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美術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形式,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比如,在教學中合理運用鄉土資源,讓學生感受到美術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美術創作欲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拓寬學生的美術視野。對此,文章研究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運用鄉土資源的意義和策略,并以博里農民畫的運用為例進行闡述,以期給小學美術教師提供經驗。
【關鍵詞】博里農民畫;美術教學;鄉土資源;小學
作者簡介:胡順奕(1991—),男,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
隨著美術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在美術教學中鄉土資源的利用逐漸得到重視。鄉土資源可以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如當地的山水風光、民俗風情、特色美食、人文古跡等都屬于鄉土資源。小學美術教師要挖掘鄉土資源的內涵,結合學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將鄉土資源和美術教材內容先進行加工融合,形成豐富的美術教學資源,從而因地制宜開展特色美術教學,以促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提升。
在本文中,筆者從學校所在地區出發,研究了將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博里鎮的農民畫運用到美術教學中的意義和策略。博里農民畫是當地農民基于日常生活經驗創造的畫作,質樸簡單,渾然天成。筆者認為,博里農民畫具有一種“童真”,而小學生也具有這種特質。因此,將其作為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資源是符合小學生的特點的。
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運用鄉土資源—博里農民畫的意義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運用博里農民畫這一鄉土資源具有積極的意義,這一意義既是面向教師的,同時也是面向學生的。
(一)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
小學美術教材中的教學資源是有限的,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單一的美術課堂教學形式也不足以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因此,美術教師需要挖掘和使用更多符合教學要求的美術資源,并采用多樣化的美術教學形式。而教師運用博里農民畫這種鄉土資源教學,不僅可以消除學生對美術學習的陌生感,還能豐富教學的內容與形式,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1]。如教師可以聯系博里農民畫畫院的創始人,采訪其創辦畫院的經歷及心得,并將采訪過程錄下來,在美術課堂上作為教學資源給學生播放,讓學生了解身邊的博里農民畫。教師還可以請一些農民畫家作為輔導教師,將鄉土文化帶入美術課堂。此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走進博里畫”戶外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感受大自然,感受鄉土氣息,引導學生從美術的視角了解不同的繪畫藝術元素是如何完美地“活”在農民畫家的畫筆下的。這樣的美術教學內容豐富有趣、形式新穎多樣,能夠讓學生發現美術學習的趣味。
(二)有利于開發地方特色美術課程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需要進一步改革。因此,美術教師不能僅依靠教材開展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還要開發具有特色的地方課程。這就需要美術教師合理開發鄉土資源,汲取優秀的鄉土文化。而博里農民畫這種現成的鄉土資源可以很好地為美術教師所用,美術教師可以直接借此開發地方特色美術課程,從而突出美術教學的特色,提升美術教學的實際效果。如教師可以選取博里農民畫中與秋天有關的鄉村自然景色或人文風光畫作融入蘇少版一年級上冊“秋天來了”一課中,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秋景主題課程,讓學生發揮創意去描繪當地的秋日風光,從而創作出別具一格的秋景畫作。
(三)有利于引導學生認識美術與生活的聯系
鄉土資源是學生身邊的資源。在博里,一些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民間畫家,秉承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理念,將自己的日常生活描繪下來,所創作的畫作將生活氣息與藝術韻味融合在一起,具有濃郁的鄉土文化特色。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博里農民畫作品,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去鑒賞,使學生意識到這些畫作源于自己身邊的生活,有利于學生感知美術作品與生活的聯系,從而消除對美術作品的陌生感,進而拉近自身與美術知識的距離[2]。同時,教師為學生創設具有生活氣息的美術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通過博里農民畫了解到美術作品來自作者的內心表達,而非刻板的模仿;解析博里農民畫中具有生活氣息的選材、別致的構圖等,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發現美術作品中的生活元素,從而培養審美能力。此外,教師運用博里農民畫教學,可以使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術美,從而更加喜歡美術,熱愛生活[3]。
(四)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創作潛能
小學生的美術學習以兒童畫創作為主,而博里農民畫的風格與兒童畫的風格較為接近,且博里農民畫以生活融入畫中,不落俗套,因此其可以作為激發小學生創作想象力的素材。生活是創作美術作品的源泉,但小學階段的學生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所作的畫往往無法很好地結合生活,且大同小異。教師借鑒博里農民畫進行美術教學,能夠打破學生固化的創作思路,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促使學生主動從生活中尋找不同的繪畫造型和題材等,并模仿博里農民畫的表現形式進行創作,從而創作出富有生活氣息的多種多樣的美術作品。此外,要想將博里農民畫融入課堂中,教師就需要收集各種農民畫。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一邊一起收集畫作,一邊共同探究畫作背后的鄉土文化,有利于摩擦出美術創作的火花,激發學生美術創作的潛能。
