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景慧 倪秀珍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發展基層民主,拓寬基層各類群體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民主黨派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將政黨職能與基層治理有效銜接,為助力基層治理獻計出力,是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參政黨力量的重要途徑。
一、民主黨派助力基層治理的目標定位
1.助力基層提升自治能力。提升自治能力是基層治理的重要目標。民主黨派可以協助基層群眾樹立自治理念、提升自治能力,拓寬自治方式方法和途徑。一方面,民主黨派成員融入基層群眾,利用自己知識所長幫助基層群眾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民主黨派可以充分發揮中共黨委、政府與民主黨派所聯系的社會群眾之間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協調各方關系,紓解矛盾沖突。同時,民主黨派可以總結基層治理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提出參政意見,助力基層治理能力整體提升。
2.助力基層協商開展。基層協商是群眾參與基層事務管理的重要渠道。民主黨派有較為順暢的協商渠道,可以為基層協商所用。民主黨派成員中的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具備豐富的參政議政和協商經驗,可以直接為基層協商提供幫助。民主黨派助力基層治理,能有效助推協商民主向基層延伸,助推協商民主在基層落地開花。
3.提高民主黨派履職能力。深入基層一線,全面掌握基層現狀、民生需求,彌補基層治理短板,探索基層治理新途徑,是民主黨派貫徹落實中共二十大部署,踐行“四新”“三好”要求,積極參政履職新的發力點,也是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獻計出力的重要一環。積極參與基層治理有利于民主黨派增長實踐經驗,提高民主黨派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戰中鍛煉和檢驗民主黨派干部隊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更好地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
二、民主黨派助力基層治理的優勢
1.制度優勢。民主黨派的參政黨屬性由憲法和我國政黨制度所賦予,其職能明確,協商渠道規范、制度化,是基層治理中溝通上下,服務協商的重要制度化機制。同時,作為政黨組織,民主黨派具有較強政治把握能力,思想和行動始終統一于中共中央的決策部署,是中共黨委和政府的重要助力和人民群眾的有效表達渠道。
2.組織優勢。民主黨派組織包括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基層組織,覆蓋了全國的大部分省市區。特別是民主黨派基層組織,既是民主黨派履行職能的基礎,也是民主黨派與社會各界溝通的橋梁,是民主黨派助力基層治理的重要載體。基層組織成員分布在各行各業,很多成員直接或間接參與到基層治理之中。即使在沒有民主黨派組織的市縣、鄉村,也有民主黨派組織以助力鄉村振興、社區共建等形式,對相關社區、鄉村開展幫扶,這實質上已經或多或少參與了基層治理。特別是在近幾年的疫情防控中,民主黨派成員或堅守本職基層一線防控崗位,或志愿參與到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中。
3.人才優勢。民主黨派素有“智囊團”“人才庫”的美譽。實踐中,民主黨派成員既是基層治理的參與者,又是基層治理的受益者,分布在社會各個行業,在不同的領域、以不同的程度參與事務管理。有的民主黨派成員本身就是社會工作人員,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相比社會群眾,民主黨派成員有更加暢通的意見表達渠道,有更為系統的組織后盾,可以提出更為切實的解決方案,這些都使黨派的人才優勢更加突顯。
4.品牌優勢。基層事務千頭萬緒、包羅萬象,治理要求全方位覆蓋、零距離服務。而我國城市規模的擴容,城鄉人員流動的加劇,群眾維權意識的提高,無疑對基層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為提高基層治理的效果、效率,基層治理應充分借鑒先進的經驗、成熟的做法。長期以來,民主黨派積極開展參政議政,不斷探索協商民主,持續不斷服務社會,樹立了眾多工作品牌,積累了豐厚的經驗。例如助力鄉村振興活動、社區共建活動、社區普法活動、農村書屋建設活動等等,這些工作品牌已經形成了系統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和工作制度,很多品牌可以直接應用于基層治理中。
三、民主黨派助力基層治理的實踐路徑
