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 李梓林
摘要:近年來,安徽省部分高校將非遺舞蹈引入課堂,針對非遺舞蹈的科研與實踐領域積累了一些成果,雖然前景光明,但是未來的挑戰依然嚴峻。隨著教育現代化和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普及發展,安徽非遺舞蹈課堂模式的建設需要借助新的信息技術來探索出更加有效的途徑。本文基于安徽省非遺舞蹈在高校傳承的現有成果,提出教育現代化背景下非遺舞蹈進課堂的新思想、新路徑、新方法,進而搭建安徽省高校非遺舞蹈教學的“可持續”發展系統,發揮高校對其傳承和保護的優勢,使非遺舞蹈得以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非遺”舞蹈教育 現代化 非遺舞蹈進校園 校本課程
科技信息化教育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通過計算機將學習資源和信息技術有機結合,使學校的教育資源更加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加靈活、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總體突出了新時代教育的開放性、便捷性、共享性、虛擬性和多媒體化等特點。近年來,我國的信息化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尤其在2020 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全國大、中、小學進行了“停課不停學”,掀起一股“網課”學習浪潮,得到了大眾的普遍認可與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信息化教育基礎建設成效顯著,歷來以傳統“口傳身授、以師帶徒”為主要教育教學方法的傳統舞蹈課堂面臨著重大的挑戰和新的機遇。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中、小學校園的工作由國家推動到實施進行,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模式,縱觀安徽省的非遺舞蹈普及與教學情況,正在各個市級縣級的中、小學的校園中徐徐展開,這讓越來越多的非遺舞蹈能夠在校園中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推廣。但是,從非遺舞蹈的特點和傳承方式來看,更是需要在大學校園里針對具備舞蹈專業能力的學生來進行傳承。舞蹈專業學生對于非遺舞蹈傳承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能夠運用自身具備的舞蹈素質能力系統地、深層地、全面地學習非遺舞蹈的動作和文化。利用舞蹈專業學生的優勢特點,來培養新一代的傳承人,讓非遺舞蹈傳承人和傳播者們不僅停留在田間鄉野,更加擴大至大學校園與社會各階層,從而不斷擴大其影響,形成良好的發展循環。
所以,對于非遺舞蹈進高校課堂的探索與開展是充分必要的、勢不可擋的,這樣一來非遺舞蹈不僅可以擁有高等院校的科研建設能力和舞蹈專業學生作為傳承人,還可以乘科技信息化教育之風,不僅可以使教學資源開放共享,還可以促進安徽省非遺舞蹈的社會化普及。
一、安徽省非遺舞蹈教育在高校發展的現狀
安徽省自2009 年公布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收集傳統舞蹈50 余項,其中被國家級非遺名錄收錄的有9 項,包括花鼓燈(鳳陽花鼓、蚌埠花鼓、潁上花鼓)、手龍舞、跳五猖、祁門儺舞、火老虎、東至花燈舞、無為魚燈。這些非遺傳統舞蹈都是安徽省各地的文化精髓,蘊含著深厚的美育思想、文化內涵與政治價值,在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徜徉著安徽地方人民的審美認知和行為道德準則,對非遺舞蹈的傳承就是對歷史感悟和文化記憶的延續,它們作為一種獨特的地方性表達方式,濃縮了當地日久歲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早年間人們對于未知的崇拜、對天神的感恩、對親人的追思和對本民族形象標識的認同感都潛藏在這些有意味的舞蹈形式里。但是目前對于諸多非遺舞蹈的保護措施僅停留在表面收錄整理和淺顯的形態影像錄制上,即使不乏一些關于非遺舞蹈保護傳承的論文,其多為框架死板,內容單一,缺乏對于舞蹈背后的人文探索和符合時代發展的、可實施性強的傳承方式。