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益紅 湯璇芷
摘要:新形勢下的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越來越重要,基于涉農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實踐,指出其協同育人過程中存在整體規劃不夠完善、主體之間缺乏有效協同、課程思政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等現實困境,提出要確立人才培養目標、提升教師團隊能力、深化課程體系改革、構建思政案例庫等思政教育實踐對策,為高職院校涉農專業有效開展課程思政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院校;涉農專業
課程思政從廣義上講是一種創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豐富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應當在整個教學實踐活動中以教學體系的形式呈現出來[1]。課程思政集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于一體[2],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形式,具有將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通的特征[3]。
一、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的現實意義
(一) 加增了專業教學的深度
課程思政建設是要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高職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當前,在我國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解決未來“誰來種田”和“怎樣來種田”的問題顯得尤為迫切,大學生不愿意去農村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村能夠給大學生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較少,薪資待遇不夠好,工作環境較艱苦。如何培養出既能獻身農業、立足農村、服務農村、帶領農村發展,又能在艱苦條件下獻身農業科技創新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值得我們深思。在專業教學過程中,通過課程思政厚植家國情懷、加強道德修養、發揚奮斗精神,幫助學生建立對“三農”的感性認知,使學生產生專業認同感和使命感非常重要[4]。
(二) 拓展了專業教學的廣度
課程思政工作的不斷推進要求專業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除了完成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外,還要使教學內容延伸到專業相關領域,涉及時政、文化、發展趨勢等多個角度,豐富專業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鍛煉實踐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職業道德規范和職業紀律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明白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做好任何一項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過課程思政可以促進專業教學的改革創新,提升專業教學的時代性、開放性和引領性。
二、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的現存問題
當前,高職院校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存在意識缺失、能力不足、資源短缺、協同乏力等問題。在專業課課程思政推進過程中仍被邊緣化,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仍面臨“兩張皮”困境,也就是思政課教師、輔導員老師、班主任與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各自為政,不能形成合力,也不能產生協同育人效應[5]。當代社會價值觀多元化,這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的高職學生而言容易產生一些思想沖突和矛盾,對構建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模式帶來了挑戰。 目前,涉農專業不同類型的課程之間缺乏頂層設計,不能有效協同形成合力,課程思政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一) 整體規劃不夠完善
要更好地開展專業課程思政,形成“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必須做好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而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一方面,多數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是由教務管理部門統籌規劃的,沒有將其提升到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層面,導致課程思政建設定位不準、組織保障有限。另一方面,課程思政建設規劃不夠長遠和深入,監督評價機制不完善,責任落實不嚴,教師職責不明確、積極性不高,課程思政建設往往流于表面[6]。
(二) 主體之間缺乏協同
高職院校不同院系之間、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聯動。一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思政教育工作由馬克思主義學院負責,其他專業院系缺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高度和專業知識。二是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之間缺乏協作,專業教學常常忽略思政教育,而思政教育也沒有通過專業作為載體內化為學生的精神品格。三是師生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專業教師不能將時政新聞和社會熱點融入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思政教師只開展思政教育,使學生覺得索然無味。
(三)課程思政未成共識
課程思政理念尚未在高職院校中形成共識,還未能內化于師生心中。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師生對思政教育主觀認識欠缺,思政課教師沒有將思政教育視為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二是課程思政趣味性不足,教學形式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僅是為了應付考試。三是專業課程的思想高度有待提高,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不僅是為了謀一份工作,更是為了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很多專業課老師不能正確把握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關系,教書而不育人,甚至有個別老師自身理想信念不堅定,在課堂上片面地宣揚西方價值觀,動搖了學生的主流價值觀[7]。
三、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的改革策略
(一) 確立人才培養目標
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培養一批懂農業、知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是新時代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涉農高職院校教師要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價值導向作用,引導學生以歷史的眼光、發展的眼光看待“三農”領域出現的問題,在價值塑造中充分理解“三農”問題的重要性,鼓勵涉農專業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要重點關注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環境治理、糧食保障與耕地保護等方面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專業教學內容相結合,引發學生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幫助學生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求真知、明真理、做真人[8]。
涉農高職院校擁有獨特的農業課程資源與實踐素材,農田、大棚、養殖場、養殖池等實訓場地,在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同時,可以通過勞動教育在不同農業工作場景中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引導學生悟生態農業之美、傳中華農耕文化,鼓勵學生樹立推動農業發展、增進農民福祉、促進農村和諧的積極志向。
(二) 提升教師團隊能力
