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敏潔
[摘 要]終身德育思想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形成已久,新時代其內涵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和延伸。本研究提出課程思政需要與終身教育相融合,在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等各個環節中同步融入,讓終身德育落到實處,為社會主義中國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終身德育;終身教育;課程思政;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04-0082-03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們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發揮教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廣泛開展勞動教育,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 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1]
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可以看到,“立德樹人”是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的關鍵詞。“立德樹人”是中心環節,是根本任務,是檢驗標準,是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
終身德育思想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其內涵又得到了新的延伸,其重要性又有了新的彰顯。在關鍵性環節——實踐階段,從終身教育的視角來實施課程思政的全覆蓋,是符合當今時代需求的必要之舉,將為終身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促使其展現出更加全面的育人功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偉大中國夢提供精神保障。
課程思政要實現縱深發展,必須尋求可以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方式,而終身德育的實踐,更與課程思政所覆蓋的終身教育形態相匹配。課程思政需要與終身教育相融合,在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等各個環節中同步融入,讓終身德育落到實處,為社會主義中國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而推動美好中國夢的實現。
一、研究現狀
關于課程思政,已有研究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一是對課程思政核心內涵的論述,認為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旨在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構建全課程育人環境;二是探討課程思政的實踐意義,認為課程思政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發展的必然,是我國高等教育肩負的責任使然;三是探索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建議要從整體推進和從推動課程建設兩個方面建設課程思政;四是將課程思政理念落實于教學實踐,主張以專業為出發點,定位在某一門課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五是關注教師面臨的挑戰,基于教師在課程思政的推進工作中占據的主體作用,發展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
已有研究有個共性,就是基于當前時間點,從各個側面對課程思政進行研究,但缺少對課程思政長期性、課程思政教育的終身性進行的探究,從研究對象的發展時間軸對其進行宏觀預測,并對其發展的長效機制進行研究還是個空白區,有待探討。
國內針對終身德育的研究,利用知網數據庫,以“終身德育”為主題進行學術成果檢索,共查得11篇論文,其中1篇博士論文,10篇期刊論文,數量較少。綜合分析國內終身德育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闡釋終身德育的概念,立足本土化的意義理解,突出適用性;第二,理清終身德育和終身教育的聯系與區別,從范疇廣度和時間跨度進行分析;第三,從文獻研究及實踐研究相結合的視角拓展終身德育研究的范圍,尋找更貼合中國國情的終身德育新范式。但是,在已有專著及論文中,可參考的理論非常有限,因此,對終身德育的深度研究就變得非常迫切。
國內關于終身德育的研究成果相對薄弱,研究內容也集中于理論層面,踐行終身德育的路徑及策略都有待研究。國外同類研究成果十分豐富,但部分研究成果脫離中國實際。因此,本課題嘗試從終身教育視角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縱深發展,以期從實踐層面探索中國終身德育的有效方式,走出有中國特色的終身德育新路徑。
二、課程思政建設歷程
全國范圍內開始掀起課程思政建設浪潮的標志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召開,會上提出了課程思政的概念,闡明了其開展形式和實施方法,并著手在多個地區的高校進行示范性課程建設。經過六年的艱辛探索,教育界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斷提升、實踐逐步深入、研究持續深化。落實好課程思政才能回答“為誰培養人”的問題;緊抓課程思政建設,才能實現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才能在培養高水平人才的同時,形成配套的道德培養體系;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即“三全育人”工作體系和機制要真正實現,必須依靠課程思政這個重要抓手。[2]概括起來看,課程思政的最大根本點就是“立德樹人”。
提升“立德樹人”成效是課程思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課程思政建設不僅從數量上要求各門課程開展教學改革探索,更要緊抓核心,從質量上強化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和育人效果的體現。全面鋪開的目標基本實現,深化課程內涵成了當務之急。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不同,它依托的載體是各門具體課程(思政課程除外),即實施課程育人,課程思政的核心在于挖掘專業課程中隱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授專業課程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知識教育與價值教育的統一、教書與育人的統一,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課程思政的“立德樹人”效果與人的成長、學習歷程同步,生命不止,課程思政需要與終身教育相融合,在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等各個環節中同步融入,將終身德育落到實處,為社會主義中國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而推動美好中國夢的實現。
三、何謂“終身德育”
終身德育理念,是指奠基于終身教育思想,倡導德育必須貫穿個體生命始終,不斷完善個體主體性道德人格,促進個體品德發展和德性成長的一種價值追求和精神范型,[3]是終身教育的一環,在終身教育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凸顯了品德發展和價值追求的終身化過程。
教育包括德育,德育是教育的應有之義。終身教育同時也是終身德育。終身教育是各個階段教育的集大成者,包括從幼兒至老年所接受學校教育和非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而德育活動貫穿始終。正因為其時效長,前一個階段教育中留下的失敗與遺憾可以在后面的教育階段進行彌補,最終促成人的全面發展。同時,因為終身教育包括了非學校教育部分,決定了它更加貼近生活,與個人道德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更加密不可分。[4]
