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智勇
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秉承“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理念,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環節,積極營造趣味化的新課導入情境,激勵學生自覺樹立唯物史觀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創新思維,提升創新能力,自覺形成民族意識。本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簡要詮釋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內涵,簡述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著重從七個方面論述基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值得大家關注。
關鍵詞:中華文化;基本內涵;重要意義;具體措施;以生為本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對中學生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課堂建設的重要環節,尤其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緊密結合教學目標,靈活滲透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才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全方位掌握所學的新知識,穩步提升歷史核心素養。
1?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具有鮮明的歷史特點和特色,隨著歲月的車輪滾滾推進,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每一個中國公民都要積極了解、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2?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2.1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培育學生的綜合素養逐漸成為初中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學校著重促使學生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并從理念和情感上加深對歷史文化的理解,拓寬歷史知識視野,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同時,初中歷史教學中注重民族精神與家國情懷的有機融合,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切身感悟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2.2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當今世界,國際競爭非常激烈,而人才是提高國家總體實力和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教師只有積極引導學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增強民族自豪感,逐步樹立愛國主義理念。初中階段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必須讓他們了解中華兒女艱苦奮斗的歷程,逐步感悟古代中國光輝燦爛的文明,樂于探尋現代中國的偉大復興之路,珍惜生逢盛世的歷史機遇與挑戰,勤奮好學,深層次領悟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不斷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3.1研究歷史教材,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
目前使用的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應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挖掘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并在課堂教學中靈活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傳承傳統文化的優勢。
例如,教師在執教《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課時,首先簡明扼要地展示課堂三維教學目標:通過學習與鑒賞宋詞、元曲等經典文學作品,了解宋代主要的文化特點和社會風貌,感知蘊含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然后積極引導學生在了解宋代社會生活的同時,全方位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思想與內涵,并在熟悉宋元時期文人墨客創作的文學藝術佳作的基礎上,初步了解作者的道德品質和個人操守。再引申出愛國主義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精神財富,值得當今青少年發揚光大。
3.2優化校本課程,拓寬學生知識視野
校本歷史課程資源是本土歷史知識的延伸,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教師在選擇相應教學內容時,務必緊密結合初中歷史新課標,難易度要適中,注重營造輕松愉悅的師生互動氛圍,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歷史知識視野。
優化校本課程資源離不開合理化的評價環節。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次評價,絕不搞“一刀切”,以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就評價標準而言,教師應把學生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作為最后評定總成績的依據,并把學生對校本課程的學習態度和理解程度作為評價標準的參考因素。
在評價學生民族共同體意識時,教師可以單獨制定相應的綜合性評定標準,并根據傳統文化特點設計科學化的教學方案,不斷拓展教材外的知識。從某種角度而言,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屬于同一領域的內容,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首先要確保學生所學知識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唯有如此,才能激勵學生從深層次理解歷史基礎知識,進而實現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目標。由于初中歷史教材中的知識主要以文字和圖片的呈現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歷史發展規律和歷史文化的深度把握。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適當延伸知識,充分發揮校本課程資源的優勢。
例如,在教授“敦煌文化知識”時,為了讓學生領悟敦煌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就要及時對知識進行延伸和拓展,具體措施如下:首先,打開多媒體展示敦煌藝術相關的影音視頻、敦煌曲子戲剪輯片段,讓學生通過觀察了解敦煌文化;其次,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受;再次,要求學生聯系有關敦煌文化的畫面進行思考,并暢談從中獲得的一些文化啟示;最后,啟發學生理解敦煌的地域文化特色,并總結保護敦煌文化的重要性。
3.3深挖歷史文化,強化師生合作
歷史知識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在深挖諸多文化寶藏的基礎上與學生一起分享,并對文化知識進行全面思考。
例如,教師在執教《文字演變》一課時,要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循循善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緊緊圍繞文字變化過程進行研討,從而讓學生逐步掌握文字演變規律。再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古代教育家思想內容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初步了解孔子的言論與思想??梢?,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只有深挖歷史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才能幫助學生掌握豐富多彩的傳統歷史文化知識。
