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莉 陳紫薇

【摘要】新高考改革及推進縣域普通高中建設的背景下,縣域高中開展生涯教育的迫切性進一步凸顯。本文從皖北縣域高中S中學生涯教育課程實踐過程入手,詳細闡述了該校生涯教育課程的落地與實施、評價與成效,總結了對同類學校具有推廣價值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縣域內生涯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下一步發展可能遇到的困難及思考。
【關鍵詞】新高考? 縣域高中? 生涯教育課程
【課題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高中生生涯自我概念現狀及其教育干預研究”(課題項目號:JK20100)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1-0016-03
一、背景與依據
《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2014)要求普通高校在錄取制度上逐步推行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這一變化使得傳統分數導向轉為專業導向,體現了關注學生個性發展的理念,也意味著學生對未來生涯發展的選擇從高考結束填報志愿直接前移至高一的選科。
近年來,縣域普通高中建設受到廣泛關注。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委聯合印發《“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重點任務之一就是“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大力推進優秀教學成果應用,完善選課走班、綜合素質評價和學生發展指導,充分利用農業農村資源,加強勞動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形成具有鮮明縣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育人模式?!?/p>
在新高考背景下,S中學作為其縣域內第一批省級示范高中開啟了全面的教育教學改革,圍繞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行了生涯發展教育綜合課程的探索與實踐,喚醒學生生涯意識,使其為未來生涯發展儲備知識和技能,做出更好的生涯抉擇,進而建構未來美好幸福的人生。
二、探索與實踐
(一)厘清發展現狀
隨著新高考的到來,浙江、上海、山東等省市相繼發布生涯教育指導意見并在試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涯規劃教育。但在S中學所處的皖北地區,生涯教育并未得到重視,很多學校仍把學生的學業成績放在首位,持有“生涯教育無用論”;小部分對生涯教育認可的學校由于缺乏專業的師資力量又陷入了“生涯教育形式化”的局面,削弱了生涯教育的有效性。
S中學在對當地生涯教育狀況做了細致的分析后,由校長親自督導學校生涯教育工作,將其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學校連續三年多次派遣教師外出學習生涯教育相關理論和課程,遴選出一批對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熱情的教師,成立“S中學學生發展指導中心”,組建專業教師團隊。結合專家建議,圍繞“學生生涯自我概念、生涯規劃意識”等主題開展校內調研,結果表明:約43%的學生生涯規劃意識淡薄、約52%的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不夠明晰,還有很多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和生涯抉擇能力,學生生涯發展狀況不容樂觀。
(二)確立課程目標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維度,具體以培育學生“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為目標。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中也進一步明確指出,“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正確認識自我,更好地適應高中學習生活,處理好個人興趣特長與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關系,提高選修課程、選考科目、報考專業和未來發展方向的自主選擇能力”。
依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結合S中學“全面育人、育全面發展的人”育人目標和該校學生具體學情,S中學將該校“學生生涯發展課程”總目標設定為三個維度:通過參與課程學習,學生明晰“我是誰、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到達”,成為自覺發展的人。這一目標的確立一方面體現了學校在面對新的育人方式改革,對學生的“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方面的關注與探索,也體現了新的發展目標指導下,學生的生涯自我認知、生涯規劃意識、生涯適應、管理和抉擇的實踐過程;另一方面明確了該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定位,是達成學校育人目標的重要實踐途徑和完善學科課程體系建設的有益補充。
同時,學校又依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發展需要,確立了課程的具體目標為:
1.通過高一年級生涯認知探索課程的學習實踐,學生完成對“生涯興趣、生涯能力、生涯價值、生涯抱負、生涯認識”及“專業和職業世界”的探索,明晰生涯自我概念,喚醒夢想意識,從生涯認知的角度深度了解“我是誰”,初步構建“我要去哪里”。
2.通過高二年級生涯適應力探索課程的學習和實踐,學生完成“生涯適應力提升、專業和職業探索,校內外實踐參與”的探索,提升生涯適應力進一步了解外部世界,清晰“我要去哪里”,嘗試實踐“我如何到達”。
3.通過高三年級生涯管理和決策探索課程的學習和實踐,學生完成“生涯自主管理、生涯決策、生涯發展”的探索,提升高三備考階段的自主管理能力、樹立目標,確定自身選擇和生涯理想,主動應考,自主規劃發展。統合“我是誰、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到達”的探索實踐的進一步達成。
(三)建構課程框架及內容
學校一直在探索“全面育人、育全面發展的人”的有效途徑,在大德育課程、育人活動體系構建、學科課程育人價值的挖掘、學生的終身發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實踐。自新高考改革方案出臺以來,該校由零星開展生涯規劃的相關活動開始,到一系列課程的研發落地,再到生涯教育理念與學科教學融合的嘗試,并于“十三五”期間,立項省級研究課題“高中生生涯自我概念發展現狀及其教育干預研究”。在全面開展生涯發展課程的實踐過程中,構建了高一、高二、高三三個年級既連續又交叉、系統的學生發展課程框架,學生發展探索課程體系包括生涯教育、心理教育及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與學校德育課程體系與學科課程體系一起服務于學校育人目標。
