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珂 盧云龍子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和“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2022年4月19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中也指出,“加強數字政府建設是創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要舉措”。中共十八大以來,伴隨著社會治理重心的不斷“下沉”和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深化推進,中共中央圍繞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大數據戰略等對基層治理作為一系列重大部署。2021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中就明確提出“加快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各地政務服務平臺向鄉鎮(街道)延伸,建設開發智慧社區信息系統和簡便應用軟件,提高基層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同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中進一步提出“構建服務便捷、管理精細、設施智能、環境宜居、私密安全的智慧社區”。2022年5月,民政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網信辦等9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提出要“不斷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服務智慧化、智能化水平”,并明確要求“到2025年,基本構建起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智慧社區服務平臺,初步打造成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數字社區”。由此可知,智慧社區作為基層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深化數字政府、數字社會建設的“末端”環節和基礎單元。
實踐中,智慧社區建設的前提是社區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換言之,社區信息化及數字社區建設作為智慧社區建設的前置環節,理應先行先試,夯實基礎。在此,則需先弄清楚智慧社區和數字社區這兩個不同概念。所謂智慧社區,通常是指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信息智能終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對各類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信息的自動感知、及時傳送、及時發布和整合共享,實現對社區居民“吃、住、行、游、購、娛、健”生活七大要素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互動化和協同化。而數字(化)社區,主要是指通過數字化信息將管理、服務的提供者與每個住戶實現有機連接的社區。這種數字化的網絡系統,使社會化信息提供者、社區的管理者與住戶之間可以實時地進行各種形式的信息交互,由于現代網絡瀏覽器的先進性以及多態的表現性,加上各種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從而營造出一個豐富多彩的虛擬社區。由此推知,數字社區建設是智慧社區發展的基礎底座。為此,“十四五”時期要大力發展智慧社區,則需多措并舉,率先推進數字社區建設。
一是要推進社區數字基礎設施升級行動,
助力社區數字化發展與智慧化建設。
《“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中提出“推進數字社區服務圈建設”。實踐中,數字社區服務圈建設的前提是要先形成社區基礎服務數據池和良好的數字社區生態環境。而這些實現的基礎都要求進一步推進社區信息基礎設施優化升級、推動社區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升級等。具體來說,包括逐步完善住宅小區出入門禁、電梯控制、消防安全、視頻監控、地下管網、節能環保、水電氣設施以及廣告牌、停車場、充電樁、家居報警器等設施的數字化改造,且在有條件的住區還應盡可能地配置多功能智慧路燈、智慧樓宇等,以不斷實現社區之內的萬物互聯,建設泛在感知的社區物聯網平臺。此外,當前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吸納就業的新引擎。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廣大城鄉社區數字基建,可以直接拓寬數字經濟的廣度、挖掘數字經濟的深度、延展數字經濟的長度,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助力社區數字經濟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走向縱深。
二是強化社區數字治理能力提升行動,以科技賦能助推社區智能化水準躍升。
數字治理,簡言之,是指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等多元主體依托信息技術共同參與公共事務,在數字化場域中構建融合多元主體互動合作的開放性、多樣化復雜治理體系。它是為治理難題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為技術應用提供管理保障的結合,體現了數字技術革命時代的治理轉型。具體到社區數字治理能力建設,則要不斷完善社區“兩委”、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及社區居民群眾等在內的多元主體依托社區智能化平臺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協同治理的能力,以不斷通過數字科技賦能助力社區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但是,在此過程中,應厘清治理邊界,促進多元主體有序參與。如基層政府應當扮演秩序管理者、服務保障者和規劃引導者的角色,通過整合與激勵充分調動社區多元主體的積極性,以有效推進數字社區治理與服務建設工作。從根本上來說,理順基層政府職能關系及參與治理邊界,既是基層數字社區治理制度建設的基礎,也是現代社區數字治理能力精準提升的前提。唯有如此,才能明確各自職責,進而各司其職,從而更好地通過科技賦能助力社區智能化水準的全面提升。
三是加強社區數字人才建設支撐行動,全面提升社區居民數字素養和技能。
推進數字社區建設是一項技術性強、涉及面廣、關聯度高的復雜工程,對人才素質要求高,需要既懂業務、又懂技術和社區工作的人才,因此建議由各縣市政府牽頭,安排縣市發改經信局、信息中心等業務部門的專業人才主導制定數字社區建設項目規劃的同時,要格外注重社區專業人才培養,逐步培養一批集技術、業務和行政能力于一身的基層社區復合型數字化人才,并通過這些專業人才帶動作用進而全面提升社區居民整體數字素養和技能。具體來說,一方面開展社區數字化人才建設支持行動,如制訂實施社區層面數字技能提升專項培訓計劃,通過舉辦社區培訓班、崗位輪調、現場教學等方式推進社區“兩委”成員與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化信息能力提升建設,并定期開展針對社區“兩委”成員、社區工作者等的崗位專業化技能培訓等。與此同時,還應同步提升社區居民網絡文明素養,強化數字社會道德規范,營造數字社區良好生態。在此過程中,要格外注重提高社區青少年、老年人、殘障人士及困難群體等運用數字技術的能力,切實解決老幼病殘弱等面臨的現實困難。另一方面,要瞄準數字社區未來發展需求,嘗試與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高等院校建立合作關系,承擔高校、科研院所等教育基地與高新技術企業產教融合戰略的實訓基地建設,持續推進社區工作者隊伍及居民群眾等在數字化、智能化方面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
總之,數字社區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相關政府部門的指導監督也不應缺位。按照《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中提出的要求“健全基層智慧治理標準體系”。實踐中,相關部門要持續探索統籌推進數字社區標準體系建設,建立數字社區發展動態監測機制,建立數字社區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開展數字社區評價等引導性工作,為未來智慧社區建設和智慧城市發展筑牢根基。
(原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教授、石河子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盧云龍子,石河子大學法學院助教/責編 張 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