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王玉平的繪畫記錄著生活中的小物件和小景色,是他在平凡生活中的真實情感的流露,這些隨處可見的場景是王玉平自身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的再現。王玉平的繪畫靈感來源多是生活的現實與記憶,他將自己代入市井人物,以寫生的形式體驗與再現生活,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的看法。其一些繪畫作品色調柔和,情緒圓融,技巧放松。記憶與現實、過去與現在糅合,形成了其溫和的繪畫藝術語言,賦予其作品溫和內斂的情感。王玉平將含蓄的情感表達與繪畫技法相融合,使二者融會貫通,在當下美術教學新理念、新格局的完善中具有理論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王玉平;繪畫;美術教學;情感表達
一、王玉平繪畫風格演變
王玉平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因此他的作品大多以北京的風景、人、物為題材。由于從小在北京的胡同中長大,兒時的記憶使他的繪畫作品具有強烈的浮世市井氣息,飽含質樸的情感。
20世紀80年代,中國繪畫界再次受到西方藝術思潮的沖擊,其中德國的新表現主義思潮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藝術家。當時,王玉平認為新表現主義的情感表達方式切合自身實際需求,因而創作出了一批符合該流派風格的作品。由于這一系列作品,王玉平被認為是我國新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一時期,王玉平打磨了自身的基本功,并學習新鮮的西方藝術技巧和中國傳統繪畫精神,不斷探索,終于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繪畫語言。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期,在他描繪城市風景與室內題材的畫作中,色彩對比日趨柔和,且多為暖色調,看得出溫馨、幸福的家庭生活為其帶來心態及畫風上的變化。其畫作更多地轉向一種個人經驗的溫情敘述,并主動選擇社會題材,其中有著對以往生活的懷念,是對自我身份意識的喚醒。
2007年開始,王玉平對生活中散落在各個角落的小器物產生興趣,只要是質樸的、具有趣味性或是讓人有所觸動的,都會使他停下腳步,置身于某一情境之中開始創作。無論是北京的胡同還是某條充滿回憶的道路,展現在王玉平的繪畫中,我們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真情實感。這種充滿童趣的、放松率性的繪畫包含了王玉平對繪畫語言的探索,也體現出其對人生質樸歸真的看法。
二、王玉平繪畫語言的特點
20世紀80年代末,德國新表現主義思潮傳入中國,并在中國發展,其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國藝術家尋求轉變的心理,對中國繪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其影響下出現了一批創作新表現主義畫作的畫家,王玉平就是其中之一。
受新表現主義影響,王玉平的畢業作品中有著壓抑、沉悶的色塊。但在畢業后,隨著生活環境與心態的轉變,他開始探索新的表現手法,轉而以明亮的大色塊進行繪畫,并開始嘗試凝重粗野的筆觸和略帶抽象性的圖像。王玉平的繪畫作品都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其也在一步一步調整自己的繪畫風格,無論是題材,還是表達語言,都是由他的內心迸發出來的。王玉平在繪畫過程中非尋求于外,而傾向于在內心世界尋求精神上的平衡與滿足。
(一)具有拙趣的造型
王玉平的作品并非空洞的宏大敘事,而僅是對鮮活生活的把握。將其應用在美術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主動觀察生活,表現最生動的場景。王玉平的繪畫受中國傳統繪畫影響頗深,在觀看其作品時,可以看到畫面中的對象并不是對客觀事物的摹仿,而是在其心中有數后形成的獨屬于自己的繪畫對象。他往往將客觀對象進行夸張和變形處理,使得畫面具有一種稚拙的趣味。王玉平從小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認為以象寫意切合他的情感表達方式,經過長期進行基本功訓練,最終做到筆筆有神,用最簡單直接的造型述說自己的真情實感。