更令人惋惜的是,現在非遺舞蹈成為了旅游業發展的附屬品和工具,過度舞臺化的表演雖然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地人情景應變的能力,但是卻讓非遺舞蹈陷入了身份概念模糊的困境中。當傳統舞蹈作為一個被消費的角色而降低品格成為商品;當民間藝術脫掉往昔神圣的外衣不再具有威懾力;當民族文化在多元語境浪潮中面臨文化再生產再創造,這時傳統仍要繼承,時代仍要發展,雖然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頒布距今已經17099年之久,關于安徽省非遺舞蹈傳承發展的使命,仍要另辟蹊徑。
安徽省這九項國家級非遺傳統舞蹈中僅有花鼓燈(鳳陽花鼓、蚌埠花鼓、潁上花鼓),作為高校民族民間舞蹈課程被編寫成系統的教材,成功地走進了高校舞蹈專業的課堂,并且涌現出眾多蘊含深厚人文情懷的優秀安徽花鼓燈舞蹈作品,比如舞蹈《淮水情蘭花灣》《一條大河》《遠去的蘭花爺爺》《蝶戀花》《說蘭花》等,舞劇《大禹》《石榴花開》《玩燈人的婚禮》等。安徽花鼓燈的傳承延續得益于眾多非遺傳承人做出的大量的工作以及一代又一代對其進行田野采訪調研的工作者們和各類教學研究人員對安徽花鼓燈的舞蹈動作的提煉和文化藝術價值的提升。反觀其他的傳統舞蹈,雖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但是大多仍囿于田間地頭與山川湖海,步履緩慢地走向現代化城市、走進人民的視野之中,一直都存在著承襲范圍受到限制、傳播模式過于僵化、文化挖掘深度不足等諸多問題,所以進入高校課堂進行推廣的模式更是道阻且長。首先是安徽省各個高校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融合的意識欠缺,在高校教育中融入非遺舞蹈的工作,不僅是高校部門,政府部門也沒有給予高度的重視。另外值得強調的一點是,傳承非遺舞蹈應當以安徽師范大學、安徽藝術學院、阜陽師范大學、淮北師范大學等等一些開設舞蹈專業的高校為重心,但是這絕不是個別高校的“特殊”任務,傳承非遺舞蹈是所有高校和高校范圍內管理人員、教育人員和受教育人員的使命與擔當,安徽省各高校教師現如今也缺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工作納入到自身教學課堂中的想法與意識,這是政府與高校重視程度不夠的結果。其次是各高校教師對非遺舞蹈內容的掌握程度有限,不足以開展非遺舞蹈的教學。由于非遺舞蹈地域條件的特殊性和普及范圍的狹窄性,高校教師對非遺舞蹈相關技藝和文化背景的掌握與積累不夠精準,特別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類的項目,比如徽州板凳龍、無為魚燈、祁門儺舞等,都包含較為特殊的道具使用、舞蹈技法和地域文化背景。故而高校應該積極開展非遺傳承人進高?;顒?,讓非遺傳承人和專家親自指導教學,以此來彌補高校教師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過程中教學能力的不足。最后一點是安徽省高校中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有待提高,對于高校大學生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體,對于單一非遺舞蹈學習的重要性遠遠不如培養他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意識,這也是文化自信培養的重要部分。如果說各地非遺舞蹈的國家級、省級、市級傳承人是“直接”的非遺傳承人,那么高校學生就是非遺舞蹈“間接”的傳承人,這種“間接”傳承是范圍廣的、高效的、立體的。但是就安徽省目前高校學生來看,學生對于非遺舞蹈的傳承問題是非常不敏感的,甚至更多是麻木的,加強學習非遺舞蹈文化,提高非遺舞蹈保護意識,是鞏固高校舞蹈類學生弘揚民族精神的根本。
現今,安徽省仍有許多具有較高開發價值,但是還沒有被挖掘出的傳統舞蹈,如阜南趕犟驢、全椒手獅舞等。所以,安徽省其他非遺舞蹈的傳承發展可以積極借鑒學習花鼓燈的模式來進行建設,讓非遺舞蹈走進高校課堂,并且在此基礎上另辟蹊徑,利用高校信息化設備拉進田野與課堂距離,將非遺舞蹈“博物館”搬進舞蹈課堂當中??偟膩碚f,安徽省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且非遺舞蹈種類繁多類型多樣,但是目前的挖掘力度仍然不夠,缺乏進入高校課堂被專業舞蹈學生學習和傳承的機會,以及尚未構建出系統的傳統舞蹈傳播的模式。從全國范圍來看,非遺傳統舞蹈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已經成為許多高校舞蹈專業民族民間舞模塊的重要教學內容與工作重點,所以安徽省各大高校更應該以傳承當地非遺傳統舞蹈為己任,扛起安徽非遺傳統舞蹈發揚光大的責任,提煉出讓學生接受更快、印象更深的教學方法,使安徽非遺舞蹈在舞蹈課堂上充滿新意與特色。
