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裝飾性是藝術作品的審美特征之一,它使美術作品擁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裝飾性語言在工筆人物畫中的表現主要為線條組織的裝飾性、圖案運用的裝飾性、意象造型的裝飾性、色彩構成的裝飾性。它不僅在古代傳統工筆人物畫中作用突出,在當代工筆人物畫中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工筆人物畫;裝飾性語言;審美特征
一、裝飾性語言概述
(一)裝飾性語言的含義
裝飾性語言是一種包含藝術性、人文性、地域性等特點,內容非常全面且豐富的繪畫語言,可以理解為經過創作者主觀處理后,具有裝飾美感的藝術語言。
繪畫的裝飾性語言最早追求實用性目的,用于表達人的特殊精神狀態。裝飾性紋樣在史前彩陶作品中的功能體現在方方面面。馬家窯文化彩陶代表——舞蹈紋彩陶盆中,數位手拉手歡欣舞蹈的人類紋樣正表達了其狩獵豐收的喜悅,這種紋樣象征著人們對滿載收獲的美好祈愿;廟底溝彩陶代表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更傾向于記錄部落的圖騰樣式。在這種記錄式的裝飾性紋樣持續應用下,人們漸漸對其美學意義有了感知,裝飾性也是人們對當時藝術的審美核心,當時人們對裝飾性紋樣的審美還處在純粹的原始階段。早期裝飾性語言是由史前彩陶和原始巖畫中以簡單概括的線條和塊面構成畫面的形式演變而來。
(二)裝飾性語言在工筆人物畫中的運用與演變
中國工筆人物畫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系,其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較大,審美觀念也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中國傳統繪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更注重畫家自身的主觀感受,傾向于追求作品的情感表達,而不是對客觀對象的寫實描摹。一些裝飾性的繪畫語言在這種環境下逐漸產生和發展。
從秦漢時期壁畫大量的線條組織和運用中,可以窺見早期的繪畫語言裝飾性能,這一點在中國繪畫發展進程中一以貫之。在《馬王堆一號漢墓T型帛畫》中,畫面內容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別代表天上、人間和地下,展現人們對死后世界的美好向往。此時裝飾性語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人們對于裝飾的理解大多還停留在其作為一種裝扮或是用于特殊場合。直到東晉時期畫家顧愷之出現,工筆人物畫的裝飾性被真正推上了美學高度。在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圖》中,人物線條造型優美流暢,富有節奏感,色以平涂為主,有典雅、秀麗之象,線色結合的手法使作品在表達人物神態的同時具有強烈的裝飾美感,這是裝飾性語言在繪畫中的里程碑式跨越。工筆人物畫發展到唐代時期,其裝飾性逐漸轉變為以色為主。如在唐代眾多仕女圖中,設色較之前更加艷麗,人物形象更偏向于豐腴,此時作品兼具裝飾性與欣賞性,其主要目的除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之外,還為了滿足封建統治的需要。到了兩宋時期,工筆人物畫已經發展至巔峰,此時工筆人物畫的裝飾性由色的變化轉為墨的變化,“墨分五色”等理論開始流行。到了當代,與以往的以線條韻律、色彩濃重、墨的層次為中心的形式不同的多種裝飾性語言的出現和運用,為逐漸程式化和僵化的工筆人物畫打開了全新視野。
二、裝飾性語言在工筆人物畫中的表現
(一)線條組織
線條作為中國繪畫的基礎與核心,從未失去過它的主導地位。唐代畫家吳道子從中國書法中提煉改造的線條蘭葉描,狀若“莼菜條”,線條本身交錯起伏,富有節奏感,所繪人物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直至元代,著名的永樂宮壁畫依然沿用此種線條,足見線條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
在當代工筆人物畫中,線條組織仍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劉金貴的作品中,線的運用十分突出,人物造型簡約生動,用線造型,展現出其獨特的駕馭力和走線范式。在其作品的線條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其已經形成獨有的形態和程式,具有非凡的韻律感,嚴謹的同時不乏靈動的生機。如他的作品《三月三》中,夜幕下女孩們佩戴銀飾,身著盛裝,俯身放逐河燈,女孩們盤起的頭發和裙擺的褶皺通過線條的重復,增強了畫面的秩序感;而女孩們的銀飾和衣服的圖案花紋則采用十分簡練概括的線條,這樣處理既能和頭發、裙擺的規整感有所區分,又不失畫面整體的簡練感。畫面中大量線條排列組合的運用具有裝飾趣味,劉金貴在充分吸收傳統線條優勢的基礎上,不斷尋求突破與創新,借鑒了民間傳統藝術剪紙的樣式,將皮影特有的造型簡練感融入繪畫線條中,在傳統線條樣式框架中形成了具有當代特色的藝術語言。
