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度學習視域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需要教師更注重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深入探究能力。當前,我國多數學生都承擔著來自學業、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壓力,并且需要學習的課程比較多,這就導致他們的學習壓力過大,學習負擔過重。要想通過落實“雙減”政策,達到減負增效的目標,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必須發揮自身的職能和作用,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優化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維鍛煉。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措施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07-0047-03
引? 言
眾所周知,數學知識比較抽象,而深度學習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所謂深度學習并不是讓學生學習多么高深的知識,而是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對知識點進行深入的研究,了解知識點的由來及公式的推導過程,不能僅僅滿足于把公式應用于習題中的淺嘗輒止,而是應該對知識點的形成過程了然于胸,并進行深層次的延伸。教育是一個水滴石穿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對學生深度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這就需要教師了解知識點的演化過程,了解其內涵并拓展知識,通過多種方式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一、深度學習理論分析
深度學習屬于心理學范疇,與建構主義學習有著緊密聯系。而建構主義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重要地位,讓學習者通過自身的探索和發現進行知識學習、理論學習,最終在自我發現、自我探索、自我學習的基礎上完成知識體系建構。總體來看,深度學習就是學習者在常態化的學習過程中依據自己原有的認知進行知識再學習,知識再發現,知識再鞏固及新知識學習,將所學內容與自身原有知識結構體系進行融會貫通,最終把自身獲取的所有知識內容進行充分的有機融合,讓新舊知識進行有效銜接[1]。這樣,知識結構體系中的原有知識就能和新知識發生相互遷移,并創設新的知識情境。
二、小學數學課堂實現深度學習的意義
(一)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思想,加強與同學間的溝通,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同時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究的興趣。同時,這種深入的學習
過程能促使學生全面發展,使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
(二)有助于師生共同進步
深度學習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還能提高學生個人綜合素質,并使學生與教師一同進步。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師生之間保持平等的交流,會使教師對學生教育的實施過程變成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研究和探索的過程。因此,這種深入的學習有利于教師探索優化課程教學的方法,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精講多練是“雙減”政策下保障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手段,能夠為學生深入學習相關理論奠定基礎。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當前一系列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及新課程改革的實行,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部分教師受功利思維的影響,只以分數高低論成敗,不注重過程,這樣的教學方式令人擔憂。數學本身就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學科,其中的公式都是經過反復推導得來的。為了提高教學成績,部分教師只要求學生對公式死記硬背,通過大量的習題運算去熟悉公式的應用。但這種簡單速成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失去了探索的能力和興趣,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策略
(一)打造深度學習的教學情境
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實施能夠讓學生沉浸于數學知識世界,對數學知識進行有效整合。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為學生創設深度學習的教學情境,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深度學習中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這樣,小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也能夠得到徹底激發,實現深度學習。教師要依托深度學習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將原有儲備的數學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具體來說,在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教學情境的創設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動畫視頻、PPT、Excel、微課等多媒體創設一個具有延展性、開放性和任務驅動性的深度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自身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新的數學問題和數學理論進行思考和探索[2]。例如,在小學數學“小數的初步認識”的相關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動畫視頻創設“小數的概念”“生活中的小數”“小數的表示方式”等深度學習教學情境,并結合表格、PPT等將“小數識別方法”“小數的讀寫方法”“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等知識、習題練習呈現出來。這樣,“小數的初步認識”相關知識深度學習就實現了從宏觀到微觀的過渡,且知識點可以逐一細分,學生還能在整個深度學習情境中做到理論和應用結合,既掌握理論,又了解知識的應用,大幅提升深度學習效率。
(二)創設數學情境,吸引學生深度解讀概念
小學數學概念對學生開展深度學習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基礎作用。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時,首先需要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認知,使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解讀。小學數學概念內容存在抽象化和復雜化的特征,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創設相關的數學情境,運用最直觀、最簡單的方式開展概念知識的教學。小學數學教師應根據不同概念內容,創設具有針對性的情境,運用具體的事物來表達相關的抽象概念。這種直觀化的呈現形式能夠達到簡化概念的目的,同時又能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概念深度解讀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3]。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經歷的過生日分蛋糕情境入手,對“分數”的概念進行情境化的解讀:“小敏過生日這天,小麗和小杰來祝賀,3人分吃一個蛋糕,那么應該怎樣分切呢?”這時,學生會給出一樣的答案,即把蛋糕平分成3份,每人1份。教師趁熱打鐵運用多媒體展示切蛋糕的過程,并引導學生對其中1份進行認知:“這就是數學中的三分之一”。若小敏的媽媽也參與進來,則每人分得1/4,請結合兩次分切蛋糕,說一說1/3與1/4相比,哪個數值大?在學習分數之前,學生對分數的概念處在“無知”狀態,因此會得出1/4比1/3大的錯誤結論。這時,教師再運用同樣的兩根粉筆代替蛋糕進行分切,讓學生仔細對比哪一部分大,學生經過認真比較、探究和分析,借助直觀化的數學情境,最后對分數概念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和認知,從而切實提高了對分數概念學習的有效性。
