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敬淇 張曉輝
[摘要]河北是一塊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這片土地英雄輩出,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革命歷史。燕趙兒女在黨的領導下,書寫了可歌可泣、濃墨重彩的紅色篇章,鐫刻下蕩氣回腸、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紅色資源。紅色文化貴在傳承,隨著融媒體時代的來臨,短視頻、微信、微博、直播、H5、VLOG等微媒體的出現,為紅色文化的傳播搭建了新平臺,賦予紅色文化傳承新的活力。面對河北紅色文化微傳播效果欠佳,傳播內容不足,形式單一,社會關注度不夠的現狀,應加大微傳播力度;創新微傳播內容;豐富微傳播形式;優化傳播環境,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色血脈賡續不斷,賦予紅色文化新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紅色文化;河北;微傳播;實踐進路;效果提升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69(2023)02-0030-06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2年承德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文化自信視角下河北紅色文化微傳播的路徑與效果提升研究”(2022315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殷敬淇(1988—),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文化傳播、網絡與新媒體等領域研究;張曉輝(1984—),女,河北承德人,承德廣播電視臺電視廣告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廣播電視新聞研究。
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孕育的紅色文化是構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元素,是文化自信的源頭活水。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基本的文化形態,屬于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文化自信的強大支撐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大會議和地方考察時多次強調紅色資源的重要意義,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弘揚和傳承。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1]。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依靠傳統媒體進行紅色文化傳播存在種種不足,微媒體作為新興的媒體形態在傳播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日漸凸顯,運用好微媒體開展紅色文化微傳播,創新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切實提升了紅色文化的傳播速度、傳播范圍和傳播效果。
一、河北紅色文化特征
河北是一片紅色沃土,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地處華北平原的河北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重要的戰場,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毗鄰首都北京,河北人民眾志成城、凝心聚力、滿懷熱情地投入到了建設新中國和改革開放的宏偉事業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涌現出了一批批不懈奮斗、可歌可泣的人物。河北有著種類多樣的紅色文化,每一處革命戰斗遺跡、每一件珍貴革命文化遺產、每一個紅色文學作品,都折射著革命先輩們崇高的政治理想、堅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一)河北紅色文化具有地域性
河北地處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北為燕山,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重要戰場,也成就了它在新中國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獨特的歷史使命。河北見證了中國革命重大抉擇的深厚偉力;濃縮了塞罕壩人為京津重塑生態屏障的一路艱辛。作為紅色文化大省的河北,紅色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系統完整,各種類型的紅色文化資源點在空間上的分布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各個紅色文化資源的分布與時代重要歷史事件存在緊密聯系。河北紅色文化資源大體沿太行山、燕山,渤海一線分布,形成了“一地、兩帶、十區”的紅色文化區域。這些寶貴的物質遺產和精神文化遺產為河北弘揚傳承紅色文化奠定了充實的內容基礎。