學生若想學好歷史,不僅要厘清歷史發展階段的脈絡,掌握歷史基礎知識,而且要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歷史知識。因此,教師應秉承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的理念,巧妙地把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融合起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層次理解。眾所周知,問題是學生完成探究活動的前提,而提問是師生互動、增進情感的有效手段,但教師的課堂提問應注重策略性。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兩漢文化的知識時,可以先介紹華佗的醫學成就,然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華佗對當時醫學事業的貢獻,并啟迪學生對華佗的生活背景進行深遠的思考,切身感悟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科研精神。
3.4展現中華文明,增強學生文化歸屬感
中華文明是歷史發展的典范,教師只有喚醒學生文化歸屬感,才能有效提升學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增進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
例如,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了解火藥、指南針和造紙術等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可以在講解過程中使用言語描述,也可以搜集一些文字、圖片資料,并借助各種歷史教學資源向學生展現中華文明,諸如讓學生欣賞古代優秀書法作品《祭侄文稿》時,可以依托相應的圖文,引導學生了解作品的內容與主旨、安史之亂的時代背景和漢字行書之美,讓學生切身感悟中華文明的魅力。
3.5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文化使命感
讓學生獲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可見德育教育既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塑造新時代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歷史課堂上的德育教育蘊含豐富的教學資源,無論是從傳統文化到革命故事,還是從抗爭歷程到社會主義建設,都是初中歷史德育教育的落腳點。同時,德育教育可以增強學生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塑造學生的人格,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踐行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例如,教師在教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一課時,一定要以長征精神作為落腳點,展開卓有成效的德育教育。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長征的艱難歷程,結合文本中紅軍長征路線圖,可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從而學習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不屈不撓的英雄主義精神。最后,師生共同探討如何沿著先烈們的足跡繼續奮斗的話題。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讓學生重溫長征的艱難歲月,全方位感知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和對革命先烈的崇拜與感激之情,進一步增強歷史使命感。
3.6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文化自豪感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敝袊且粋€偉大的文明古國,擁有燦爛的文化。中國人有自強不息的精神、自愛自尊的品格和優秀的發明創造。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除了向學生展現輝煌的民族歷史之外,還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了提升學生對歷史文化的感知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諸如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或者聆聽專題講座和參加班級主題辯論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切身感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例如,教師在教授《青銅器與甲骨文》一課時,可以組織學生直接參與以青銅器講座為主題的實踐活動,積極引導學生了解青銅器的種類、用途、制作方式,初步感知古人的聰明才智。為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可以讓各個學習小組搜集青銅器的種類和特點的相關知識,更深層地次了解青銅器工藝的獨特之處;同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青銅工藝的精巧,可以組織各個學習小組觀察青銅器的花紋,推測復雜的制作工藝與用途。學生在感悟古代勞動者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和發達的手工藝的同時,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產生了崇拜之情。
3.7優化教學環節,增強學生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中,無論是利用“15/20/10”教學模式,還是“三段四模塊”革新措施,教師都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積極性,要以設定問題為導向,讓學生搜集民族交流融合史料、少數民族的歷史故事、民風習俗和文化特色的資料等。
例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各小組隨機領取一份“任務包”,并明確“任務包”蘊含的相應探究任務。諸如,在“絲綢之路任務包”中,可以包含絲綢之路的路線,激勵學生既要自覺梳理絲綢之路中的重大事件與歷史的沿革,又要搜集沿線區域的風景名勝和民俗文化,從而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充分激發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興趣,不斷增強團結協作的集體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拓寬學生的創新視野。
初中歷史高效課堂離不開學生的復合式思維和發散式思維,離不開全面、客觀、辯證、變化與發展的視野,更離不開對歷史上因果關系的深度思考。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課時,為了厘清“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這一單元主題,可以組織學生針對“宋元繁榮的都市文化與經濟重心南移、城市繁榮、民族交融等有什么關系?”這一問題展開熱烈討論,學生一邊思考,一邊暢談自身的學習體會,從而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煙無常形,教無定法,貴在有效?!吧讲辉诟撸邢蓜t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痹诔踔袣v史教學中培育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千萬不能搞形式主義,一定要扎扎實實地提高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注重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探索,注重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以主次方面的三維教學目標為導向,以科學的方法為載體,為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鐘瑞添.劉順強.民族文化認同與振興之路[J].長白學刊,2019(4):149-156.
[2]吳昊.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民族文化認同教育[J].教書育人,2019(5):80.
啟迪與智慧·上旬刊202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