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瑾雯
(吉首大學商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2020年脫貧攻堅全面收官,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是絕對貧困的消除,是區域性整體貧困的解決。而剛剛實現脫貧目標的欠發達地區,尤其是邊疆地區,由于歷史、地理和國際政治等原因,存在較高的返貧風險,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就顯得尤為重要。
邊疆問題是任何一個現代國家生存和發展所必須正確處理的問題[1]。2014年以來,邊疆地區GDP總量與全國總量差距不斷拉大,經濟出現相對滯后問題。同時,邊疆地區傳統社會在轉型過程中面臨現代社會沖擊,社會問題不斷凸顯[2]。此外,邊疆地區基礎設施薄弱,防災減災能力差,容易受到自然災害影響[3]。這一系列經濟、社會、生態問題無一不向邊疆地區在“后脫貧時代”持續發展提出更大的挑戰,對區域韌性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雖然“興邊富民”行動使得目前沿邊地區實力顯著提高[4],但整體來看邊疆地區內部發展依舊不平衡,產業分工仍不合理,東北、西北、西南邊疆地區經濟增速差異仍然較大。如何通過優化產業結構來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進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創新經濟發展方式、提升區域經濟韌性,對突破邊疆地區發展瓶頸,補齊邊疆地區發展短板、促進邊疆地區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研究范圍為邊疆地區省份,東北地區為黑龍江、吉林、遼寧3省。內蒙古、新疆、甘肅納入西北地區分析范圍。自然區劃概念下,內蒙古中西部均位于西北地區,綜合考慮本文的研究區域,將內蒙古納入西北地區分析。西南地區包括云南和廣西。廣西盡管地處中南,但其經濟、歷史等均與西南相似,所以本文所分析的西南地區包含廣西。
2.2.1 熵值法
為測算各指標所占權重,本文選用熵值法計算各指標的權重。計算公式:
數據標準化,計算比重:
計算指標的熵值:
計算第j項指標的信息效用值:
gi=1-ej
計算指標xj的權重:
計算各地區韌性水平:
根據構建的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最終計算出2011—2018年邊疆地區88個地級市的區域韌性得分,該得分越大,說明區域韌性程度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2.2.2 α收斂法
α收斂主要是研究各地區某個變量差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呈現下降的趨勢,即如果對于任意t,都有αt+1<αt,就存在α收斂。計算方程:

2.2.3 產業結構指數測算
本文采用改進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指數的倒數來測算地區產業多樣化指數(Mull)。專業化指數(Fixl)則采用研究地區就業人數最多行業的就業人數所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衡量。公式:
式中,Sij表示研究區域i中,產業j就業人口數占該區域總就業人口數的比重;Sj表示區域i中,產業j就業人口數在全國產業j就業人口數中所占比重。對于多樣化指數而言,測度數值越大,表示區域產業結構多樣化程度越高;對于專業化指數而言,測度數值越大,該區域產業專業化程度越高。
2.2.4 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區域韌性的已有研究,將區域韌性分解為經濟韌性、社會韌性、生態環境韌性3個維度,構建的韌性水平評價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綜合韌性指標體系
本文將邊疆地區定義為擁有陸地邊境線的省份(包含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甘肅、新疆、西藏、云南、廣西9省份),數據來源于各省、市2011—2018年統計年鑒,缺失數據采用插值法補齊。由于西藏2個地級市數據缺失嚴重,無法測算其綜合韌性指數,故將缺失指標和省份予以剔除。
通過熵值法綜合測算,可以得到2011—2018年邊疆地區各省綜合韌性水平,求得平均值后對其整體韌性水平進行分析。在邊疆地區中,內蒙古、遼寧、新疆的綜合韌性水平較高,其原因可能是內蒙古整體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第一產業占比不斷縮小,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注重社會管理與服務層面,政策重心側重于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并重,所以韌性得分最高。同時,新疆始終保持中高速的經濟增長,但南北疆差異明顯使其韌性水平低于內蒙古。此外,遼寧省的韌性水平也很高,可能歸因于其鼓勵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使其在東北地區表現較為突出;其次是吉林、黑龍江、廣西;得分最低的是甘肅和云南2個地區。可能原因是甘肅省要素配置低效率,產業發展受到制約,同時忽視對生態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使其表現出較低的韌性水平;而云南省長期存在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低、滯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問題,所以韌性水平最差。
邊疆地區經濟韌性空間分布與綜合韌性分布具有相似性。內蒙古、遼寧、吉林的經濟韌性水平較高,其原因可能是內蒙古近年來人均GDP一直保持邊疆地區的首位,并且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經濟發展處于較高水平和穩步增長的態勢,同時,遼寧、吉林堅持“創新、改革、市場和開放”4個驅動,培育新的增長點,使經濟筑底趨穩發展。其次是新疆、黑龍江、廣西。得分最低的是云南和甘肅2個地區,且云南和甘肅的經濟韌性明顯低于其他省份。
遼寧、新疆的社會韌性水平較高,其原因可能是新疆地區社會民生改善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新時代治疆方略指引下,新疆呈現出社會穩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維護新疆地區的社會長期穩定是新疆現代化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是云南、內蒙古、吉林和廣西4省份,得分較低的是黑龍江和甘肅2個地區,黑龍江省民生基礎較差,福利設施建設落后,使其與遼寧省差距較大。而甘肅教育基礎短板突出,醫療人才水平嚴重滯后,成為其社會韌性表現較差的原因。但各省社會韌性水平差異不大,最高和最低社會韌性水平僅相差0.1。
在邊疆地區相對來說,新疆、內蒙古、遼寧的生態韌性水平較高;其次是黑龍江、甘肅、吉林;得分最低的是廣西和云南2個地區。生態韌性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西北地區生態韌性相對較好,東北地區次之,西南地區生態韌性最差。生態韌性是各個維度韌性中得分最低的,并且各個省份間差距較大。
從表2可以看出,邊疆地區中,東北地區的綜合韌性水平較高,其經濟和社會韌性都優于其他地區。而西南地區的綜合韌性水平較差,經濟和生態韌性顯著低于其他地區,尤其是經濟韌性,與東北地區相差1.04,這表明西南地區的經濟基礎明顯滯后于東北和西北地區,經濟結構更容易受到沖擊從而表現出較差的韌性,而綜合來看,西北地區與東北地區相差不大。各地區共同點是均在生態韌性中表現較差,尤其是西南地區。

