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春
摘 要:素質教育的逐步深入要求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地方教育部門紛紛鼓勵加強對小學生的勞動教育。實踐證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是融合勞動教育的極佳手段。本文立足小學勞動教育實際經驗,通過“由趣為引,開啟探索之旅”“活躍思維,實現創新創造”“分工協作,促成互補互學”“家校共育,課程化為生活”展開論述,對小學勞動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融合策略進行探究,期為廣大小學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教學思路。
關鍵詞:勞動教育;綜合實踐;小學;融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7-0240-03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分數被視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王道”“硬道理”,而學生的勞動教育則長期得不到重視,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造成許多學生只會埋頭學習,卻不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技能。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被進一步強調,中共中央、國務院就在頒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提出要設置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在國家的明確號召下,近年來,許多學校積極貫徹落實,在校內展開了勞動教育的相關課程實踐,也取得了一定的可觀成果。當然,仍舊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部分教師受環境的局限,在授課時仍舊采用多以理論為主的教育,學生真正動手機會少,勞動教育淪為“紙上談兵”;又如,勞動課程專業性不足,課程體系構建不清晰,勞動課變成單純的“大掃除”;再如,勞動課程趣味不足,學生興趣匱乏等。為有效避免上述這些問題的出現,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為,成功的勞動教育課程必須和綜合實踐課程相互融合,相互滲透,這不僅是基于勞動教育自身具有的實踐性,更是因為勞動教育本身就是綜合實踐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具體的實踐形式。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已成為時代的必行之路。
1.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當今時代是融合教育被大力倡導的時代。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即是將勞動教育的相關要素滲透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之中。當然,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事情,而需要學校和教師方面共同制訂出可行的教育計劃,并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完善,以保證勞動融合教育能夠長期有效推行。將勞動教育融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能夠大程度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操性,讓學生通過具體實踐得到良好的勞動鍛煉,獲取相應的勞動技能,這是任何的理論灌輸都無法達到的課程效果。勞動教育本身就是綜合實踐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具體實踐形式。而勞動過程又是一個創造價值和成就感的過程,融入了勞動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無疑能夠更多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自任課教師成就和自任課教師價值實現之感。二者的融合教育可以啟發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依靠已擁有的知識技能自覺構建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理論指導實際,實踐檢驗真知,進一步錘煉思維,開闊視野,為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堅實基礎。
2.小學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課程整合策略
(1)由趣為引,開啟探索之旅
新課改強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作用,特別是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思維和認知都還很不成熟,生動有趣的事物相對來說更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然而在傳統教育模式中,勞動教育一直以沉悶、枯燥的形象出現,一提到勞動課程,很多學生的直觀反映就是:要干家務活了。這顯然是對勞動教育的一種錯誤認知。想要將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課程融合在一起,任課教師要做的就是突破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以生為本,將學生的興趣作為根本出發點,讓學生帶著一種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投入綜合實踐課程學習中,讓學生重新定義勞動教育的內涵,轉變對勞動教育的固化認知。然而很多教師在對本節內容進行教學時,受種種條件的局限,往往只是以講授介紹和投影展示的形式向學生介紹部分傳統文化,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疑忽視了課程內容中蘊含的勞動教育元素,而紙上得來的這種認知方式也會極大程度制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覺得沒有意思,教學效果當然也十分有限。這里筆者建議,諸位教師在對本節內容教學時,一定要下苦功夫,做好教學設計,并提前跟校方達成共識,真正地帶著學生走出課堂,真實地學習和感受這些勞動之美。例如,在“整理小書包”的教學中,任課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收拾自己的書包,如準備好教材、收拾好文具用品。教師要了解該課內容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愛整潔的良好習慣。在教學之初,任課教師可與學生進行互動,如:“同學們已經長大了,許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了,能告訴教師和同學,你每天都會做些什么嗎?”在學生積極性十足地參與到對問題的回答中,他們則會意識到需要會自己穿衣服、穿鞋,會自己吃飯、收拾書包。當然,教師要發現學生的改變,積極贊譽收拾書包真是個好習慣,收拾的時候記得把書本“排好隊”,放整齊。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任課教師要根據每一名學生說出的內容給予了針對性的評價,在增強學生自信心的同時,將學生引入對新課的學習中。在講到“愛整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邀請幾位學生分享自己對“整潔”的認識,或者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把家變得整潔的。在這一過程中,任課教師可以將評價與學科內容進行結合,讓學生認識到這種做法是正確的,這樣做的學生是一個愛整潔的好學生,從而發揮學科育人和評價育人的雙重優勢。這樣融入了勞動教育的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產生的教學效果,也遠非課堂上的理論灌輸和投影展示所能相比。
(2)活躍思維,實現創新創造