(二)河北紅色文化具有時代性
不同的歷史時期,紅色文化的內容也不斷地豐富發展,展現出持久的生命力。在中國波瀾壯闊的革命時期,河北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貢獻;在新中國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河北人民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解放思想、自強不息不斷開創新局面;新時代,河北紅色文化始終保持著其先進性和時代意義,堅定著河北人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決心。
(三)河北紅色文化具有傳承性
每個時代的紅色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內涵。但紅色文化的本質始終沒變,紅色的傳統和基因一直隨著時代延續發展,不斷傳承賡續紅色血脈。河北紅色文化提煉和凝聚了河北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時代精神,并在實踐中發展傳承。從李大釗精神、太行精神到西柏坡精神,這些精神是紅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勵河北人民開拓創新、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和平建設時期形成的大慶精神、抗洪精神,更是紅色文化得以傳承的體現。
二、微媒體助力紅色文化傳承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微信、微博、短視頻、直播等“微傳播”方式為紅色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機遇。“微傳播”指以移動互聯網技術為基礎,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平臺為載體,以包括并不限于微圖文、微視頻、微電影、網絡直播為形式的新型傳播方式[2]。微傳播分為圖文類、視頻類、互動類三種類型:圖文類通過文字和圖片的形式進行傳播;視頻類別主要包括微電影、短視頻、Vlog等;互動類以小程序、小游戲等為代表。微傳播的核心特征是“微”,以“微載體”為渠道,以“微形式”為路徑,向“微受眾”傳播,在網絡各圈層內形成裂變式傳播,讓紅色文化“火起來”“活起來”。
(一)“微載體”拓寬了紅色文化傳播的廣度
傳統的紅色文化傳播依靠線下的紀念館、場館的展覽和宣講,傳播范圍有限,利用好互聯網平臺的微傳播,能夠擴大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拓寬傳播的廣度。互聯網時代,信息流動速度加快,人們的媒介使用習慣發生了改變,更傾向利用便攜式可移動化的數字設備和碎片化的時間瀏覽信息。短小精悍、簡潔靈活的微媒體內容受到人們的青睞。“微載體”不僅可以對紅色文化信息進行短、平、快的傳播,還將各類紅色文化素材進行整合,選取小題材微細節進行闡述,將理論轉變為有趣的故事,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受眾對于貼近生活、人情味濃的需求。“微載體”可以集合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的優勢,在互聯網海量信息平臺,低門檻、即時性、去中心化、扁平化的基礎上,融合了可移動、交互性、個性化的特點,吸引更多人關注紅色文化。
在碎片化的信息時代,大眾越來越傾向于利用空閑時間獲取信息,“微傳播”滿足了大眾快餐式的閱讀習慣,提供了一系列更便利、更生動的微傳播渠道,大眾可以通過微信、微博、APP、抖音、快手等“微載體”感受紅色文化。這些“微載體”不僅可以對紅色文化信息進行短、平、快的傳播,還將各類紅色文化素材進行整合,選取小題材微細節進行闡述,將理論轉變為有趣的故事,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受眾對于貼近生活、人情味濃的需求。
(二)“微形式”提升了紅色文化傳播的效度
傳統的紅色文化展示,主要在展覽館、博物館依靠實物或者照片的平面靜態展示。實物不具備敘事功能,照片通常年代久遠,單一的呈現手段難以生動再現紅色文化內涵和精髓。利用微傳播集圖像、文字、聲音、動畫等多手段于一體,加強互動,打造場景,創設情境,營造“個體在場”的臨場感,使照片“活起來”、音像“響起來”、場景“動起來”。
傳統的紅色文化偏宣教式,互動性不足、感染力不強,微傳播依靠新媒體技術創新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形成了以圖文、短視頻、微電影、微訪談、直播、微小說、H5、微課堂等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如,通過制作短小精悍的短視頻,可以讓受眾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優質信息;直播可以實現異地共享,通過生動形象、橫跨空間、遠程指導進行傳播;H5、AR、VR等形式讓受眾沉浸式體驗,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增強了受眾對于紅色文化的身份認同感。
