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信用服務機構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全國深入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信用服務和產品需求旺盛,信用服務市場迅猛發展,給信用服務機構發展帶來機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給信用服務機構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對信用監管部門帶來壓力和挑戰。
一、我國征信業發展歷程
我國信用服務市場是伴隨著市場經濟漸進成長起來的。根據業務類型和目標市場來看,大致經歷了:金融征信體系信用服務、金融征信體系企業和個人征信服務、金融體系和非金融征信服務、信用服務機構法制化與規范化幾個發展階段。
1.金融征信體系企業征信服務
1988年成立的上海遠東資信評級有限公司是新中國第一家社會化專業信用評級機構,1992年中國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成立,1993年新華信國際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成立,開始在國內開展企業征信服務。1996年人民銀行在全國推行企業貸款證制度。
2.金融征信體系個人征信服務
1999年上海根據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同意個人信譽公司在上海試點”批示,經人民銀行批準成立上海資信有限公司,開展企業和個人征信業務,進行企業信貸資信評級。同年,中國人民銀行啟用以貸款卡為標志的“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
2003年人民銀行成立征信管理局管理信貸征信業,推動建立社會信用體系。上海、北京、廣東等地率先啟動區域性社會征信業發展試點,地方性征信服務機構迅速成立,國際知名信用服務機構進入中國市場。2004年啟動建設全國集中統一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2005年“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升級為全國集中統一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2006年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在上海成立。2007年國家設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牽頭部門為國務院辦公廳,2008年牽頭部門改為中國人民銀行。
3.非金融體系信用服務
2012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牽頭部門調整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中國人民銀行,我國進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雙牽頭時代。2013年國務院印發《征信業管理條例》,明確中國人民銀行及其派出機構是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負責監管征信業和金融信用信息數據庫運行機構,同年中國人民銀行出臺《征信機構管理辦法》。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關于充分發揮信用服務機構作用 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通知》,激發信用服務市場活力。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發展各類信用服務機構,鼓勵信用服務產品開發和創新”。公共信用服務機構、商務市場信用服務機構數量迅速增長,信用服務市場魚龍混雜,信用服務行業野蠻生長。
4.信用服務法制化、規范化發展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面進入法制化、規范化建設軌道,各地對信用服務機構的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也陸續出臺。與此同時,地方信用立法進程持續加速,以法制化加強信用服務機構的監管,截至2022年3月全國已經有上海市、浙江省、山東省、陜西省、天津市、江蘇省、甘肅省等18個省和汕尾市、臺州市、大連市、南京市、廈門經濟特區、無錫市等9個地級市出臺地方信用條例。2022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牽頭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征求意見稿)》,明確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務院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負責研究制定征信業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制定征信市場的準入規則、業務規則,組織制定相關標準,依法對全國征信業實行監督管理,我國征信業的監管體系更加完善。信用服務市場開始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發展階段。
二、我國信用服務機構的現狀
信用服務機構是信用服務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推進,信用服務機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用服務機構發展迅速。
1.從市場目標來看,分為金融體系征信機構、非金融體系信用服務機構(公共信用服務機構、商務市場信用服務機構)