表2 邊疆地區各維度韌性水平表
由表3可以看出,邊疆地區的韌性水平變化趨勢具有明顯的空間差異性,2011—2018年各地區韌性水平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波動。

表3 邊疆地區多維韌性變化趨勢表
東北地區,2011—2014年,3省經濟韌性均降低,生態韌性均增加,而綜合韌性只有遼寧略微增加,其余兩省均降低,這可能與遼寧省的社會韌性增加相關,其余兩省份社會韌性均降低。而2014—2018年,黑龍江和吉林省經濟韌性均增加,生態韌性降低,綜合韌性增加。而遼寧省只有社會韌性增加,經濟生態韌性均降低,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
西北地區,內蒙古和甘肅整體上各維度韌性均增加,而新疆雖然社會韌性、生態韌性稍有增加,但經濟韌性下降幅度大,導致綜合韌性也隨之下降。
西南地區,整體上云南和廣西韌性水平均有所增加,但2014年云南省各維度韌性水平均出現明顯的降低。
在分析邊疆地區經濟、社會、生態維度韌性水平空間差異及演變特征基礎上,本文利用α收斂法檢驗未來邊疆各地區韌性水平的發展趨勢,以促進邊疆地區經濟發展及韌性水平的提升。本文以邊疆地區2011—2018年各地級市為單位,測算出各省份韌性水平的α值,再取均值來代表各個地區α值。

圖1 2011—2018年邊疆地區韌性水平α值走勢圖
從整體上看,邊疆地區韌性水平的α值整體上呈現出上漲趨勢,尤其以東北地區為例,地區差異在逐漸擴大,并沒有呈現α收斂態勢。其原因可能是“振興東北”雖逐步推動東北地區整體平穩發展以期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但新的挑戰接踵而來,資源枯竭城市轉型亟待破解,同時政策支持所帶來的優勢資源集聚于東北相對發達的地區,使得區域間的差異擴大趨勢呈現出來。而西南地區α值有波動縮小的趨勢,表現出類似收斂的特征。云南和廣西兩省在各維度韌性水平時空上均呈現相似性,在3個地區中差異最小。得益于西部大開發戰略,西南地區整體實現經濟快速增長,但樂觀的增長率背后卻是與全國水平巨大的發展差距,總量小低水平的同步增長趨勢容易導致兩省共同經濟發展滯后,陷入“低水平勤奮”陷阱。
從圖2可以看出,整體上邊疆地區產業結構多樣化水平呈現出不斷增長的態勢。具體而言,2014年以前,東北地區的產業結構多樣化水平在邊疆地區占優,西北和西南地區產業結構多樣化水平相差不大。而在2014年以后,西北地區的產業結構多樣化水平趕超東北地區,尤其是在2017年大幅度增長,并且與東北、西北地區的差距不斷拉大。同時,西北地區新疆、內蒙古兩省份的綜合韌性水平在各省份中名列前茅,這意味著產業結構多樣化水平越高,其韌性水平也越高。

圖2 邊疆地區產業結構多樣化趨勢圖
由圖3可知,邊疆地區產業結構專業化水平空間差異較大。具體而言,東北地區專業化水平高,西北地區專業化水平在不斷提升,與東北地區差異逐步縮小,而西南地區專業化水平呈現出由降低轉為增長的態勢。東北地區的產業結構專業化水平和綜合韌性水平均最高,西北地區與東北地區的專業化水平雖減小,但其綜合韌性水平差距卻不斷拉大。這意味著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將抑制區域韌性的提高。西南地區綜合韌性在邊疆地區表現較差,這意味著西南地區相較于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單一的同時發展水平也低,競爭力較弱,不利于經濟社會發展。

圖3 邊疆地區產業結構專業化趨勢圖
整體上,邊疆地區韌性水平呈現明顯的空間異質性。其中,東北地區的韌性較好,其次是西北地區,韌性水平最差的是西南地區。空間維度上,多維度韌性水平中,東北地區經濟韌性和社會韌性水平較高,西北地區生態韌性相對較優,而西南地區與東北、西北差距較大,內部差距雖小但發展水平低。時間維度上,2011—2018年各地區韌性水平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波動,3個地區整體變化趨勢大致相似。
由韌性水平α值走勢可知,邊疆地區各省差距緩慢擴大,尤其是東北地區在2015—2018年區域內部差距顯著擴大,西南地區表現出類似收斂的特征,其內部差距波動縮小。
邊疆地區產業結構多樣化發展有利于區域經濟韌性的提高,而產業結構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抑制區域經濟韌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