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燕
摘要:科技在發展,教育在創新。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探索小學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與作用十分重要,本文全面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簡要詮釋小學勞動教育的核心概念,強調勞動教育的深遠意義,著重闡述小學勞動教育的有效措施,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不斷優化勞動教育學科的各個教學環節,優化評價機制,發揮家校聯動優勢,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明確了奮斗的方向。
關鍵詞:勞動教育;立德樹人;家校聯動;社會實踐
勞動建立于自然發展和自我生存的基礎之上,屬于人與動物之間的根本區別。勞動教育的本質是生產勞動與教育實踐的大融合,采取卓有成效的勞動手段能夠提高教育效率。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廣大小學教師應自覺履行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全面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德育的基礎上適度開展勞動教育,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為優化校本課程資源做出應有的貢獻。
1? ?小學階段勞動教育的內涵
勞動教育可以詮釋為勞動、生產、技術和勞動素養方面的教育,其主要任務包含四個方面:一是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二是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態度,促使學生懂得勞動、勞動人民創造人類歷史的真諦,胸懷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思想;三是注重培養學生具有艱苦奮斗作風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學會自覺愛護勞動工具,遵守勞動紀律,珍惜勞動成果,遠離不勞而獲的思想傾向;四是幫助學生輕松掌握工農業生產的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由此可見,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主要指教師對學生進行的勞動教育,其目的是通過學生直接參與的自我服務、家務、公益和簡單生產勞動的教育實踐,幫助學生初步學會一些基本勞動知識和操作技能,樹立正確的勞動服務意識,逐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并樹立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理想。
2? ?勞動教育的意義
2.1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理性回歸
從人類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而言,勞動創造了大千世界和人本身。人類靠自身的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創造了物質與精神財富,無論是衣物糧食、舟車房屋,還是詩歌小說、音樂舞蹈,都離不開人的勞動創造。即使處于現代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新時代,機器人也不能完全代替人的勞動與創造。勞動在人類進化、民族興旺、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勞動是現代化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理性回歸。
2.2勞動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主要舉措
首先,勞動教育促使小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實現全面發展。立德樹人既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目標,又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教育實踐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學生陶冶道德情操,自覺樹立正確的勞動與人生價值觀。假如離開了勞動,人類的智商與創新能力不可能得到穩步發展。唯有勞動,人類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物質和精神資源,才能保持積極的情緒,不斷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傊?,勞動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源泉,只有加強勞動教育革新,才能使學生學會珍惜勞動的果實,享受參加勞動的樂趣。
其次,勞動教育是小學生實現個人夢想的有效途徑。人類只有通過自身的身體發展和努力工作,才能實現真正的自我。每一個小學生都有夢想,但實現這個夢想主要依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否則,絕不能夢想成真。具體而言:一方面,勞動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基本技能與綜合素養,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政治思維作風和職業道德素質,為實現夢想夯實基礎;另一方面,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完善自我,下決心克服懶惰的不良習慣,懂得珍惜勞動果實的真諦。
再次,勞動教育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每個勞動者只有通過揮灑汗水,才能形成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因此,必須通過勞動教育來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如在以班級或者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打掃衛生、植樹等勞動任務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同學們齊心協力和互幫互助,這有利于增強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社會公德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同時,學生通過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能深度知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內涵與外延,自覺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和工作作風。
最后,勞動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從某種角度而言,由于勞動創造了美,所以,人類的審美感受產生于勞動。面對目不暇接的勞動成果,作為一名勞動者,一定會從靈魂深處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并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以勞益美之目的。
3? ?提高小學勞動教育效率的有效途徑
3.1立足課堂教學,促進勞動教育
3.1.1要注重以生為本,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
學校中常有學生在食堂吃飯時剩飯,在平時不愛惜學習用品、過分追求穿衣打扮等現象。眾所周知,當下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中大小事務基本上由大人包攬,因孩子缺乏鍛煉機會,容易形成嬌生慣養的壞習慣。青少年是否擁有勞動意識,直接影響其將來能否健康成長,所以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思想教育至關重要。教師在執教勞動課時,必須秉承“以生為本”的理念,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有的放矢地引導他們逐步樹立勞動意識。