終身德育的發展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完善、發展的現實需要。終身德育是解決中國現實道德困境、建設社會主義道德文明的重要路徑。[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要求,從國家層面看,富強、文明、民主、和諧是大環境的構建;從社會層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氛圍的營造;從個人層面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道德文明的自我提升與實現。三個維度共同發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國家的和諧,共同促進社會主義道德文明建設。
四、終身教育中德育的困境與解決之道
(一)全面發展,用更加靈活的方式對人的不同階段進行德育,全面預防思想腐朽
終身德育包含學校德育,但更重要的是非正規教育階段難以統一安排德育內容和步驟,因此主要靠成年人的自我修養和自我提升。終身德育運行的基本機制是人對自己經歷過的事件的反思以及在反思基礎上的實踐。這正是終身德育的最大貢獻:使人有反思的需要、具備反思的能力、養成反思的習慣。[4]
道德具有社會性,需要全社會的力量參與道德建設。僅靠學校德育容易導致道德教育與社會脫節,并且缺少連續性和持久性,而終身德育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第一,終身德育覆蓋了包括學校教育以及非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并且需要持續終身;第二,終身德育的過程是形式多樣的,是融入社會生活各個環節的,不是某個特定機構專門化的德育走場,是與生活高度匹配和內在一致的;第三,終身德育的內容來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鮮活而不呆板,社會生活是終身德育的舞臺,為終身德育提供素材和用武之地。終身德育的目的就是生活本身,體現生活的真、善、美,全面預防思想腐朽和生活腐化。
(二)協調發展,現代科技與傳統道德教育協調發展,避免遺忘中華傳統的育人作用
當代社會發展迅速,科技進步,網絡發達,尤其是物質層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且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追求、思維習慣、生活方式、生存智慧等方面也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而道德也在發生著復雜、多維和深刻的變革。[3]近年來,科技倫理、生命道德、網絡道德、生態道德等詞匯頻繁出現,這是現代科技賦予道德層面的新內容,需要人們在生活中加以實踐,謹慎對待。與此同時,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在與時俱進、發揚光大,與新時代新形勢相結合,產生了新的需求、新的內容和新的解讀。這些精神層面的產物是道德教育的新內容,因為道德發展必須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突破自己、發展自己。由此可見,終身德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活力系統,它跨越古今、持續更新,并將陪伴終身。
(三)師生共促,師生齊心,教學相長,共同提高道德修養,防止德育工作的片面停止
科爾伯格曾經說過:“不論教師喜歡與否,他們都是道德教育者,他們都是教室中引動道德風氣的‘隱蔽課程的創生者。”[6]也就是說,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指導者和控制者,其一言一行都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隱蔽課程”就是課程思政,它貫穿整個教學活動,是教師人格魅力和道德素養的天然載體,源源不斷地滋潤著教育責任田。教師的道德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其教育行為,即直接作用于學生的道德教育成果。因此,教師在提升職業素養的過程中,更需要持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這不僅有助于教師自身的人格完善,還直接關系學生的德育水平。
杜威指出:“在道德問題與理智層面,成人最好向兒童看齊,表現得赤子之心比較好。”[7]這不僅揭示了成年人有必要持續提高道德水平,同時也明示了向兒童學習是個可取的途徑。兒童單純、真誠、情真意切,在德育過程中,教師的年齡不一定是優勢,唯有保持謙虛謹慎、終身學習,才能保持較高的道德修養,在教書育人中做到言傳身教。
(四)課程思政,覆蓋終身教育全過程,解決道德教育階段中斷的缺陷
課程思政若只局限于學校教育,將缺少社會化的內容,在正規學校教育結束后,將面臨道德教育中斷的困境。而用終身德育的思維來解決課程思政的延續性問題十分必要。
終身德育覆蓋人的一生,將從出生到死亡的時間跨度作為德育跨度,將嬰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整合起來,使它們在各有側重的前提下相互連貫,形成持續而穩定的教育發展序列。[4]在這樣的序列中,人能夠親近社會、獲得與他人交往及共同生活的能力,發展自我修養,在職業生活中積累經驗,反思生活,歷練才干,并在老年階段得以完善自身優勢,規律生活,提升人生境界,安度晚年。
五、終身教育視域下課程思政的縱深發展
(一)終身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學習型社會中終身學習成為常態
終身教育理念已然成為當代國際教育領域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一種教育理念。在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熱潮中,人們逐漸將學習視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健康飲食一樣,成為每日必需。終身學習成為常態,德育包含其中,生活處處見美德,人人有良知。課程思政的德育因素將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體現。
(二)課程思政的育人長效機制建設,克服各階段教育的壁壘,課程思政一以貫之
要建設課程思政長效育人機制,則需要克服各個教育階段課程思政聯系不緊密的問題,需要解決正規教育結束后的社會化德育問題。也就是讓課程思政搭乘終身德育的春風,一以貫之地開展道德教育。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個人成長的需要。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教育指導方式,或家長指導,或老師教導,或自我發展,在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將終身致力于實現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終身德育的落實途徑探索:課程思政覆蓋終身教育全過程,完成終身德育工作
終身德育是道德教育與時俱進的產物,終身德育的研究既要體現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又要凸顯道德教育發展的前瞻性。[5]因此,終身德育的實踐應借由終身教育中貫穿始終的課程思政來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融合在前沿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貫穿在自幼至老的教育全過程。落實課程思政的長效機制建設,將助力終身德育工作的最終落實。
參考文獻:
[1] 全面推進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發展 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N].人民日報,2020-09-23.
[2]韓憲洲.課程思政的發展歷程、基本現狀與實踐反思[J].中國高等教育,2021(23):20-22.
[3]張典兵,孟祥萌.終身德育理念的意蘊及實踐策略[J].繼續教育研究,2014(3):71-73.
[4]高德勝.終身德育引論[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3(4):14-18.
[5]劉愛玲.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終身德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6]劉國強.道德教育及其人性論基礎.劉國強,李瑞全主編.道德與公民教育:東亞經驗與前瞻[C].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1996:41.
[7]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