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勝 任玉美 徐東衛 郭曉琴 李菲



摘要:文章闡述本科院校材料類專業應用導向型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案,圍繞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總體目標,從課程內容的設計到教師團隊的建設,多維度、多層次地把崗位需求有機融入本科生課程教學,并提出以就業為目的,培養具有工程素養人才的應用導向型教學模式,讓學生“入學即工作,學習即上崗,畢業即上手”,迎合勞動市場的需求,提高就業競爭力,切實解決就業難的問題。
關鍵詞:材料類專業;應用導向型;企業需求
隨著各大高校連年擴招,畢業生的人數每年都在增長,這給學生的就業造成巨大壓力,尤其是知名度不高的普通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形勢更是不容樂觀。然而,在學生面臨就業難問題時,一些用人單位也面臨著招聘難問題。盡管許多企業知道公司的棟梁和骨干都是大學生,企業忠誠度最高的也是大學生,但是每年很少招聘應屆大學畢業生,原因是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專業能力沒有達到行業的既定要求。由此可知,應屆大學畢業生能否符合行業人才的需求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也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不斷變革的方向。
一、強化培養目標與就業需求的關聯
與碩士、博士等研究生教育不同,高校本科教育有著特定的辦學類型和社會服務方向。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方向多為應用型企業,在應聘科研崗位、學術崗位時無法與碩士畢業生、博士畢業生抗衡。因此,高校要認清現實,保持自身競爭力,在辦學過程中清晰認識學校定位。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會有更強的就業競爭力,也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材料類專業的研究方向較多,從材料的化學性質可以分為高分子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金屬材料、復合材料;從材料的加工性質可以分為材料合成、材料成型、材料加工等。眾多的研究方向表明材料類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比較廣泛,可以在汽車企業、電器企業、水泥企業、鋼鐵企業、塑料制品企業、機械制造業等從事研發、生產工藝、質檢相關工作。針對如此多的工作崗位,高校在制訂培養目標時不能單一地確定某一方面的能力培養,而是要根據眾多的就業崗位制訂與之匹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
二、實踐課程應貼近就業需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新興產業不斷興起,人力資源市場崗位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培養具有專業基礎,動手能力強的專業技術人員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高校應加快教學實踐課程的更新和發展速度,迎合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設置課程。這就要求高校在開展實踐課程建設時應進行科學合理的市場調研,讓畢業生在就業之前能了解企業需求和行業動態。
除此之外,在“互聯網+”背景下,各高校舉辦的創新比賽有效推動了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發展,這對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和實踐能力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創新比賽項目在追求研究的創新性和前沿性的同時,也應該關注企業技術缺陷,并著力解決此類問題,形成創新與應用并重的教學觀,使學校實踐課程體系更具實用性。
三、課程知識融入更多實踐應用內容
課程是學生在大學期間學習知識的基本單元,是決定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筆者曾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材料學院的學生進行課間訪談調查,期望通過了解學生對課程知識需求的內心想法來提高課程質量。調查發現,有70%的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和方向不太了解,有20%的學生認為所學知識理論性太強,對將來的工作沒有太大用處。上述調查分析表明,大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實踐應用缺乏了解,知識的掌握深度有待提高,主要是因為課程知識與實踐應用脫節。
要想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高校應開展以就業為導向的應用導向型教學模式,并從每一門課程著手,設計科學有效的知識架構。首先,高校課程知識需要融入更多專業應用和社會實踐的動態內容,避免課程體系過于理論化,同時增加有利于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認識等方面的內容。其次,在完成每學期的課程知識講授后,高校不能單憑一張期末考試試卷判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重“知識”傳授而輕“應用”理解,這會導致學生雖然將課程知識牢記于心,但是不知道用在哪里,怎么去用,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是無法適應社會要求的。
四、注重師資綜合能力培養
目前,很多高校都致力于建設成科研型大學,在招聘和培養教師時過于注重科研能力,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教師綜合能力的培養,更不用說“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以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為例,2018年至2022年共引進青年教師600人,其中90%的教師為應屆畢業生,只有10%的教師具有一定的企業工作經驗。這些青年教師走出校園,便走上了講臺,雖然理論知識豐富,但是缺乏實踐經驗。
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必須與社會相聯系,所以高校應在注重教師科研能力培養的同時,進一步加強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樣一來,教師才能夠了解當今社會存在的關鍵性技術缺陷,也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學生。
教育教學、科學研發、服務社會是教師的三大職責,所以高校應鼓勵教師把科研能力貫徹到學生培養中,把科研轉化成應用,與企業需求相結合。
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問題,高校不能僅靠大四實習階段來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而應該在課堂上、校園內讓學生了解專業知識的實踐應用方向和價值,通過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的相互關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建立滿足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的選修課程體系
選修課是高校培養學生多元化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快速適應就業崗位的針對性課程。針對企業需求和學生不同的就業意向開設不同的選修課,是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選修課程體系的建設和開發方面,高校應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就業意向為準則,以培養具有快速適應工作崗位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深入調查,科學布局,豐富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例如,在建設材料類專業選修課程體系時,高校可以設置新材料研發過程概述、產品結構設計、產品材料性能分析、產品成型工藝分析、產品模具分析、產品加工技術等符合材料類專業學生就業崗位需求的專業課程,讓學生在就業之前就能接觸企業的工作內容和知識,應用案例如表1所示。
(二)優化材料專業理論課程的內容
理論課程要注重專業應用技能的培養和鍛煉,在講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教師要適當增加體驗式教學模塊,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要增加理論課程內容在實踐應用中的關聯信息,讓學生了解每個知識點在企業中的應用狀態和方法,并在學期結束時開展相應的應用訓練,以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教師通過這樣的方法引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學生在今后面對工作時才會有的放矢,迅速適應崗位的要求。
例如,高分子材料類專業課程中會講到高分子鏈的物理性質,在講到高分子鏈的有序、無序狀態時,教師可以引入高分子材料在注塑成型時常會遇到的注塑縮水問題,用高分子鏈有序、無序運動的理論知識分析塑料產品成型缺陷發生的機理,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高分子鏈的物理性質,還能為學生將來解決崗位難題提供理論基礎,如圖1所示。
(三)師生共建模擬企業運行的創新創業團隊
大部分高校學生只注重理論課的學習,對企業實際工作的了解不夠深入,對企業的運行模式關注度不高。應用導向型教學模式就是基于“入學即工作,學習即上崗,畢業即上手”的核心思想,依托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師生共建模擬企業,增加學生的企業認知度,即讓大一新生加入模擬企業,接受模擬企業的培訓及分配的工作任務。
在模擬企業中,教師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材料成型工藝師、模具設計師、材料研發工程師等,讓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圖2為模擬企業架構圖。
(四)建立教師綜合能力提高計劃
首先,高校既要培養教師的理論知識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又要培養教師的專業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讓教師了解專業的發展趨勢。其次,高校應解放思想,秉承學歷和經歷雙選的觀點,聘請一些有工程背景的“雙師型”教師,從而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和崗位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最后,高校應制訂相應的人事制度,根據學生的就業方向定期聘請相關企業技術骨干對教師進行行業技術培訓。
參考文獻:
[1]劉麗玫.以就業為導向的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8,(24).
[2]郝志功,蓋世洲,高磊.經濟回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教育策略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0(17).
基金項目: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以就業為導向,提升工程素養——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探索研究”,項目編號:No.zhjy22—97。
(作者單位:馮德勝 任玉美 徐東衛 郭曉琴 李菲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材料學院;馮德勝 任玉美 徐東衛 郭曉琴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省航空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