二、科技信息化時代下非遺舞蹈進高校的教育模式
(一)高效地利用多媒體設施
近年來“互聯網+教育”是科技信息化教育中的重要模塊,互聯網成為學生獲取信息、溝通交流的重要途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加強信息化教學的基礎設施建設非常重要,那么就需要在舞蹈教室內安裝“兩機一幕”(收錄機、投影機和銀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投影儀學習舞蹈動作、舞蹈藝術作品;將同學們的動作錄制下來當堂在銀幕上放映,有利于當堂問題當堂解決,讓同學們在課堂上發現自己動作的不足之處,也有利于將老師和同學的舞蹈動作同時錄制下來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讓同學們更加清晰地、有針對性地改正。
由于舞蹈課堂的特殊性,對于舞蹈動作、形態等教學內容而言,信息化教育不能全盤取代傳統的“口傳身授”教學法。__但是多媒體設備對于“非遺”舞蹈知識的學習有著莫大的幫助。非遺舞蹈起源于特定地域的生活實踐中,是人們社會勞作與崇拜信仰的表現形式,蘊含著當地人的審美取向、人生哲理和以體悟為本的生活智慧。對于非遺舞蹈來說,追蹤其溯源,掌握其歷史,了解其文化,掌握其內涵,往往應該先于學習其外在形式?!盁o論是‘民族音樂學還是‘民族舞蹈學的學者,都是相關科學的民族志學者,都是以田野工作為最基本的工作?!雹僭谌珕T田野調查難以實現的情況下,“互聯網+教育”在這里可以充分發揮作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使非遺舞蹈呈出“新活態化”,教師在視頻資料和歷史背景的渲染下,使學生在對非遺舞蹈能夠觀其“形態”,知其“神態”。從而由淺入深展開教學,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間,讓課堂積極傳遞著非遺舞蹈特有的情緒和氛圍。
例如舞蹈“火老虎”,這是一項起源于安徽省鳳臺縣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歷史背景是后周將軍劉金定在與南唐激戰爭奪淮南地區時急中生智,放火燒山引起滾滾山火從而逼退南唐軍隊的故事。故事代代相傳,當地人們模仿老虎被燒,急速下山的場景,衍生出了火老虎這一民間藝術?;鹄匣⒃诒硌葜盀榱税踩鹨?,表演者需要身穿厚棉衣,披上濕麻袋,再套上虎皮,只露出眼睛。表演過程中虎皮周身圍繞火花,營造老虎被山火趕下山的情景,演員不留神就會有被燙傷的危險。在表演快要結束時,演員縱身一躍跳入水池中,一方面熄滅了身上的火,另一方面象征著老虎被打敗。由于表演火老虎需要演員具有耐高溫火熱和抵御冰水的忍耐力,且道具龐大且表演時伴有火花,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只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演員才能夠表演,難以完整的搬進高校舞蹈課堂。但是學生們可以通過影像資料直觀感受火老虎表演時激烈的場景和生動的畫面,從而推演其發展脈絡,模仿其舞蹈動作,領會鳳臺縣民眾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和堅定樂觀的生活心態。此類通過營造情景來講好非遺舞蹈的故事,不失為一種“非遺”舞蹈教學的好方法;再例如草原文化在淮河地區的遺存——“將兵摔跤”,它是安徽省第五批省級非遺傳統舞蹈,由淮北市申報。相傳北宋滅亡后,瀘州與符離一帶成為南宋和金的邊界線,是兩國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期間金人將北方游牧民族擅長的摔跤帶到了淮河流域,后而與皖北地區嬉笑逗趣風格的民間舞融合,發展成了現在形似“兩人摔跤”,實則“一人跳舞”的漢族民間舞蹈?!皩⒈印笔怯文廖幕诨春恿饔蚺c當地文化交融的見證。那么摔跤這一競技性強的體育項目如何在淮河地區演變成詼諧幽默的舞蹈藝術的呢?“兩人搏斗”的運動形式又是如何演變為“道具獨舞”的呢?這些問題需要一定文化知識儲備的舞蹈教師縱向站在歷史學、民俗學等角度,橫向結合人口遷徙、文化融合和地方民風等因素來回答,教師可以借助課件將重要的歷史事件、關系和脈絡展示出來,讓同學們充分了解舞蹈歷史本來面貌的細節,深入淺出,讓學生們思考這一傳統“非遺”舞蹈的風格較大跨越變化的具體原因。這是“非遺”舞蹈進入高校課堂的傳承意義所在。
