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映紅
【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校德育實現融合,可以較好地貫徹立德樹人等教育目標,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形成小學德育教育合力。本文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德育教育的相通點,結合學科教學實踐經驗,從做好學科教師溝通、引入生活教學模式、靈活使用教學方法、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創新家校互動模式等五個方面,探討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德育融合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小學德育;生活教學;校園文化
在素質教育等理念全面推行以后,小學德育學科的地位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德育教育在小學階段需要實現跨學科布局,實現多個學科的滲透教育。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說,《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德育元素最為豐富,可以取得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并通過有效的德育教育途徑,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長。
一、做好學科教師溝通,明確融合教學目標
結合小學教育體系來看,德育教育工作主要由班主任負責,同時也需要各個學科教師配合,制定德育教育的融合教學目標。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來說,需要在引入德育教育元素之前,跟班主任做好溝通交流,明確小學階段德育教育工作的具體任務,并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點,細化德育教育目標,保證融合教學目標可以在學科教育中取得較好效果。除此之外,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與其他學科的任課老師做好溝通交流,在相互分享德育滲透經驗的同時,推動多學科德育融合教育目標的有機聯動,保證德育教育的效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我是小學生啦》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做好自身與其他教師的溝通交流,構建德育融合教育的目標。《我是小學生啦》是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第一課,主要引導學生盡快適應小學環境,并且學會如何跟其他同學交朋友。在構建融合教育目標的時候,教師也可以以“社交”為主題,制定細化的德育任務。對于班主任來說,可以在集體教育中引導學生學會社交技能,盡快跟周圍同學熟絡起來,尋找共同話題并成為朋友。《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則可以結合教材中《拉拉手,交朋友》《我認識您了》等小節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指引學生增強自身與其他同學的情感關系,在實踐環境中學會如何交朋友。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提高班主任、《道德與法治》教師等主體在德育教育中的交融聯動水平,保證最終的德育教育效果。
二、引入生活教學模式,實現德育教學滲透
小學德育教育進行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進行德育理論知識的傳輸,同時還要結合生活環境展開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對于德育教育知識的認知水平,并引導他們將這些知識落實到生活行為中。基于這方面考量,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加強自身對小學生生活環境的調研分析,并能夠多站在小學生的角度看待生活場景,保證最終的學科教學方案可以較好地契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層次。在引入生活素材的時候,教師也可以考慮讓學生主動提供一些跟自身相關的生活材料,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的熟悉感,有利于德育教學的深度滲透。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家中的安全與健康》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具備較強的安全生活意識。在具體進行生活化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跟學生家長取得聯系,獲得一些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場景,在征求學生同意以后將其放在多媒體課件中,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通過這些生活化場景,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生活方式,比如早睡早起、吃飯要營養均衡等。在講述生活安全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工具引入一些常見的生活場景,比如家庭用電安全場景、家庭刀具安全使用場景等,播放一些趣味性生活動畫,使得學生直觀明確安全生活方式,并將其內化到自身的生活場景中,實現德育教育的生活滲透,提高學科教學的綜合成效。
三、靈活使用教學方法,提高融合教學效果
《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校德育實現融合的背景下,教師更應該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改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應注重靈活使用榜樣教育法、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元素,提高學生在學科教學中的主動性,使得學生可以主動約束自身行為,逐步形成較強的道德素養以及正確的價值觀。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綠色小衛士》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入榜樣教育法,給班上學生樹立環保榜樣,長期激勵學生做出正確行為,避免對生態環境帶來破壞。一方面,教師應該注意自身的日常行為,不能出現亂扔垃圾等情況,主動維護班級衛生環境,在學生面前塑造一個生態人形象。與此同時,教師也要重視自己的個人衛生與外在形象,成為學生心中的環保榜樣。另一方面,《道德與法治》教師也可以聯合班主任,在班級層面上進行“環保小衛士”的評選,在學生群體之中樹立環保榜樣。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較好地提高學生參與環保行為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拉近環保榜樣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好地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我們在公共場所》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入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在固定教學情境中學會約束自身行為,錘煉自身的道德修養。