3.1.2要創設愉悅情境,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
興趣是學生高效完成學習任務的原動力,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時,應結合三維教學目標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對勞動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低年級勞動教學活動中,可以嘗試課程游戲化模式,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家務我來干”等活動,營造輕松愉悅的勞動教育氛圍,激勵學生享受參與勞動的無窮樂趣。還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易拉罐、食品彩色包裝紙、百事可樂飲料空瓶等廢舊材料,讓學生在勞動課上用收集到的廢舊材料制作豐富多彩的作品,選出優秀作品,放置于學校陳列室展示,從而讓他們體會到勞動的喜悅,提升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3.1.3要嘗試“五育”并舉,促進勞動教育
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既是現代社會對每個學生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深入貫徹“雙減”政策的需要。為了促進小學生的勞動教育,教師可以嘗試如下“五育”并舉的策略,充分發揮“五育”融通在勞動教育中的優勢。
一要以勞樹德。無論是中低年級學生,還是高年級學生,他們對勞動的認知水平都比較低,但非常喜歡模仿。因此,首先,教師要高度重視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勞動中逐步體驗快樂,養成良好的習慣,深刻認識大千世界和現實生活,從而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其次,向學生介紹各種勞動榜樣,不斷強化學生的勞動觀念,切身感悟參與力所能及勞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僅能改變自己的生活,而且能為身邊的人提供溫馨的服務。最后,積極引導學生確立、認領適合自身的勞動崗位,如在學校打掃衛生、澆花、除草、整理教室里的講臺和圖書角,回家擦桌子、疊衣服、洗餐具等,讓其體驗超越自我、服務他人的樂趣。
二要以勞增智。小學勞動教師主動與班主任溝通,可以利用班會和課外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實踐素養。例如,鼓勵學生建立雙休日勞動臺賬,記錄兩天時間內各自的勞動成果,以便在班級勞動教育活動中互相切磋,有些學生掌握了垃圾分類處理的方法后,主動請求自己的父母在家添置一個分類垃圾桶,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收獲勞動的快樂。
三要以勞強體。教師必須秉承“因材施教”原則,面對高、中、低三個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可以讓學生通過如下勞動鍛煉身體:第一,專門組建學生的勞動愛心崗,通過掃地、擦黑板、整理桌椅等勞動保持教室環境衛生,還能鍛煉身體。第二,督促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在家自己洗衣服、整理被褥和小書房;在校自己整理書包和課桌、自己打飯洗飯盒等,不能給他人添麻煩。
四要以勞塑美。教師要把勞動教育和美育緊密結合起來。例如,在課后短暫的休息時間,教師可以指導各個學習小組成員挖掘自身的智力潛能,利用易拉罐制作玩具、利用紙箱制作廢品回收桶和利用塑料袋制作雨衣等,在勞動中開拓思維,并感受勞動帶來的快樂。
3.2加強家校聯動,提升學生生存能力
勞動技能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將來的小學勞動課應建立于“學習型社區”的基礎上,以社區為單位,要求家長全力支持與配合。我們應該充分相信新時代的孩子們可以承受挫折,即使跌倒了也會迅速爬起來繼續前進。
一要依托家庭教育,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學??梢酝ㄟ^建立家長微信群、家長交流會、專門的主題講座等途徑,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促使更多的學生家長要與時俱進,讓學生認識到勞動是一個人生活的基本技能,家長務必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幫助孩子增強勞動責任意識,遠離不勞而獲的思想,逐步養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二要家校攜手合作,對學生開展家庭生活勞動教育。一般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家校溝通形式,逐步構建家校共育的平臺。勞動教育學科的教師應針對各個年級的學生制定相應的家庭勞動教育項目,充分利用微信群、QQ交流群、家?;雍献鰽pp等方式,對孩子實施勞動教育。例如,通過填寫家庭勞動記錄卡、微視頻展示孩子們的勞動經歷等方式有效提升孩子的勞動教育認同感和幸福感。
三要多角度融合,推動家庭勞動教育的健康發展。只有家長與學校密切配合,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動態化發展,在勞動教育的內容與方式等方面達成共識。例如,可以開展“廚房我當家”的主題勞動教育活動,教師、學生及家長群策群力,共同制作色香味俱全的菜肴,通過互聯網展示與交流,促使更多的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樂,進一步縮小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的情感距離,除了鼓勵孩子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之外,還要引導他們樹立主動參與勞動的意識。
3.3注重社會實踐,提升勞動素養
社會蘊含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資源,社會實踐是提升學生勞動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開展以“樂學”為勞動教育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讓學生通過參與采柿子、制柿餅、吃柿餅等系列化活動感受勞動的樂趣,感受民間手藝技術的精妙;在植樹造林活動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拿鐵鍬挖洞者要把握力度與深度,拿樹放入洞穴者要扶正樹干,負責澆水者要做到恰到好處……類似的社會實踐活動都離不開適當激勵性的評價環節。教師首先要對表現比較突出的學生予以表揚,對表現一般的學生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即使發現不盡如人意的現象,也不能大聲呵斥或者挖苦,不斷增強學生自覺完成勞動任務的信心。同時,加強學生的自評與互評,讓他們感受團結協作、親自動手和吃苦耐勞的深遠意義,真正實現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目標。
社會公益活動也能提升學生勞動素養。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中年級學生在植樹節參加義務植樹,在重陽節到敬老院幫老年人洗頭發、洗腳、送重陽糕等社區公益活動。
科技在發展,教育在創新。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探索小學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與意義十分重要,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不斷優化勞動教育學科的各個教學環節,優化評價機制,發揮家校聯動機制,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史延娟.正心立德勞動樹人:小學“新勞動教育”的實踐分析[J].東西南北,2019(11):148.
[2]周藝.中小學校勞動教育的開展現狀及其改進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1(16):56-58.
啟迪與智慧·上旬刊202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