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山 李毅
摘 ? 要:班級學習共同體是建立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具備心靈深度聯結的優質班集體,是學習共同體理論在班級建設中的具體應用。探討學習共同體的概念緣起、發展,以及班級學習共同體的基本特性,使教師重新審視自己與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定位與關系,有助于構建師生和諧成長的教育生態,進而真正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
關鍵詞:班級學習共同體;師生發展;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45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3)06-0043-03
時代發展呼喚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聚焦發展核心素養,發展核心素養需要實現深度學習。深度學習強調學習的廣度和深度,要求學習主體深刻理解知識的內涵與外延,主動構建知識體系,在形成學科思想、積累學科經驗、挖掘知識意義的前提下具備學科核心素養。聚焦核心素養、實現深度學習的課堂,應當以積極愉悅的身心體驗促進師生卓越成長,優化有助于師生和諧成長的教學生態,讓師生在課堂上獲得終身學習的動力和能力。要達成這一目標,不僅需要教師更新教育理念,重新審視定位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和關系,從培養學生思維的高度重構發展核心素養的課堂,并建立起校園“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這一概念出自日本教育家佐藤學。20世紀90年代初期,佐藤學發現在本國社會轉型中,學生因看不到未來,開始“從學習中逃走”。針對這一問題,佐藤學提出了“學習共同體”的概念,旨在讓學生在一個共有同在的學習場域中實現深度對話、學會相互幫助;讓教師不再只聚焦上課,而是真正面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給學生最真切的指導和幫助。班級學習共同體是建立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具備心靈深度聯結的優質班集體。這樣的班集體有共同的管理文化、共同的奮斗目標、共同的學習規則及共同的崇拜偶像,能提升學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進而為深度學習提供良好的學習場域。學習共同體主要通過小組打造、互助學習、協同學習、分享交流,意在幫助學生找回學習的樂趣和成長的動力。對此,筆者從以下幾個角度闡釋班級學習共同體的基本特征。
一、賦予學生平等的學習權利
保障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權利,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之一。班級學習共同體的首要特點,就是賦予班級內每一名學生平等的學習權利,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且在班級成員的陪伴和幫助下完成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從而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長的幸福。
班級學習共同體的建立,需要學習規則,保障所有學生的學習權利。在學習共同體中,教師最具有話語權和影響力,教師應當學會傾聽,且要平等對待每一名學生,為每一名學生提供等效的學習機會。為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最大限度地考慮全體學生的普遍發展需求、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課堂上,教師要將學習權利最大程度地交還給學生,并隨時關注所有學生的感受,盡可能給每一名學生溫暖的關懷,為每一名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交流的機會、表達的機會和展示的機會。
安全、被愛、受尊重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要,更是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的基本心理條件。賦予學生平等的學習權利,還需要為學生營造和諧、寬松、安靜、包容的班級環境,為學生順利進入真實學習和深度學習掃清心理障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以自然而平和的心態,對待世界,看待他人,安心學業,健康成長。
二、有效構建互助型學伴關系
《禮記·學記》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句話指出,在學習中缺乏學習伙伴之間的交流切磋,將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合作和溝通,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學會合作才能壯大自己,才能實現集體共贏。
構建友好互助、協同合作的學伴關系,有助于班級學習共同體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學習共同體致力于在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建立平等、尊重、包容、互助的共育共生關系。每位學生至少要有一個可以信賴和交流的學習伙伴。無論是兩人之間的互相交流,還是四人小組的共同研討;無論是發表個人見解,還是作為學習小組代表闡述小組觀點,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都要遵守互相尊重、用心傾聽、共同進步的原則。良性學習伙伴關系的建立,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增加學生學習的樂趣,促進課堂學習信息的有效傳遞與交流,保證學生獲得持久的學習力。