《我們在公共場所》章節主要教學內容就是引導學生形成較強的公德心,學會在公共場所做出合適的行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有序排隊、不亂扔垃圾、不大聲喧嘩、路不拾遺等多種場景,讓學生在這些教學情境中感知道德行為。比如在有序排隊場景中,為了讓學生體會插隊行為的惡劣性,可以安排一些小朋友做出插隊行為,然后詢問被插隊小朋友的心理感受,通過將心比心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做出正確行為。通過這些方式,可以在教學情境中提高學生的綜合體驗,并強化德育教育效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我們生活的地方》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入任務驅動法帶領學生認識家鄉在最近幾年的變化,并逐步促使他們形成家國情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播放十年前家鄉的場景,帶領學生一起認識以前的家鄉。接著教師就可以提出一些層次化任務,讓學生談一談家鄉的閃光點,具體有“十年前的家鄉和現在相比有什么變化”“你能說出家鄉的哪些名人事跡”“你未來成才以后將會怎樣改變家鄉”等。通過這些層次化任務,可以強化家鄉在學生心中的地位,顯著提高學生的鄉土情懷。
四、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構建德育熏陶環境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校德育融合以后,教師也應該多設計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科實踐過程中充分感知德育元素,促進他們將德育教育內容內化到自身行為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考慮設計一些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校內形成德育教育的氛圍,對學生產生長期熏陶教育。在具體設計校園文化活動的時候,《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實現學科教學內容與德育元素的深層次聯動,同時還要切實提高學生在這類活動中的參與度,豐富他們的體驗感。在策劃活動之前,教師可以先面向學生進行活動類型調查,明確小學生喜歡的校園文化活動內容,基于此完善活動細節。在每一次校園文化活動進行完以后,教師也要面向學生做好反饋調查,促進教學向積極方向挺進。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安全護我成長》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開展“安全成長”的校園文化活動。整個活動由學生自行設計文娛節目并參與其中,類型不限。學生既可以選擇演唱關于安全的歌曲,也可以合作表演一些宣傳安全的小品等節目。這里教師可以給定幾個作品供學生參考,其中歌曲有《盼爸爸平安歸》《生命的旋律》《平安歸》等,小品節目有《安全生活指南》《安全演習》《安全會》等。學生既可以選擇教師給定的作品,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創編一些新作品。在進行校園文化活動的時候,教師要針對每一個作品進行打分,對于自編作品可以適當提高分值,最終選擇最優秀的作品,頒發“安全小衛士”的榮譽。在整個校園文化活動結束以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結合本次活動經歷,談一談自己對于安全生活與成長的感悟,進一步強化活動的德育效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讓生活多一些綠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開展“變廢為寶”的校園文創活動,引導學生觀察校園環境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廢物垃圾,并思考如何實現變廢為寶,裝點校園,改善校園的文化氛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當前一些常見的變廢為寶方式,激發學生的靈感,具體有使用廢舊物品制作冰墩墩、使用廢舊物品制作樂器等,促進學生以實際行動來踐行環保理念。
五、創新家校互動模式,實現德育教育合力
小學德育教育單靠學校教育是很難取得較好效果的,還要跟家庭教育聯動在一起,形成德育教育合力。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如果能夠參與其中,就可以顯著降低德育教育的難度,并對學生產生長期熏陶教學效果。特別是部分家長在家庭環境中并不注重自身行為,同時還給孩子傳達了一些不正確的價值觀,這也使得學生在學校德育教育中接受了完善全面的教育內容,但在家庭環境中沒有形成較好的道德素質。另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也可以向家長傳授一些德育教育的小技巧,使得家長可以在家庭環境中進行一定的德育教育,幫助孩子鞏固他們掌握的德育知識。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為父母分擔》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課堂環境中進行關于父愛與母愛的教育熏陶,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父愛與母愛的偉大。在具體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行為,并說出一些可以體現父愛與母愛的場景。在課堂教學結束以后,教師就可以布置“為父母分憂”的作業,讓學生在家庭環境中完成“幫父母做家務”“給父母洗腳”等多種實踐作業,回饋與報答父母對自己的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跟家長做好互動交流,讓家長勇于接受孩子的這些行為,而不是羞于表達,挫傷孩子的積極性。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讓家長在家庭環境中,引導孩子明確他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使得學生養成主動承擔家庭責任的好習慣,推動他們的健康成長。
六、結束語
綜合來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校德育實現的深度融合,不僅可以豐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元素,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實現小學德育教育的成果。作為一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也應該充分明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跟班主任等多個德育教育主體做好互動交流,共同制定德育融合教育目標,提高德育教學的合理性與系統性。在學科教學中,教師應該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元素,優化學生的學科學習體驗,充分降低學科教學難度。這樣以后,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就可以取得預期的教學目標,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德育的滲透方式[J].小學生(下旬刊),2021(11):51.
[2]張書遷.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德育”味[J].當代家庭教育,2021(30):163-164.
[3]王健.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德育滲透方式方法探析[J].天津教育,2021(29):39-40.
[4]張效祿.基于德育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J].吉林教育,2021(2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