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一些小學語文教師的作業設計仍存在諸多問題,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教師優化作業設計提供了具體的指導意見。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如何在學習任務群視角下,進行單元整組作業設計,讓教、學、練有機統整,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幫助學生有效提升語文素養、提高學習品質。
【關鍵詞】學習任務群;核心素養;單元整組作業;作業設計
作者簡介:朱陽娣(1979—),女,江蘇省鎮江市鎮江科技新城實驗學校。
2022年,教育部發布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認真學習《課程標準》,完整、準確地把握《課程標準》的實質,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具有重要意義。《課程標準》不僅明確了核心素養的內涵,明確了語文課程的課程目標,而且明確解釋了學習任務群,創新了課程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倡導語文教師以積極的語文實踐優化教學活動。然而據筆者的觀察,一些小學語文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仍有待提高。筆者以為,教師應遵循教、學、評一致的原則,立足學習任務群視角,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整合課內外資源,設計具有整體性、針對性的單元整組語文作業。
一、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在實踐中,筆者發現目前仍有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布置的作業以傳統的抄寫、背誦、默寫作業為主,或將配套教輔中的習題當作主要作業。這些作業多以一篇課文為單位進行設計,缺乏整體設計意識,且作業形式較為單一,鞏固知識的內容多,發展能力的內容少,無法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還有一些教師過于看重作業檢驗學習效果的功能,在布置作業時總會增加考查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作業,導致小學語文作業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出來。
二、單元整組作業設計的原則
(一)遵循課標,注重精準性
《課程標準》是教師的教學依據,也應是教學設計的藍本。教師設計單元整組作業時,需要依據《課程標準》確定作業設計的目標,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根據學生的能力、習慣、價值觀設計恰當的識記、理解、分析、應用、評價作業。
(二)聚焦主題,注重合理性
設計單元作業時,教師應聚焦該單元的主題,讓教學目標轉化為具體的作業,同時要設計好作業的結構,確保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逐步發展相應能力。
(三)服務教學,注重一致性
布置作業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作業應成為體現課堂教學目標和促使學生自主或合作探究知識的載體。在設計單元整組作業時,教師要考慮如何讓作業服務于教學。
(四)尊重學情,注重選擇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目中有人”,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為此,教師需要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可選擇、有梯度的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提升素養,注重融合性
教師在設計單元整組作業時,還要切實把握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趨勢,積極利用網絡平臺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設計具有融合性的作業,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學習背景中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將課內外知識聯系起來,同時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三、單元整組作業設計路徑
為有效說明設計單元整組作業的路徑,下面,筆者以自己設計的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單元整組作業為例進行分析。
(一)依標扣本,注重單元整組作業的整體性
要有效設計單元整組作業,教師首先要關注教材的編排特色。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每個單元的篇章頁都寫明了該單元的語文要素,教材編寫者據此有機地串聯該單元的課文。語文要素是學生學習的航標,教師需要圍繞語文要素設計單元作業,讓學生進行整體性、有針對性的訓練。
1.聚集單元語文要素,提煉學習任務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主題是“人物品質”,語文要素是“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學習用多種方法寫出人物的特點”,教材編寫者編排了《“諾曼底號”遇難記》《黃繼光》《挑山工》等課文,從不同方向展現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教材編寫者這樣編排的意圖,絕不是讓學生學會簡單地給人物“貼標簽”,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圈畫文中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的關鍵語句,在具體的語文實踐中感受人物的品質。因此,筆者將本單元的學習總任務確定為:“走近閃光的人—掌握課文中的生字、新詞,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人物語言、動作等描寫感受人物的品質;學習用多種方法寫出人物的特點;通過群文閱讀提升精神追求。”
2.分解作業模塊,規劃作業內容
進行作業設計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習任務群的方向,設計識字與寫字、閱讀與探究、表達與交流、評價等模塊的作業,安排有關聯的檢測任務,考查學生記憶、理解、分析、運用、評價、創新等方面的思維能力。在規劃具體作業內容時,教師一定要深入研讀教材,關注該單元的課后練習,提煉訓練重點。具體編制題目時,教師要留意作業要求、完成方式等重要信息是否已經表達清楚。
基于此,筆者設計了如下三項分解作業。
【知閃光的品格】
作業模塊:識字與寫字/朗讀與理解/鑒賞與探究
作業內容:(1)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義,把字寫工整;(2)能正確、有節奏地讀好古詩,借助注釋理解古詩描繪的畫面;(3)讀懂古詩,想象畫面;(4)感悟詩描寫的閃光的品格;(5)能聯結古今人物,具體感受詩描寫的精神品格。
【聊閃光的人物】
作業模塊:識字與寫字/閱讀與探究/梳理與概括/表達與交流
作業內容:(1)辨一辨字音、字形,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義;(2)借助思維導圖,整體把握課文內容;(3)圈畫出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的句子,感受人物品質,體會不同人物的精神追求;(4)說一說課文講了什么故事;(5)讀一讀其他人的閃光故事,和同學交流。
【寫閃光的故事】
作業模塊:表達與交流/評價