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價值認同是專業教學課程思政實踐順利開展的前提,價值認同的程度能決定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開展的深度和效度。提高課程思政的價值認同度,一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戰略高度促使各專業教師勇于、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及方法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引導[9]。二是要糾正部分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偏差,引導專業教師深刻理解課程思政的要義,理解并弘揚專業先驅精神與提升專業能力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三是要拓展專業課教師知識面,知識面越豐富,越能從專業教學中找到更多可以開展思政教育的切入點。以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作物栽培為例,在政治、經濟、文學、歷史、地理等領域均有涉及作物栽培的內容,很容易找到課程思政切入點;在講到水稻栽培時,知識面寬的教師會很自然地向學生講述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跡,讓全世界吃飽飯是中國農業科學家科學精神的詮釋,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注解[10]。
組建優秀的教研團隊是開展全方位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驅動力,二級學院可組織專業課教師和輔導員老師共同組建課程思政教研團隊。為提升教師課程思政的勝任力,可以通過組織專題研討、集體備課等活動促進專業課教師和輔導員老師之間的交流學習。二級學院開展黨建活動時應注重提升教師覺悟,激活他們為黨的事業發展、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培養“三農”人才的價值追求。通過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營造不忘初心為“三農”、專業教學德育先的教學氛圍,樹立典型,激活教師主觀能動性,發掘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的契合點,充分發揮教師在課程思政教育中的主體性作用[11]。
(三)深化課程體系改革
涉農高職院校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應注重頂層設計,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將傳統農耕文化、現代農業技術、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業發展趨勢融入各類課程中,形成符合新農科交叉融合發展規律的課程體系,將思政教育貫穿于農業人才培養全過程。
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要堅守“三農”底色,強化思政引領。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秉持“勵志耕耘樹木樹人”的校訓精神,結合地方農業發展需求,開設了與農耕文化相關的一系列公選課程,向學生闡釋中華農耕文化之美,引導學生知農愛農,提高學生分析“三農”問題的能力。同時,挖掘涉農專業課程的思政資源,重視通識教育,強化“農科+”特色。其中現代農業科學集現代生物科技、農業工程技術、農業信息技術于一體,對課程體系進行拓展創新,打破專業壁壘,促進農工、農理、農文等“農科+”交叉融合,發展智慧農業等新興學科。
此外,涉農專業不被看好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就業問題,農業企業能吸納的畢業生人數有限,農業專業畢業生就業面較窄、就業質量較差[12]。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要鼓勵創業帶動就業,農村充滿機遇,農門學子在農業科技領域的創業是國家積極鼓勵的,能有效拓寬農業類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然而創新創業并非易事,思政教育在學生創業精神、創業意識的培養及創業實踐的指導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13]。要將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理念有機滲入課程體系,高職院校可以通過組織主題講座、專業培訓、實地考察等方式,使專業教師明確鄉村振興與思政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協同發展的重要性,教師要拓展眼界,以便將有關鄉村振興的知識理論引入學生日常學習與職業生涯規劃中[14]。
(四)構建思政案例庫
案例教學是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的常見方法,典型案例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為師生互動提供契機。與農業相關的優秀案例的選擇和編寫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能用于課程思政的案例既要體現專業課程的價值導向,又要將知識技能融于其中,對案例選擇有較高要求,這需要教師不斷地積累和篩選。涉農專業思政案例庫的構建可以以德育為先、規范實用、開放共享為建設目標,按照頂層設計、群策群力、全面覆蓋、以評促建的建設策略,經過精選素材—集中編寫—統一審核—分類入庫的建設流程,建設育人特色鮮明、素材內容豐富、案例新穎生動、檢索方便快捷的農學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15]。專業案例庫主要基于涉農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建設,首先,要依據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素質培養目標確定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主線。其次,要圍繞這條主線,根據不同類型課程的內容特點及其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確立該課程應承擔的思政教育主題,不同類型課程的思政教育主題應相互補充、互相滲透,交叉融合成專業思政教育網絡。課程案例庫是由本課程各教學項目的思政案例集合而成,以項目化教學的實際內容為基礎,圍繞本門課程思政教育主題篩選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典型人物案例、突出貢獻案例、重大事件案例、民族精神案例等案例入庫[16]。
結語
農業類高職院校開展“三農”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項具有自身規律和特點的艱巨任務,要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強化大學生思政教育,讓涉農專業的學生有更多機會貼近農業、走進農村、靠近農民,將思政教育與專業學習緊密結合起來,激發大學生學農、愛農、為農的思想熱情,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輸送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三農”人才。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31-34.
[2]田鴻芬,付洪.課程思政:高校專業課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未來與發展,2018,42(04):99-103.
[3]何紅娟“. 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發展的內在邏輯及建構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5):60-64.
[4]徐杰.對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06):49-50.
[5]尹蘭芝“. 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困境和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0.
[6][7]羅曉琴.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模式研究[D].長沙:長沙理工大學,2020.
[8]漆勇政,孫倩茹.農林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06):46-48.
[9]周松,鄧淑華.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及路徑優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0):58-60.
[10]劉奕琳.推進專業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02):81-83.
[11]吳加權.高校“雙創”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4):45-47.
[12]杜曉巖.農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及推進策略分析[J].山西農經,2020(12):46-47.
[13]張法清,陳小霞.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探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04):45-47.
[14]于美亞.高校學生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助力鄉村發展研究[J].核農學報,2021,35(06):1497.
[15]劉艷艷,代愛英,李琳.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建設探索[J].山東教育(高教),2020(05):28-30.
[16]馮筱佳,邵二輝,諶夏.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及其實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6):51-53.
基金項目:2020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農業高職院校專業課思政教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0SJB0716。
作者簡介:郭益紅 (1979-),女,江蘇張家港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及農業生產技術。
(責任編輯 董國珍)