如今年輕人已經成為使用微媒體使用的主力軍,更是文化傳播的先行者,“微形式”的時尚化、潮流化,符合年輕人的興趣愛好。根據紅色內容的不同,選擇符合不同紅色文化類型特點的“微形式”,緊跟社會熱點和新聞,利用幽默親和的網絡熱詞,以年輕人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受眾能夠立體化、全方位地感知紅色文化底蘊,更容易激發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
(三)“微受眾”延伸了紅色文化傳播的深度
微媒體有別于傳統傳播單向灌輸的傳播格局,“萬物皆媒、人人皆是傳播者”,變被動為主動,形成了雙向互動的傳播新格局。一方面,受眾可以通過點贊、留言、彈幕、評論、分享積極傳播紅色文化;另一方面,受眾還可以通過二次創作參與到紅色文化的內容生產。如,在熱播的革命歷史劇《覺醒年代》中,受眾把劇中人物、經典臺詞和畫面截圖等做成表情包或者將故事內容、歷史人物進行混剪制作成視頻轉發分享,這種高能動性的傳播,吸引受眾參與到紅色文化的傳承中,增強了人們對紅色文化的情感共鳴。
利用大數據思維,可以瞄準紅色文化目標受眾,通過大數據分析,在微平臺構建動態數據模型,繪制受眾精準用戶畫像,將適合的內容精準推送給最有可能感興趣的受眾,提高手指接收紅色文化的頻次,吸引受眾參與到紅色文化的傳播中,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微載體”可以進行實時點贊、評論和轉發,實現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雙向互動,打破不同主體之間的距離,增加了用戶黏性。此外,“微載體”形成了以家人、朋友、親戚、同事為小圈的形式,例如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可以實時分享信息,引發周圍人們的探討和情感共鳴,從而帶來裂變式傳播,帶動更多潛在受眾關注紅色文化,加強紅色文化認同。
三、河北紅色文化微傳播存在的問題
微媒體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重要方式,其內容承載豐富、傳播形式靈活多樣,有著極方便的互動性。利用好微媒體進行紅色文化傳播,可以增強紅色文化傳承的時代感、感染性和教育性,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弘揚紅色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但現階段,河北紅色文化微傳播也存在著效果欠佳的問題,比如:傳播內容不足,形式單一,社會關注度不夠,缺乏對紅色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推廣和傳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一)河北紅色文化微傳播內容有待整合
從河北紅色文化微傳播的實際來看,由于受區域位置、經濟發展程度、文化發展水平、人文因素等影響,河北紅色文化的微傳播缺乏長久的規劃,導致后續發力不足,一些已經建成的微平臺內容枯燥、展示手段單一、更新緩慢,受眾知曉度低。雖然,各地方政府機構和展覽館、紀念館已經建立了以微信、微博和微視頻為代表的微傳播平臺,但是這些平臺上傳播的紅色文化內容,更多是階段性的歷史事件、當地的人和事,枯燥乏味缺乏感染力。各平臺都沒有立足本土特色創新紅色文化內容,缺乏與受眾的互動聯系,形式和內容趨于同質化,清一色的“圖文傳播”,再配上冰冷的解說詞,單調乏味[3]。傳播側重于“點”對“點”的傳播,未能將各地方散落的“紅色文化點”連成“紅色文化線”、形成“紅色文化傳播面”,缺乏串聯,缺乏進一步整合紅色文化內容,形成由點到面系統化、連貫性的紅色文化內容有機整體。河北紅色文化在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時要立足于本土核心競爭力,進行優質內容的不斷創新,實現良性持久的發展態勢。
(二)河北紅色文化微傳播能力較弱
近年來,河北加大了對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也初見效果,但重開發輕傳播的現狀,造成了河北紅色文化微傳播能力不足的現實。河北紅色文化還停留在利用傳統媒體和線下講座宣講、館藏展覽、實地參觀等方式開展傳播,沒有充分認識到利用微媒體的優勢展開傳播活動。通過“河北紅色文化”“河北紅色傳播”“河北紅色新媒體”等關鍵詞在互聯網、微博、微信、抖音進行搜索,發現紅色文化內容不多,比如:河北共產黨員網站開辟了紅色文化頻道進行紅色文化傳播;還有“紅色河北”微信號、微博號;在河北各地政府、各紅色展覽館的官方微信號、微博號中也會發布紅色史料、紅色人物、紅色故事、紅色景區等信息宣傳紅色文化。縱觀河北紅色文化微傳播格局,其形式單一、不夠系統、關注度不高,且缺乏官方統一的微媒體平臺,各平臺之間單打獨斗,未能搭建立體化的紅色文化傳播矩陣。
(三)河北紅色文化微傳播效果欠佳
由于河北在紅色文化微傳播力方面略顯不足,也導致了紅色文化傳播效果不理想。通過微平臺相關數據收集和分析,在微博平臺上,發布紅色信息的博主身份均為政府部門和相關組織機構,但發布微博數量和粉絲數量不多,影響力有限。從表現形式上分析,圖文內容居多,短視頻、投票、長圖新聞、鏈接等形式使用較少,互動性略顯不足,缺乏吸引力。在微信平臺上,關于河北紅色信息的公眾號較多,領域涉及紅色旅游、紅色教育、紅色產業、紅色文創、紅色信息還包括地方的紅色文化宣傳[4]。但也存在更新時間不確定、內容主題單一,時有景區廣告內容,真正圍繞紅色文化核心深入挖掘的內容少之又少。通過瀏覽河北紅色文化微平臺,發現當前微媒體之間各自為政,獨立運營,只傳播與自己相關的紅色文化,各平臺之間缺乏溝通,無法形成傳播合力。
四、河北紅色文化微傳播的實踐進路