依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生涯發展目標,學校進一步制定三個年級的生涯發展課程主體框架。以高一年級生涯認知探索課程為例,其框架為校史課程、興趣探索、能力探索、價值觀探索、性格探索、未來探索、大學及專業探索、職業世界探索、身心成長九大子主題。在年級課程框架指導下,再依據課程具體目標制定具體模塊的課時主題、目標和內容設計。比如高一年級生涯能力探索模塊,共五個課時,具體主題分別為“能力初探、聚焦優勢、實踐體驗活動、整合能力認知、能力的管理與提升”,內容也從課堂上的體驗學習到活動中的實踐學習再到后期的整合學習,豐富且逐級深化。
學校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豐富、積累、完善課程活動內容和設計,在三年一輪課程實驗后印制了《S中學學生發展指導校本教材》和《S中學學生生涯手冊》。
(四)落地課程實踐
1.用教學課時保障課程實施
學校將生涯發展課程納入學??傮w課程規劃之中,寫入課程表,每周一節。學生發展指導中心每周指定“核心備課組成員”提前兩周按課程框架計劃進行課程設計,提前一周集體備課研討、修訂、形成授課方案,授課時使用統一教案和PPT,授課后的集體備課進行復盤和再修訂與完善。即:“核心組成員備課—集體備課—獨立授課—復盤修訂—完善確立”。該模式不僅保障了課程有序實施也使課程在打磨中日趨成熟和? ? 適切。
2.用實踐活動拓展課程形式
常規體驗性學習課程之外,學校結合學生階段生涯發展任務,不同模塊對生涯發展的影響程度,整合利用校內外資源,對部分模塊采用“自主設計、請進來、走出去”多種形式開展實踐活動:如能力探索模塊中的實踐活動分別為“校園文化藝術節策劃案評選”、與學校值周勞動實踐結合的“跟崗勞動我能行”;職業探索模塊中的實踐活動有“家長論壇之職業世界”“職業探索之走進企業、走進機關”等。多種實踐活動不僅豐富了課程形式,也拓展了學校生涯教育的寬度。
3.用假期實踐任務深化課程效果
在寒暑假前,學生發展指導中心統一印制“假期生涯作業單”,依據年級階段不同,定制不同生涯實踐任務,如:高一寒假進行“學長訪談”了解高中學習方法、大學和專業等;高一暑假跟崗體驗感興趣的職業并做好職業訪談記錄等。開學后,學生在班級內交流、分享假期作業,指導中心收集優質作業在學校內及公眾號平臺上展示,讓學生共享實踐獲取的經驗和信息,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開闊學生的生涯視野。
三、評價與成效
客觀有效地評估課程效果一直是課程探索實踐面臨的重要問題。S中學運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對生涯發展課程效果進行綜合評定。在“定量”層面,每節課后學生要填寫課程效果反饋單,從主題選擇、內容設置、形式組織、達成效果四個方面給每一節課程從非常不滿意到非常滿意進行五點評分,評估學生對每節課的接受程度。在“定性”層面,一方面依托學校印制的課程配套《學生生涯發展手冊》詳細收集課程實踐中學生的課程記錄資料,為學生建立生涯成長檔案;另一方面對部分學生開展團體座談和個人訪談,了解他們對生涯發展課程的主觀反饋。最終結合定性和定量兩方面內容,對課程效果進行綜合有效評估。
同時,結合該校高中生生涯自我概念課題研究的開展,對課程效果用實驗法同步進行了檢驗。(以下數據均來自課題研究結果)
1.對于課程效果客觀題反饋結果:邀請學生填寫生涯發展課程反饋表,包括客觀題8道,主觀題3道??陀^題采用五點計分法,內容包括:我喜歡這樣體驗式的活動課程,我對自己的興趣更加清楚了,我更加了解自己的能力,我更加明確了職業的價值和意義,我基本弄清楚了自己想從事的職業/專業領域,我覺得自己目標更清晰、行動力更強了等,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記1~5分??陀^題分析結果顯示所有題目得分均高于理論中值3分,表明生涯發展活動課程效果明顯,學生持積極喜愛的態度且有多方面收獲。
2.實驗組的前后測差異對比:對實驗組學生前后測分數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進行處理,得出結果如下表所示:除生涯能力、生涯抱負兩個維度外,高中生生涯自我概念中其他各維度和總分均達到顯著差異。具體得分表現為:生涯價值、生涯興趣、生涯認識和生涯自我概念總分后測得分均顯著高于前測得分。
四、經驗與展望
總體來看,S中學生涯發展課程的實踐探索,豐富了學校的課程建設體系,助力學校實現“全面育人,育全面發展的人”的育人目標,激發了教師團隊的成長熱情和學生發展的活力,進一步打造了該?!盎盍π@”的良好形象,初步形成具有符合S中學特色的高中育人模式。同時,探索實踐的過程中累積了值得同類縣域高中借鑒的經驗。
1.緊密結合本校校情、學情
該校的生涯發展課程從最初嘗試探索到逐步形成,每一步都緊密結合了該校校情和學情。該校地處皖北縣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生源75%以上來自鄉鎮和農村,學校的配套硬件設施只能達到中等水平。因此,在課程設計之初,學校沒有盲目跟風浙江、上海等發達地區的做法,而是在多次調研的基礎上,把能做的學過來,把有利于本校學生發展需要的作為課程建設的重點。
2.充分挖掘利用學校內部資源
該?!按蟮掠こ獭钡膶嵤樯陌l展課程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平臺。如校團委的各類社團成為學生生涯發展實踐的基地、學校的值周勞動日為學生在校內的職業體驗提供了機會;依托學生為主體的學校大型活動的開展,提升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作為一所縣域高中,S中學的生涯教育課程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高中生完整的生涯教育體系而言仍然任重道遠,諸如:課程體系的科學擴容、課程校外實踐資源的有效、科學整合與建設、科學研學課程體系的建設和實施等方面在縣域內資源不充足的情況下仍然面臨很大的困難,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覃炳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規劃課程的思考與實踐[J].智力,2021(18):141-142.
[2]王永娟.高中生涯規劃課程實施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21(21):72-73.
[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EB/OL](2014.09.0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4]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和《“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16/content_5661144.htm
作者簡介:
李曉莉(1977年—),女,漢族,安徽淮北人,研究生,校長助理,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德育與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