(三)創設意境,激發認知沖突
在深度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意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激發思考能力。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數學中的很多知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書本上的知識聯系實際生活的過程就是驗證數學理論的過程。教師要把數學與實際生活巧妙地連接起來,引發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究,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另外,數學知識本身是抽象的,創設合適的意境,將抽象化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4]。以“比”的知識為例,有這樣一道練習題,“某天下午2:00,學校操場上一根旗桿和一棵大樹的影長分別為6米和4米,已知旗桿高為15米,這棵大樹高多少米?請運用數學知識進行解答。”根據小學生的以往認知,如果測量其高度,只有利用米尺測量的方式。但是,在學生學習過“比”這一章節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運用學習到的數學知識去解答,巧妙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四)聯系生活現象,深化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
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指導中,教師不僅要做到精講、精練,還要善于將課本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有機結合,利用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和真實案例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的學習與理解,使學生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中逐步消除對數學學習的厭煩心理,有效提高數學學習的實效性[5]。例如,在教學關于“購物”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準備超市購物小票,同時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跟家長去超市買東西時,有沒有出現過算錯賬的問題,使學生在回憶生活的過程中,說出自己是怎樣發現錯誤的,又是怎樣解決的,引導學生進一步認知超市小票的作用,指導學生對自己手中的超市小票進行核算并交流計算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簡便計算的算理,深刻感悟數學來源于生活,并被應用于生活。
(五)豐富授課內容,拓寬學生視野
小學數學學習階段是為學生今后初中乃至高中學習打下基礎的階段。教師如果僅僅將授課內容停留在書本上,雖然學生的學習難度相對較低,學生吸收較快,但同樣也會出現學生遇到難題就不會、難以舉一反三、在生活中涉及數學知識的問題無法建立聯系的現象。這種情況會使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出現知識脫節,在向初中過渡時難以適應的問題。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挖掘相關聯的數學文化資源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其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例如,教師在教學“圓周率”這部分內容時,在導入環節,可以向學生講解圓周率的來源:古代人需要計算車輪或圓壇的徑周,這就用到了我們所學習的π。教師的導入使學生很快了解了圓周率的作用,也明白了數學知識的學習用途。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數學家劉徽,他是最早計算出圓周率的人,在計算圓周率時用到了割圓術。通過教師的講述,學生感嘆數學家劉徽的智慧。接著教師又介紹了祖沖之,數學家祖沖之經過刻苦鉆研,最終研究出圓周率的近似值,學生也從祖沖之的身上學習到了堅持不懈的鉆研精神。教師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使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內容,還能使學生領悟數學家的精神品質及聰明智慧,以數學家們為學習的榜樣。在這樣的數學課堂上,教師不但向學生講述了數學史,還在整個過程中滲透了數學文化,幫助學生鞏固了圓周率基礎知識。
(六)合理設計作業,推進教學成效有效延續
“雙減”政策的一大重點就是減輕學生的學科作業負擔,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數學課后作業時,要更有針對性、目的性,能夠根據學生的整體和個性特點,進行少而精、少而有效的作業布置,在轉變傳統題海式作業模式,消除學生作業抵觸情緒的同時,使學生可以在積極的狀態下高效地完成作業,實現對課內知識的復習與鞏固,真正推進數學教學成果的有效延續。在“雙減”政策的引領下,一二年級小學生沒有課后書面作業,但是對于剛剛系統接觸數學知識的小學生來講,課后鞏固是非常重要的。對此,教師便可以在完成課上基礎練習的同時,及時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使其在配合學校教育的同時,在家輔助孩子完成對課上知識的復習和鞏固。家長除了每天關心孩子所學的知識、所遇到的問題之外,還可以和孩子玩數學游戲。例如,對于“1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練習,教師可以指導家長和孩子一起制作數字“撲克”,然后家長和學生隨機出一張牌,誰可以快速且準確地說出兩張牌相加或者相減的結果,誰就可以積1分,誰的積分多誰就是勝利者。這在合理創新課后作業布置形式的同時,有效增進家庭親子關系,切實推進課堂教學向家庭教育延伸。
結? 語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創新對提高數學教育質量和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有重要影響。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只有充分意識到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必要性,并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創新的教學策略,才能確保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達到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達到減量不減質、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陳明潔.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深度學習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06):185-187.
劉玉娟.深度學習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研究[J].學苑教育,2022(14):44-46.
楊彩蘭,林景.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探析[J].小學數學教育,2022(09):29-30.
張煒.深度學習背景下小學高段數學教學方法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11):65-67.
張素賢.促進數學深度學習 助力師生真正成長:“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思考[J].遼寧教育,2021(23):16-20.
作者簡介:高云(1981.10-),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莆田市荔城區北高渡岑小學,一級教師,大專學歷,曾榮獲2018年和2021年莆田市“小學教育先進個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