金融體系征信機構主要面向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和證券市場提供信用產品和服務。截至2022年2月底,有136家企業征信機構在人民銀行完成備案;截至2022年11月中旬,有55家法人信用評級機構在人民銀行完成備案。
公共信用服務機構主要是對政府、金融機構提供信用產品和服務。國家發展改革委認定27家信用服務機構開展綜合信用服務試點工作,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信用工作。同時,各省市發展改革委也開展地方信用服務機構的備案管理工作,如山東省發展改革委2022年公示兩批共96家信用服務機構。
商務市場信用服務機構主要是為企業、個人和政府提供信用產品和服務。主要采取按月度、季度或年度收取會員費的方式,只要注冊會員即可通過軟件或網站查詢企業信息。
2.從信用主體來看,包括企業信用服務和個人征信服務
企業信用服務機構的信用主體是企業,主要對企業的信用信息進行歸集、加工和處理,并對外提供企業信用產品和服務。
個人信用服務機構的信用主體是自然人,主要對自然人的信用信息進行歸集、加工和處理。我國對個人征信監管較為嚴格,個人信用服務主要是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此外,人民銀行僅新受理了百行征信、樸道征信和錢塘征信3家個人征信機構的申請。
有些信用機構同時具備開展企業征信服務和個人征信服務的資質,如百行信用等。同時,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深入推進,有些信用服務機構也開始探索針對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的信用服務。
3.從企業性質來看,分為國有信用服務機構和民營信用服務機構
為了高質量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部署,政府部門委托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開展信用服務,同時全國各省、市兩級政府,為了保障公共信用信息數據的安全、理順工作機制、提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效率,紛紛成立地方國有信用服務機構,這些國有信用服務機構,在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指導下開展地方“信用中國”和“全國中小微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的建設運營工作,夯實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搭建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交換總樞紐。與此同時,大量的科技公司、互聯網公司、金融公司等也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金融、消費平臺,歸集各類主體信用信息,參與政府平臺建設,迅速發展壯大,典型的如企查查、天眼查、企信寶、螞蟻金服等。
4.從數據來源來看,我國的信用服務機構主要通過接入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歸集共享政府數據、采取新一代信息技術歸集、市場采購和機構合作共享等方式獲取信用信息
金融體系征信機構獲取信息的方式最多,主要是接入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來獲取企業及個人的金融征信數據,也可以通過政府部門共享或采購等方式獲取一部分公共信用信息作為參考。
公共信用服務機構中以國有公共信用服務機構信息獲取方式最具代表性,一般是參與政府數據信息治理,與政府公共信用信息數據庫直接共享,并通過“信用中國”“全國中小微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等與國家和省級平臺實現信息共享。
商務市場信用服務機構主要是通過云計算、機器學習、網絡爬蟲等技術,通過網絡來獲取相關主體的信用信息,如企查查、天眼查等,或通過自有消費平臺來獲取的相關主體信用信息數據,如螞蟻金服等。
信用服務機構向第三方采購信用信息,或信用服務機構之間通過合作的方式進行信息交換共享也是比較常見的手段。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如從事跨境企業信用服務的機構無法直接獲取境外企業的信用信息,一般采用與國外的征信服務機構進行購買或合作的方式,由國外的信用服務機構提供查詢企業的信用信息。
三、信用服務機構發展中的不足
1.信用服務機構發展地區間不平衡
信用服務機構數量與經濟發展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全國來看東部地區數量多,中西部數量少,東部地區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如截至2022年2月,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備案的136家信用服務機構中,北京、上海兩地超過60家,數量占了接近一半。截至2022年11月,全國備案法人信用評級機構共計55家,北京、浙江、廣東備案機構數量位居前三,合計占比達47.27%。證監會、人民銀行、銀行間交易商協會等部門認可的13家信用評級機構,其中大部分的總部機構集中在北京、上海;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的“全國首批27家綜合信用服務機構試點”中有15家在北京,4家在深圳、2家在上海,廈門、成都、貴陽、天津、蘇州各1家。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信用服務機構在區域上分布極不平衡。
2.信用服務機構發展受到制約
人民銀行是征信業服務機構的監管部門,信用服務機構需要獲得相關資質或許可才被允許開展信用服務,但在實際中,信用服務機構特別是非金融體系的信用服務機構,很難在人民銀行獲得許可或通過備案,這就導致公共信用服務機構和市場信用服務機構面臨比較尷尬、被動的局面。同時,我國對個人征信業務監管與國外相比更為嚴格,個人信用服務機構比企業信用服務機構更難獲得中國人民銀行的許可,近年來僅有3家個人征信服務機構申請被人民銀行受理。信用服務市場需求旺盛背景下,一方面要求信用服務獲取許可或資質方可開展業務,另一方面又對信用服務機構獲取許可或資質進行限制,導致信用服務機構發展受到制約。