(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促進文化傳承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多元文化的不斷涌入,一些小學生被新奇的外來文化所吸引,逐漸漠視本土文化。長此以往,一些民間傳統藝術將面臨后繼無人的問題,這樣不利于鄉土文化的傳承。博里農民畫所體現的藝術元素豐富多彩,展現了本土農民獨特的藝術審美、高超的藝術表現力。教師將富有鄉土氣息的博里農民畫佳作呈現給小學生欣賞,可以讓他們直觀地感受鄉土文化藝術的魅力,感受鄉土人民所具有的藝術才智,從而逐漸生發出對鄉土文化的熱愛,并自覺傳承鄉土文化。
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運用鄉土資源——博里農民畫的策略
(一)走進鄉村生活,豐富美術作品內容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學校里很多學生對鄉村生活越來越陌生,尤其是從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學生,他們對于鄉村生活的認知可能僅來源于教材內容或長輩的描述。在此背景下,教師要想讓學生基于鄉村生活豐富畫作內容是很困難的。因此,教師要讓學生真正走進鄉村,了解鄉人的生活,從而產生真實的感受。
比如,筆者帶領學生走進博里采風。首先筆者和學生去探訪了農民畫家,欣賞他們的作品,如《博里農民畫集》等,并聽這些農民畫家對畫作內容進行講解。學生不停針對畫作提出問題,認真傾聽畫家們的解釋,豐富了對農民畫的認知,也對博里農民畫產生了認同感和自豪感。此外,農民畫家還給學生們講述自己的畫畫經歷和感受。有一位農民畫家說:“我小時候最喜歡上美術課,經常拿著畫筆和畫本隨時記錄自己看到的心動的場景,每次畫完都很有成就感,不知不覺就畫了很多年……”學生聽得入迷了,對畫畫產生了更強烈的喜愛。其次,筆者讓學生帶著對農民畫的認知自由觀察博里農民的日常,如看看他們是如何勞作的,使用什么樣的勞動工具等。學生饒有興致地觀察著鄉村的生活,視野得到了開闊。最后回到課堂上,筆者開展了蘇少版三年級下冊“干干家務活”一課的教學。這一課要求學生畫出干活的畫面,筆者讓學生回顧之前在博里的經歷,回想自己觀察到的農民勞作的場景,再聯想自己做家務時的畫面,從而將腦海中的勞動素材用畫筆表現出來。在具體實踐中,筆者讓學生先臨摹農民畫,模仿農民畫的風格,再憑借自己的創意自由發揮,創作出既具有農民畫特點,又具有個人特點的畫作。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糾正了以往畫畫內容枯燥、雷同的缺點,畫出的畫內容豐富、真實、生動,體現了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有的學生在畫作中運用強烈的色彩對比,如紅、黃、藍、綠等,以表現各種各樣具體而生動的勞動畫面,從而使畫作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感。
(二)農民畫進課堂,提升作品內涵
新課標要求美術教師要吸收民間美術的元素,從而創建具有特色的美術課堂。那么,如何更好地吸收民間美術元素呢?筆者認為,美術教師要充分將民間美術資源引進課堂,與教材內容整合成教學內容,再給學生進行講解。小學美術教材里的畫很多都是描繪生活的,而農民畫的大部分題材也是展現美好生活的,因此,將農民畫與小學教材內容整合起來具有可行性。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對農民畫的繪畫技巧進行詳細講解,更要對農民畫的創作背景和思想感情進行深度剖析。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很好地吸收農民畫的精髓,借鑒農民畫的創作手法,如用色、題材、造型、構圖、素材等,從而提升自己的畫作內涵。
例如,在教學蘇少版六年級上冊“爸爸媽媽”一課的時候,筆者選取了與本課內容相關的農民畫—《母與子》給學生看。筆者出示農民畫,讓學生重點看看農民畫是如何表現人物形象的,并問學生“這些人物形象的姿態、動作、穿著等有哪些特點”。學生通過討論分析,發現農民畫中母親的衣著比較質樸,用色純粹,孩子玩耍和幫忙勞作時動作靈巧,顯得活潑可愛等。接著,筆者還給學生延伸講解了農民畫《母與子》的內涵,讓學生深入了解畫作所要表達的親情主題。通過觀察與傾聽,學生逐漸了解到農民畫的繪畫特點,認識到農民畫家的繪畫過程更多的是一種現實的情感表達。最后,學生基于對農民畫中母親和孩子的了解,聯系自己爸爸媽媽的日常生活進行繪畫,從而表達自己對爸爸媽媽的愛。
(三)開展實踐拓展活動,激發學生美術創意
教師使用農民畫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美術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實地參觀美術館等,讓學生看到各種畫作的表現形式,開闊學生的美術視野,激發學生的美術創意。
比如,筆者帶領學生參觀博里農民畫博物館,在讓學生欣賞各種各樣的畫作的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欣賞刺繡作品中的農民畫特點,使學生認識到農民畫還可以運用繡花針、線、畫布等創作工具來展現,從而理解藝術手法的多樣性,認識到農民對藝術的不懈追求。通過實地參觀和教師的引導,學生的美術創意得以激發。回到課堂上,筆者帶領學生學習蘇少版三年級下冊的“風箏”一課,告訴學生我們可以學習農民畫富有創意的表現形式,打破以往直接在畫紙上作畫的繪畫方式,在風箏上繪畫。學生聽到后,躍躍欲試。筆者給學生發放用紙糊的風箏,告訴學生要在上面畫鄉村生活的場景,具體的題材可以自由選擇,但是要表現出農民畫的構圖飽滿和色彩艷麗的特點。接著筆者用視頻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鄉村的生活,讓學生看到鄉村有各種家禽、農作物、瓦房、河流等,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思維。最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風箏上畫出了各種各樣的“農民畫”。筆者讓學生以風箏為載體去作畫,不但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農民畫的內容和內涵,還激活了學生的美術創意,讓學生意識到美術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同時,學生在用新的形式模仿農民畫作畫的過程中,也實現了對鄉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結語
農民畫描繪生活,體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小學生的畫作也與生活緊密聯系,體現了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因此,教師可以在美術課堂上運用博里農民畫,讓學生借鑒博里農民畫繪畫。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繪畫水平,引導學生畫出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形式多樣的作品,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與藝術素養,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促使學生發現生活的美,讓學生更加熱愛生活。
【參考文獻】
[1]欒蕾.利用鄉土資源優化中小學美術教學的實踐探索:以臨清教育為例[J].美與時代(下),2015(11):132-136.
[2]李鼎.試論鄉土資源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美術教育研究,2011(05):150-151.
[3]王全偉.鄉土資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J].才智,2020(0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