而良性學伴關系的建立,需要在課堂上取消各種“話語霸權”。首先,要取消教師的“話語霸權”。雖然“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已提出二十多年,但現如今多數中小學課堂上依然充斥著教師講授的“話語霸權”,教師們按照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都被教師控制和占據著,使得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思考和共享交流的時間十分有限。長此以往,學生將始終處于淺表性學習的層次,很難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因此,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從深度學習的視角重新審視教和學的關系,摒棄課堂掌控者和知識講授者的傳統思維,轉變為學生學習的陪伴者、輔助者、引導者,真正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其次,要取消優秀生的“話語霸權”。在傳統課堂上,多數教師會不自覺地將更多的關注給予優秀生,而優秀生也會憑借自身較好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較強的自信力和展示欲,爭奪到更多的話語權。這直接導致中等生尤其是學困生的學習權利受到侵害,學習機會遭到剝奪。長此以往,這些學生將徹底淪落為課堂上的“陪聽者”和“觀光客”。而班級學習共同體的價值之一,就在于消解優秀生在課堂上的“話語霸權”,給予優秀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同樣的學習空間和展示機會,從而讓所有學生在課堂上并肩攜手,同攀書山,共享學習成長的快樂。
三、積極倡導深度交流合作
在班級學習共同體中,教師要學會發現每一名學生的獨特價值,給予每一名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體現學習共同體理念的課堂,離不開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有教育工作者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形象地稱為“兵教兵”。然而,班級學習共同體中學生的關系遠非“兵教兵”,“兵學兵”“兵帶兵”“兵聽兵”“兵戰兵”的關系更能有效深化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兵兵合作”的學習方式,需要教師提供空間和機會。課堂上,教師應當讓已經解決問題的學生去引領那些還沒有學會的學生,互相取長補短,讓學生通過與同伴的平等對話,達成從未知走向已知的學習目標。課堂外,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形成共學共研、彼此競爭、攜手前進的互助關系,通過班級內部學習資源的交流與共享,使所有學生高質量完成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進而實現學習力的快速提升。
學生之間的交流,應當是全面而深度的,不應僅僅停留在“講解試題”和“討論問題”上。學習計劃的制定、學習方法的分享、學習愿景的規劃、學習習慣的養成、心理問題的解決、學科思維的探究、人生觀價值觀的碰撞與融合等,都應當進入學生交流的范圍內。而教師作為班級學習共同體中的重要成員之一,應當與所有學生建立起合作交流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合作交流,不同于學生間的“兵兵合作”。教師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同行者,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和引路人。因此,教師在與學生建立合作交流關系時,既要放低身段,平等對待每一名學生,又要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最大限度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
四、致力于打造“用心傾聽”的世界
在踐行學習共同體理念的課堂上,教師的角色和功能都需要重新定位。在傳統課堂上,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課堂的絕對掌控者;在學習共同體的課堂上,教師則成為了學生學習的“陪伴者”和“傾聽者”。教授或者表達,本質上是對自己已有知識的展示,而傾聽則會幫助學生打開通向未知的大門。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傾聽是與獨立思考同等重要的學習方式,是通過與他人對話打破自身的“思維天花板”,是完善和修訂自身觀點與思考方式的重要路徑。
對于教師而言,“傾聽”首先是一種俯身陪伴的姿態,是了解學生的重要方法。深度學習主張優質的教學應該走在學生思維發展的前面。教師應當重點在傾聽中發現學生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挑戰性任務,讓學習真正發生在學生身上。與直接講授準備好的教案相比,認真傾聽學生,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成為課堂傾聽者,不僅需要教師具有豐厚的學科知識,而且要有向學生學習的心態,并不斷在教學實踐中進行自我反思與改進。此外,教師還要學會在課堂中“清空”自己,要從陪伴者的視角,準確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充分接受學生的不同觀點,欣賞學生獨特的思維和方法。
對于學生而言,“傾聽”是一種欣賞他人的心態,是一種拓展思維的途徑。相互傾聽、相互學習,意味著人與人之間彼此欣賞、相互包容。樂于分享、共同探討,可以讓身處課堂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思維成果。
無論是創造“用心傾聽”的世界、構建平等互助的學伴關系,還是有效開展共同體成員間深度的交流合作,都是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溫馨和諧、安靜有序、團結向上的學習場域,使每一名學生在這個場域中得到最大的學習助力,進而順利完成一個個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所以,優質的班級學習共同體在保證學生身心安定的前提下,從個體學習走向合作學習,進行深度思考,完成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享受高質量的成就感和喜悅感。打造符合時代需求的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離不開班級學習共同體的建設,而優質的班級學習共同體,有助于學生在悅人悅己的教育時空場域中,共享學習成果,共同卓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