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蓉 蒲文靜 徐 戈 王 雪
甘肅醫學院基礎醫學院,甘肅 平涼 744000
在互聯網時代,教育數字化、信息化已經成為現代化教育發展的趨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 年工作要點》提出全面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體系,提升數字化應用能力。混合式教學正是將傳統教學與信息數字化教學的優勢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該模式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作用[1]。目前已得到了廣泛認可和普遍應用。
然而,由于受地域和經濟發展的制約,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仍存在著巨大的不均衡性。對于地處平涼的甘肅醫學院,優質教學資源的占有本不豐富,共享和獲取存在更多的困難。如何因地制宜建設符合自身教學要求的優質教學資源,打造有深度有廣度的金課,值得深思。本文通過分析甘肅醫學院基礎醫學院病理學數字資源現狀、制定數字化資源的建設策略,探討基于混合式教學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及可持續發展模式。
目前,數字資源的搜集、整理以教師個人為主,獲取途徑繁雜,資源分散且質量參差不齊,資源質量主要以教師個人的判斷為主,缺乏統一的質量評價標準和質量控制機制。
教師擁有的數字教學資源類型主要是以PPT課件、文本為主,PPT 課件多是將書本上的內容摘抄到課件上,無法體現數字資源的優勢。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融合,對教學資源類型的要求高,除了PPT、文本類型以外還包括圖片、視頻、動畫、音頻類素材和虛擬仿真類素材等多種類型。而單一的資源類型,很難適用于混合式教學。
從數字資源的獲取來看,大部分教師是通過網絡搜索、小范圍的互相拷貝或通過教材配套資料,少數教師自己開發資源。資源分散在各處,個人對資源的管理也比較隨意。教研室積累的教學聲像資料缺乏統一的管理平臺。當前課程數字資源庫的缺失,使資源的共享沒有統一的平臺進行。
在前兩年的疫情影響下,開展在線課程資源的混合式教學應用廣泛,然而受限于“優質”數字資源獲取的不充分,教學平臺使用的混亂、線上線下教學環境的融通受阻以及教師自身信息素養的影響,使混合式教學模式更多地停留在“混合”的形式。
優質教學資源是指能幫助教師把課程內容變得有意義、有價值和生動有趣味的資源[2];能對教與學的兩端均產生學習有效性激勵,指向“致用性”的資源[3]。病理學數字資源庫的建設從學科專業特點出發,以混合式教學為導向,以一流課程兩度一性為建設目標,以學生能學,教師能用為立足點,統籌規劃,高效整合,系統管理,實現有效“混合”式教學。
優質教學資源庫其終極目標是為教師和學生服務。混合式教學集中了線上和線下的課程優勢,是現代化教育的發展趨勢。病理學優質數字資源庫的建設圍繞混合式教學組建資源[4-5]。混合式教學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種:以線下教學為主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以線上教學為主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線下完全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混合式教學模式具體實施中,由于教學需求、開展形式不同,對每類資源的需求程度不同。因此,我們在進行數字資源庫內容組建時,針對教學開展的形式、課程性質等進行個性化的分析,規劃數字資源庫的建庫基本結構、輻射范圍和資源類型。以線下為主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資源重點在課前的導課以及課后鞏固和深度學習,課堂中以輔助為主,對后期的拓展和個性化資源要求較高。
以線上為主的混合式教學,更加強調基礎知識技能資源的豐富性。線上線下完全融合的混合式教學,對基本技能知識和課后的個性化學習有同等高的要求。基于以上分析,為了能滿足不同的混合式教學形式,發揮數字資源庫的最大效能,要求數字資源庫的素材最大程度課例化,且類型豐富,課例之間不存在邏輯關系,以便于后期不同混合式教學組課的需求。例如在修復章節中,分解形成3 個任務點:再生、纖維性修復和創傷的愈合,每個任務點分別提煉出3 個知識點,共提煉9 個知識點,各種素材圍繞這9 個知識點入庫。在組課時,根據混合式課程開展的形式,在課例化的9 個知識點中選取不同素材組建個性化課程,以達到資源的高效使用。
數字化資源建設首先從頂層框架設計出發,從甘肅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長遠視角梳理專業學習與病理學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課程教學與資源建設之間的邏輯關系、課程內容各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分析課程內容,確定建設范圍:依據目前國內醫學院病理學的通用做法,將課程根據內容劃分為3 大模塊:總論、各論、技術。再將3 大模塊劃分18 個教學任務單元,形成65 個具體學習任務,提煉出盡可能課例化的200 個知識點。采用結構導圖的形式,羅列出所有分解后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是最小課例知識技能點,各知識技能點之間相對獨立且完整。各個零散的課例知識點可以用結構導圖來建立邏輯聯系。