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品質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受眾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紅色文化傳播路徑也需與時俱進,借助微傳播的優勢可以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
(一)加大河北紅色文化微傳播力度
1.深化利用微傳播弘揚紅色文化意識。政府相關部門需要樹立紅色文化傳播的微思維意識,打破傳統宣傳思維模式,制定完善相關政策,統籌規劃,落實責任。各級政府部門要立足河北紅色文化資源現有狀況,從堅定文化自信的角度,統籌做好紅色文化微傳播的頂層設計與系統規劃,精心制定微傳播部署方案以及實施細則[5]。增加河北紅色文化的體量和質量,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紅色文化資源的普查工作,收集紅色史料、整合紅色文化資源,盡快建立“河北紅色資源網絡數據庫”,全面掌握關于省內紅色文化資源的現狀和問題,打造數字化數據庫,實現信息和資源的數字化保存共享。同時構建“紅色文化資源融媒體聚合平臺”,以河北省的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博物館、會議遺址為主線,把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重要理論、重要會議、紅色作品進行詳細梳理,發揮平臺聚合共享效應,打造紅色文化品牌,實現紅色文化傳播效應的升級。
2.打通兩個輿論場,實現紅色文化傳播常態化。互聯網時代實現了消息的雙向交流互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界限,做好河北紅色文化微傳播,要充分利用兩個輿論場,發揮官方微媒體主流傳播地位,確保紅色文化傳播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以民間輿論場為輔助,發揮其推手作用,傳播紅色文化的正能量。面對“人人都擁有麥克風”的傳播環境,越來越多的力量參與到傳播過程,以UGC為代表的用戶原創內容,異軍突起成為文化傳播中的重要力量。官方應聯合社會力量,鼓勵民眾主動參與、主動創造、主動傳播河北紅色文化。在民間輿論場的“大V”“網紅”,其中不乏一些粉絲數量多、影響范圍廣的民間意見領袖,他們對于紅色文化微傳播的作用不可忽視,政府可在其中培育民間紅色文化傳播輿論領袖,增加紅色文化傳播的關注度和參與度[6]。
3.形成微媒體傳播矩陣,發揮聯動效應。相比傳統媒體,微媒體能夠精準定位傳播對象,互動反饋及時,提高傳播有效性。網絡空間的傳播,依靠單打獨斗勢單力薄,媒體聯動才能形成傳播合力,在借力傳播的基礎上,形成聚力效應。河北各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建設好、規劃好自己的微媒體平臺,創新設計及時更新內容;同時,各官方微媒體賬號要相互合作、互助傳播,充分發揮微媒體互動性強的特點,優勢互補打好“組合拳”。河北紅色文化微傳播需要在全平臺發力,聯合不同傳播主體,打造“微傳播”矩陣,借助多平臺構建全媒體、多層次、多角度、多手段、多渠道、全方位的立體傳播矩陣。通過官方主導、社會力量協助、民眾積極參與,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力,有效促進紅色文化的二次傳播、裂變傳播,擴大傳播范圍,提升傳播效果。
(二)創新紅色文化微傳播內容
1.轉變微傳播話語體系。目前,河北紅色文化微傳播內容關注度、轉發量、占有度不夠,這與傳播內容偏理論說教、枯燥乏味有關。要摒棄官話、套話,善用新媒體話語體系,在語言的使用上精心打磨,以親民的姿態,用適合網絡傳播的新語言形態表達,吸引大眾對紅色文化的關注。以新穎的時代話語、多維的感官沖擊,將抽象的文化內容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轉化為直觀的個體體驗,創新紅色文化微傳播形式,激發情感認同。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堅持知識傳輸性與娛樂趣味化相統一,讓紅色文化聽得進、聽得懂、記得住、傳得開。
2.塑造情感共鳴。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依托史實資源,打造形式豐富、內容鮮活的作品,廣泛傳播。以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的時間軸為主線脈絡,以黨的重要歷史時期發生在河北的標志性事件、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性人物為線路節點,用心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以情感共鳴為切入點,打破傳統的理論說教,從河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中選取事實鮮活、內容生動的材料,對其進行整理、編輯、提煉,找到情感落腳點,在內容上產生共情效果,促使紅色文化蘊含的精神力量真正內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3.建構話題引導輿論。要善于捕捉和選擇特殊的時間節點,強化紅色文化傳播儀式感。如在國慶節、建軍節、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等與河北紅色文化相關的特殊紀念日,通過創設話題,精心編排,及時推送微故事、微視頻、微內容,形成議題引發討論。河北紅色文化微傳播要善于根據受眾在紅色文化上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建構議題,形成熱點,引發討論,使受眾自覺形成紅色文化認同。同時強化意見環境,培育共識,形成熱門議題、熱門推薦、熱門轉發、熱門評論,設置議程引導輿論,掌握微媒體的話語權,不僅能夠形成強化紅色文化傳播儀式感,而且能夠為河北微媒體平臺導入用戶流,提升微平臺影響力[7]。