綜合實踐課程和勞動教育的融合需要教師重視對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一改傳統教學理念下單一的教學思維和方式,采用多元形式,不斷創新創造,指導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新課程強調的是以人為本,既然要以人為本,就要尊重每個不同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天馬行空,打破常規思維。這就要求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教師的要求不必太滿,不要強行給學生規定好每一個步驟要做什么,而是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引導他們把自己的個性融入學習當中,這樣學生作為學習主人翁的積極性有了,創新精神也培育出來了。例如,教材中有“種一種,任課教師是小農夫”的主題內容,任課教師在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不必一板一眼地將什么樣的食物的來源、食物來之不易等理論知識這些東西都做成PPT展示給學生,而要簡化知識,突出重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教學內容,促使學生不斷成長進步。“小小農夫種菜活動”對于小學生來說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教師可以適度將學習的主導權還給學生,以師生換位學習的形式,讓學生接力做“小農夫”,這時候讓學生自己動手,去采摘、收獲自己播種的果實,學生會有一種無與倫比的快樂,這時候任課教師要設定相關主題;有的學生深入“如何栽種植物”,如何做到有效施肥施水,如何實現的驅蟲等等,在學生手把手的培育過程中,充分實現了讓學生加入栽種的第一線,學生能夠了解食物來之不易。通過這樣的勞動實踐課程,既鼓勵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又讓學生樹立起了珍惜食物,熱愛勞動觀念,還提高了動手能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當好“引導者”的角色,將學習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對學生完全放任不管,教師要通過適當的引導,促使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進一步融入實踐探究中,不斷創新,不斷提升。
(3)分工協作,促成互補互學
綜合實踐活動在小學中屬于相對特殊的一門學科,它所要求的是學生將所學知識融合在一起,實現跨學科、跨思維去解決問題。這是一門社會屬性較強的學科,對于小學生而言復雜度較高,學生很難單純依靠個人力量去完成。因此,小組分工協作就成為將勞動教育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途徑。說到小組分工相信許多教師都不陌生,小組分工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共同勞動,共同學習。一般來說,在語文英語等學科的課堂學習中是經常用到這種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在這里筆者想要告訴讀者的是,小組分工,互補互學的模式對于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教育的融合也是具有奇效的。例如,在春天,農村的田埂、小路、小河邊,山坡上,各種各樣的野花生機蓬勃,野草遍地皆是,這是培養學生勞動與美育思維的關鍵,引導學生走入田間,學生會充滿期待。這是學生“愛美”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師可以把這些美麗的野花,野草“搬” 到教室中來。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丟棄的瓶瓶罐罐進行廢物利用,重新改造,將其改造成造型別致,顏色美麗的物品,將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東西用作插花的器具,既可以保護環境,又能廢物利用,實在是妙不可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采摘野花,巧妙地進行顏色搭配,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為自己增添一個技能,也可以給自己的家增添多一份色彩。學生比較喜歡美工活動,動手能力有一定的基礎,讓學生嘗試插花,有助于萌發學生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使學生的動手能力進一步得到發展 ,滿足學生探索的欲望。當然,每個做出發明設計的小組都值得被肯定,都不應當被忽視。小組分工協作的學習模式既鍛煉了學生的勞動技能,又極大程度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強化了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學生在輕松快樂的小組氛圍中和小伙伴一起共同交流,共同摸索,真正落實了“在學中玩,在玩中學”的教育理念,是基于綜合實踐視野下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教學途徑。
(4)家校共育,課程化為生活
要做好小學生勞動教育,就一定要建立好“三位一體”的勞動格局,尤其要發揮好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雖然新課程理念一再要求教師經營好家校之間合作育人的關系,但仍然有部分教師未意識到家校合力的重要性,只是單純地把勁兒使在上好自己的課上。缺少了家校共育合力的勞動教育無疑是低效且脫離生活的。試想一個學生,如果他在家完全沒有做過一次家務,他又怎么能在學校和社會的勞動實踐中取得良好的表現呢?想要真正落實勞動教育理念,就必須讓勞動教育真正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讓學生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培養出良好的生活勞動技能。作為教師,怎樣引導家長配合學校一同來上好綜合實踐課程,對學生進行好的勞動教育影響呢?任課教師可以通過一些作業的布置來促成家校共育陣線的生成。例如,在學做家鄉小吃的環節中,任課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小組,讓學生能夠充分認識自己家鄉的美食,例如,包餃子是大部分地區的傳統風俗,教師可以為每個小組發放等量面團和搟面杖,然后引導學生先學會搟餃子皮,在這一過程之中,促使學生明白家鄉美食制作之難,當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獨立搟皮之后,任課教師再發放等量的餃子餡,手把手教學學生如何捏其小餃子。最后,任課教師可以將學生包好的餃子煮好端給學生,這會讓他們的臉上洋溢燦爛的笑容。此外,教師還可以留下勞動作業,讓學生跟家長共同包餃子,通過這樣的家校共育模式,原本嚴肅的勞動實踐課程被任課教師變成了一個個有趣的生活場景分享,學生通過親自錄制視頻驗證“竅門”的合理性,也在潛移默化中加強了勞動技能。當然,上述事例只是任課教師家校合作共育的一個部分。在日常的綜合實踐課程中,作為教師,一定要及時做好跟學生家長的溝通工作,家校實現良好配合,讓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動手實踐,逐步培養生活中的勞動意識和技能,促使學生自覺幫助父母分擔家務勞動的重擔。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要求小學生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學識,還應當具備相應的勞動意識和一定的勞動技能。綜合實踐課程是融合小學勞動教育的有效手段,作為小學教師,應當積極革新教學理念,不斷探索創新基于綜合實踐視野下的小學勞動課程教學方法,通過以趣味引,創新思維,分工協作,家校共育等多種途徑,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楊親云.基于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教育融合的課程建設探析[J].基礎教育論壇,2022(26).
[2]金培雄.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和特色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機整合[J].教育科研論壇,2010(05).
[3]雷麗珠,易駿.綜合實踐活動視角下的小學勞動教育[J].教學與管理,2020(35).
[4]徐秋琪.指向勞動教育的小學綜合實踐體驗式教學策略[J].求知導刊,2022(09).
[5]錢怡.具身認知視角下的勞動教育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