分散、類型繁多的各類資源的搜集、整理、歸類入庫是建庫初期的最大挑戰,為了能全面準確地將所有資源無誤納入庫中,經過文獻查閱、組內探討制定《病理學數字資源質量評價標準》《病理學數字資源命名標準》以及資源庫質量評價制度,進行系統化管理。
1.制定數字資源質量評價標準
建設優質數字資源庫,需要嚴格的質量評價標準和質量控制機制,然而目前國內尚無數字化學習資源質量評價的專用標準[6],我們結合課程自身屬性,制定了符合課程特點的《病理學數字資源質量評價標準》,遵循可靠、易用原則。我們主要從資源內容質量、資源符號質量和資源效用質量三個維度進行評價。
2.統一命名,分類存儲
在課例化資源內容的管理上,統一標準化的命名規則,可以防止資源的收集和整理過程中會出現重復和遺漏,我們遵循“排列有序,主題明了,屬性明確,來源清楚”四大命名原則,制定《病理學數字資源命名標準》。在資源的存儲上,主要根據資源屬性進行分類,例如:教學課件、視頻、動畫等。
3.建立循環評估機制
為了保證和提高病理學資源庫的質量和服務教學的高效性,建立“建設—應用—評估完善—再應用”的自我完善機制。保持數字資源庫與時俱進,建與用同步滾動推進。
1.資源搜集 廣譜開放
課程資源的發展,需要持續更新,在現如今信息爆炸式發展的時代,僅僅憑借教師去更新,顯然是不夠的,我們充分發揮高校的人力資源,實行開放式資源的征集模式。主要針對二年級以上學習過病理課程的在校學生,學生將自己學習過程中收集到的相關資源,上傳到指定平臺,系統將給予一定的獎勵措施。以激發其積極性(目前,資源上傳主要通過學習通學生客戶端完成,借助其作業功能進行積分設置)。
2.資源管理模式 共建共享
資源的搜集、質量評價以及分類命名和入庫,是一項系統而繁瑣的工作。其管理模式主要采用師生共建共享模式。組建數字資源管理團隊,教師為管理員,招納二年級以上的學生為助理管理員,主要負責資源的搜集、初步篩選、命名分類及資源的入庫,教師進行質量評價和審核。
資源庫建成后,我們在校內2020 級本科臨床醫學專業實施了基于學習通的病理學混合式教學,課程結束后對資源庫應用情況進行評價。
向學生發放病理學混合式教學效果和資源庫應用調查問卷。發放問卷585 份,回收573 份,有效率為97%。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2.5%的學生對授課形式滿意,95.5%的學生對授課內容滿意,92.0%的學生認可資源的應用,91.2%的學生對課堂氛圍滿意,在課堂吸收率、個性學習和深度學習等學習效果和需求方面滿意度達到90%以上,共建共享模式認可度達94.8%,師生互動認可度為83.8%。(表1)

表1 病理學混合式教學效果和資源庫應用學生問卷調查[n(%)]
從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發現,以病理學資源庫為基礎的混合式教學效果顯著,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可,但是在師生互動方面學生的滿意度只有83.3%,主要是由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回復,這可能與平臺課程管理制度不夠健全有關。
資源庫建設初期的結構架構,決定了后期整個資源的持續發展和高效利用。其架構在遵從知識內在邏輯性的基礎上,須具備有序性。數量巨大的不同類型資源,有序性更易于實現資源庫的易用性和可操作性。本資源庫以素材屬性為分類依據,在整個建庫和使用過程中,素材資源易于識別和入庫,簡便易行。
隨著信息技術和教育信息化過程的高速發展,數字化資源呈現爆炸式增長,其種類繁多而質量又參差不齊,在資源的取舍分類中難免會出現重復和遺漏問題,規范的質量評價和命名尤為重要。我們在建庫初經過組內研討制定了符合課程特點的《病理學數字資源評價標準》和《病理學數字資源命名標準》。避免了依賴于個人的感知,評價資源質量,以及由于命名混亂而造成的重復和遺漏問題,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和時間成本,所以在實施過程中仍需不斷修訂和完善。
師生共建共享教學資源建設新模式,借助院內的學生資源優勢,通過教師帶隊,組建學生管理員隊伍,對提供資源的學生做出激勵和評價,對資源的類型和價值做出評判,對教學資源進行編輯和整理等,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制定一系列詳盡的標準化制度。在混合式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前期制度的不完善,在學習通的“討論”板塊,出現師生互動時有滯后,學生滿意度不高。
綜上所述,雖然病理學數字化資源庫的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但我們將在今后的實踐和探索中不斷修正完善,形成“能學,輔教”的系統化課程資源庫。優質病理學數字資源庫的建設,需要前期嚴格的組織架構、標準化的質量控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證,師生共建共享可持續發展模式,促進了資源庫的動態更新。以病理學數字資源庫為基礎的混合教學模式,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