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強
【摘要】在小學的德育教育工作內容中,針對后進生的教學一直都作為班主任的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此,班主任在開展針對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時,必須要充分掌握后進生的心理特征與學習表現特點,對后進生的成因進行深入的探究,以此作為優化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據。基于此,本文圍繞后進學生轉化的思考展開探討,以期為班主任提供有效教育思路。
【關鍵詞】小學? 班主任? 德育工作? 后進生? 轉化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1-0040-03
一、引言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其身心的發展都有著較為顯著的變化,在學習生活表現上也有著多方面的問題,對于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順利展開有著不利影響。因此,班主任必須要遵循“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德育措施,明確班級內后進生的問題表現類型,了解后進生的形成原因,通過具有針對性與有效性的教育措施對后進生進行轉化,以此更好地對后進生進行引導,提高德育工作質量。
二、后進學生的主要表現
通常來講,后進生泛指學習能力不足、學習成績較低、學習習慣不正確、缺乏自我約束與管理能力的學生,其表現類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思想品德與道德意識較高、行為表現良好,但學習成績較低、進步情況不明顯或沒有進步表現的學生;另一種是思想品德與道德意識缺乏、行為表現較差、學習成績也較低的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來看,小學班級中普遍都存在后進生,數量較少,但影響范圍較大,對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有著直接性的影響,因此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時,必須要重視后進生的轉化問題[1]。
三、后進學生形成的背景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開展教育工作的主要陣地之一,家庭環境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無意識地關注家長的行為舉止,思想認知與價值觀念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發展,讓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品行與習慣,而不良的家庭環境易于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如家長情緒易怒、暴躁,對于學生的要求過高,學生往往易于因負擔過重而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與壓力。在家庭生活中,部分家長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缺乏足夠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如以暴躁、不耐煩、溺愛、縱容、消極等不良態度與學生進行交流;家庭生活氛圍較差,父母離異、家長因出差或外出打工而長時間不在家、留守兒童等;家長自身的行為不夠規范,生活習慣表現存在不足之處,易于被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與模仿。學生缺乏積極向上、自由健康的成長環境,對于學生人格的建立以及思維的發展有著很多方面不利影響。
(二)學校因素
學校作為重要的教育場所,后進生的部分形成原因與學校因素有著密切的關聯性。部分學校在教育教學方面更加重視學生的成績,因此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尖子生的教育上,在教育要求的目標定位上也主要關注智力教育,并沒有正確認識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對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著一定的局限性。部分班主任采取的教學方式較為傳統、常規,在開展德育工作時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優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的成績進行區別對待,如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習成績較好的優等生與中等生身上,對于后進生的關注力度較小,后進生得不到班主任充分的重視,學校生活體驗較差,難以建立與學校的情感,因此和諧平等師生關系的缺失也是影響后進生的主要因素之一[2]。
(三)社會因素
相較于學校與家庭而言,社會作為教育場地之一,缺乏與教師、家長職能定位相似的教育引導者,學生雖然能夠在其中獲得在家庭與學校中難以接觸到的教育元素,但同時也會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且家長與教師無法時刻關注學生每一時間的發展情況,學生易于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學習并形成不良行為規范。
四、后進學生的心理特點
后進生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自尊心較強。小學階段的學生開始形成自我意識,具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欲,渴望獲得他人的關心與注意,但由于后進生的學習成績普遍較低,易于受到班主任的批評,即使部分班主任在與后進生進行交流時能夠注重自己的言語,但由于話題中心依舊難以避開學生的學習成績,且后進生的心理較為敏感、脆弱,自尊心較強,因此易于表現出多方面的情緒問題;其次是自卑感較強。部分后進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雖然能夠做到努力學習,但由于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自身的付出與獲取的學習成果不匹配,學習體驗長期較差,始終無法形成積極的態度,因此便易于因學習困難而產生憂慮,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并對自己產生懷疑與否定,且多數后進生由于長時間無法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其性格通常存在內向、自閉等情況,抗拒在多人面前說話或做事,因此在遇到學習問題時也難以主動向教師尋求幫助與指導;最后是意志力較低。從實際情況來看,一部分后進生都能夠遵循校規班規,但內在性的學習動機較弱,無法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也易于退縮,缺乏探究問題與解題思路的學習主觀性[3]。
(一)后進學生轉化與德育工作之間的關聯性
針對后進生的轉化教育一直都作為教學中常見的一項工作,被廣大教師群體所重視,采取有效轉化措施轉化后進生是教師群體的重要教學任務。從客觀角度來看,小學階段后進生的形成原因較為直觀,相較于初高中階段而言,學生學習及基礎能力的差異性較小,因學習基礎缺失而造成后進生的學習情況不突出。
德育工作的主要開展目的便是有效解決后進生現象,對于后進生的轉化成果是評價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要依據之一。由于后進生的形成原因具有差異性,因此班主任在進行德育工作時必須要注重后進生的個體差異,針對具體的后進生形成原因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強教育指導的有效性。
五、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后進學生轉化途徑
(一)幫助后進學生排除心理戒備