例如在“老道”系列作品中,他將道士面部神態扭曲,打破了人們對道士仙風道骨形象的傳統認知,將道士這一形象拉入現實,回歸樸素與平凡。畫面中大面積的留白凸顯人物的輪廓,充滿個性的面部表情、蜷縮的軀干配合稚拙的漢字賦予了畫面獨特的氛圍和意境。
在“景山前街”系列作品中,縱橫交錯的樹枝、具有指示作用的路牌、生存在這里的人們以非常簡單概括而富有情感的方式充斥在畫面中。其中,樹木的造型尤其生動有趣,看似隨意的筆觸和黑色色塊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冬日北方的蕭瑟。王玉平用看似凌亂的線條在畫布上呈現自身的情感體驗,也借助如兒童涂鴉的造型和文字為畫作增添了稚拙感與童趣。
(二)溫柔的色彩
從古至今,色彩都是傳達藝術家主觀情感的重要因素。在畫布上,畫家通過組合不同色彩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如前所述,大學畢業后,王玉平傾向于運用新的表現手法,在色彩上從灰暗、壓抑轉向明亮、溫暖。
進入21世紀,王玉平作品中的色彩大多是溫和、質樸的。他用丙烯、油畫棒或水彩保持畫面的生動性和松動感,用簡單的色塊塑造形象。在王玉平的作品中,一部分能夠表現其對身邊物件的關注,這些物件或是喜愛的書本、玩具,或是創作時手邊的點心、碗碟,抑或是兒時的文具,每一物件都蘊含著其與畫家的故事,王玉平通過繪畫的形式賦予了這些物件溫度和情感。比如,《鹽烤銀杏》就是王玉平對手邊之物的創作,潔白的畫紙中間有一個白色且帶有黃色、藍色小花圖案的碗,碗中放著紅褐色的銀杏果實。他用干凈的顏色和簡單的造型讓這些小物件成了富有文人氣息的、有溫度的生命。
除了靜物之外,在以自己為描繪對象的“虛歲60”系列作品中,王玉平將自身形象置于畫面之中,用粗獷的色塊平涂和線條勾勒描繪出了一個老頑童形象。在其中的一幅中,他用整塊黑色描繪衣服和背影,背景則用灰蒙蒙的粉色和黃色,以此表現或襯托人物,溫柔又不失活潑的色調讓整個畫面充滿童趣。他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塊調動觀者的視覺感官,使其產生情緒波動。王玉平用溫情的色彩表現自己虛歲60時平凡樸素的情感體驗。
(三)質樸的情感
作為90年代我國新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王玉平相較于其他宏大敘事中成長起來的畫家,更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始終保持著質樸、真誠的初心去創作,因此也成就了有溫度、有內涵的獨特風格。王玉平在繪畫中往往不反思與追問時代,而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安寧,并恪守初心,創作有詩意的繪畫。
王玉平的繪畫表現著他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例如,以夫妻為題材的作品中,他強調人物的動作、神情、內心活動,抓住細微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側面刻畫人物的精神世界。例如,在作品《越老越粘糊》中,王玉平用簡單的色塊概括了人物的形體特征,將人物豐富的情感和內心活動描繪得淋漓盡致,真實描繪了夫妻的日常生活狀態,充分表現出家庭的溫情。
正如王玉平說:“我拎著畫具,在城里瞎轉悠,像初學畫畫的孩子,不必有思想,也沒有負擔,哪兒都能畫,怎么畫都行,畫好畫壞無所謂。只是用這個方式溫習著過去,打發著現在,又曬了太陽?!边@種樸實的心態,讓王玉平的繪畫作品中充斥著質樸之趣。從小在胡同里長大的王玉平對生養他的地方充滿了眷戀,因此他創作了很多描繪北京風景與人物的作品,比如作品《我在馬路邊》(圖1)。這幅作品花費了他五年的時間,表現出他對北京城濃濃的感情。畫中有著人們熟悉的場景,景山前街掛滿玉蘭花的紅墻、“為人民服務”的站崗哨兵、北京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和門前的公交車……沿著繪畫的路線走,觀者仿佛身臨其境。整幅作品是王玉平對現實生活和兒時記憶的糅合再現,在一處處現實場景中追尋兒時的記憶。觀看作品時,觀者能感受到王玉平既是繪畫者,又是畫中人,他將自己置于自己創造的世界中,再現回憶,尋找現實中的烏托邦。通過對種種細節的描繪,王玉平帶領觀者一起遨游于他所創造的烏托邦,讓觀者有了情感的共鳴,共同體會畫中質樸、親切、溫暖的氛圍。