3.金融體系的征信系統尚未實現信息共享
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建立了“信用中國”“全國中小微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自上而下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構建了公共信用信息的框架和基礎。公共信用信息的歸集共享有了長足進步,但還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數據質量不高、有效數據少、數據標準不規范、數據關聯性差、數據加工處理困難等情況。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的信用信息尚未共享至公共信用服務機構和市場信用信息服務機構,不利于非金融信用服務機構發展。
4.征信服務市場有待進一步規范
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推進,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征信服務機構,傳統監管力量的不足,導致征信服務機構亂象叢生,監管缺失、評級混亂的情況時有發生,許多協會商會、企業等機構違規收費給企業評級。近年來人民銀行針對信用服務機構的市場亂象開展了清理整頓工作,信用服務市場秩序得到進一步規范。但是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推進,信用服務市場快速發展,信用交易活動迅速增加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信用服務資質缺失、數據信息泄露、數據信息盜取、信息非法采集、數據信息丟失等問題日益突出,給信用服務市場的良性發展帶來挑戰。
5.征信服務機構的信用服務標準缺失
信用服務機構的類型、產品和服務多樣,技術服務缺失標準,行業市場門檻較低,市場競爭機制不健全,導致信用服務機構的水平參差不齊。征信業務是指對信用信息進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動,包括信用報告、信用評分、信用評級、信用調查和信用咨詢等多類型業務。國家和地方雖然發布了一些信用體系類的標準,但是不夠細化和具體,信用相關的業務類型、服務流程、服務要求相對分散,沒有統一要求。同時,許多信用服務機構由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咨詢公司、科技公司、金融公司等變更而來,在缺乏行業標準的情況下,導致行業自律和政府監管帶來一定問題。
四、信用服務機構建設發展的建議
1.有序放開非金融征信服務
當前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推進,在國內國際雙循環背景下,政府、司法、商務、社會等各個領域,消費、貿易、政務服務等各個場景,對信用服務和產品需求旺盛,但是國內對信用服務市場監管比較嚴格,屬于“嚴進寬出”的狀態。金融系統的信用服務機構鑒于其特殊性,監管嚴格一些,但是非金融系統的公共信用服務機構和市場信用服務機構區別于金融系統的信用服務機構,應當有序放開這兩類信用服務市場,支持信用服務機構發展,鼓勵信用服務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賦能多領域發展,激發信用服務市場活力,為各領域、各場景提供更加豐富的產品和服務,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2.推進信用信息數據共享
創新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方式模式,加大公共信用信息的歸集共享力度,打通公共信用信息數據的“最后一公里”。指定信息數據標準規范,統一數據格式,提高信息數據的有效性、關聯性、完整性、可用性,減少無效數據,提升數據加工治理效率。實施數據接口標準化建設,減少信息數據接入的阻力和難度。同時,推進金融征信信息通過合法安全的方式對信用服務機構分層分級開放,打造公平的發展環境,促進信用服務機構高質量發展。
3.強化信用服務市場監管
不斷完善現有信用服務行業的監管體系,各政府部門之間、國家和地方之間做好統籌協調,在完善征信監管制度、注重主體權益保護、強化宏觀審慎管理與加強行業自律管理等方面加強研究和實踐。在實際監管工作中,要避免出現多頭監管,也要防止監管缺失,做到既能“放得開”又能“管得住”,把握好市場創新與剛性監管之間的博弈,從技術監管、功能監管、行為監管發力,處理好共享與保護、創新與規范、效率與安全之間的關系。構建新型監管機制,加強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監管手段和監管方式,提升監管能力。
4.完善信用制度標準體系
深化信用服務市場制度環境。制定科學的制度體系,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給予金融—非金融信用服務機構、國有—民營信用服務機構、本地—外地信用服務機構相同的發展機會和待遇,維護公平的市場發展環境。加強信用主體權益保護,對損害信用主體權益的行為,加大懲處力度,維護信用服務市場的良性發展生態。建立“統一”“協調”“優化”“動態”的信用標準規范體系,如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標準、信用評價與信息分類標準、信用信息數據安全標準等。在法制化、規范化前提下,國家層面主要開展基礎性、普遍性標準的研究制定,地方和各行業根據各自優勢和特點制定創新性、實用性的標準,同時做好各標準之間特別是與國家標準之間的銜接和統一。
(楊超,青島征信服務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責編 張 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