1.著手民主黨派助力基層治理的理論探索。民主黨派助力基層治理,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框架下,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積極探索和嘗試。民主黨派組織和成員已經以不同形式參與到基層治理的不同層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經驗,只是這些成果和經驗還沒有進行系統總結,也沒有上升到民主黨派整體的履職理念而廣泛發動,更沒有從理論和制度層面建立完善。民主黨派應緊緊圍繞中共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立足于黨派特色和實際,對助力基層治理在理論和制度上加以完善,明確本黨派的發力方向和發力點。
2.建立民主黨派助力基層治理的工作體系。中共各級黨委、統戰部門為民主黨派參與基層治理提供了許多機會和幫助,但實際工作中民主黨派對基層治理的參與多以黨派基層組織或成員個人為主體。一方面,基層工作布局中更多地是吸引社會組織和群體力量的加入,而較少把民主黨派整體作為治理體系的重要力量納入;另一方面,民主黨派自身缺少較為完整的規劃和布局,缺少系統化的工作框架。要在中共黨委、統戰部門的統一規劃協調下,建立民主黨派助力基層治理的工作體系,將各個黨派服務基層的工作系統化,并形成長期有效的工作機制。
3.發揮民主黨派助力基層治理的特色優勢。從民主黨派現有社會服務實踐內容看,涉及到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法律服務、扶貧救助等領域,這些領域同時也是基層治理的重要內容。當前,不同的民主黨派有不同的參政議政重點領域,積累了不同的人才智力資源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優勢。要注重將民主黨派特色優勢與基層治理重點有機結合,找準基層治理的發力關鍵點,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建立民主黨派助力基層治理的考核體系。當前,對民主黨派自身建設和參政履職已經建立了較為科學完善的考核體系,但是對于民主黨派助力基層治理方面工作還沒有建立相應評價指標。2022年底,民主黨派各級組織已經完成換屆,形成了新的工作推進節點。以此為契機,對民主黨派履職考核也要適應新時代要求,不斷完善和細化。民主黨派在助推基層治理方面的工作,應作為一項明確的工作指標,納入民主黨派履職考核體系。
四、民主黨派助力基層治理的建議
1.加強系統性、協同性謀劃和布局。強化社會治理共同體理念,堅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遵循共建共治共享原則,大力發展合作治理、共同治理機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采取措施,把民主黨派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資源優勢融入到基層治理共建體系中。民主黨派組織不僅要從思想上認識參與社會治理的政治意義和社會價值,更要從行動上緊跟基層治理的步伐,在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等方面找準著力點,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科學謀劃,探索民主黨派助力基層治理之路。
2.堅持常態化、長效化、融合式發展。民主黨派助力基層治理,要久久為功,全面融合。與以往社會服務方式不同,要更加注重為基層轄區居民社區治理提供長期穩定的專業化、常態化、公益化保障機制和參與機制。可以以點帶面,先行示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各黨派的資源以及社會上其他有效資源有效鏈接,實現黨派與中共黨委政府間、黨派與黨派間、黨派與其他社會組織間、線下與線上間,等等,同頻共振、全面融合,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
3.將助力依法治理、文明治理作為重要著力方向。引入民主黨派在社會法制、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努力實現基層各項工作法治文明與道德文明的共同驅動,使各項事務相互銜接、相互協同。實踐中,可將實現一站化多元解紛、一站式訴訟服務的治理體系目標與推進社區法治治理現代化有機結合,組織黨派法律服務工作者與基層司法所共同攜手創建社區人民調解法律服務中心,以此推進社區治理法治化的運轉進度。此外,還可將社區法治治理和社區文化建設相融合,增強地方特色文化正面輻射作用,通過社區法治治理和社區文化建設的協調融合發展,使社區治理法治化更加深得民心。
4.推動精準化服務、精細化管理。社會治理體系正經歷從宏觀治理到微觀治理的轉變。民主黨派在服務基層治理過程中,要將發揮和完善網格化服務作為重要切入口。統籌黨派的社會服務資源,按照基層所需,進行合理布局和對接;同時,將社會服務的內容精準對接于每一個服務網格。在工作目標管理和考核評價上,也要探索建立與之相對應的精細化管理辦法。
5.探索公益與有償服務的有機結合。民主黨派成員參與社會服務活動,大都是出于奉獻社會無私情懷的公益性行為。但隨著民主黨派在基層治理中的深度參與,必將耗費黨派成員越來越多的時間、精力和財力,這就有可能使得一些服務項目難以持久跟進或深度參與。民主黨派在參與基層治理過程中,可探索如何將公益化服務與有償化服務有機結合轉化。這些都需要在未來實踐過程中,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不斷地探索和突破,以推動民主黨派服務基層治理工作更加堅實、富有活力。
(韓景慧,民革山東省委會宣傳聯絡部副部長;倪秀珍,民革濟南市委會秘書長/責編 張 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