(三)豐富紅色文化微傳播形式
1.新技術賦能紅色文化“云尋訪”。近年來,隨著大數據、AR、VR技術、區塊鏈以及5G技術的發展,使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帶來了質變。依托數字化手段,創新河北紅色文化資源展覽形式。對紅色教育基地、紅色遺址、紅色展覽館、博物館進行數字化設計,建設河北紅色文化線上體驗館,實現線上“云尋訪”,讓紅色文化“活起來”。將紅色文化搬上云端,把靜態的紅色實物轉換為數字化傳播符號,打破了以往現場參觀的單一呈現模式。將多維實景通過微媒體展示,利用文字、聲音、圖片、視頻、全息投影等方式,借助音頻講解、3D展現等先進手段,使人們突破時空限制,足不出戶就能夠實時、遠程、多維度感受紅色文化。
2.搭建場景,強化臨場體驗。以微傳播為載體創設特定情境,依托大數據技術,算法分析進行個性化信息定制發送,增強用戶的體驗,提高紅色文化傳播的滲透力和感染力。如將狼牙山五壯士故事,融合5G+VR全景體驗技術、配合全息智能講解,模擬還原當時歷史場景,使用戶身臨其境感受當時情境,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為受眾帶來了立體的感官體驗。以場景還原的方式讓紅色文化在動態、活態中重現感染力。將河北紅色文化中突出的英雄人物、革命事跡、紅色故事、戰爭情景通過小程序、小游戲、虛擬項目等方式呈現,在沉浸式體驗中潛移默化傳承紅色精神[8]。推動紅色文化進駐抖音、知乎、小紅書等平臺,運用好直播、短視頻、H5、Vlog、彈幕等傳播技術,結合新時代傳播特點,提升河北紅色文化的認知度和吸引力。
(四)優化紅色文化微傳播環境
新時代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微傳播力量不容小覷,但同時互聯網并非法外之地,有些人出于個人的喜好或為獲取流量關注在利益的驅動下,歪曲、惡搞、消費紅色文化。比如,發布惡搞革命英雄的視頻、搞笑視頻,這些歪曲英雄人物和歷史事跡的行為,破壞了紅色文化本身的崇高性和嚴肅性,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嚴重違背了紅色文化傳播的導向,應進行嚴厲的懲處。對于紅色文化微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娛樂化、低俗化、化庸俗現象要加強監管,凈化紅色文化微傳播環境。既要尊重河北紅色文化自身的政治性、嚴肅性,拒絕消費紅色文化、娛樂化紅色文化;又要結合河北的實際情況和民眾的精神需求,不斷創新微傳播方法,增加內容供給,以扎實的紅色文化基底,堅定的政治立場,結合時代特性,永葆河北紅色文化生機活力。
河北紅色文化根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河北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理論、總結的經驗、凝結的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智慧成果。燕趙大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具有獨特地域特色的紅色文化。立足河北紅色文化資源,利用微傳播創新紅色文化傳播的內容和方式,構建紅色文化微傳播體系,賡續與拓展河北紅色文化傳播的新格局,不斷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講好紅色故事,助力紅色文化代代傳承。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貫徹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扎實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N].人民日報,2014-12-16(1).
[2]朱芳菲.紅色文化“微傳播”的運行機制轉變與效果提升路徑[J].理論建設,2020(4):107-112.
[3]駱郁廷.陳娜.論紅色文化的微傳播[J].江淮論壇,2017(3):139-144.
[4]陳淑飛.特色小鎮建設中紅色文化的融入價值與傳播策略研究[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21(4):40-43.
[5]王中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視域中的紅色文化傳承與創新[J].山東社會科學,2010(10):134-137.
[6]孔令霞,譚立章,盧軒菲.融媒體環境下紅色文化傳播的內在邏輯、困境和路徑[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30-37.
[7]荊立群,薛耀文,融媒體視閾下紅色文化的傳播[J].編輯之友,2020(3):72-77.
[8]曾祥明.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教育的“微”路徑探析[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8(5):79-81.
責任編輯:祁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