三、王玉平繪畫藝術對美術創作教學的啟示
(一)引導學生在美術創作中體現內容的趣味性
繪畫創作要追求畫面的精美和逼真是美術教學中的一種理念,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繪畫作品風格單一且呆板,較少體現其主觀意識。追求繪畫內容的趣味性,從某種意義上是對中國當下繪畫創作的一種回歸性探索。在追求畫面精美和技法高超的中國當代藝術創作教學環境下,這種追求與探索能夠促進繪畫創作教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繪畫是一門富有創造性的、自由的藝術,縱觀中國繪畫的發展史,其趣味以獨有的表現形式和精神內涵被很多藝術家關注和重視。在繪畫教學中,必須要求學生不斷嘗試創作,這樣他們才能得心應手、下筆有神。正如王玉平的繪畫,其中的線條、色塊、形象看似粗糙稚拙,卻有著豐富的意味,是創作者反復推敲和長期實踐探索的結果。
(二)引導學生在美術創作中體現情感的真實性
王玉平從受表現主義影響創作色調灰暗、氣氛壓抑的作品,到創作貼近內心、表達質樸情感的作品,經過長期的探索,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繪畫語言。這種繪畫語言的形成與王玉平自身的情感有著莫大的聯系。他在一幅幅作品中述說著歲月靜好,通過繪畫這種形式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而也只有這樣富有情感的作品才能使觀者產生共鳴。王玉平用真誠打動著每一位觀者,帶領著他們去體會質樸與平靜。
在當下的圖像時代,部分美術教師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和大眾的審美需求,一味強調使學生掌握繪畫技巧,而不重視情感的表達,由此逐漸丟失了美術教學的初心。從王玉平的繪畫作品與創作經歷中,我們能體會到他對繪畫的虔誠及始終堅持的繪畫的初心。他堅持用隨意的筆觸、夸張的造型和活潑的色彩營造出溫馨的氛圍,表達質樸的情感。因此,在繪畫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探尋內心和記錄在現實生活的情感體驗。
四、結語
王玉平在繪畫風格的探索中,始終堅持自我表達的創作心態,在幾十年的探索和自省中逐漸達到人畫共通的境界。從早期在表現主義影響下的藝術創作,到內心情感和個人生活的溫情敘述,他始終在探索繪畫的本質。王玉平憑借敏銳的觀察力和對藝術的虔誠,慢慢訴說著他對藝術與生活的理解。他的繪畫中不僅包含著西方的繪畫語言,還顯現出濃厚的東方意蘊,用大面積的留白、浮夸的造型和溫馨活潑的色彩傳達他對生命的體悟。
在繪畫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如王玉平這樣對繪畫一絲不茍的態度,只有像王玉平這樣將走街串巷寫生的樸實行為與內心情感表達毫不動搖地融合,才能創作出有溫度、有內涵的作品。在美術教學中,應當在讓學生磨煉技法的同時,注重培養其自省精神與樂于進行情感表達的態度。只有長期探索、不斷自省,達到技與情的融合,才能創造出優秀的美術作品。在當今的繪畫藝術環境中,王玉平的藝術創作理念十分質樸,其立足于中國傳統繪畫,又吸收了西方繪畫的精華,才有了如今的成就。因此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鼓勵學生挖掘出中國文化寶藏,使繪畫作品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胡壽榮.理智與直覺:中國古代人物畫意象表現與德國表現主義繪畫比較研究[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
[2]邵大箴.西方現代美術思潮[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3]王玉平.心律集:王玉平[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4]阿城.與王玉平在畫中看古論今[J].美苑,2013(1):30-34,129.
[5]余丁.造化·心源:王玉平的藝術歷程[J].美術研究,2012(2):8-11,33-35.
作者簡介:
王亮,碩士,湖北商貿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