作業內容:(1)讀懂故事,感受文中人物的品質;(2)為各行各業閃光的人寫一寫頒獎詞;(3)完成習作《我的“自畫像”》,對照評價標準修改自己的習作。
這樣分解單元學習任務,讓作業有更多的聯系,可以避免作業的重復與細碎,也能緊扣單元語文要素,使該單元的作業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二)創設情境,實現多重素養的綜合發展
《課程標準》給出的“教學建議”強調,教師應“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而且“創設情境,應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符合學生認知水平”[1]。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發展水平,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建構語文知識體系、運用語文知識,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發展思維能力。
1.創設生活情境,強化學生的語用意識
李吉林教師認為:“兒童的知識學習要以情感切入,兒童潛能的開發要有價值引領,由于知識系統本身的復雜性,所以要學會創設情境去教學;由于教學過程中具有的不確定性,所以要學會以情啟智,同時教學的過程是個開放的過程,要學會聯系生活。”[2]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當有意識地設計將生活與教材內容聯系起來的作業,有效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連接,借助自己的實際生活經歷或經驗與課文對話,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運用語言文字,提升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基于此,在拓展延伸課上,筆者推薦閱讀過《挑山工》一文的學生閱讀《天游峰的掃路人》,并讓學生對比兩篇文章,回答這一問題:讀了《挑山工》和《天游峰的掃路人》,你覺得文章中的人物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學習?(要求:至少寫出兩條)
2.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好的作業設計應該是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創設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情境,不僅能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思維能力,還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敏銳性、獨創性,讓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
因此,在學生閱讀《“諾曼底號”遇難記》這篇課文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綜合練習作業:“哈爾威船長完全有機會安全撤離,可他卻先鎮定自若地指揮人們自救,最后選擇與船一起沉入大海。哈爾威船長的英雄壯舉,讓你對生命有了怎樣的體會?”
這一作業促使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梳理課文內容,根據文章中的語言、動作描寫,對閃光人物形成整體的印象,對生命的意義產生深層次的思考。設計這樣有問題情境的作業,能讓學生辯證地看待文章主題,學生的思考會走向深刻。
3.創設情感情境,提升學生鑒賞水平
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考慮完成作業的主體—學生,還要找到合適的方式,讓學生通過作業與文本建立情感聯系。
如在學生閱讀《黃繼光》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上的插圖設計批注作業,幫助學生深入體會黃繼光為了完成戰斗任務,奮不顧身、舍生忘死的品質。作業的具體要求如圖1。
生動的插畫會讓學生受到視覺刺激,產生強烈的代入感。而讓學生進行批注,則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特定環境中人物的行為,與人物共情,將內心涌動的情感通過文字表達出來,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學一體,設計服務教學的有效練習
葉圣陶先生說:“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3]基于這樣的教育理想,設計作業時,教師要關注教、學、練之間的關系,確保教學一體,讓練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
1.妙用支架
學貴有疑,當學生產生學習疑問,且一時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路徑時,教師可以發揮指導作用,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提供學習支架,助力學生探究。
如在學生閱讀《黃繼光》這篇課文后,筆者設計了如下綜合作業。
【綜合作業】
(1)說說抗美援朝戰爭“特級英雄”黃繼光的事跡。
(2)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故事山”,思考課文圍繞黃繼光寫了一件什么事。
其中,“故事山”是筆者準備的學習支架,學生可以參照“故事山”復述故事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提供支架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講故事的方法,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提供學習支架時,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確定選擇哪種支架,除了用“故事山”,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使用表格進行信息采集、類比分析。當然,教師應明確,無論使用哪種形式的支架,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主動性,使教學一體化。
2.適當拓展
要充分掌握“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的方法,僅僅閱讀三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學生閱讀這一單元的三篇課文后,教師可以適當出示課外閱讀范文(如提供“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頒獎詞),鼓勵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感受各行各業中的閃光人物,進一步提升思維能力。
結語
要在學習任務群視角下設計有效的單元整組作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站在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的高度上,將作業設計當作一項課題進行研究。同時,教師也要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根基,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緊扣單元學習目標,設計出形式多樣、教學一體的單元作業,讓學生切身體會語文作業的魅力與價值,在實踐中提高語文能力。當然,這樣的作業設計也有利于教師提升自身教研水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葉水濤.李吉林:教育是播種[J].未來教育家,2015(Z2):16-17,15.
[3]葉水濤.教是為了不教[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