(二)全面打造“慕課+課堂”模式
隨著信息化教育的不斷普及與發展,尤其是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網絡課程通過信息化基礎建設實現了在全國各地進行“停課不停學”,現代遠程教育正是依托了信息技術,才能開展教育資源的網絡傳輸。
傳統的舞蹈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是課堂的中心,學生跟隨老師模仿學習。這種教學方式最大的優勢就是教師可以面對面對學生的舞蹈動作姿態進行指導和糾正,并且真切感受到學生對舞蹈動作的掌握程度。但是由于教師精力、教室數量和課程安排有限,大多數“非遺”舞蹈是沒有充足的條件讓學生去全盤吸收和消化的。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合理利用慕課的形式,將種類豐富、內容龐大的“非遺”舞蹈課程制作成線上課程,講解方式以錄制視頻為主,并且附有PPT、講義、課后試題和思考作業,同學們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非遺”舞蹈來學習,期末考試以“錄制舞蹈視頻+基礎知識考試”的方式進行,只要能夠在規定時間學完課程并且期末考試合格,便算作這門課程結業。慕課(MOOC)作為一個便捷、開放的新型的在線課程模式,主要功能是利用廣泛的優質課堂資源共享從而達到培養大規模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胺沁z”舞蹈可以通過“慕課+課堂”的綜合性教學方式在高校中進行。首先,擴寬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和學習渠道,更能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網絡視頻課程平臺建立非遺舞蹈課程,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約束,擁有自由、共享等優越性;其次,由于這種方式是非強制性且碎片化學習,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理解的復雜性和學習效果的減弱。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作用,將碎片化的內容幫助學生串聯起來,通過線下課堂對知識和要點進行梳理,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設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
安徽省非遺舞蹈承載著淮河兩岸皖地人民淳樸的時代記憶和久遠的生活方式。除了舞蹈動作和表現形式的外化呈現外,更多的是非遺舞蹈背后的文化根脈和精神象征,已經成為地域舞蹈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符號標志。它們內容豐富、脈絡繁瑣且派系眾多,安徽省各大院校都應承擔起非遺舞蹈保護與傳承的__工作,使安徽非遺舞蹈更加專業化、學理化。
數據庫又稱“電子化文件柜”,隨著5G 時代的到來,各個領域都在利用大數據不斷更新發展,進行自我優化和資源整理,故而對于安徽省非遺舞蹈的數字化收錄、統計、管理和傳播的模式也是非遺文化發展的重要課題。一方面因為傳統口傳身授的教學難以將非遺舞蹈全面傳承下去,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文化建設、舞臺藝術作品的編創、教育系統的地標課程、校本課程的建設,都需要借助非遺舞蹈資源,傳統的檔案保護與數字化儲存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保護、傳承與傳播的需要,而現代信息技術確實能夠更好地做到這一點。數字化技術在傳統舞蹈保護方面的應用,實現了傳統舞蹈保護的持久性,傳播的寬廣性?!雹?/p>
