群眾送來的錦旗。
外出調解時,老百姓一聽李榮凱來了,立馬相互招呼:“李榮凱來了!大家快來看看有什么想問的。”在一些群體性事件中,有的村民“點名”讓政府派李榮凱來做調解。
2009年某片區開發之初,因為涉及拆遷安置等問題,有村民不理解政策,直接喊話要找李榮凱來給大伙兒講法。時至今日,李榮凱對當時的場景依然記憶猶新。男女老少一二百口村民密密麻麻站滿了村委大院,都等著“講政策”。面對這場面,李榮凱自己心里也有些打鼓。他面對著群眾,用大喇叭開始講解拆遷安置的各項問題,一講就是幾個小時,掰開揉碎了,把政策給村民們講透徹講明白。經過調解,許多村民當場就簽了安置協議。
常年從事調解工作對一個人的情緒消耗極大,很容易在心里積壓許多負面情緒,李榮凱也承受著疲憊、痛苦、失眠的壓力,但每每想到老百姓期盼的眼神,想到他們感謝的話語,就覺得付出多少都值了。
“我的名字——李榮凱,拆開來看,就是理解、容忍、開心,也許冥冥之中就注定我要為人民調解奮斗終生。”多年來,李榮凱早就融入了人民調解事業。新時代新征程對人民調解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李榮凱說,他有信心寫好新征程趕考路上的這份答卷。
(賈碩,民革山東省委會宣傳聯絡部干部/責編 魏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