(二)圖案運用
圖案是工筆人物畫中必不可少的裝飾性要素,它從繪畫誕生之始便一直存在。在早期的巖畫中,人們常運用若干符號式的圖案紋樣。原始時期,人們在陶器上繪制不同種類的紋樣圖案,如饕餮紋、云紋、蛙紋、雷紋等。此時的圖案紋樣除了具有裝飾功能之外,主要作用是記錄生活、用于祭祀、作為圖騰或代表某種祈愿,它的運用一直延續至今。
在當代工筆人物畫中,圖案紋樣的裝飾功能遠大于其他功能。如畫家田野在他的作品《云水謠·花開之地》中描繪了少女祈禱的場景,大量運用圖案紋樣,在環境描繪中,加入了兩種花卉,均以平面化的形式表現。一種在主體人物腳下,花頭較大,造型是非規則的;另一種在主體人物的前面和身后,花卉的直徑是前一種的一半。如此安排正好與畫名相呼應。在畫面中,除了主體人物以外,背景大部分采用網狀的水紋圖案,該圖案由傳統紋樣發展而來,借鑒了中國傳統青花瓷水紋,給人肅穆靜謐、高遠遼闊的視覺感受。畫家甚至將這種紋樣穿插在少女的裙間,為觀者留出足夠的思考空間,使人產生無限遐想。由此可見,圖案紋樣在當代工筆人物畫中的運用具有強烈的裝飾性美感。裝飾性的圖案被運用到當代工筆人物畫中,既是對傳統的一種繼承,也為當代工筆人物畫的表現樣式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三)意象造型
縱觀整個中國繪畫史,意象造型是繪畫作品的重要基礎。古人提出的“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和“寓意于象,以象盡意”等理論都是為了強調造型要注重表達畫家內心的感受。明代著名書畫家陳洪綬的工筆人物畫將意象造型理念體現得淋漓盡致,他所繪人物,面容奇古,形態偉岸,衣紋排疊遒勁,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超乎時輩的裝飾意味。
當代工筆人物畫家也應將意象造型方式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通過提煉、取舍、夸張、歸納等方法創造出獨具趣味的裝飾形象。當代工筆人物畫家唐勇力提出,意象造型中意象的靈魂是人的情思,造型過程中要不被客觀對象本身的形態、結構、質量、時間、空間、透視、明暗束縛。畫家應該通過自己對人生的感悟,主觀處理客觀對象。
(四)色彩構成
色彩是中國工筆人物畫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裝飾性語言之一。早在南朝齊梁時期,著名繪畫理論家謝赫就在其理論著作《古畫品錄》中提出作畫“六法”,其中之一就是“隨類賦彩”,意思是根據物象本身的色彩在畫中相應描繪,但這里并不是說一味地對客觀對象顏色進行描摹,而是強調客觀對象的色彩特點。畫家在對客觀對象有了自身感悟之后,可以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的畫面效果而做出主觀處理,合理運用色彩,增強畫面裝飾感。在封建制度下,色彩除了能豐富畫面以外,還具有維護統治的功能。古人將色彩劃分為不同等級,以不同的色彩對應不同的社會地位,因而色彩的定義早就突破了客觀對象本身的色彩,逐漸凸顯主觀的精神內涵。
當代工筆人物畫中,色彩的裝飾性運用更加偏向于與畫家本身的意愿與情感相結合。畫家并不是一味地取物象的顏色,而是以相對理想化的手法將眾多物象的不同色彩進行調和,在保證作品色彩表現出畫家強烈的個人情感的同時,兼顧畫面色彩的統一與協調。著名畫家李傳真在她的工筆人物畫中不斷探索與創新,在深入剖析傳統繪畫的色彩規律后大膽突破,將充滿個人情緒、記憶和情感的色彩融入其作品的方方面面。她的作品《2020——驚蟄4》描繪的是三個人并排休閑的場景。整幅畫面極具表現力,這種統一的橘紅色調給人一種鮮活的感覺。她在主觀歸納出色彩層次和色彩構成后,提高色彩的純度,拉開冷暖色差距,用有限的顏色去表達自己內心的色彩感受。這是對客觀物象有了深入感悟之后才能達到的作畫狀態,是為了進一步讓色彩具有裝飾性的作用。正因如此,這種主觀的色彩感受更能讓觀者產生想象的空間。當代藝術家胡明哲的作品也具有很強的色彩裝飾性,她認為工筆人物畫應該強調突出色彩的重要性和主觀性,而不是回避色彩和照搬色彩,并且色彩的運用也都是有章法可依的,她在創作中不斷地感知和辨別不同色彩,理解色彩的關系和色彩的魅力,最后嘗試以抽象的主觀的色彩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訴求。她的作品《藍色空間1》描繪了兩個女性雨中撐傘等待的場景。畫面整體呈藍色調,營造出一種淡雅寧靜的氛圍。這種主觀的色彩處理正好體現出一種裝飾美感。與傳統繪畫不同的是,該作品在線條表現的基礎上,強調色彩對情感的表達,作品中的色彩極具裝飾意味,極大地增強了畫面表現力,給人帶來獨特的情感體驗。