現如今安徽省非遺舞蹈的保護還僅限于對于名錄整理、傳承人的統計和舞臺表演的呈現等方面,建設數字化非遺舞蹈數據管理系統還處于空白階段。由于舞蹈動作有難以文字記錄的特點,設計電腦軟件系統,它作為合理保管“非遺”舞蹈的“倉庫”。它能夠將非遺舞蹈的內容導入后進行合理有效的組織和分類,繼而更方便資料查詢,對于“非遺”舞蹈的變革與創新能夠更快的更新,形成不間斷的、完整的文化發展脈絡。另外通過數據庫鏈接到其他舞蹈網站、文化旅游網站、自媒體、舞蹈論壇等公共網絡平臺,利用關注、點贊、評論、轉發等后臺數據。統計了解學生關注的舞蹈文化和價值內涵,從而進行下一步的數據優化。在此基礎上,更要考慮到建設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的普及性與實用性。數據庫應當操作便捷、內容完善、更新及時,全面分析其社會價值和共享程度,這是數據庫建設的根本目的也是滿足從業者及大眾需求的根本保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數據化網絡平臺讓我們安徽省非遺舞蹈得到高效、便捷的傳播,從而使來自民間的非遺舞蹈更好地回歸大眾,更完整地傳承,被更好的保護。
三、堅持安徽省非遺傳統舞蹈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一)創新教學成果評價體系
新課程評價的功能和評價技術與原來有本質的不同?!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關于課程改革目標的規定中明確提出:“要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③可見,課程評價的目的是讓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和持續發展的潛能。安徽省高校非遺舞蹈課堂模式的建立,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增強,讓高校學生在實踐學習中感受非遺舞蹈的魅力,從而積極主動地去研究和傳承。在非遺舞蹈課堂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為了不打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也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對“非遺”舞蹈實踐與創新能力進行綜合性評價,考試作為一種期末考試的手段,只是對學生評價方式的一種,在對學生評價的過程中應該根據“非遺”舞蹈課程的特點,開展過程性考核和多元性的評價。比如較少的運用傳統的閉卷紙質考試評價,以學生對“非遺”舞蹈的創新性實踐成果來代替進行考核,靈活運用大數據分析,多方面考察教學效果。綜合性的課程評價體系有利于引導學生學習非遺舞蹈的興趣,發散創新思維能力,尋找非遺舞蹈發展的創新模式。
(二)創新教材——“非遺”舞蹈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主體和基地,通過科學的評估學生的課程需要,充分利用當地學校與當地的教學資料,依照國家和學校的辦學理念開發出豐富多樣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課程。安徽省非遺舞蹈文化涉及廣泛、內容種類豐富,是校本課程編寫的重要資源。為了能夠突出此校本課程的學習和傳承價值,高校在遵循國家制定的教育大框架基礎上,要立足本土,明確主旨,走出一條安徽省特色非遺舞蹈課程的編寫之路。在舞蹈與文化的融合中,教師可以將非遺舞蹈的產生與變遷和安徽省的人文歷史和地理風貌產生關聯,以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從而激發學生對非遺舞蹈的興趣和傳承的使命感。另外,教師可以動員學生們積極走進田野,回歸“非遺”舞蹈誕生的原始場所,在民族舞蹈學和歷史釋義學的指導下深入民間采風,觀看原汁原味的“非遺”舞蹈,對話傳承人,讓學生能夠重新認識“非遺”舞蹈的形態與內涵,深刻體悟到傳承非遺對于地標藝術發展和民族精神弘揚的重要性。在活動結束后,老師可以選擇內容詳實、觀點新穎的采風報告將其納入校本課程,這對于學生學習非遺舞蹈是一種莫大的鼓勵,同時可以體現出校本課程的包容性、開放性,是對于“一千個人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詮釋,也使教材更加豐富與完善。
