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琪

比如同學聚會。你想去懷念同學情誼,但有的同學卻忙著攀比,“我升職了,現在年薪百萬”“我老公給我買了新包包”“我家孩子期末又是第一”。你會發現,如果你沒錢沒地位,基本就是去打個醬油。
比如春節聚會。收入、婚姻、工作、紅包、壓歲錢、禮品……都能成為親友攀比的對象,大家七嘴八舌,聊得熱火朝天,春節聚會就像看一場以家族為單位的現場話劇。
再比如情人節。大家對于這個節日的關注點根本不是愛情,而是朋友圈曬出的禮物。她收到了新包包,她收到了珠寶,她去吃了高級料理。如果你的禮物太平庸,可能就不好意思曬了。
從小到大,我們都活在比較之中??傆羞@么一批人,小時候,他們問你“在哪上學?”“考了第幾?”而不會問你“最喜歡哪個科目?”“學習累不累?”
當你長大了,還是這批人問你“上哪個大學了?”“985還是211?”而不會問你“喜歡自己的專業嗎?”“上大學有什么收獲?”
等你畢業了,他們還會問你“在哪個單位上班?”“工資多少錢?”“結婚了嗎?找對象了嗎?”“對象家里是干什么的?”“對象能掙多少錢?”而不會問你“對方人品如何?”“對你好不好?”你經常懷疑,這些行為的背后,是真的關心自己呢,還是為了其他什么原因呢?
人和人之間的比較,一直伴隨著人類的進化與發展。通過比較,人們得以更好地生存。比方說,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需要打獵,如果一個獵人意識到他追蹤獵物的速度比他人都快,那么
一起打獵時,他必然會成為向導。此時,比較幫助這個獵人找到了自己的優勢,而個人優勢也為他所在的集體帶來了生存優勢。
可見,與人比較的意義是進行自我定位,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這在心理學上叫作“社交比較”,它是我們用來認識自我的基本方式之一。通過比較,我們能知道自己是誰,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只要我們身處人群之中,社會比較就會自發進行。
青少年時期,我們容易深受比較的困擾,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對自我的認識愈發清晰,就應該不太會受到社會比較的影響。但實際情況又并非如此。
社交媒體的發展加劇了人們的比較。因為信息的流通速度太快,只要打開社交媒體,隨時可以知道最近別人身上發生了什么好事。如果你碰巧處在低谷期,很容易因此產生負面情緒,令你感到自身很糟糕,進而不斷地懷疑、否定自己。
社交比較主要分為上行比較(與比自己優秀的人比較)、平行比較(與和自己相似的人比較)和下行比較(與比自己差的人比較)。大多數人傾向于上行比較,因為我們的本意是想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盡力改善。然而,過度的上行比較會使我們的自我評價變得消極,對于生活的滿意程度也會降低。
當然,大多數人也很樂意進行下行比較??吹絼e人不如自己,會讓我們產生積極的正向感受。那些從小到大總問你考第幾名、上什么學校、工資多少的人,可能真的并不關心你,而是想在你這里進行下行比較,獲得一點對自我的滿意度。
現在,你知道了什么是“社會比較”,還會覺得和人比較很煩嗎?覺得煩也很正常。你可以參考以下方法,消除比較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管身處何處,都不必拿自身的缺陷與他人的優勢進行比較,而是應該與過去某個階段的自己進行比較。
比如,當你看到自己和舍友的四六級成績時,你發現舍友考得很高而自己沒合格,心里有很大落差,但其實這個成績比上次高出了20分,因此這20分的努力不該被否定。
與他人進行比較的確能激發自身的斗志,但每個人都有心身疲憊的時候,若在此基礎上還與他人進行比較,只會打擊自己的自信和自尊。每個人都有閃光點,我們要善于發現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所擅長的領域,看到自己與他人不同的方面,無論你當下的經歷是成功還是失敗,對于過去的你來說都是最寶貴的財富。
心理學中,自我接納是指欣然接受自我的所有一切特征(包括不好的一面)。我們要允許自己有不完美的一面,并坦然接受其所帶來的后果,做真實的自己。
我們耳熟能詳的霍金教授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中被記者刁難:“病魔已將您永遠固定在輪椅上,您不覺得命運對您不公嗎?”霍金教授回答:“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考,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有我愛的和愛我的親人及朋友,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币虼?,我們要敢于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揭露它背后隱藏著的意想不到的完美。
如果在自我接納上有困難,你可以拿出一張白紙,思考你是一個怎樣的人,然后花點時間寫下這個問題的答案。盡可能多列一些形容詞,然后看一下所寫的東西,看看你是如何界定自己的。再想想,如果用這些詞來界定過去的自己,是否妥帖?那么,現在你正確認識自己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的自我認識是利用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而得出的,是被他人所傳送的信息制造出來的,這當中包含著大量他人的價值觀和標準。對自我有穩定認知的基礎,就是不依賴于外界的評價,即便別人什么都沒說,你仍清楚地知道你是誰,你在做什么,你的價值和優勢所在。
在社會比較的眾多策略中有一項被稱為“天才效應”的策略,指個體在應對消極的社會比較時所采取的一種反思維方式,即通過夸大他人的能力來維護自我概念。
就像國王與乞丐。一個乞丐會嫉妒國王比自己更富有嗎?當然不會。
當我們考試成績不如別人,工作績效不如別人,或自家孩子不如別家孩子時,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是對方過于優秀,本身能力就高出我們很多。如果我們通過提升比較目標的方式去應對這種威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焦慮的情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