班主任在開展針對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時,首先需要避免采取否定式的態度,如以嚴肅的態度與后進生進行一對一溝通,或是訓斥、諷刺以及責備后進生的學習能力,防止后進生形成逆反或抵觸的情緒,導致后進生轉化工作無法有效進行。為此,班主任在進行后進生轉化工作時應對后進生給予足夠的關心與愛護,在與后進生進行交流時也需要注重自身的表情、語氣、言語以及行為,讓后進生接收到班主任的期望,尊重后進生的內心,讓后進生能夠從心理上消除對班主任的戒備,幫助后進生更好地理解班主任提出的要求。
(二)幫助后進學生樹立自信心
從教學實踐的情況來看,后進生學習態度消極與自我否定產生的影響要高于后進生學習成績較低、理解困難等問題,班主任必須要讓后進生轉變自身的自我偏見與消極態度,讓后進生消除“頭腦不聰明、學習能力差勁”等消極觀念,提高后進生的學習自信心。班主任首先需要幫助后進生正確地認識自我,讓后進生明確發展優勢能力、避開短板之處的概念,讓學生在優勢能力中獲得良好的發展體驗。明確后進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能力特長,在進行教學或活動時需要為后進生構建體驗的空間,讓后進生敢于運用自己的優勢[4]。
(三)幫助后進學生提升學習能力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并不是學習時間長便能夠提高學習成績,只有結合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并以此為基礎展開長期的學習活動,才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習成績。任意一門課程的學習都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后進生的形成需要較長的時間,若后進生并不具備良好的基礎知識積累,在進行學習活動時往往便無從應對,因此,班主任需要對后進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指導,幫助后進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方面,班主任需要以教學實際為出發點,幫助后進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如怎樣提高聽講效果、怎樣理解并記憶知識、怎樣分析題干等,并在此之后針對后進生的個體實際情況采取差異性指導,確保后進生的學習方式更加符合自身的實際學習需求,在此過程中,班主任也需要做出良好的示范,為后進生提供參考,以便于后進生更好地完成學習;另一方面,班主任要提高后進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如指導后進生自主規劃學習目標,結合教師檢測與自測,幫助后進生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使其轉變為后進生的無意識行為。
(四)發揮集體的作用
班級是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第一場地,班級氛圍的營造效果與后進生的轉化成果有著密切的關聯性,良好的班級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班主任需要注重班級環境的構建,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組織學習活動,并引導后進生參與到其中,讓后進生在良好的班級氛圍中進行學習,以此促進后進生的轉化[5]。
(五)多方面教育合力幫助后進學生
學生獲得教育的渠道不僅僅局限于學校,同時還包括家庭與社會,而后進生的形成與學校、家庭以及社會都有著不同程度的關聯性,因此要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便必須要將學校、家庭與社會相結合,構建集學校、家庭、社會為一體的教育網絡體系,通過互補與互促的方式提高德育工作效果。為此,班主任需要積極與后進生的家長進行溝通,通過電話聯系或家訪的方式與家長商議針對后進生的方式,提高家長的重視程度,讓家長重視后進生的優勢能力,轉變家長溺愛、驕縱學生,或是命令、冷淡等錯誤育人理念。學校需要加強與當地街道、公安部門的聯系,共同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降低社會因素對后進生的負面影響。
(六)拉近師生距離,增加教師與后進學生的親密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班主任開展后進生轉化工作的首要前提,班主任在明確后進生的具體形成原因后,需要消除后進生的抵觸情緒,以關心、愛護的態度作為基礎,確保自身的思想與后進生能夠處于平等的地位,讓后進生從主觀意識上認為班主任不僅是優秀的教師,同時也是具有共同話語的朋友,當后進生可以消除對于班主任的抵觸心理后,便可以學會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向班主任尋求幫助。同時,班主任還需要對后進生進行鼓勵,幫助后進生提高進步的信心。
(七)主動關心后進學生,使其感受溫暖
愛是開展后進生轉化工作的基礎,將愛融入到后進生轉化工作當中能夠有效地突破后進生的轉化難點,因此班主任必須要主動關心后進生,以平等的眼光重視每一名學生,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班主任的關懷與愛護,以此使每一名后進生都能夠在班主任的關心與愛護下形成積極向上的動力,以此使后進生能夠主動與班主任進行溝通,激發學生的自主發展意識,由后進生掌握自己的發展主動權。
(八)教師要對后進學生充滿耐心
班主任不僅僅是開展課程教學活動的教師,同時還是學生的人生導師,相較于任課教師而言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只有班主任能夠重視與后進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加強溝通力度,才能夠有效地推動后進生的轉化工作。為此,班主任必須要具備足夠的耐心,當后進生出現問題時,班主任不僅需要與后進生進行溝通,同時還需要注重自身的言語,對于存在一定猶豫情緒的后進生應采取引導的方式讓后進生闡述自身的問題,以便于班主任對后進生進行開導以及鼓勵,從而更好地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德育工作。
(九)懂得賞識后進學生
每一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與優勢能力,班主任在進行后進生轉化工作時,需要注重挖掘后進生的潛能,學會賞識后進生,對后進生提出足夠的贊美與激勵,使后進生能夠潛移默化地產生學習信心,幫助后進生逐漸消除自身的消極態度。小學階段的學生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與肯定,班主任通過賞識式教育讓學生獲得充分的肯定,可以有效地在提高后進生學習自信心的同時促進后進生的良好發展。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班主任若想要更好地完成后進生的轉化工作,便必須要明確后進生的表現與問題形成原因,掌握影響后進生的因素,消除后進生的抵觸心理,提高后進生的學習自信心與學習能力,以關心與平等的態度和后進生進行交流,縮減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愛護,并根據不同類型后進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模式,以此有效地確保德育工作的質量,促進后進生的轉化。
參考文獻:
[1]裴奭.優化班級管理,實施道德教育——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思考[J].清風,2021(8):1.
[2]徐建亞.淺析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后進生轉化策略[J].名師在線,2021(18):2.
[3]劉圣鵬.高中班主任轉化后進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研究[J].學生·家長·社會:學校教育,2021(3):301-301.
[4]康露丹.優化班級管理? 實施道德教育——新形勢下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探析[J].文學少年,2021(1):1-1.
[5]韓麗芳.做好德育工作 推動學生發展——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策略初探[J].名師在線,202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