學校應建立本校課程組織機構,保證校本課程體系秉承開放民主的狀態,并與外界保持交流和溝通,隨時根據當前本校課程的創新方案,對本校的校本課程教育內容進行完善④。非遺舞蹈世代相傳,是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為了保存其鮮活性,其發展不應該受制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不是某一個單位的責任,非遺舞蹈的校本課程編寫應該是高校間聯合承擔的項目,省內各大高校結合自身的地域優勢,對于非遺舞蹈的歷史背景、發展狀況、表演形式、舞蹈動作進行深刻的挖掘與解構,由橫向到縱向,從課堂到舞臺,從理論到實踐,并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編寫教材,從而保證更加高效率、高質量的建設非遺舞蹈校本課程體系。
(三)創新形式——非遺舞蹈進校園的專業化、常態化
在非遺舞蹈進校園的政策頒布以來,全國各大高校都在積極配合開展非遺舞蹈進校園工作,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成為教學的重要環節,讓非遺舞蹈成為展現本學校特色教學的最佳窗口。非遺舞蹈蘊含的教育內容寬泛,不僅適用于中、小學教學,更適用于高校教育。安徽省各大高??梢越M織非遺舞蹈進校園學術研討會,分享、討論非遺舞蹈進校園的現象和課例。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的規劃和建設,安徽省不必另起爐灶,現今全國各大專業類藝術院校都有顯著的成果,可以積極借鑒他們的經驗。例如云南藝術學院依托當地獨有的民族文化資源,與當地非遺保護單位合作,定期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活動主要是針對舞蹈學院的研究生和舞蹈學專業的本科生。每期邀請幾位省級或國家級非遺舞蹈傳承人進入舞蹈課堂,親自示范和講解“傣族孔雀舞”“彝族煙盒舞”等云南省非遺傳統舞蹈,教學結束后以集體演出匯報的形式結課。另外,舞蹈學院的研究生在教學結束后開展學術研討會或田野調查活動,獲得了相當可觀的教學效果,也充分發揮了舞蹈學院發揮當地特色文化的帶頭作用?!霸颇县S富多彩的民間傳統舞蹈以活態形式各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精神,是人類重要的非物遺產。作為地方藝術院校,有責任和義務將優秀傳統舞蹈納入教學實踐與理論研究中,通過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民族優秀傳統保護與傳承工作。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也將不斷通過科研和教學改革,為保護與傳承民族傳統舞蹈、努力建設民族舞蹈學而努力?!雹萃瑯拥?,高校應該成為安徽舞蹈教育的主要力量,形成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序列,促進安徽省舞蹈文化的有序發展。這些高校作為舞蹈人才培養的主要機構,一批批得向安徽省各中、小學和培訓機構輸送舞蹈教師,搭建非遺舞蹈校園體系可以使安徽舞蹈特色教學得到延續。采用高校至小學、中學到教培機構的遞進式發展,可以有效促進非遺舞蹈傳承模式的變革,讓非遺舞蹈進校園活動進行的更加深刻和徹底,這種傳承群體和傳承內容的擴建潛移默化地植入新一代學生的內心,讓其從小樹立安徽傳統文化保護意識。
目前,安徽省多所高校在“非遺”傳統舞蹈實踐和科研領域已有不少成果,安徽省文旅廳根據《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認定與管理辦法》(皖文旅發〔2021〕28 號),發布了“關于公布2022—2024 年度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的通知,認定黃麓師范學校等99 家單位為2022—2024 年度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其中,安徽藝術學院、淮南科技職業學院和安徽科技學院分別獲批花鼓燈、鳳臺花鼓燈和鳳陽花鼓傳承基地,各傳承基地將通過共建的方式實現校內外非遺舞蹈資源設施與師資共建共享,是學校主動融入安徽地方特色舞蹈文化建設的新嘗試,標志安徽省高校非遺舞蹈傳承工作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是值得深思的是,在獲批的99個非遺傳承基地中,非遺舞蹈共占14 種,且高校獲批的非遺舞蹈傳承基地僅3 家,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了安徽省各大高校對非遺舞蹈傳承的重視程度甚微,且至今沒有形成有效的規模。高校應該結合信息化教學設備和自身天然的教育教學優勢,義無反顧地扛起非遺舞蹈傳承的大旗,堅持以傳統為體、現代為用的方針,在古老與新生、落后與先進、歷史與未來的結構中實現完美的并接。在多元共處、和諧存異的理念下,打開“破舊立新更進一竿”的非遺舞蹈文化新格局。