(五)構圖形式
謝赫“六法”中所提到的“經營位置”正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構圖,古人又將其稱作章法與布局。其中,章法指的是畫家對空間進行的切割與劃分,因此畫家所構建的空間關系將影響作品整體;布局則是指畫家在作品中放置各元素的比例和位置關系。同時,古人認為留白也是中國畫構圖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有意地留出空白處以強調畫面中重要的部分,能使畫面富有節奏感和簡潔性,增強作品的表現力。
當代工筆人物畫中的構圖形式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很多畫家巧妙地運用構圖的裝飾功能,使作品變得更加具有時代性和趣味性。著名畫家陳孟昕的作品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特點,其代表作《暖月亮》呈現的是月下人們放松休憩的場景,采用一種滿構圖的形式,然后在畫面中大量地運用對比關系來強調畫家想表達的重點元素。畫面中天空、湖面與上下兩片山林的疏和密形成對比,中心人物與山林形成對比,這些對比引起的反差感可增強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從而達到引發視覺焦點變化的作用,使畫面的主題和視覺中心更加突出。畫家周京新早期的工筆人物畫也十分強調構圖的裝飾美感,他的代表作《汴京城楊志賣刀》描繪的是群眾圍觀賣刀的場景,這幅作品運用了典型的圓缺式構圖,畫面中大量的人聚集,唯獨空缺出右上角的部分,很巧妙地將觀者的視線都吸引到了這里,而空缺部分描繪的正是畫面的中心人物。這樣的構圖樣式增強了作品的美感,更好地表現出畫面的層次感。構圖形式的裝飾性正是用來營造美感的,它可以增強畫面的視覺吸引力,使畫面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使觀者獲得更佳的觀賞體驗。
三、當代工筆人物畫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中國工筆人物畫創作在選材上越發廣泛,越發走進生活,反映時代特征,新的形式、新的材料、新的技法也應運而生。第一,形式新。在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中,畫家愈發注重平面構成,強調變化和統一,強調點線面的運用,強調節奏感和韻律感,這給工筆人物畫注入新鮮的血液。第二,材料新。隨著各種繪畫方式的成熟,各種材料都被畫家們運用到創作中。如,油畫塑形膏能夠展現出厚重的顆粒感,水彩顏料能夠畫出通透感,這些新材料給裝飾性語言的應用提供了無限可能。第三,技法新。在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中,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追求畫面的不可重復性,于是通過涂、撞、染、沖、洗、擦、提,使畫面呈現出豐富的肌理效果。這些新興事物都促進了當代工筆人物畫的發展。
當代工筆人物畫中,裝飾性語言十分重要,它能夠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裝飾性語言賦予了作品抽象性和主觀性,能夠生動地傳達出作品的故事情節、場景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裝飾性語言還使作品更具時代性,更能表現出當下的風格和趣味,可以讓觀者獲得更深刻的視覺體驗。另外,裝飾性語言還能使作品具有更多樣式,同時也可以將畫家想要表達的深刻內涵充分展現出來??傊?,裝飾性語言的藝術價值是有目共睹的,它可為當代工筆人物畫增添新鮮感和時代感。
四、結語
裝飾性語言從古至今貫穿于中國工筆人物畫中,在當今時代,它又在眾多藝術家的不斷思考和探索中擁有更具有時代特色、符合時代需求的特點,在追求觀賞性的基礎上與畫家的思想和情感結合,生成了許多優秀作品,在新時代散發出了愈加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黃曉華.中國工筆人物畫的裝飾性[J].藝術大觀,2021(11):33-34.
[2]杜芳霞.淺談傳統工筆人物畫與現代工筆人物畫構圖裝飾性的比較[J].中國校外教育,2016(24):157,167.
[3]李影影.經營位置:對中國傳統工筆人物畫構圖的思考與探索[J].美術大觀,2014(8):56.
[4]額爾敦吐.淺談裝飾性圖案在現代工筆人物畫中的表現[J].才智,2012(34):129.
[5]王工.此曲只應天上有:論劉金貴的藝術[J].美術研究,2011(1):38-40,120-122.
[6]唐勇力.中國人物畫創作之思考[J].新美術,1994(1):26-29.
作者簡介:陳嵚崟,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