四、結語
總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安徽省非遺舞蹈教學模式的革新勢在必行。不破不立,必須打破傳統舞蹈教育的慣性思維,樹立新時代現代化教育理念。如今全國范圍內非遺保護活動進行的如火如荼,安徽省應該在非遺舞蹈現有發展成果的基礎上,高效利用科技資源,走出一條安徽特有的非遺舞蹈高校課堂發展之路,并且聽取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搭建“由大帶小”的非遺舞蹈傳承體系,使非遺舞蹈得到長期有效的傳承?!昂蔑L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在教育現代化背景下構建舞蹈特色教育是完善安徽非遺舞蹈傳承系統的有效途徑,這對于非遺舞蹈的保護和學生樹立民族文化意識都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注釋:
①于平.“民族舞蹈學”學科建構的若干思考——從“非遺名錄”舞蹈“進校園”談起[J].民族藝術研究,2018,31(1):147-156.
②趙艷.廣東省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建設的設計與構想[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6):103-107.
③王秀紅,高曉偉.新課程背景下科技教育課程結構的構建[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5(7):25-27.
④周慧,王笑語.敦煌藝術課程改革初探[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7(8):176.
⑤江東.“非遺舞蹈進校園”的實踐及經驗——關于“非遺舞蹈”在教育中利用的筆會[J].當代舞蹈藝術研究,2018,3(3):38-52.
參考文獻:
[1]樸永光.傳承“非遺”之我見——以傳統舞蹈為例[J].舞蹈,2018(4) .
[2]江東.“非遺舞蹈進校園”的實踐及經驗——關于“非遺舞蹈”在教育中利用的筆會[J].當代舞蹈藝術研究,2018,3(3) .
[3]鐘寧.舞蹈繼續教育如何面對mooc時代的到來[J].舞蹈,2014(1) .
[4]婁楊,張旭東.非遺民間舞蹈在地方高校的傳承與教學路徑[J].四川戲劇,2021(10) .
[5]李軍.“非遺”傳統舞蹈在高等院校的傳承現狀研究[J].舞蹈,2019(6) .
[6]何好,姚江.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嶺南非遺舞蹈教學模式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0(3) .
[7]董玉琦,畢景剛,錢松嶺,等.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問題審視與戰略調整[J].開放教育研究,2021,27(4) .
[8]吳巖,賽恒,李斌,等.創新型教學模式在研究生教學中的嘗試[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23) .
[9]陳晶.教育信息化2.0時代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三重維度[J].職業教育研究,2022(2) .
[10]李媛媛,李娜。在社會傳播角度下重審中小學舞蹈教育的現實意義——以非遺舞蹈為例[J].中國文藝家,2022(1) .
[11]林榮珍。新時期非遺舞蹈的傳承保護研究——評《非遺保護語境下的中國民間舞蹈研究》[J].中國高??萍迹?021(5) .
注:本文系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舞蹈表演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項目號:2020jyxm0663);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舞蹈表演專業教學團隊(項目號:2020jxtd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